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第二千二百九十一章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第二千二百九十一章

簡繁轉換
作者:拉姆雷克撒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30 03:08:47 来源:源1

她这么做,倒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而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很早以前,希芙也是个爱美的女子,和其他阿斯加德女孩子一样。虽然阿斯加德尚武,但从未要求过女孩子也必须是战士,比如备受尊敬的王后弗丽嘉,就是一名女巫,虽然弗丽嘉算不上手无缚鸡之

力,但绝对算不上优秀的战士。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出阿斯加德人对于男女差别的看法,女人当然可以成为优秀的战士,这是加分项,但没谁规定女子必须骁勇善战。战争毕竟是男人的领域。

希芙小时候对于未来的畅想是什么,其实她自己也忘记了。

她是海姆达尔的妹妹,孩提时她是雷神托尔和巴尔德的玩伴。和大部分阿斯加德人一样,希芙出生就有一头金发。然而,在她青少年时,洛基打算捉弄她一下,因为她似乎更喜欢托尔的陪伴而不是他。他在她睡觉时剪掉了她

所有的金发。在发现之后,希芙的哭声惊动了整个阿斯加德首都。洛基知道自己会为此受罚,便急忙赶到矮人国和矮人商量制造一些纯金的假发给希芙做补偿,矮人们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洛基秘密的为违约作准备。洛基确实偷了

那些头发,并把它给了希芙。在希芙的头上,这些头发像真的一样自然生长并比以前更加闪亮。然而,因为洛基偷走之前矮人没有给头发上一种特殊的药剂,那些头发开始变暗,最终完全变黑。当希芙又一次开始哭闹,她的父母

开始厌烦她的虚荣,于是送她去学习战斗,成为一位武装少女。多年后回到阿斯加德,有了武士的装扮,希芙接受了她的一头黑发。

从这段经历中看到了什么?

无奈!

她不是自己想要成为女战士的,而是被父母逼迫的!

同时她也很清楚,这是为了讨好托尔而做的。

因为托尔小时候比现在更加难搞,他只喜欢勇猛的女孩子!

要知道,托尔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参加女武神,成为女武神中的一员,直到奥丁和弗丽嘉告诉了他,女武神首先得是个女的,而他不是。

听到噩耗之后的托尔深受打击!

为了配合托尔变态的爱好,希芙从小就被训练成为了一名女战士!

这些年为了达到别人的期待,希芙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也就是说,她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努力了这么多年!

以前她还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自从离开阿斯加德,自己静静的思考之后,她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欢那样的生活!

在网上看过一个调查:人临终前,最常见的五个遗憾。其中有一个是:希望为自己的梦想而活,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

白岩松也曾说:“一直按别人的期待去活着,就活不好自己的一生。”

当然,希芙可能没听过这些东西,更加不认识白岩松,但道理是类似的!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有个短片,叫做《茉莉的最后一天》。一个叫茉莉的女孩,在一个平常的傍晚,没有征兆地跳楼身亡。父母悲痛欲绝,想不明白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听话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茉莉的妈妈决定暗中调查。调查中,女儿自

杀的真正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小时候,茉莉说长大了想当收银员,妈妈说:“真没出息,你应该当会计!”

长大后,茉莉喜欢文学创作,想去参加自己喜欢的作者签售会,因为害怕妈妈不开心,只能早早赶回家。在妈妈看来,作文考高分没有用,只有学好数学才能有大作为。茉莉的妈妈很优秀,是留学硕士,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做

全职太太。她希望女儿能像她一样出色,以便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活在妈妈对她的期待中,不断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让茉莉日益焦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用自杀结束生命。

尽管是一部教育警示片,有多少人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小被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考高分让家人满意;进入社会,被要求考个好单位让家人有面子,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说:“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你学会了不辜负他人,唯独辜负了自己。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因为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陷入无尽的自责;而这些都只会让人带着卑微的姿态,活得战战兢兢。有时候,痛苦的源头,是遵照别人的期待

而活,却弄丢了真实的自己。

不要用他人的尺子,丈量自己的人生。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网友小羽,与男友闪婚了。男友是经父母介绍认识,两人彼此不太了解,更谈不上喜欢和爱。因为父母满意,小羽在父母的期待中结了婚。婚后,因为没有感情基础,两人交流不多,丈夫也常常夜不归宿。公婆劝她,等你们

有孩子就好了。丈夫也说:“早点要个孩子,趁爸妈年轻还可以帮忙照顾。”第二年,小羽又在家人的期待中生下了儿子。没想到,顺应别人的心意,生活却没能让她满意。公婆能帮上的忙不多,丈夫也并没有收心,所有的事情还

是要靠她一个人。她觉得痛苦不已,时常抱怨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一味地迎合他人,委屈的只有自己。以为满足了别人的期待就能换来感恩和回报,但换来的却是失望和痛苦。生活,不在别人描绘的蓝图里,是在自己的手里。

想起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一篇演讲:“你考入医学院是因为它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心脏病学是因为当心脏病医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

们羡慕。20年后某天你醒来,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弹钢琴和打曲棍球的自己,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

职业的好坏,不是长辈们的经验之谈,而是自己的真正热爱。

家庭的幸福,不是为了满足家人们的期待,而是忠于内心做出的选择。不要用他人的尺子,来丈量自己的人生。

培根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规划师。”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概念。理想自我是自己最渴望成为的样子,现实自我则是在外界影响下自己真实的样子。一个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

里,只会离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让人陷入沮丧和不安。只有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匹配重合的部分越多,人们对自己越满意,才会觉得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希芙就是如此。

她以前也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

反正按照别人期待的样子努力。

直到托尔打破了这份期待。

让希芙从其他人编织的梦境中突然清醒。

然后悲哀的发现,自己好像......从来都只是活在别人的期待。

直到她开始反抗......忽然发现,这种感觉好爽!

她选择挑战托尔,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对以前的自己有个交代。

自己努力了那么久,总要有个结果不是么?

“希芙......”托尔很羞愧。

他很想解释,自己不是故意伤害她。

可话到嘴边,又没办法说出口。

太不要脸了!

虽然他有一大堆理由开脱,比如自由恋爱啊,比如自己的感情不喜欢别人安排啊!

总之,他可以冠冕堂皇的说一大堆东西。

可却有一点,他是没办法否认的。

那就是希芙从始至终,都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是的!

托尔没办法把一切怪罪于希芙......毕竟不是每个男人都是徐志摩那种渣男。

但托尔在某种意义上又和徐志摩非常相像。

徐志摩才华横溢,被很多人欣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完美的人”,相反这个人怎么说呢?

私德上相当的令人看不起。

至少在面对张幼仪时候,这个人称不上负责任,甚至可以百分百鉴定为渣男。

张幼仪和徐志摩是因为包办婚姻而结合。

徐志摩接受了新式教育,对包办的传统婚俗观念一直是嗤之以鼻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有勇气跟父母叫板,拒绝包办婚姻。张幼仪家庭的经济、政治势力都相当雄厚,因四哥张嘉做媒与当时已是江南富商的徐家联

姻。15岁尚未结束学业的张幼仪与徐志摩成婚,辍学去了浙江做了徐家的少奶奶。徐志摩同鲁迅一样,对包办婚姻极其不满。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都相当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徐便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

土包子!”婚后的徐志摩更是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张幼仪生完长子徐积锴(阿欢)后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两年后徐志摩被迫将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接船的情景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

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

儿表情的人。

即便是包办婚姻下,徐志摩对张幼仪并无丝毫感情而言,但是为毛徐先生对女性起码的温情和尊重都没有呢?

因为,此时的徐志摩心里装着另外一个女人,哪里还容得下张幼仪呢?张幼仪和徐志摩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德国柏林生活,这段期间徐志摩对待张幼仪一如既往的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

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因林徽因而心烦意乱,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赶快打掉”。那个年代医疗水平有限,打胎是极其危险的,张幼仪不愿意打掉孩子,对徐志摩说:“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却冷冰

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坚持要同张幼仪离婚,即便是张已怀有身孕,由于张幼仪一直不答应离婚,徐志摩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了沙士顿。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便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

了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张幼仪去医院看了

他们的小儿子彼得,张幼仪谈到徐志摩“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但是“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那个时代的文豪们不知怎么的受了西方自由精神的“荼毒”,个个强调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反抗包办婚姻,可是你们反抗归反抗,自由归自由,为什么连对女性最起码的尊敬和爱怜都没有了呢?尤其是没有丝毫责任心!!!

连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意承担,真是枉为男儿。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牺牲的却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张幼仪同样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已经被封建思想压榨了一次,徐志摩又对她进行了第二次碾压。。。。这个可怜的女人再不独

立起来估计就变成《一个陌生女人》中的陌生女人了,卑微到尘埃,连最后的倾诉权都掌握在男性手上。嗯,我还是喜欢茨威格,他对女性那种基于人道情怀之上的关怀、爱怜、尊重和同情与徐志摩不一样。

扯远了,总之在没担当这方面,托尔和徐志摩有点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托尔至少比徐志摩强点。(本人的确非常看不起徐志摩,实际上本人也不太喜欢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为国为民的真没几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