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第二千二百七十一章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第二千二百七十一章

簡繁轉換
作者:拉姆雷克撒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30 03:08:47 来源:源1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这是格尔的真实感受,之前他离开自己的母星,到处猎杀神灵,说实话,对此的感觉并不深,毕竟他一直都在杀杀杀,根本没停下来过。万神殿其实也想过通过对话来化解这次危机,比如招安……………

万神殿的想法非常的宋朝,杀人放火受招安嘛,老手段了。

万神殿很多新成员都是这么来的,这也是万神殿能够壮大的原因之一,宇宙很复杂的,要是万神殿以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武力打遍天下无敌手,那就太天真了。看看他们选择统治的区域,其实也能看得出来,万神殿虽然不当

人,但真心不蠢,他只会占领那些各大势力看不上的边角料进行统治。

他们很清楚,单纯的暴力是没办法解决很多事情的,所以他们选择招安!

既然你有能力,那很好,和我们一起来当人上人吧!

一说起招安,国人第一反应,就想到了水浒传,然后最喜欢招安的朝代,就是我们的大怂了。

当你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宋朝无疑是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绝美画作。繁华的汴梁城,婉约的宋词,还有那幅名震千古的《清明上河图》,无不让人陶醉其中。你可曾想过,在这幅看似安宁祥和的画卷背后,竟隐藏着一个惊

人的秘密?一个关于434次农民起义的秘密,一个平均每年就有1.4次暴动的惊人事实。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王朝为之震颤,可宋朝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在这样的动荡中维持了将近四个世纪的统治。这其中的奥秘,就藏在一

个看似软弱却暗藏玄机的策略中??招安。

让我们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揭开宋朝统治者们的智慧与无奈。

表面上,宋朝是个繁华富庶的盛世。街市上商贾云集,文人雅士吟诗作对,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这份繁华实则是一场属于上层阶级的盛宴。在这华丽的面纱之下,底层百姓的日子却如履薄冰。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生活在北

宋末年的普通农民。你的祖辈世代耕种的土地,如今已经被地主们兼并。你眼睁睁看着那些富户的田地”弥望无际”,而自己却连一根锥子都插不下。没有土地,你只能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或者被迫成为佃户,受尽剥削。更令

人绝望的是,即便你勉强种着一点薄田,朝廷的赋税却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你的肩上。除了正常的赋税,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额外摊派。你辛苦一年的收成,大半都被征收走了。而那位高高在上的宋徽宗皇帝,却还在为了搜罗奇花

异石、修建豪华园林而向你征收额外的钱财。

在这样的处境下,你会怎么选择?是忍气吞声,继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是铤而走险,加入起义军的队伍?

即便你选择了后者,宋朝的统治者们似乎早已料到了这一切。他们设下了一个巧妙的陷阱,让你即便起义,也难以真正动摇他们的统治根基。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地方割据。他不仅用“

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诸将的兵权,还设立枢密院,实行“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制度。这意味着,即便你成功发动起义,也难以找到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来支持你。更糟糕的是,宋朝对兵器实行严格管理,民间禁止私

藏和买卖兵器。你想要武装起义,却连一把像样的武器都难以获得。这就是为什么《水浒传》中“你使一柄朴刀,我执一杆点钢枪“的江湖对决场面,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但是,宋朝的统治者们也并非高枕无忧。他们面临

着一个尴尬的困境:地方守备力量薄弱,中央军又养尊处优,战斗力堪忧。这种情况下,朝廷对付起义军还真没有十足的把握。

于是,一个看似软弱却实则巧妙的策略应运而生??一招安。

招安就像是一剂灵丹妙药,既能平息内乱,又可抵御外敌。它让被裹挟的百姓有机会回归田园,把能征善战的人收编进自己的军队。更妙的是,这些被招安的人还可以去打其他叛军,打赢了是大功一件,打输了也不心疼。这

个策略还恰好符合宋朝文人士大夫执政的理念。这些读书人大多出身寒门,对底层百姓还存有几分同情。再说了,剿匪不仅要花钱,还可能让武将得势,这对文官集团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能招安就不剿灭,成了宋朝处理

农民起义的一贯策略。这种方法短期内确实有效,至少没让农民起义演变成燎原之势。但从长远来看,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这些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百姓心中的怨气就像一簇簇星星之火,虽然没有烧起来,却在不断侵蚀着

这个王朝的根基。宋朝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的治理,既需要灵活应对眼前困难的智慧,更需要解决根本问题的勇气和魄力。招安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平息了动乱,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这告诉我

们,治国之道不能只顾眼前,更要着眼长远。

一个国家的治理,既需要灵活应对眼前困难的智慧,更需要解决根本问题的勇气和魄力。招安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平息了动乱,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这告诉我们,治国之道不能只顾眼前,更要着眼长远。

但这符合万神殿那帮虫豸的想法。

这些人和宋朝那些士大夫一样,惧怕战争,因为战争会让神灵之中,拥有战争神职的神灵变得更加强大,从而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

同时......真让他们上战场......他们自己也不乐意。

他们拥有了无尽的寿命,难道就是为了一帮屁民拼命?

拼命不行,拼命还怎么赚钱?

所以咯,招安最好。

招安的成本其实很低!

还是用水浒传来说事,当时朝廷有正规军,为什么要招安梁山呢?看似没有必要,实际上,招安的成本最低,并且可利用的价值最高,而反之剿灭的成本太大,而且不仅损伤自己,还没有可回收的价值可言。

书中第七十八回写道:皇帝派出了自己的正规军和自己心腹,高太尉,高俅率领十路节度使,各领所属精兵一万,前往济州取梁山,听候调用。这十路军马是:河南河北节度使王焕、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京北弘农节度使王

文德、颍州汝南节度使梅展、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琅琊彭城节度使项元镇、清河天水节度使荆忠。

这十路节度使不可小视。

高太尉说到: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鬼方国,或伐西夏,并大金,大辽各处,武艺精熟。就这样他们为国建功,做到了“节度使”。可以说是晋升到了极致,那么这十节度使是什么出身呢?书中也写道:本是

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不少功名。也就是说他们之前也是受了“招安”的绿林,后来招安后,成为了节度使。

可见,朝廷这一招,用了很多次,至少有十次,而且成功率很高。由此可见,招安之计,并不是朝廷破例,而是早有先例,甚至是已经成了惯例。于是就有了后面宋江征方腊,最后双方两败俱伤。朝廷用宋江打腊,其实跟

十节度使打宋江基本上是同一性质的。

朝廷真正付出了什么?

其实很少,首先,这些受招安的军队,战斗力比宋朝的那些军、乡军要强的多!

乡军,顾名思义就是乡下的,农村的军队,是最低级的军队,基本没有战斗力,一般都充当劳役,可以忽略不计。厢军,比乡军高级,可以承担地方治安或者剿匪的任务,虽然战斗力也不强,但是在地方上还是有作用的,他

们不是中央正规军,慢慢也变成了地方官员和将领的私人仆役。

另外宋朝还有一部分称之为番军,战力不详,番军,就是宋朝统治的一些边境的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可能有人觉得他们是被强迫的,实际上他们都是主动要求加入宋朝军队的,因为加入宋军后,他们才能享受宋国的权力。

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并不会被当做常规战力,所以记载很少。(不过,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些军还是很有名的,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蒙古番军......没错,你没看错,蒙古军,当年蒙古那边有很多逃跑到南宋这边,

给南宋打工,他们打蒙古的时候,非常的卖力......不要被蒙古这个名词给骗了,他们之间等级分明的很,那些贵族头人当然从蒙古的壮大中得到了很多好处,可实际上底层的蒙古人,是奴隶依然是奴隶,过的一样惨,哪怕到了元

朝,底层蒙古人造反的事情一样不少,甚至烈度一直都不低,这一点满清就做的不错,至少他们的八旗子弟是真的吃到了铁装甲,连包衣奴才都能过好日子)

以上三种军种,人数虽也不少,但不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基本上打仗可以忽略不计。北宋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就是禁军。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水浒里大名鼎鼎的豹子头林冲,就是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禁军广义上又分成两

个部分,在京禁军和遥隶禁军。在京禁军就是驻扎在京畿路开封府地界的几十万禁军,也是北宋初期最强大的军队。隶禁军就是驻守边疆的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禁军。某种意义上,隶禁军其实就是地方军,但是因为要抵

挡辽朝和西夏的进攻,实际上这些地方的禁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越来越强,直到超越在京禁军。

遥隶禁军也分为两部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至于南方各路,所有的禁军加在一起,其数量也不及以上三部分中的任何一部。西北禁军因驻扎民风彪悍陕西,又长期对夏战争,因而长期保持强悍战斗力。北宋西军是北宋名将

和强军的摇篮。西军中有名的部队有府州折家军,麟州杨家将,青城种家军等。西军将领一般世代相承,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普通宋军比战力高出很多,但是西军军纪较差。西军能苦斗,敢牺牲,已经是天下闻名,陕西

四路从大范老子范雍开始经营起,强兵之名,已垂近百年,西军除四路正军,其他不管著兵,强壮,弓箭社,与西夏,青唐诸羌纠缠百年,是一支敢于深入瀚海戈壁千余里做野战,为大宋开疆拓土的军队。陕西诸路,一家数代都

为西军效力,男子活不过三十,一堆寡妇同处而居的景象,比比皆是。但是这支军队属于山地军,对辽和金作战的时候就显出在这支部队在大平原作战的不适应。

那些受招安的贼匪的战斗力,比如梁山,战斗比下面的厢军、乡军要强的多,甚至强于中央禁军......之前高俅带着十万禁军攻打梁山,其实就是中央禁军,这部分禁军其实已经退化的和地方上的军差不多了,很多禁军都被

克扣军饷,为了活命,很多禁军都开始做生意......据说,据说啊,我也没看到具体文献,是说,中央禁军打仗不行,但做房地产包工程非常的厉害,因为当时东京汴梁很多豪宅都是禁军修建的………………

这样一支能打的部队,花费的军饷和一般的军差不多,这不是大赚是什么。

然后让他们去和其他造反起义军打,和辽国打,和金国打,总之就是哪里需要就往哪派,也不给补充,死完拉倒!

朝廷为此付出了什么?

啥也没付出,一点军饷而已,给谁不是给?

再就是一些头领的官职俸禄,这玩意更不算什么.......要知道,宋朝别的不多,就是官多!

一个官员身上七八个官职都是稀疏平常。(宋朝的官职极为复杂,往往一个官员有N多头衔和差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