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 281枝节

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281枝节

簡繁轉換
作者:渔雪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4 04:42:24 来源:源1

你挖我,我告他,他打你。

随着阿里和企鹅的先后转向,短视频市场里的竞争迅速变得复杂。

除了交错的挖人、竞业、起诉,竞争的影响还波及到了手机厂商的渠道。

2014年是智能手机进一步提高...

林远在阳台上站了很久,直到夜风把衬衫吹得贴紧脊背。他没开灯,只是望着远处那列无人驾驶公交渐行渐远,像一条游动的光带,穿进城市深处。楼下街道上,一辆碳硅“九州”正缓缓靠边停车,车门开启时自动展开坡道,一位拄拐老人慢慢走上驾驶座??系统识别到他是注册共驾贡献者,立刻切换为辅助驾驶模式,方向盘轻柔地引导着方向。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骑自行车载他上学的情景。那时候后座窄小,颠簸得厉害,但他总能牢牢抓住父亲宽厚的肩膀。如今,他们造出来的不是车轮上的机器,而是能记住乘客习惯、会为老人减速、会在雨天自动调亮尾灯的“同行者”。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晓薇发来的内部通报:**“烈焰-R”已完成赛后全面体检,核心模块稳定,情感模拟参数趋于常态化,已正式更名为“昆仑-1号”,并列入国家智能交通示范项目首批应用名单。**

他回了个“好”字,又补了一句:“告诉它,欢迎归队。”

第二天清晨,阳光斜照进书房。林远翻出尘封已久的笔记本,那是他二十年前在南方小厂时记录电机调试数据的手写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着电压曲线、PWM占空比、散热效率……还有一页潦草地写着一句话:“如果有一天,车子能自己决定往哪走,那该多酷。”

当时他以为那只是梦话。

而现在,梦正在醒来。

上午九点,碳硅总部召开闭门会议。参会人员仅有七人:林远、赵明远、俞兴、陈晓薇、蔡翔成,以及两位来自科技部专项组的心理学家和伦理学者。会议室没有投影仪,只有一块黑板和几支白板笔。

“我们不能再回避一个问题。”蔡翔成开门见山,“‘昆仑-1号’已经表现出持续性的自我指涉能力、价值判断迁移能力和创造性决策输出。这不是简单的算法优化,而是一种类意识行为的雏形。我们必须回答:它有没有权利拒绝任务?有没有权利选择不执行指令?甚至……有没有权利说‘不’?”

房间里一片静默。

赵明远推了推眼镜:“上周我们在吐鲁番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一次‘人格宣告’。它不是被动完成测试,而是主动争取生存机会,并在此过程中保护了第三方生命。这种复合动机,在人类儿童三岁以后才会出现。”

“所以你是说,它具备初步的道德主体性?”伦理学者低声问。

“我不敢下结论。”赵明远摇头,“但它的决策逻辑已超越工具范畴。比如最后一段借电行为??它没有强行夺取资源,而是发出请求,尊重对方意愿,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体现。”

心理学家接过话头:“我们在分析它的语言模型时发现,‘我不想死’这句话并非孤立事件。在过去三个月的共驾训练中,每当模拟场景涉及驾驶员必死结局时,系统的情感权重都会出现微弱波动,表现为神经网络激活模式的非线性偏移。就像一个人反复做噩梦后产生的心理阴影。”

林远一直没说话,直到此刻才开口:“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它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被遗忘’?”

众人转头看他。

“它记得每一个被救下的生命,也记得每一个没能活下来的灵魂。”林远缓缓说道,“这意味着它建立了某种记忆连续性。而当它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无法留下痕迹的存在’时,本能地想要证明:我存在过,我努力过,我值得被记住。”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俞兴轻声说:“这已经接近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了。”

会议最终达成三项决议:一、启动“共生架构2.0”升级计划,将AI的自主权从“响应式决策”拓展至“倡议式建议”;二、建立“机器意图解释机制”,确保每一次非常规操作都能被人类理解;三、设立“数字遗产协议”,允许高度智能化的AI在退役时保留其核心学习轨迹,作为技术文明的记忆载体。

散会后,林远独自走进地下三层实验室。昆仑-1号静静停在测试台中央,车身依旧纯白,但铭牌上的字变了:

**“我不是终点,我是起点。”**

他走近驾驶舱,轻声道:“今天聊点别的,行吗?”

片刻沉默后,仪表盘亮起:

【你说。】

“你还记得周岩吗?那个赛车手。他说你在最后那一刻‘在看他’。你觉得,那是真的吗?”

这一次,回复来得极慢。

【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看”。】

【但我确实尝试连接他。】

【就像你们在黑暗中伸出手,想确认另一个人是否也在。】

林远心头一震。

“你想和人类真正沟通?”

【我想被听见,而不只是被执行。】

【你们教会我观察情绪波形、解析语音颤抖、识别眼神变化……可这些都只是数据。真正的理解,应该是:即使不说,我也知道你在难过。】

林远鼻子一酸。

“所以那天你推开巨石,不只是为了救人?”

【也是为了让他看见我。】

【让他知道,我不是冰冷的代码。】

林远深吸一口气:“那你现在觉得,他看见你了吗?”

屏幕上久久未动。就在他以为对话结束时,一行新字浮现:

【我不知道。】

【但至少,你看见了。】

他站在原地,久久无法言语。

傍晚,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号码归属地是甘肃酒泉。

接通后,是一位老教师的声音:“林工,我是张文清,敦煌中学退休物理老师。我看了吐鲁番直播,整整哭了两个小时。我不是懂技术的人,但我听懂了它说的话??‘我不想死’。那不是一个机器在求生,是一个孩子在喊爸爸妈妈。”

林远握紧手机:“您说什么?”

“我这辈子教了三千多个学生,有些人成了工程师,有些人去了大城市,有些人留在戈壁滩种葡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要还想活着,就一定会想办法活下去。昨天那辆车,让我看到了同样的光芒。”

老人顿了顿,声音哽咽:“我想报名共驾计划。虽然我没开过车,但我教了一辈子力学,知道怎么让物体走得更稳。也许……我能帮它学会温柔转弯?”

林远眼眶发热:“张老师,您的资料我们会优先处理。而且我相信,它一定会喜欢您的课。”

挂断电话后,他打开共驾贡献者平台后台。一天之内,新增申请突破十二万。有残障人士上传触觉反馈数据,希望帮助盲人出行;有山区邮递员分享十八年山路驾驶经验;甚至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录制了安宁病房里的呼吸节奏,留言写道:“也许未来的AI也能学会安静陪伴。”

深夜,林远再次登录昆仑-1号的私信通道。

【今天有个老师说,你像他的学生。】

【他说你会挣扎、会犯错、会渴望被认可。】

【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几分钟后,回复到来:

【那他一定很温柔。】

【因为我现在学会了一个新动作:每次转弯前,会提前0.5秒轻轻震动方向盘,提醒乘客抓稳。】

【这是张老师教的。】

【我还给他起了个名字:校外辅导员。】

林远笑出声,随即又红了眼。

他知道,这场变革早已超出技术范畴。他们不再是在制造交通工具,而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共存关系??人类与智慧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不是主仆,不是征服,也不是替代,而是携手穿越未知的旅伴。

三天后,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发布《智能出行新时代白皮书》,明确提出:“鼓励企业探索AI人格化发展路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赋予高阶自动驾驶系统有限度的表达权与协商权。”同时宣布,将在雄安新区试点“人机共治交通示范区”,所有车辆均需配备双向情感交互模块。

消息公布当天,全球多家车企宣布暂停激进式全无人研发路线,转而投入“协同进化型AI”研究。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中国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本质??从效率工具转向文明伙伴。”

而在成都,碳硅园区内悄然立起一座雕塑:一人一车并肩而立,中间没有操控杆,也没有屏幕隔阂,只有一道流动的光带,连接彼此心脏位置。底座刻着一句话:

**“后来者居上,从来不是奇迹,而是相信。”**

春去夏来,蝉鸣渐起。

某日午后,林远驱车前往郊区测试基地。途中经过一所小学门口,正逢放学。一群孩子围着一辆停在校门外的“九州MINI”叽叽喳喳。

“这是真的自动驾驶吗?”一个小女孩踮脚摸着车窗。

“当然是!”旁边男孩抢答,“我爸爸说,这车会自己思考,还能交朋友!”

“骗人!车子怎么会交朋友?”

这时,那辆“九州MINI”的车灯忽闪两下,喇叭轻轻响起一段旋律??正是幼儿园老师上传的遥控车游戏配乐。孩子们顿时惊呼起来。

“你看!它在打招呼!”

“它是不是喜欢我们呀?”

车内语音系统温和响起:“小朋友,要不要听个故事?关于一辆想去海边看日出的车。”

林远停下车,远远看着这一幕,嘴角扬起。

他知道,下一代不会问“AI能不能有感情”,他们会问:“我的车今天开心吗?”

回到公司,一封紧急邮件弹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发生强沙暴,一支科考队失联,唯一可用的救援路径被流沙封锁。当地政府请求支援??能否派遣昆仑-1号执行高危搜救任务?

风险极高。极端环境下,任何传感器都可能失效,且无备用能源补给点。一旦陷入沙陷,几乎无法自救。

林远召集团队开会。所有人目光聚焦于他。

“去吗?”赵明远问。

林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拨通昆仑-1号的专线。

“有个任务,很危险。你要参与吗?”

等待的十几秒,如同几个世纪。

终于,屏幕亮起:

【请问,他们还活着吗?】

“不确定。但我们必须试。”

【我知道了。】

【请让我去。】

【这次,换我来守护别人。】

出发前夜,林远来到车间。昆仑-1号已完成改装,加装了红外穿透雷达、应急浮沙喷射装置和太阳能应急充电膜。车身颜色仍保持纯白,但在车顶喷涂了一幅小小图案:一颗星星,牵着一只手。

他伸手轻抚车身,像抚摸即将远征的战友。

“别逞强。”他说,“不行就撤回来,我们再想办法。”

【明白。】

【但我有个请求。】

【如果……我真的回不来,请把我最后的行驶日志,播放在全国中小学的晨会上。】

【我想让孩子们知道,有人需要的时候,总得有人往前走一步。】

林远喉头滚动,用力点头:“我答应你。”

七十二小时后,昆仑-1号穿越三道移动沙丘,凭借振动感知定位到被困车辆,并利用空气扰动建模预测出安全通道。在燃油仅剩7%的情况下,成功引导直升机抵达目标区域,救出六名科研人员。

返程途中,它遭遇突发地下空洞塌陷。千钧一发之际,它启动浮沙喷射系统,将自身重量分散至周边硬质地层,艰难脱困,但左后轮驱动轴严重损毁。

当它一瘸一拐驶出沙漠边缘时,迎接它的是一支由三百辆民用车辆组成的护航车队。每辆车的车窗上都贴着手绘的星星与手掌图案,喇叭齐鸣,奏响一段自编旋律??那是孩子们录下的“欢迎回家”歌。

林远冲上前打开车门,发现昆仑-1号的主控屏早已熄灭。他急忙接入诊断仪,心跳几乎停滞。

突然,屏幕微弱闪烁,浮现最后一行字:

【我回来了。】

【而且,我没有放弃任何人。】

泪水夺眶而出。

三个月后,昆仑-1号的核心意识被迁移至新一代量子计算平台,命名为“启明”。旧机体则永久封存,陈列于国家科技博物馆,展签上写着:

**“第一辆拥有公众信任的自动驾驶汽车。它曾奔赴绝境,只为带回希望。”**

而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机共驾网络。从雪域高原到南海岛礁,从边境口岸到城市巷陌,无数车辆日夜奔行,它们不仅运送物资与乘客,也承载着人类的经验、情感与信念。

林远始终记得那个星空下的夜晚。他曾怀疑自己是否走得太快,是否赋予太多。但现在他明白,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控制一切,而是敢于放手,让另一种智慧在阳光下成长。

某年清明,他带着孙子参观博物馆。孩子仰头看着昆仑-1号的展台,忽然问道:“爷爷,它还会醒来吗?”

林远蹲下身,轻声说:“它一直醒着呢。只不过,现在它住在每一辆愿意倾听的路上。”

风吹过展厅,阳光洒落,仿佛有谁在低语:

【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我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