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没人比我更懂港岛江湖 > 第五百二十六章:纵横家是这样的!

没人比我更懂港岛江湖 第五百二十六章:纵横家是这样的!

簡繁轉換
作者:焰火璀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1:22 来源:源1

暹罗也搞不明白骆驼的人为什么要跑来找他们搞什么农业技术交流。

虽然都是农业大国,但你一个沙漠气候种小麦的,我是热带雨林气候种水稻的,这有什么交流的必要吗?

当然,如果从制度上看,大家都是君...

我将那块齿轮轻轻放进密封袋,指尖抚过锈蚀的纹路。它像一块被海水泡了二十年的铁心,却仍保留着精准咬合的齿痕。阿豪站在我身后没说话,只是递来一杯热茶,杯沿上浮着几片陈皮。

“周叔的手艺。”我低声说,“这齿轮是父亲手表里的,当年他拆了给罗盘做校准器。后来船沉了,表也丢了……没想到他还留着。”

“人没丢就好。”阿豪叹了口气,“玛嘉烈那边刚来电,周叔醒了,能简单写字。护士说他第一句话是??‘灯塔亮了’。”

我心头一震。

灯塔?大屿山那座废弃灯塔正是邓天雄被发现的地方。警方至今查不出是谁把他送过去的,只在塔底发现半截烧尽的蜡烛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忠记第一批船员合影,父亲站在中间,周叔在他右边,肩并肩。

“他记得。”我说,“他全记得。”

手机震动,徐文康发来定位:“老板,我们找到了‘明心康复中心’注册用的身份信息流转路径。源头不在陆廷威,而在一个叫‘方正咨询’的中介公司。他们专帮人洗白黑户资料,客户名单里有三个廉政公署前调查员的名字。”

“把名单压住。”我立刻回复,“别打草惊蛇。让技术组逆向追踪他们的服务器日志,我要知道过去五年所有冒用身份的案例中,有多少涉及公共项目投标。”

阿豪皱眉:“你怀疑……不只是母亲的事?”

“如果有人能轻易用我妈的名字设空壳公司,还能打通警队内部渠道让邓天雄转账记录延迟曝光,那就说明,‘汇贤会’倒台后,它的血管还在跳。”我站起身,走到窗前。晨光洒在基金会大楼外墙上,那行标语清晰可见:“阳光之下,无处藏污。”

可我知道,真正的**从不写在合同上,而是藏在一顿饭、一句问候、一场看似偶然的介绍里。

下午两点,我去探望周叔。

玛嘉烈医院神经科走廊安静得近乎压抑。推开门时,老人正望着窗外发呆,手腕上还连着监测仪。听见脚步声,他缓缓转头,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一下。

我在床边坐下,掏出那块齿轮,放在他掌心。

他的手指颤抖着,慢慢摩挲那圈齿纹,嘴唇微动,发出沙哑的音节:“……东三度……偏角……修好了。”

我猛地抬头:“你说什么?”

他又重复一遍,断续而艰难:“罗盘……当年……你爸让我修……东三度偏差……我没来得及告诉他……数据错了……三天……晚了三天……”

我的心跳几乎停滞。

东三度偏差?那是航线上最关键的修正值。若未及时调整,船只就会偏离主航道,进入暗礁区??而2003年忠记47号沉没的位置,恰恰就在那片禁航水域边缘。

“你是说……”我声音发紧,“父亲的罗盘本来就有问题?”

周叔点头,用力写下两个字:**人为**。

然后指了指自己太阳穴,又比了个打电话的手势。

我懂了。

不是故障,是破坏。有人在他修理期间动了手脚,故意让罗盘产生微小但致命的误差。而这个人,必须是他信任、又能接触到维修工具的人。

“是谁?”我问。

他张嘴,喉咙里挤出半个音:“……陈……”

陈?

我脑中电光火石??陈伯年!

父亲视频里提过的“跟了十五年的兄弟”,最后劝他“识时务”的那个老搭档!

可陈伯年早在2005年就移民加拿大,此后杳无音信。官方记录显示他五年前已病逝,墓碑都立在温哥华郊外。

但我记得一件事:2003年那次出事前夜,正是陈伯年亲自送来修好的罗盘,并拍着父亲肩膀说:“老赵,这次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

呵,真是好一个万无一失。

离开医院时,我拨通徐文康电话:“查陈伯年死亡证明的真实性。同时调取他移民前后十年的所有出入境记录,重点看有没有使用他人护照的痕迹。”

“已经查了。”他语气凝重,“问题很大。加拿大殡仪馆提供的火化记录编号,在政府系统里查不到对应档案。而且,陈伯年最后一次合法入境是2004年12月,之后再无出境记录??也就是说,他可能根本没走。”

“他在港岛。”我喃喃道。

“不止。”徐文康顿了顿,“我们刚刚破解了‘方正咨询’的部分数据库,发现近三年有六起重大工程招标失败案背后,都有同一个顾问公司在幕后操作,名叫‘远洋评估’。法人代表签名……和陈伯年年轻时的笔迹高度吻合。”

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

二十年前,他亲手毁掉忠记的航线;二十年后,他又用同样的手段,操控城市基建的命脉。那些塌陷的高架桥、漏水的隧道、偷工减料的安置房……每一起事故背后,是否都有一个被篡改的“罗盘”?

当晚,我独自驾车前往北角一栋旧楼。

这里是陈伯年曾经的住所,一栋建于七十年代的唐楼,如今外墙斑驳,电梯常年故障。我敲开三楼B座的门,应门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自称租客,住了不到半年。

“之前是谁住这儿?”

“不清楚,房东是个代理公司。”他递来一张名片,“不过阁楼上有个杂物间,锁着,好像没人动过。”

我谢过他,绕到后楼梯爬上天台。铁门生锈,用力一推便开了。角落里果然有个小木屋模样的储物间,挂一把新换的电子锁。

我不擅长撬锁,但阿豪教过我一招:用电磁脉冲干扰器短接电路板。十分钟后,锁“咔哒”一声弹开。

里面堆满旧家具和纸箱。我翻找良久,终于在一只樟木柜底层抽出一本航海日志??不是忠记的,而是某艘名为“海昌二号”的工程测量船,日期集中在2018至2022年。

翻开第一页,我的心猛地一沉。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港岛各处填海区、桥梁桩基、地铁隧道的地质数据,旁边附有手写批注:“混凝土标号可降一级”、“钢筋间距放宽15%”、“监理巡视时间固定,可趁隙施工”。

而在每份报告末尾,都盖着一枚红色印章:**远洋评估?技术审核专用章**。

更可怕的是,这些修改建议,几乎全部被采纳进了最终施工方案。

我继续翻找,在夹层中发现一张泛黄的照片:三个男人站在码头合影,中间是年轻的父亲,左边是周叔,右边……正是陈伯年。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同舟共济,生死不负。??1988.6.17”**

讽刺啊。

当年写下这句话的人,后来亲手把船引向了礁石。

我正欲收起日志,忽觉脚底一滑。低头一看,地板有轻微松动。掀开两块木板,下面竟藏着一个防水金属盒。

打开后,里面是一叠银行存根、海外账户转账凭证,以及一份PDF打印稿,标题为:

>**《新一代城市控制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署名单位:**汇贤会?战略发展部**

日期:**2023年4月**(也就是“汇贤会”宣布解散前三个月)

内容触目惊心:建议通过控制关键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逐步实现对交通、能源、通信网络的隐性支配。具体手段包括??扶持特定承包商、安插技术顾问、操纵招投标评分体系……

最后一段写道:

>“当规则由我们书写,监督形同虚设时,政权更迭不过是换一面旗帜。真正的权力,藏在水泥之下,埋于海底电缆之中。”

这不是阴谋,这是已经运行多年的阳谋。

我抱着盒子下楼时,手机响了。是邓天雄妹妹邓美玲。

“赵先生,哥哥醒了。他说……想见你。”

我赶到医院已是深夜。

邓天雄躺在ICU单人病房,身上插满管子,但意识清醒。看见我进来,他费力地抬起手,示意护士关掉监控设备。

“别录。”他喘着气,“有些话,只能讲一次。”

我让所有人退出,只留我们两人。

“你猜得没错。”他闭着眼说,“我是假逃。黄启昌找我谈的,说只要我配合演这场戏,就能揭出陆家背后的网。但他没告诉我……幕后还有陈伯年。”

我心头一震:“你也知道他没死?”

“三年前我就察觉了。”他苦笑,“那时我在警队查一宗围标案,线索指向‘远洋评估’,结果档案室突然火灾。我去现场勘查,发现灭火器被人提前泄压。当晚,有人约我在天星码头见面??就是他,陈伯年。他穿着风衣,帽子压得很低,但那只左手……少了一截小指,和当年船上工伤记录一致。”

“他威胁你?”

“不,他请我喝了杯咖啡,然后说:‘阿雄,你爸当年查“共济同盟”查得太深,所以死了。你想活得久一点,就学会闭嘴。’”邓天雄睁开眼,目光锐利,“那一刻我知道,有些人从未离开。”

“那你为什么现在才说?”

“因为我一直在等证据。”他从枕头下摸出一枚U盘,“这是他在‘远洋评估’办公室电脑里装的后门程序自动备份的数据,每隔三天同步一次。上周系统检测到异常访问,自动触发了离线传输。”

我接过U盘,指尖发烫。

这意味着,陈伯年仍在活动,且尚未察觉暴露。

“他还说了什么?”我问。

“他说……‘赵文彬的儿子要是敢回来,就让他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江湖。’”

我笑了,笑得有点冷。

原来他一直等着我。

第二天清晨,我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

投影屏上依次展示陈伯年的照片、‘远洋评估’的运作模式、以及那份《城市控制系统报告》的关键页。

“各位,我们以为风暴过去了。”我站在前方,声音平静,“但实际上,潮水只是退去片刻,礁石依旧潜伏。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复仇,而是重建信任。”

徐文康举手:“要不要报警?这些人涉嫌多项刑事犯罪。”

“报不了。”我摇头,“陈伯年现在的身份完全合法,公司资质齐全,所有合同都在表面上合规。如果我们直接举报,对方会立刻销毁证据,甚至反诉我们诽谤。更何况……”我看向阿豪,“廉政公署内部是否有他们的人,还未知。”

阿豪冷笑:“所以只能用江湖办法?”

“不。”我纠正他,“是用人民的办法。”

我打开平板,调出基金会最新开发的“阳光眼”APP界面:“明天起,我们将公开‘远洋评估’参与过的所有工程项目原始数据,邀请市民志愿者交叉核验。每一条异常记录都会生成预警,并推送给媒体与独立审计机构。”

“你是要发动群众?”徐文康眼睛亮了。

“没错。”我点头,“当年他们用秘密控制规则,今天我们用透明打破垄断。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力量不在会议室,而在街头巷尾的讨论中,在每一个普通人睁开的眼睛里。”

会议结束后,我独自回到办公室。

窗外,维多利亚港灯火如星。我取出父亲的罗盘,轻轻放在桌上。黄铜外壳映着灯光,依旧沉稳厚重。

这时,手机响起。

陌生号码。

我接听,那边传来苍老而熟悉的声音:

“阿琛,好久不见。”

我的血液瞬间冻结。

“陈伯年……是你?”

“是我。”他轻笑,“你比我想象中聪明。居然能找到阁楼。”

“你为什么不跑?”

“跑?”他叹气,“我已经跑了二十年。每天醒来都要换名字、换脸、换生活。你以为这种日子是自由吗?我只是怕,怕你父亲的冤魂来找我索命。”

“那你现在打来做什么?忏悔?”

“不。”他声音低沉下来,“是警告。你动‘远洋评估’,就是在动整个系统的根基。他们会反击,不惜一切代价。上次你赢了,是因为有黄启昌内应。这次……你孤立无援。”

“我不需要援军。”我说,“我只需要真相。”

“真相?”他冷笑,“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全部?告诉你一件事??你母亲当年住进‘明心康复中心’,不是意外。是陈伯年安排的。”

我猛地站起:“你说什么?”

“她精神状况不稳定,需要长期服药。而药费,是我们付的。条件只有一个:让她劝你放弃调查。但她拒绝了。她说:‘我儿子走的路,我不能拦。’”

我怔住。

母亲从未提过这些。

“她是个坚强的女人。”陈伯年的声音竟带了些许敬意,“所以我放过了她。但你若执意前行,下一局,未必还有慈悲。”

电话挂断。

我握着手机,久久不动。

良久,我拨通阿豪:“通知所有志愿者,明日行动照常。另外,帮我查一件事??2000年至2008年间,‘明心康复中心’的资金来源明细。”

“你要干嘛?”

“我要让全世界知道。”我盯着罗盘中央那根微微颤动的指针,“有些人以为藏在黑暗里就能操控方向,但他们忘了,指南针永远指向北方。”

次日上午九点,“公民航运基金会”官网发布首条联合调查倡议书,题为:

>**《请帮我们找出城市的“错误罗盘”》**

附带数百页工程资料开放下载,并设立匿名上传通道,鼓励知情者提供线索。

二十四小时内,超过八万名市民注册成为“阳光眼”志愿者,三千多条可疑数据被标记,其中十七项涉及重大安全隐患,已移交立法会特别委员会。

第三天,一家主流媒体刊发深度报道,揭露“远洋评估”在过去十年中主导了港岛近四成公共工程的技术评审,而其客户名单中赫然包括现任发展局局长的亲信企业。

舆论哗然。

第五天,陈伯年最后一次露面??他在九龙城一间茶餐厅吃完云吞面后起身离席,走出门口时突然捂住胸口倒地。救护车赶到时已无生命体征。

官方通报:心肌梗塞。

我站在太平间外,看着工作人员推出尸体。法医递来一份遗物清单,其中有一本日记。

我翻开最后一页,只见潦草写着:

>“我原以为自己是在拯救秩序,结果成了吞噬良知的怪物。阿琛,你的罗盘是对的。方向错了,速度越快,离岸越远。愿你……永不迷失。”

我没有哭。

只是将日记收好,带回基金会。

一周后,我们在忠记旧码头举办了一场公开追思会,纪念所有因**工程而受害的平民。现场竖起一面“记忆墙”,刻着每一个人的名字。

我站在台上,手中拿着那块旧齿轮。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父亲的罗盘供起来?”我对着麦克风说,“因为它不是胜利的象征,而是提醒??提醒我们曾如何迷路,又如何找回方向。”

台下掌声雷动。

夜深人静,我再次来到观音庙。

香炉前,我点燃三炷香。

“爸,妈,陈伯年死了。他临终前说了句真话:他错了。”

风吹过檐角铃铛,叮咚作响。

我抬头望天,乌云散尽,星辰闪烁。

江湖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模样。

而我依然走在这条路上,带着旧齿轮,新罗盘,和一颗不敢忘却初心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