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华娱之学院派大导演 > 第475章 角色的选择

华娱之学院派大导演 第475章 角色的选择

簡繁轉換
作者:择日北飞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14 16:46:29 来源:源1

窗外的余辉透过单向玻璃,投射在房间里,勾勒出两道不断交错的剪影。

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有节奏的律动就此中断。

小钢炮吁了口气,双手从沈杏后腰处拿开,躺了下来。

良久之后,他才坐了起...

还有太多声音,正在等待被唤醒。

窗外的雪下得悄无声息,老宅的屋檐垂着冰棱,像时间凝固的钟摆。我坐在父亲常坐的那张藤椅上,茶烟袅袅,映着电脑屏幕微弱的光。文档空白如初雪,可我知道,这一章早已在无数个无眠之夜悄然写就??不是用笔,而是用脚步、用倾听、用那些素未谋面之人递来的信纸与目光。

第二天清晨,我再次启程。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边缘的一个牧区教学点。那里有一位叫苏米娅的女教师,她寄来了一封手写信,字迹清秀却带着颤抖的笔锋:“导演先生,我这里有个孩子,从三岁起就没说过一句话。他听得见,也会点头摇头,但从不开口。去年冬天,他第一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我想说’。”

我抵达时正值春寒料峭,草场尚未返青,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生疼。教学点只有一间铁皮房,四面漏风,取暖靠牛粪炉子。十几个孩子围坐在几张拼凑的课桌前,眼神明亮而羞怯。苏米娅三十出头,蒙古族,短发利落,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但她告诉我,这个叫巴特尔的男孩让她整整三年束手无策。

“我不是没试过心理干预,也不是没请专家来看。”她低声说,“可每次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他就缩进角落,像要把自己藏起来。”

我在教室里待了三天,不拍,不问,只是坐在后排静静观察。巴特尔个子不高,脸庞圆润,眼睛大得惊人,像是能把整个世界装进去。他喜欢画画,尤其爱画马??奔跑的、站立的、低头饮水的,每一匹都姿态各异,仿佛有灵魂在纸上奔腾。

第四天早晨,我带了一台老式录音机进教室。我没有告诉任何人用途,只是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按下播放键。传出的是韦小山背诵《荷塘月色》的声音,清澈、缓慢、一字一句,如同溪流穿过石缝。

孩子们安静下来,有的睁大眼睛,有的悄悄模仿发音。巴特尔原本低头涂画的手停住了,抬起头,盯着喇叭看了很久。

那天下午,他第一次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写下一整段话:

>“我也想念一首诗。但我怕念不好。我怕大家笑话我。我妈妈说我一出生就不会哭,医生说可能脑子有问题。可我能听见风,能听见羊叫,能听见老师唱歌。我只是……不知道怎么把声音放出来。”

苏米娅读完,泪如雨下。她抱住男孩,一遍遍说:“你说得很好,你说得比谁都好。”

当晚,我让摄制组架起摄像机,但不录像,只录音。我对巴特尔说:“你可以不说,也可以只写。但如果哪天你想试试,我们都在听。”

又过了五天。那天黄昏,夕阳把草原染成金色,教室外传来远处牧民赶羊归圈的吆喝声。巴特尔突然站起来,走到讲台前,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他展开它,深吸一口气,用极轻、极颤的声音,开始朗读:

>“马群跑过的时候,大地会震动。

>那不是雷,是我心里的声音。

>它一直被关着,现在,我想让它出来。”

声音断续,气息不稳,有时几乎听不清。但他坚持念完了。念完后,他站在原地,低着头,肩膀微微抖动。

然后,一个女孩站了起来,轻轻说:“巴特尔,你念得很美。”

接着是第二个孩子:“我也想学这首诗。”

第三个孩子直接走上前,抱住了他。

我没有喊停,也没有鼓掌。那一刻,任何反应都是打扰。我只让录音机继续运转,记录下这间铁皮屋里最珍贵的声响??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沉默终于松动时,那一声细微却震耳欲聋的裂响。

回到北京后,我把这段音频命名为《第一声》,放进《回声计划》第三季的开篇。同时,我联系了国内几位语言治疗与儿童心理学专家,提议建立“非言语表达支持中心”,专门帮助那些因创伤、疾病或社会压力而失语的儿童。起初资金难觅,直到一位匿名捐赠者汇来一笔巨款,并附言:“也曾是个说不出话的孩子。”

项目启动当天,我收到一封来自新疆和田的快递。寄件人是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名叫艾山江?买买提。信是用维汉双语写的,他说他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乡村邮差,走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落,替无数文盲百姓代写家书、情书、遗书。“那时我们不说‘寄信’,而说‘送话’。”他在信中写道,“现在我老了,耳朵也不太灵了,但我听说你在做一件‘送话’的事。我想把我保存了五十年的三百七十二封未寄出的信交给你。它们的主人大多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声音,或许还能活过来。”

我去和田接这批信。那是一个没有柏油路的小村,黄沙漫天,房屋低矮。艾山江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门口,身后是一排用木箱垒成的档案架,每一只箱子都贴着手写的标签:南疆支队?1963;库尔班家书?母子离散;无名烈士?致妻书……

他打开最底层的一只铁盒,取出一封信,递给我:“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写的信。替一个被错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写给他刚出生的女儿。他临终前求我,等女儿长大认字了,再交给她。可后来我打听不到她的下落,只能一直留着。”

信纸泛黄,墨迹斑驳,开头写着:“亲爱的小月:当你读到这封信时,爸爸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你会长成什么样,也不知道这个世界还会不会对你说真话。但请你记住,爸爸不是坏人,爸爸只是说了几句实话,就被当成敌人。我不后悔说话,只后悔没能亲眼看你长大。”

我抱着那批信回到北京,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整理、扫描、建档。其中有写给战死兄弟的诀别信,有母亲写给被迫送养孩子的泣血告白,还有一封用骆驼骨刻成的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还记得你的名字。”

这些信最终成为《未完成的信》展览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图书馆展出三个月,参观人数超过十八万。有人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我们民族的记忆,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胜利与辉煌,还有这么多弯腰低头的人,在风沙里悄悄写着自己的名字。”

与此同时,《沉默者说》持续加印,出版社提议推出青少年版。我同意了,并亲自删改部分内容,加入更多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其中一章专门讲述林婉秋??不是作为受害者,而是作为“选择沉默的勇者”。她在访谈中曾对我说:“我不控诉,是因为我不想让仇恨成为下一代的遗产。但这不等于遗忘。我记着,就是为了不让它再发生。”

书出版后,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写信来说,她班上有位学生读完这一章后,在作文里写道:“原来沉默也可以是一种力量。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太安静,不合群,但现在我知道,我不是懦弱,我只是还在找我的声音。”

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夏天来临时,我接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电话,邀请我参与一项“校园倾听计划”的试点方案设计。该项目旨在推动中小学设立“心灵信箱”与“静听课堂”,鼓励学生以匿名方式表达情绪与困惑,并由专业教师定期回应。首批试点覆盖二十个城市,三百所学校。

我提出一个附加建议:每月最后一节课,设为“无声课”。整堂课不讲课、不提问、不讨论,只让学生写下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可以投入密封箱,也可自行带走。一个月后,我会选一些经授权的文字,制成音频短片,在校内广播播放。

第一个月结束,我们收到了两万三千多份纸条。有孩子写:“我爸妈离婚了,但他们都说是为了我好,没人问我难不难过。”

有孩子写:“我考了年级第一,可我还是觉得我不够好。”

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一个人站在高楼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却有一只手伸下来,手里拿着一支笔。

我把这些内容剪辑成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取名《未完成的呼救》。首播那天,全国一百多个试点学校同步播放。结束后,许多老师反馈,当天放学时,第一次有学生主动留下来,说:“老师,我能跟你说件事吗?”

秋天,我带着团队前往贵州毕节,探访一所留守儿童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山村小学。校长是个年轻姑娘,毕业于北师大,放弃了城市工作回来支教。她说:“这里的孩子不怕苦,怕的是被忘记。”

我们在学校办了一场“给远方父母的信”活动。孩子们趴在课桌上认真书写,有的边写边掉眼泪。有个十岁的女孩递给我一封信,封面写着“给爸爸”,里面却只有一个字:“爸”。

我蹲下身问她:“你怎么不多写几句呢?”

她低着头,小声说:“我忘了他的声音了。我怕写多了,他会嫌我?嗦。”

我的心猛地揪紧。

当晚,我让技术组连夜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声音明信片”。家长只需用微信扫码,就能录制一段语音,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打印在明信片上。孩子用手机扫一下,就能听见亲人的声音。

我们第一批制作了一千张,全部免费寄往偏远地区学校。一个月后,回访数据显示,87%的孩子表示“听到声音后想哭了”,63%的家长反馈“这是几年来第一次和孩子真正对话”。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在外打工的父亲发来的消息:“我儿子扫了码,听完我说‘爸爸想你’,他抱着手机睡着了。我老婆拍了视频给我看,我哭了半宿。原来一句话,真的能暖一个人一辈子。”

冬至那天,《回声计划》第三季正式上线。第一集便是巴特尔的朗读片段,配文只有八个字:“开口很难,但值得。”

播出二十四小时内,全网播放量破亿。微博热搜挂着一条话题:#原来沉默里也有光#。无数网友自发上传自己的“未完成的信”:有写给自杀好友的道歉信,有向父母出柜却被拉黑后的独白,还有退伍军人写给战友的祭文。

一位网友留言:“我一直以为没人懂我的痛,直到看到这些信。原来我不是怪物,我只是太久了没人听我说话。”

我回复她:“你现在被听见了。”

春节前夕,我独自回到纪念馆。工程已近尾声,青石板路铺到了院心,风铃重新挂起,随风轻响。我在父亲的书桌前坐下,翻开新的笔记本,准备写下《听见沉默的人》第二部。

这时,门被轻轻推开。是李晓冉,怀里抱着一摞文件。

“广西那边来了新消息。”她说,“韦大志老师病倒了,脑梗。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让小山继续读书,还要练朗诵。’”

我沉默良久,起身说:“订票,明天就走。”

飞机上,我翻看她带来的资料。原来这些年,韦大志不仅坚持教学,还自编了一套乡土语文教材,收录当地民谣、传说与学生习作。其中有一页,是他摘录的父亲那句批注:“知识可以被剥夺,但不能被消灭。”下面是他写的注解:“此话救我性命,今传诸学子。”

抵达弄怀屯时,已是深夜。村子依旧停电,唯有医院房间亮着一盏应急灯。韦大志躺在病床上,半边身子无法动弹,可看见我进来,竟努力扯动嘴角,发出含糊的音节。

我握住他的手,轻声说:“您不用说话,我都懂。”

他点点头,眼角滑下一滴泪。

第二天,我在病房外召集全村师生,宣布成立“陈之远乡村阅读基金”,首期投入三百万元,用于改善桂北十所偏远学校的图书室与语音设备。同时,我们将把韦大志的教材整理出版,命名为《大山里的语文课》。

仪式上,韦小山站出来,面对众人,又一次背诵《荷塘月色》。这一次,他的声音坚定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像种子落入土壤。

我望着他,忽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是点燃。哪怕只是一星火光,也可能照亮一代人的眼睛。”

回京后,我将这一切写入新书第一章。结尾处,我写道:

>“我们总是急于让人发声,却忘了先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有些声音沉寂太久,并非因为不愿说,而是从未有人真正准备好去听。

>而我要做的,不是替他们说话,而是让这个世界,重新学会倾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