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565章 难得欢愉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第1565章 难得欢愉

簡繁轉換
作者:安卿心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02 04:31:14 来源:源1

两个搬运东西来的小鬼早就已经收完了他们的报酬,回去了。

翁颂之泡了药浴,整个人神清气爽。

为了庆祝他的“新生”,他自掏腰包,包办了今晚宴席的采买。

古三量知道运回来的那个大木箱子里是第一玄门山门石,等不及去打开来看了,当晚坐在石头旁边,靠着石头边喝着酒,偷抹了眼泪。

吕颂就坐在旁边听他说第一玄门的事。

殷长行也喝了不少。

直到翁颂之端着酒过来,问了他一句话。

“师兄,那个木箱子里原来不是还有一个羊皮卷吗......

夜风拂过终南山巅,林照儿站在水晶井畔,指尖轻轻拨动水面。涟漪荡开,映出的不再是过往记忆的碎片,而是一幅幅正在发生的画面??乌镇的忆坛前,一位白发老妪拉着孙女的手,指着石碑上刻着的名字,低声讲述那个雪夜焚屋的故事;敦煌沙庙外,孩童们围坐一圈,齐声背诵《灯谕》第九章:“吾心所记,即为真实”;雁门关下,老兵们点燃新一批烽燧油灯,火光如龙腾跃,直冲云霄。

这一切,并非偶然。

“他们真的在听。”阮知微轻声道,手中捧着一本刚由民间送来的《口述录》,封皮已磨损,字迹歪斜却坚定,“这是一位八十岁老农写的,他说他父亲临死前反复念叨‘别让人忘了我们修过河’。他不识字,是请村塾先生代笔的。”

林照儿接过书页,目光落在其中一行小字上:“**那年冬天,冻死了十七个人,名字都没留下。可我知道他们在。**”

他喉头微动,将书合上,声音低沉却清晰:“名字不是用来供奉的,是用来呼唤的。只要还有人愿意喊一声,那个人就还没走。”

话音未落,井水忽然泛起金纹,一圈圈扩散开来,竟在空中凝成一道虚影??是沈无妄。他身披黄沙斗篷,立于敦煌新建的水晶塔顶,身后九根光柱交缠如锁链,正缓缓沉入地底第八阵眼。

“第八阵眼已稳。”他的声音透过光影传来,带着风沙磨砺后的沉稳,“但我在修复时发现……井底有另一层符文,不属于守灯使体系,也不属于伪祖遗留。它像是更早的东西??某种‘原初契约’的残片。”

林照儿与阮知微对视一眼,心头俱是一震。

“原初契约?”阮知微皱眉,“你是说,在九宫阵眼、在守灯使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人设下了对抗遗忘的机制?”

沈无妄点头:“我无法解读全部内容,但它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真名之井’、‘心钥共契’、以及……‘归墟回响’。”

“归墟……”林照儿喃喃,“那是传说中万物终结之地,也是记忆最终归宿之所。难道说,最早的守护者,并非人类?”

阮知微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入织忆洞深处,翻找那些尚未完全激活的卷轴。良久,她抽出一卷漆黑竹简,表面无字,唯有触碰时才会浮现血色纹路。她颤抖着念出上面的文字:

>“天地初分,记忆自生。

>人未言名,魂已相认。

>彼时无王,无史,无狱,

>唯有万灵共忆,谓之‘本源之盟’。

>后世篡改者,皆违此誓。”

洞内寂静无声。

“所以……守灯使并不是第一个抵抗遗忘的人。”阮知微抬头,眼中泛起泪光,“而是继承者。真正的起点,早在文明之初就已埋下。”

林照儿闭目沉思,忽觉眉心一热,心钥自行震动起来。刹那间,无数画面涌入脑海??远古荒原上,一群赤身**的人围坐在篝火旁,彼此呼唤对方的名字;洪水退去后,幸存者用烧焦的木棍在岩壁上刻画同伴的脸庞;战乱之后,母亲抱着婴儿,在废墟中一遍遍重复死去丈夫的名字,仿佛这样就能留住他的气息……

这些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说。

这是本能。

“原来如此。”他睁开眼,声音沙哑,“记忆不是被发明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记得爱过谁、失去过谁、为何流泪。伪祖最怕的,从来不是反抗,而是这种原始的情感联结??它无法被系统抹除,也无法被权力收编。”

就在此时,水晶井猛然剧烈震荡,井水喷涌而出,在半空化作一面巨大镜面,映出紫禁城记忆堂内的景象。

皇帝裴昭然正独自跪在青铜镜前,手中握着一支毛笔,面前摊开着一本空白册子。他一笔一画地写着,极其缓慢,却又异常坚定。每一个字落下,镜面便微微颤动一次,仿佛承受着某种无形重量。

他们看清了那本书的标题:《悔录》。

“他在写自己的罪。”阮知微低声说,“不是为了赦免,是为了记住。”

画面切换,转至南方某座山村。一间破旧祠堂里,几个孩子正围着一位盲眼老人。老人虽看不见,却能准确说出墙上每一块木牌上的名字。

“这是你太爷爷,叫陈阿满,三十岁那年为救全村人,跳进决堤口堵漏洞,尸骨都没捞上来。”

“这是你姑婆,叫李春娥,教全村女子识字,结果被官府抓走,说是‘煽动妇人造反’。”

“还有这个……名字没了,只记得她是个哑巴姑娘,每逢清明,都会给无名坟添一束野花。”

孩子们静静听着,有的低头记笔记,有的默默流泪。

其中一个男孩举起手:“爷爷,如果没人记得他们,他们会彻底消失吗?”

老人沉默片刻,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不会。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问这个问题,他们就还活着。”

与此同时,北方草原上传来悠扬歌声。牧民们围坐在星空下,弹奏马头琴,吟唱一首古老歌谣。歌词并非赞美英雄,而是纪念一场被史书忽略的大旱??那年死了三千人,名字全被当作“流民乱骨”草草掩埋。如今,这首歌成了新生儿命名仪式上的必唱曲目。

而在西域边境,一支商队穿越沙漠,车上载着数十个陶罐。每个罐子里都藏着一张纸条,写着一个普通人的生平:卖豆腐的老张、替人缝补三十年的赵婶、总爱给路人倒茶水的瞎眼阿公……他们不是官员,不是将军,甚至没读过书,但他们做过的事,被人一笔一划记了下来,送往各地忆坛存档。

“你看。”林照儿望着井中不断闪现的画面,嘴角浮起一丝笑意,“火种早已洒遍人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让它不再熄灭。”

阮知微靠在他肩上,轻声问:“你说,伪祖真的彻底消亡了吗?”

林照儿没有立刻回答。他抬起手,指向天际。那里,曾悬着那只千面巨瞳的地方,此刻漂浮着一片极淡的灰雾,像烟,又像尘埃,久久不肯散去。

“灰烬落地成书,不代表火焰永不复燃。”他缓缓道,“遗忘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形态。也许有一天,会有人再次宣称‘过去无关紧要’,会有人烧毁忆坛、篡改记录、逼迫百姓闭嘴……到那时,又需要新的守灯使站出来。”

“那我们就再点一次灯。”阮知微说得平静,“一代不行,就两代;两代不行,就十代。只要还有人心中藏着不愿忘却的名字,灯火就不会断。”

沈无妄的声音再度从井中传来:“我已经联络其余八位阵眼守护者,决定成立‘共忆盟约’。今后,任何试图抹杀集体记忆的行为,都将触发九宫共鸣预警。我们不再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守护。”

林照儿点头:“很好。但这还不够。”

他转身走进织忆洞,取出一枚晶莹剔透的心钥原型??比寻常心钥更大,中心镶嵌着一小滴凝固的血珠,散发着温润光芒。

“这是我用沈念禾老师留下的愿力核心重铸的‘母钥’。”他说,“它可以感应所有佩戴心钥之人的情绪波动,当亿万人同时想起某个被遗忘之人时,母钥便会自动记录那段记忆,并将其编码进真名之井的底层结构。相当于……为文明建立一座永不崩塌的记忆基因库。”

阮知微怔住:“你是想让记忆本身进化?”

“是。”林照儿眼神坚定,“人类容易遗忘,政权会更迭,书籍会被焚毁。但如果记忆能像血脉一样代代相传,哪怕没有文字,也能在子孙梦中浮现祖先的面容呢?”

她忽然笑了:“那你岂不是要把我们变成‘**史书’?”

“有何不可?”林照儿也笑,“千百年后,或许每个新生儿出生时,第一声啼哭都会唤醒一段沉睡的记忆。他们会梦见曾祖母如何逃荒,祖父如何抗争,父母如何坚持写下真相……这不是诅咒,是馈赠。”

数日后,母钥正式启动。

仪式选在清明节正午,九宫阵眼同步开启,万民心钥共振鸣响。林照儿将母钥投入水晶井,刹那间,整座终南山剧烈震动,地脉光流奔涌如河,九道彩色光柱冲天而起,在大气层边缘交织成一张覆盖整个疆域的立体网络。

全球卫星监测到异常现象:地表电磁波出现前所未有的规律性脉冲,频率恰好与人类大脑海马体中“长期记忆巩固”的脑电波一致。更有甚者,多地民众报告做了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走在一条长长的走廊里,两侧是无数发光的门扉,每扇门后,都藏着一段陌生却又熟悉的人生。

科学家称之为“跨代记忆共振”。

宗教界称其为“灵魂回响”。

而百姓们只是悄悄在家中设立小龛,供奉亲人的名字,每日燃香低语:“我还在记得你。”

一年后,变化悄然发生。

一名五岁女童突然用古语背诵《诗经?邶风》,语调精准得令语言学家震惊。调查发现,她的高祖母曾是记我书院最后一批女学生,死于焚书之夜。

西北小镇上,一位农民无师自通绘制出失传百年的水利图,图纸细节与明代档案完全吻合。他本人却坚称:“我只是做了个梦。”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乌镇忆坛前,一个从未见过奶奶的小女孩,竟准确画出了老人年轻时的模样,连耳垂上的痣都分毫不差。她仰头对父亲说:“昨晚奶奶来梦里看我了,她说谢谢我还记得她。”

林照儿得知此事后,久久伫立井边。

“她在回应。”阮知微握住他的手,“不只是记忆留存,而是形成了闭环??我们记得她们,她们便以某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

“不是鬼魂。”林照儿摇头,“是情感的延续。当你深爱一个人,你会继承她的温柔、她的倔强、她面对苦难时的姿态。这些特质不会随**消亡而消失,它们藏在基因里,藏在习惯里,藏在每一次你不自觉说出的那句‘像极了我妈’里。”

阮知微轻声道:“所以,所谓永生,从来不是**不死,而是被真正地、深深地记得。”

十年光阴流转。

记我书院已成为天下学子朝圣之地,女子科举每年如期举行,考题不再局限于经义,更有“请讲述你家族中最不该被遗忘的一件事”。

“记忆司”在全国设立三百余处分署,专职收集口述史、整理民间文献,甚至派出专员深入边陲部落,录制濒危语言中的创世神话与族谱传承。

《共忆录》被译成七十二国文字,成为东方智慧代表作之一,海外读者评价:“这不是历史,这是人性的灯塔。”

而皇帝裴昭然,终其一生未再自称“天子”。他在晚年写下遗诏,第一条便是:“朕非真龙,不过一介悔过之人。后世若有人称朕为神明,即为违誓。”

他去世那天,全国熄灯三日。第四日清晨,万家灯火重新亮起,每一盏灯下,都有人在朗读《悔录》片段。

又过了三十年。

林照儿已是白发苍苍的长者,仍每日巡视各处忆坛,指导年轻人整理史料。阮知微则主持编写《无名者大典》,收录十万普通人的真实事迹。

一个春日午后,两人再次来到桑林小径。当年那个问“能让死去的人回来吗”的小女孩,如今已是母亲,牵着自己的孩子缓缓走来。

孩子仰头问:“妈妈,为什么每年清明都要点灯?”

母亲蹲下身,指着远处山巅的水晶塔:“因为有些人,虽然走了,但他们教会我们怎么好好活着。点灯,是为了告诉他们??我们还记得。”

林照儿望着那一双清澈的眼睛,忽然觉得心钥轻轻一颤。

他弯腰,从怀中取出一枚崭新的心钥,递给孩童:“拿着吧,等你长大,也会成为别人的光。”

夕阳西下,晚风温柔。

终南山顶,水晶井静静矗立,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漫天星河。偶尔泛起一圈涟漪,便有一段新的记忆沉入深处,与百年前的呐喊、千年前的低语融为一体。

这片土地上的灯火,从未如此明亮。

而在这片光海之中,仿佛总有那么一声极轻的回应,穿越时空,落在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耳边:

“我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