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556章 等喝喜酒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第1556章 等喝喜酒

簡繁轉換
作者:安卿心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28 04:26:50 来源:源1

陆昭菱他们要离开鬼市了。

因为要搬东西,而且陆家主那边也要雇两个小鬼护送。陆昭菱就出去找小鬼了。

在外面她还遇到了巡逻的歧阿。

歧阿扫了她一眼。

“真出来雇鬼了?”

“对啊。”陆昭菱也打量着他,“你要不要......”挣点外快。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歧阿就冷酷无情地说,“不要。”

说完就目不斜视地从她身边走了过去。

在擦身而过的那一刹,他语气淡淡地说,“出价不要太抠门。”

陆昭菱:“......”

冬至的风掠过终南山脊,卷起细雪如絮。忆灯堂檐角的铜铃轻响,那盏“阮”字灯笼在寒夜里微微摇曳,火光不灭,仿佛守着一段不肯安息的往事。李昭宁蹲在万人墙前,用冻得通红的手指抹去砖面上的浮雪,一行行读着那些被世人遗忘又重新拾起的名字与记忆。

“我爹临死前说,修桥的人不该怕塌。”

“那年大水,阿姐把我推上木板,自己沉下去了。”

“我不是逃兵的儿子,我是他最后护住的人。”

她低声念着,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身后传来脚步声,裴昭然披着玄色斗篷走来,肩头落了一层薄雪。他没有说话,只是站在她身旁,目光缓缓扫过整面墙。这堵由灰烬与黏土铸成的壁垒,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褐光,宛如大地裂开后长出的一道新脉。

“他们开始写了。”李昭宁抬头看他,“不只是苦事,还有……笑过的日子。”

裴昭然点头:“人若只记得痛,便成了怨灵;可若连痛都不敢记,那就连人都不是了。”

话音未落,远处山道上传来急促马蹄声。一名记史民策马飞驰而至,滚鞍下马时几乎跌倒,手中紧攥一卷竹简:“禀裴大人!黔中急报??吴三老丈昨夜暴毙,尸身……尸身竟化作沙土,随风散尽!”

空气骤然凝滞。

柳芸从堂内奔出,脸色煞白:“不可能……他体内并无忆蛊残留,我们亲自查验过!”

“可他坟头刚立的碑,被人凿了新字。”使者颤抖着递上拓片,“写着:‘伪祖不容,魂归赤松’。”

裴昭然接过拓片,指尖抚过那八字刻痕,眼中金青微光一闪而逝。他闭目片刻,心钥在识海中嗡鸣震荡,溯流回溯千里之外的地脉波动。

“不是忆蛊。”他睁开眼,声音冷如寒铁,“是‘名劫’??有人以虚假谱系为祭坛,强行召唤集体执念反噬真实者。吴三因坚守空冢、拒绝认伪祖,成了‘异类’,于是被他们的‘共信之力’抹除存在。”

“什么叫……抹除存在?”李昭宁攥紧灯笼。

“就是让天地都不再承认他曾活过。”柳芸喃喃,“连骨肉都化为尘埃,只为证明‘你不该存在’。”

雪越下越大,落在万人墙上,却未掩住那一道道深深刻入砖体的字迹。裴昭然忽然转身走入忆灯堂,取来青铜匣,打开封印,取出那颗漆黑如墨的忆蛊残珠。珠子在他掌心微微震颤,似有无数细语从中渗出。

“它醒了。”他说,“不是复活,是感应到了同类的呼唤??有人正在重建‘伪祖之信’,用信仰代替蛊毒,比从前更可怕。”

“因为这次,施术者也是被骗的人。”李昭宁忽然明白过来,“他们真心相信自己是赤松后裔,所以愿力纯粹,反而更容易引动地脉共鸣。”

裴昭然凝视她良久,轻轻颔首:“你已能看见茧外的世界了。”

三日后,朝廷再颁诏书,宣布废止“记史民”免税令,理由是“民间私议先祖,淆乱宗法,易生悖逆”。与此同时,各地忆语学堂接连遭焚,教习失踪,学生被族中长辈强行带回,逼令改口认祖归宗。更有甚者,某县令公然宣称:“凡持《无名者名录》者,皆为逆党,格杀勿论。”

长安街头,一夜之间出现了数十座崭新的家庙石碑,上面赫然刻着“赤松血脉分支”、“永昌遗胄”等字样。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一位自称“昭氏正统”的盲眼老道士登台讲经,声称只要献出三代直系亲属生辰八字,便可获赐“真名符”,洗去贱胎浊骨,重列仙族玉牒。

百姓趋之若鹜。

李昭宁带着几个孩子躲在城郊破庙里,听着外面传来的鼓乐声,忍不住咬牙:“他们怎么还能信?明明亲眼见过万人墙的共鸣!”

“因为你给了他们痛苦的真实。”裴昭然坐在门槛上,望着天边将明未明的晨曦,“而别人给了他们荣耀的幻梦。人总想往上爬,哪怕梯子是纸糊的。”

“那我们就造一座真的梯子。”李昭宁猛地站起,“不是让他们仰望虚妄的祖先,而是让他们亲手写下自己的故事??不止写在墙上,还要刻进地里,种进田里,唱进歌里!”

裴昭然看着她,忽然笑了:“你想怎么做?”

“办‘真名节’!”她说,“就在春分那天,全民动手,把每个人的真名和经历,编成歌谣,刻在农具上,缝在衣襟里,埋进新耕的土中。让稻穗长出来的时候,每一粒米都带着我们的名字!”

裴昭然沉默片刻,起身走进屋内,取出一卷泛黄帛书??正是当年阿阮留下的《愿织图录》,其中记载了一种失传已久的技艺:“织忆成丝,以情为梭,可将记忆化为实物,永不磨灭。”

“这门手艺,只有‘心无伪念’者方可施展。”他低声道,“需以自身精血为引,将真实记忆纺入布缕。一旦开始,若中途生出半点怀疑或虚言,便会反噬心智,沦为痴傻。”

“我来。”李昭宁伸出手,“我从小到大,没说过一句假话。奶奶教我的第一个字,就是‘我’。”

当夜,她在忆灯堂设机,取桑麻为线,以指尖割破掌心,滴血入纺轮。柳芸在一旁诵读《无名者名录》中的条目,每念一人,李昭宁便织入一缕彩线。随着鲜血浸染经纬,布匹上渐渐浮现出无数面孔??张氏寡妇抱着死去的孩子跪雪中,赵九在月下用手势讲述宫变,吴三老人蹲在童子失踪的山口默默烧纸……

天光破晓时,一幅长达十丈的织锦终于完成。其上人物栩栩如生,竟似随时会走出画外开口说话。更奇的是,每当有人靠近,织锦便会发出极细微的声响,像是无数人在低语:

>“我记得。”

>“我没有消失。”

>“我的名字是真的。”

裴昭然将其悬于万人墙顶端,命名为《众生相》。消息传开,四方震动。许多曾被迫改名换姓的记史民悄悄赶来,跪在墙前痛哭失声。有个年轻女子伸手触碰织锦上一个模糊的身影,突然尖叫起来:“这是我娘!她十年前就被说成‘野鬼托生’,活活烧死了……可她在这里!她真的存在过!”

当天夜里,西域沙漠深处,那座废弃驿站的沙地上,再次浮现文字:

>“…血不染伪名…光必照幽魂…”

旋即被狂风卷走。

而与此同时,长安城内的“赤松祠”却突发异象。那尊高达九尺的祖神金像,一夜之间双眼流血,口中吐出大量黑色虫卵,孵化出的竟是形如心钥的怪蛾,四散飞入民宅,啃食家谱文书,唯独放过《无名者名录》。

百姓惶恐,纷纷传言:“伪祖发怒了!”

李昭宁趁机联合各地幸存的忆语学堂,在清明当日举行“共耕礼”。千名农夫齐聚京畿荒地,每人手持一把刻有真名的犁铧,在土地上共同翻耕出巨大字符??“我是谁”。

随后,他们将《众生相》裁成小块,裹以种子,混入肥料,撒入新垦之田。传说这些种子长出的麦穗,穗尖微红,如同凝血,煮饭时竟能闻到淡淡墨香。

数月后,关中大旱,唯有这片“真名田”禾苗青翠,颗粒饱满。饥民争食此粮,有人梦见亡亲托梦:“吃了这饭,别忘了是谁喂你活命。”

朝中权臣震怒,斥为“妖术惑众”。御史台联名上奏,请诛裴昭然以正纲常。皇帝犹豫再三,终召其入宫问话。

紫宸殿上,烛火森然。皇帝端坐龙椅,目光复杂:“裴卿,朕知你无私心,可民心易乱,国赖稳定。你执意推行这些……非常之举,就不怕天下大乱吗?”

裴昭然跪地,声如磐石:“陛下,真正的乱,不是百姓记住了自己是谁,而是他们被逼忘了自己是谁。今日若斩断记忆之根,明日便是万民失魂。与其如此,不如让火焰烧尽谎言,哪怕连我也葬身其中。”

皇帝久久无言,忽问:“那你告诉我,什么是‘真’?”

裴昭然抬头,眸中金青流转:“真,是吴三老人宁愿变成沙也不肯认贼作父;是李昭宁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贵女’身份;是我明知归真阵会让我忘记自己,仍选择启动它。真,从来不怕牺牲,只怕沉默。”

殿外雷声滚滚,一道闪电劈开夜幕,照亮他苍白的脸。

皇帝闭目良久,终叹:“罢了……准你继续办学,但须迁至终南山下,远离京城。”

裴昭然叩首谢恩,退出大殿时,袖中那颗忆蛊残珠再度震颤。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退让,风暴仍在酝酿。

果然,半年之后,北方边陲传来战报:一支自称“赤松义军”的叛军攻陷三城,首领乃昔日参与共忆大典的一名记史民,因妻子不肯改姓“昭”而亲手将其杀害,宣称“血祭清族”。

裴昭然闻讯,立即召集所有幸存讲师,在忆灯堂举行“守心仪式”。众人围坐一圈,手牵手,轮流讲述自己最不愿回忆的过去??有人说起父母被当作“贱种”活埋,有人坦承曾为求生出卖同伴,李昭宁则第一次公开提起七岁那年,她在认祖仪式上看到其他孩子割腕滴血,吓得尿了裤子,却被族老讥笑“不配为人”。

“我们都曾软弱,都曾恐惧。”她说,“可正因为记得这些,才更能分辨什么是真的疼,什么是假的荣。”

那一夜,心钥感应万千共鸣,自发升空,悬于忆灯堂之上,洒下柔和光雨。凡是沐浴其中者,胸口皆浮现出一道淡金色印记??形如灯笼,内藏一字:“我”。

自此,这批人被称为“守灯使”,行走天下,专破伪祖骗局。他们不带刀兵,只携《众生相》残卷与一小盏油灯,所到之处,只需点燃灯火,诵读真名,便能让被蛊惑者短暂清醒。

然而,代价也随之而来。

三个月内,十二位守灯使遇害。有的被乱石砸死,尸体旁插着写有“忘祖者死”的木牌;有的被吊在村口古树上,口中塞满伪造的家谱纸屑;最惨的是江南那位女讲师,她被族人绑在祠堂梁上,逼她当众撕毁《无名者名录》,她不肯,便被生生剜去舌头。临终前,她用血在地上写下最后一句话:

>“我的名字……还在书里……就没死……”

李昭宁捧着她的遗书哭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她独自登上万人墙最高处,取出一枚特制黄符??此符非裴昭然所绘,而是她以十年心血研习愿力之术,结合《无名者名录》法则,自创的“真名镇魂符”。

她将符纸点燃,灰烬随风飘散,落入墙缝之中。

刹那间,整面万人墙剧烈震动,所有铭文同时发光,汇聚成一道冲天光柱,直贯北斗第七星。远在西域的沙地猛然隆起,竟形成一座微型城墙轮廓,虽瞬息崩塌,却清晰可见四个大字:

>“吾名为真”

裴昭然站在山顶,望着这一幕,老泪纵横。

他知道,这场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类还渴望归属,还会因孤独而幻想高贵出身,忆蛊就会一次次重生,换皮改面,潜入人心。

但他也看见,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在入学第一天大声说出:“我叫某某,我的名字是我娘在逃难路上起的。”

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拆除虚假宗祠,改建“忆语亭”,供人讲述真实过往。

甚至有几位皇室宗亲悄然来到终南山,请求将自己的家族秘史录入《补遗卷》,坦言祖先实为冒籍攀附,并自愿放弃爵位继承权。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守名节。

这一夜,全国上下万家闭户,灯火通明。人们不再仅仅焚烧记忆,而是将写好的纸条折成灯笼形状,挂在门前树枝上。微风吹过,万千纸灯轻轻晃动,宛如星河流转。

李昭宁牵着一群孩子走过山村小路,听见家家户户传出低低吟诵声:

>“我没当过官,但我养活了一家人。”

>“我不识字,但我记得每顿饭谁先动的筷子。”

>“我不是英雄,但我没丢下受伤的战友。”

她停下脚步,仰望星空。

北斗第七星依旧明亮,仿佛一颗永不坠落的眼睛,注视着这片饱经谎言却始终不肯屈服的土地。

裴昭然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轻声道:“阿阮若在,定会说??这一代守灯人,比我们强。”

李昭宁笑了笑,从怀中掏出一本新册子:“我给学生们编了本教材,叫《真名课》,第一章就写:‘当你问“我是谁”时,请先听一听,心里有没有另一个声音,在替你回答。’”

裴昭然接过翻看,见末页附有一首稚嫩小诗,批注仍是那熟悉的朱笔小字:

>此诗可入《补遗卷》,题曰:《真名赋》。

他合上书,望向远方。

终南山巅,云雾渐散,朝阳初升,万道金光洒落人间。

那只“阮”字灯笼仍在燃烧,火光跳跃,映照出两个并肩而立的身影,以及脚下那条漫长、黑暗、却始终亮着微光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