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朱元璋假死,我选择登基! > 第521章 天地良心,我们敢觉得有问题?

「把袁泰给朕叉出去!!」

此刻,殿内格外安静,朱允熥的声音在殿中形成回响,其中虽窥不见喜怒,却带着无比的威严。

赵峰自是不知道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麽。

心头一跳,一脸懵。

只是他能站在如今这个位置,正是因为时刻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麽丶该做什麽,陛下发了话,他不必纠结缘由,所以当下立刻应声道:「是!陛下!」

而后转头看向一边脸色发青的袁泰,微微点头致意,道:「袁大人,得罪了。」

说完,朝外面打了个手势。

立马便有两个身着飞鱼服,人高马大的锦衣卫百户进来,一左一右站在袁泰身边。

二人掐着袁泰的胳肢窝,拎起来就朝外面走。

而呆若木鸡站在列队之外的袁泰,则是双脚离地,直接悬空,眼见着两侧那一个个身着绯色官袍的同僚们似是往前移动。

也是这时候,袁泰才回过神来。

双手双脚开始费力扑棱,口中则是大喊:「陛下!此乃忠言逆耳哇!大明国朝收入本部富馀,若是稍稍有些结馀便如此挥霍……去岁的盈馀便白得了啊!」

「照这麽个花法,无论节省下来多少钱粮,都是不够挥霍的!偌大的大明皇朝,也得精打细算着来啊陛下!」

「诸位同僚!如何?你们都不懂这些麽?何以一言不发?这个预算,放在辽东丶大同丶宣府等地……甚至是贵州丶云南,都比沿海划算得多啊!」

「一个两个吃着大明俸禄!话却都不敢说了麽?」

「陛下!陛下!……」

袁泰当然不服,很不服,一边扑棱着一边大喊。

只可惜锦衣卫何许人也?那都是从军中精挑细选上来的,自然不是他可以挣扎得过的。

于是,便只听得他的声音渐行渐远了。

随着袁泰的声音出了殿外,朱漆大门也顺手被关上,倏然之间,殿内只剩一片死一般的沉寂,所有大臣皆是噤若寒蝉地低着头,一个个都觉得身上仿似有蚂蚁在爬。

诚然,袁泰之前在这殿内说出来的每一句话丶每一个字,他们都是认同的,心里也这麽想的,甚至一个两个都准备看看情况跟进一步,委婉地劝上一劝。

然而。

现在都到这份儿上了。

谁特麽还敢说一句话?

一个两个的也都只敢在心里暗暗腹诽丶吐槽了:

「堂堂一个都察院右都御史,竟是公然就让锦衣卫叉出了乾清宫,不雅!太不雅了!就算不悦,多少也该有些分寸才是!」

「龙书案后的那位少帝,他说不采纳,管你说得天花乱坠,他就真是一点不采纳啊!」

「那些道理都是正理,他却全都不当一回事!太过刚愎自用丶也太过任性妄为了!独夫!简直是个独夫!」

「故去的太祖洪武皇帝虽也暴躁丶刚愎,可很多时候,说多说少,只要是有道理的,他好歹也能听进去一二,对言官至少不会如此偏激,如今这位却是……嗐!」

「……」

沉默之间,有人心中觉得无奈,有人遗憾,有人恨其不争,也有人已经烧起一把火替袁泰惋惜丶甚至在心里暗暗骂了起来,想起了那位已经「故去」半年的洪武皇帝。

要想当初出事丶新旧交替之际。

不少竟然暗暗松了口气,觉得那种威盖朝野丶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时候总算是过去了,如今回头一看……呵,想什麽屁吃?

只是无论他们心里是怎麽想的。

面儿上却都不敢表现出一丝一毫,毕竟……作为一个朝廷高官,当场被从乾清宫叉出去,的确不太好看,他们,还是不想这麽来一遭的。

尤其之前还有零星三两人没想太多弯弯绕绕,还附议了袁泰的话,此刻更是如临大敌,脑袋上丶脸上都冒出了汗……

朱允熥沉默了好几个呼吸的时间。

让这本就低气压的氛围愈发显得更压抑了许多。

而后才出声打破了这般死寂,像是个没事儿人一样,照样声音平静地问道:「关于「福建丶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增兵屯田丶加强练兵」一事,众位爱卿可还有奏本?」

他的声音本就温润,乍然听来,不知道的只怕还真会以为他是在向朝臣徵求意见呢。

不过大家都目睹了刚刚的那一幕。

自然不会天真,自然也不敢在这时候再说任何扫兴的话,只能战战兢兢地各自沉默着。

朱允熥等了片刻,喝了口茶才道:「好!很好!看来众位爱卿也觉得朕这一番安排没有问题,那这番安排产生的额外军费开支预算,就定……四百万石吧。」

朱允熥自顾自地敲定了决策,顺带着把数目都定了。

而听到朱允熥这理所当然一般的几句话,众人心里都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我们觉得你的安排没问题?天地良心,我们敢觉得有问题麽?」

是以,朱允熥话音落下,殿内依旧是死寂一片。

这正是朱允熥想看到的结果。

打定了主意要做一件事情,与其给他们一种「可以改变局面」的错觉,纵着他们吵来吵去,不如一锤定音。

「好,看来众位爱卿也同意了。」

「傅友文,事项丶数目,你那边可要都记好。」

朱允熥只当没有看到众人脸上五颜六色的表情,再次重申敲定,同时顺带提醒了傅友文一句。

傅友文咽了口唾沫。

沉默了片刻,只能应声道:「微……微臣,遵命。」

朱允熥点了点头,也不跟他们继续磨洋工,屈指敲了敲桌子,道:「列位臣工,接下来,咱们便议一议第二件事了。」

傅友文作为站在队列之外的人,在殿中显得格外突兀丶也格外尴尬,此刻,想和其他人一样缩着脑袋也是不能的,只能喉咙发紧地继续应声:「微……微臣……恭听圣训……」

而朱允熥说话喊的是「列位臣工」,有袁泰这个被杀的鸡,前车之鉴,众人就是心里mmp,面上硬装,也不得不把这样子装出来:「恭听圣训。」

朱允熥也不客气。

同样十分直接丶言简意赅地道:「这第二件事,朕准备放在民生上,国库收入,九成以上都是农民的田税丶丁税等等,既是取之于民,也该用之于民。」

听到朱允熥这话。

不少人倒是顿时松了一口气,心中想着:「嗯……既然是民生……想来也会是中规中矩的计划,不至于和之前那四百万石一样太过偏激。」

殿内的气氛顿时也松泛了不少。

在场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如今这位少帝虽然偶尔荒唐任性丶偶尔总有些跳脱的想法,但他……的确是一个会考虑百姓的皇帝,也是一个有脑子的人,绝对不是单纯那种世俗意义上的「纨絝」。

朱允熥没有理会面前这些人的神情和目光。

只顿了顿,便继续道:

「这年,咱们已经热热闹闹地过完了,等天气再暖些,庄稼也该种下去了,这种庄稼,一怕大旱丶二怕大涝丶三怕蝗灾。」

「朕以为,不论做人做事,还是治国理家,都该是「尽人事,听天命」。」

「去年下了这麽大的大雪,瑞雪兆丰年,其原因之一就是这雪能冻死虫卵,所以蝗灾不必顾虑;大旱……那是天定的,不下雨谁也没办法,也好在去岁馀粮颇丰,朝廷也有了应对的底气。」

「而大涝……纵然天要下雨是「天命」,可好在总还是有可以「尽人事」的地方。」

「去年,治理黄河丶修江南圩田,年支出的钱粮是三百万石,今年便追加预算,从去年三百万石的基础上,再增加三百万石。」

「江南是产粮大省,原本放在江南一带的预算,不动,这追加的三百万石,便用于黄河下游的河道深度疏浚,同时,在山东丶京师直隶等省份,仿照江南圩田,在低洼农田周边筑堤(圩岸),以防雨量大的时期,黄河淤积的泥沙导致黄河泛滥,牵连山东丶京师直隶等黄河支流区域的田地及百姓。」

朱允熥一口气把自己的安排道了出来。

把大量钱粮在水利工程上,并非他想一出是一出,而是……印象里,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现在的开元年,夏季的确会有暴雨,而且是大暴雨!

不仅黄河两岸会有灾情。

同时,因为黄河河道的泥沙堆积过多。

山东的几个州丶府因为处在黄河支流,受黄河主河道溢流影响,遭受了大涝。

京师直隶则是因为淮河沿岸因黄河泥沙淤积丶排水不畅,导致内涝。

既然他提早就知道了这些。

当然要在年初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把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尽量缩到最小。

毕竟每有大涝发生,一是农田被淹导致粮食没有收成,国库收入自然而然会减少就不说了,在这种时代,一旦有大洪水,百姓的命那都不是命了,就算有人存活下来,朝廷这边还得发钱发粮去赈灾,后续进行灾后的重建丶恢复,同样也是花销。

几番合计下来。

不如一开始就多花些时间丶人力丶钱粮放在这上面去,把黄河的河道疏通好,等夏季的暴雨来临,淮河的水便不会被堵住排不出去,黄河两岸以及许多支流流经的区域也不至受灾太大。

再加上仿照江南那样修建圩田,应对小规模的洪涝也就不那麽怕了。

如此下来,不仅能尽量保住百姓在这等天灾之下的存活率,还能提前防患,保住百姓的田地庄稼,也保住来年的钱粮收入,继续往后一步步做那些该去做的事。

尽可能地保住现有人口的存活率。

这是他一开始就定下的方针,也是未来让大明尽快繁荣起来最重要的一个点。

况且。

朱允熥坐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就在不久之前,祭天改元的路上,他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人们,看看到了他自己的子民。

除了宏观层面上的考虑。

他也同样希望,自己来这里一遭,坐上了这个位置,承天下百姓一句「君父」的称呼,便做到自己该做的!

这既是聚集民心,坐稳皇位。

同样还是从心之行。

相比于之前的增兵,这次,朱允熥倒是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意图和内在考虑给摊开来说了。

毕竟什麽出海啊丶大小日子啊丶日不落什麽的,现在说出来多少都有点骇人听闻,更会让人觉得他好高骛远,所以在这种做前期准备的时候,还不如直接霸王硬上弓地去做,不说其他废话。

而水利民生这种,本来就是一个皇帝该关心的。

说出来倒是也没事。

反而还更具说服力一些。

朱允熥一番有理有据的话音落下,已然从紧绷之中松泛下来不少的朝臣之中,顿时又响起一阵窸窸窣窣地议论声:

「嘶……疏通河道丶修建圩田……水利民生,倒的确是值得朝廷重视的地方。」

对于朱允熥要做的这第二件事,有前面第一件事情的格外「离谱丶偏激」作为铺垫,也因为朱允熥说得有理有据,本也更令人信服一些。

在场所有朝臣的反应倒是比之前温和了许多。

只不过。

众人心中粗算一下,面上终究还是有迟疑之色。

毕竟在场所有人并不像朱允熥一样,在一些大事上有先知先觉的先天优势,可以针对性防范:

「只不过……三百万基础上再追加三百万……」

「那就是六百万的数目了!」

「六百万石……可不是小数目啊。」

「还有修建圩田,山东丶京师直隶一带……并非是最靠近黄河这种容易泛滥的地区,把钱粮花在这个上面……拢共加在一起花六百万钱粮,是否有些避重就轻了?」

「是啊,原本的三百万石钱粮的维护预算,已经不算小了。」

「虽然说……去年的盈馀不小,可前头就已经花了四百万石,现在这里又花上三百万石……加起来,这七百馀万的结馀,一番花销下来,只剩下个零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