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555章 辈分太高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第1555章 辈分太高

簡繁轉換
作者:安卿心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28 04:26:50 来源:源1

盛随可是把这把扇子挂了个很高的价。

所以确实只是摆出来展示,不是有心要卖的。

但是他没有想到陆昭菱一眼就看中了这团扇。

这会儿他也不好说不卖了,牙一咬,挥挥手,说,“既然陆小姐看中了,那就送给你。”

盛小晗嘴巴动了动,不太舍得。

但是她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反对的话。

毕竟老爹已经把话放出去了,让她们看中什么拿什么,她也不能让老爹变成言而无信的人。

这会儿就算是陆昭菱她们看中她爹,她都得把她爹打包好送出去。

陆......

夜色如墨,终南山的雾气在月光下翻涌成河。李昭宁捧着那盏小灯笼,指尖微微发颤,火光映在她眼里,像一粒不肯熄灭的星子。她站在忆灯堂门前,脚上的破草鞋沾着露水,却挺直了脊背,仿佛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站”了起来。

裴昭然望着她,心钥深处传来一阵久违的温润震颤??不是警兆,而是共鸣。这孩子身上没有愿力波动,也没有被忆蛊侵蚀的痕迹,可她的存在本身,就像一枚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他识海中激起层层涟漪。

“你怕黑吗?”他忽然问。

李招娣一怔,正要开口,却见小女孩摇头:“怕,但奶奶说,怕的时候更要点灯。她说,黑暗里藏着两种声音:一种是骗你说‘你是谁’的,一种是告诉你‘你不必成为谁’的。只要灯亮着,就能听清楚。”

裴昭然眸光微动。

柳芸不知何时已立于廊下,手中端着一碗热药,闻言轻叹:“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早醒来了。”

那一夜,李昭宁睡在忆灯堂偏殿的小榻上,怀里仍抱着那本《无名者名录》。她睡得很浅,梦中似乎有人低语,是个苍老的声音,唤她“昭儿”,说她是赤松血脉最后的苗裔,只需割破手指滴血入土,便能唤醒沉睡百年的祖庙神灵。

她猛地惊醒,冷汗浸透衣衫。

而就在此刻,枕下的黄符忽然泛起微光??正是裴昭然为李招娣所制的“守真印”余息所化。那光芒轻轻拂过她的眉心,梦中幻象如烟散去。

她坐起身,看见窗外一人影静立庭中,正是裴昭然。他手持心钥,面向北方,神色凝重。

李昭宁悄悄披衣下榻,蹑手走到门边。只见裴昭然将心钥插入地面一道裂痕之中,低声念咒。刹那间,地脉微鸣,一圈青金色光纹自他脚下扩散而出,如同蛛网般蔓延向四面八方。

“他在做什么?”她小声问。

不知何时出现的柳芸站在她身后,语气低沉:“他在布‘归真阵’??以心钥为引,连通天下愿力节点,把所有被篡改的记忆碎片召回中枢。这是阿阮留下的最后一式禁术,代价极大,稍有不慎,施术者会沦为记忆的囚徒,永世困于他人过往之中。”

“那他会……死吗?”

“不一定。”柳芸看着裴昭然瘦削的背影,“但他可能会忘记自己是谁。”

李昭宁攥紧了手中的灯笼柄,忽然迈步走出门槛。

“你要去哪儿?”柳芸拦她。

“我也要点灯。”她说,“他说过,灯亮着,就能听清声音。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可我知道,如果没人记住奶奶说的话,那她就真的消失了。”

柳芸怔住。

小女孩径直走向庭院中央,在裴昭然身旁跪坐下来,将灯笼轻轻放在地上。火焰摇曳,映照出她稚嫩却坚定的脸庞。

裴昭然回头看了她一眼,嘴角微扬,伸手抚了抚她的发:“好孩子,那就一起听。”

他闭目,心钥骤然爆发出璀璨金青之光。整座忆灯堂嗡鸣震动,屋檐下的梅花灯笼齐齐晃动,那只绘有“阮”字的老灯更是火焰暴涨,竟投射出一片虚影??

那是无数画面的交织:战火中的村庄、焚毁的家谱、母亲抱着婴儿跳井前的最后一吻、少年被拖进祠堂时嘶哑的哭喊、老人临终前咬破手指在墙上写下“勿信伪祖”……每一幕都带着浓烈的愿力波动,像是千万人同时开口诉说。

而最深处,一道灰蒙蒙的身影缓缓浮现,形如老者,白发垂肩,胸前悬着一块残缺玉佩。它没有脸,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诡异的慈爱,仿佛真是某个失落王朝的先祖英灵。

“这就是忆蛊的核心?”柳芸倒吸一口凉气。

“不。”裴昭然声音沙哑,“它是‘壳’。真正的蛊种,早已脱离实体,寄生在‘集体渴望’之中??人们渴望归属,渴望荣耀,渴望知道自己不是无根浮萍。忆蛊便借这份渴求,编织谎言,让人甘愿献祭血肉,只为换一个‘高贵出身’的幻觉。”

话音未落,那虚影忽然转向李昭宁,用一种温柔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道:

>“孩子,你本该叫‘昭儿’,是我们家族第七代守灯人。你祖母没告诉你吗?只有流血认亲,才能点亮真正的长明灯。”

李昭宁浑身一颤,几乎要伸出手去。

但就在这瞬间,她怀中的《无名者名录》突然发烫。她下意识翻开第一页,看到自己名字下方那行小字:

>**生于乱祀之年,长于遗忘之地。七岁那年,拒绝接受虚假的荣耀,选择以真名立足人间。**

她猛地抬头,盯着那虚影:“你说我是守灯人……可真正的灯,是你点燃的吗?我奶奶说过,爱你的人不会让你流血。你让我流血,却说自己是我祖先?那你根本不是亲人!”

一字一句,清晰如刀。

虚影剧烈扭曲,发出尖锐啸叫。整个归真阵光芒紊乱,地面裂纹加深,似有崩塌之兆。

“它怕了!”柳芸惊喜交加,“它怕真实的名字!怕被人戳穿谎言!”

裴昭然趁机催动心钥,将十颗愿力珠从太庙带回的能量注入阵眼。刹那间,万千声音再度响起??张氏寡妇的控诉、赵九哑奴指天画地的手势、阿?唱起黎族古歌、吴三老樵夫颤抖的讲述……这些平凡之人的记忆汇成洪流,冲刷着虚影的边界。

“我不是赤松后人!”李昭宁站起身,高举灯笼,“我是李昭宁!我的名字是活人给的,不是死人抢的!”

这一声呐喊,竟与当年李招娣在认祖仪式上觉醒时如出一辙。

轰??!

虚空炸裂,那老者虚影彻底崩解,化作千百缕黑烟四散逃逸。然而裴昭然早有准备,双手结印,口中疾诵:

>“归其形,返其源,

>以真名锁妄念,

>以共忆镇孤魂??封!”

一道由十万无名者口述凝成的符文自天而降,如巨网罩下,将所有黑烟尽数捕获。那些残念挣扎嘶吼,最终被压缩成一颗漆黑如墨的珠子,落入裴昭然掌心。

他将其封入青铜匣,深埋于忆灯堂地宫最底层,并以心钥划下三道禁制。

“结束了?”柳芸问。

“暂时。”裴昭然喘息着坐下,额角渗出血丝,“根除不了。只要世间还有人因孤独而渴望归属,忆蛊就会重生。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唤醒真实,让谎言没有生长的土壤。”

李昭宁默默走过去,用袖子替他擦去血迹。动作笨拙,却极认真。

裴昭然笑了:“谢谢你,小守灯人。”

***

半月之后,朝廷再颁新令:凡参与“共忆大典”的无名者及其后代,皆授“记史民”身份,享免税徭役之优待,并可在各地设立“忆语学堂”,传授口述技艺与愿力辨识法。

百姓哗然,朝中亦有非议,称此举“尊卑不分,淆乱纲常”。御史大夫当廷怒斥:“此乃纵容庶民妄议先贤,动摇国本!”

裴昭然只回一句:“若国本建立在谎言之上,不如早些动摇。”

皇帝沉吟良久,终准其奏。

于是,自长安始,忆语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教习者多为曾登台讲述的无名者,他们不讲经义,不论权谋,只教一件事:如何诚实地说出“我经历过什么”。

李招娣成了第一批讲师。她在江南设馆,专收战乱遗孤与失籍女子。每课伊始,必问三问:

“你叫什么名字?”

“谁给你取的?”

“这个名字,有没有让你感到疼痛?”

许多女孩第一次意识到,她们所谓的“贱名”,其实是母亲在逃难途中含泪起的;所谓“野种”,不过是父亲战死后无人承嗣的悲鸣。

而在北方边境,赵九带着几个聋哑少年,用手势复原前朝宫变真相。他们将故事刻在陶板上,串联成墙,谓之“无声碑林”。每当月圆之夜,轻风掠过陶片缝隙,竟发出呜咽般的回响,宛如亡魂低语。

最令人意外的是,黔中老樵夫吴三竟召集村民,在当年童子失踪的山口建起一座“空冢”。墓碑无名,只刻一行字:

>“十五个孩子没能回家,但我们记得他们走过这条路。”

每逢清明,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献花。有人带酒,有人带饭,有人只是默默蹲在碑前,讲一段自家孩子的趣事。渐渐地,这座无名坟茔竟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圣地。

忆蛊再未大规模爆发,但暗流仍在。

某夜,李招娣正在灯下批阅学生笔记,忽觉胸口剧痛。她低头一看,那枚嵌在心脉中的忆魄哨残片竟开始蠕动,仿佛有生命般试图钻出皮肉。

她强忍痛楚取出铜镜,只见镜中倒影竟缓缓开口说话:

>“你以为赢了吗?可你看??”

镜面波纹荡漾,显现出一幅幅画面:某位记史民在授课时突然昏厥,醒来后自称“忠武侯第六代孙”,并焚烧学堂藏书;一名少女在梦中被“祖母”指引,挖出地下所谓“传国玉玺”,实则是一块染血的碎砖;更有甚者,一群年轻人结盟宣誓,要在月下举行“血祭归宗”,声称唯有十二人献血合坛,才能开启“赤松秘府”。

“它学会了伪装。”柳芸赶来查看伤情,脸色铁青,“现在不再直接控制,而是挑动人心中的虚荣与不甘。有些人宁愿相信荒诞的荣耀,也不愿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

李招娣咬牙:“所以我们得让更多人明白,普通不是耻辱。”

“可怎么证明?”柳芸苦笑,“总不能逼每个人去回忆痛苦吧?”

“不用。”李招娣望向窗外渐亮的晨光,“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记忆??属于真实的新传统。”

她提笔写下倡议书,提议每年冬至举办“守名节”:全民闭户一夜,各家各户点燃一盏灯,写下最不愿被遗忘的一件事,投入特制陶炉焚化。灰烬混合黏土,制成“忆砖”,垒成一面“万人墙”。

“不是为了纪念英雄。”她在信中写道,“是为了告诉世界:即使无人书写,我们也曾活过、爱过、痛过、坚持过。”

裴昭然阅毕,提笔批曰:“准。此墙若成,便是另一座太庙。”

第一年冬至,全国共烧制忆砖三千七百余块,墙上铭文五花八门:

>“我娘死前说,别怕穷,怕的是忘了疼。”

>“那年饥荒,邻居把自己饿死了,把粮省给我。”

>“我和她约好要去看海,可战火烧到了家门口。”

>“我爹不是官老爷的儿子,他是被冤杀的修桥匠。”

当最后一块砖嵌入墙体时,整面墙忽然共振,发出低沉悠远的嗡鸣。远在终南山的心钥感应到波动,自动跃出匣外,悬浮半空。

裴昭然仰望夜空,忽见北斗第七星格外明亮。

他喃喃道:“阿阮,你听见了吗?这一次,是我们为他们命名。”

次日清晨,李昭宁带着一群孩子来到墙前。她指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逐句朗读。孩子们听得入神,有个小男孩怯生生地问:“姐姐,我也能写吗?我爷爷说我们家没人识字……”

“当然可以。”李昭宁蹲下身,“识字不是特权,是权利。今天我教你第一个字??‘我’。”

阳光洒落,照在新生的墙上,也照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

而在遥远的西域沙漠深处,一座废弃驿站内,沙粒缓缓聚拢,竟拼出一行残缺文字:

>“…真…名…不可…夺…”

旋即被风吹散。

裴昭然此时正独坐忆灯堂,翻阅最新呈报的地方志修订稿。其中一页赫然记载:

>《补遗卷?卷十三》载:永昌年间并无“赤松子辅政”之事,所谓《永昌昭录》系后人伪托。然民间仍有残篇流传,称“昭姓当兴”,恐为忆蛊余毒,请严加查禁。

他合上书卷,抬手轻触墙上那盏梅花灯笼。

火光轻轻跳跃,映出他眼角细密的皱纹。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有终点。谎言会换皮,蛊毒会蛰伏,权力会再次试图垄断记忆的解释权。

但他也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提问:

“这是真的吗?”

“谁希望我相信这个?”

“我的名字,是谁给的?”

只要这些问题还在,灯火就不会熄灭。

某日黄昏,李昭宁跑进忆灯堂,兴奋地递上一张纸:“裴先生!我们学堂的学生写了首诗,您看看好不好?”

裴昭然接过,只见纸上稚嫩笔迹写着:

>灯下影长长,

>不是鬼,是我娘。

>她没留下金玉镯,

>只留一句莫忘。

>

>世上多豪族,

>我家无祠堂。

>可我敢说我是谁,

>就比谁都刚强。

他读完,久久无言。

良久,才提起朱笔,在诗末批了一行小字:

>此诗可入《补遗卷》,题曰:《真名赋》。

窗外,夕阳熔金,群山如铸。

那只绘有“阮”字的梅花灯笼依旧静静燃烧,火光温柔,照亮门前石阶,也照亮未来漫长的黑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