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大魏风华 > 第六百七十五章 诏书

大魏风华 第六百七十五章 诏书

簡繁轉換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21 02:10:34 来源:源1

第六百七十五章诏书(第1/2页)

顾怀抬步。

靴底踏在北平城下坚实而冰冷的青石御道上,发出清晰而沉稳的一声轻响。

“咚。”

一步。

万籁俱寂中,这声音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荡开了凝固的水面,左侧文官队列里,须发皆白的各位阁老尚且没有动作,身着绯袍的几位六部尚书,已经深吸一口气,似乎是认了命,猛地一撩袍袖,潮水般轰然拜倒,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石板上:

“臣等--恭迎靖王殿下凯旋!殿下荡平北虏,功盖寰宇!臣,为殿下贺!为大魏贺!为天下贺--!”

“咚!”

如同点燃了引信,文官堤坝轰然崩塌!绯青绿各色官袍如同被狂风席卷的麦浪,层层叠叠,以六部尚书为原点,潮水般向前方那道玄青身影伏倒。额头撞击石板的声音沉闷而密集地响起,汇聚成一片压抑的轰鸣。

“恭迎殿下凯旋!殿下功盖寰宇--!”

“为殿下贺!为大魏贺!为天下贺--!”

山呼海啸般的声浪拔地而起,冲散了凝固的死寂,震得城门楼上的瓦片都似乎在嗡嗡作响,无数头颅低伏,脊背弯曲,朝着御道中央那缓步前行的身影,献上最隆重的朝拜。

拜的不是人,而是这份北伐灭辽,一统天下的泼天功劳。

这些人里,或许有人与顾怀有新仇旧怨,也或许有人因顾怀而被提拔,甚至有人上奏折骂顾怀骂了几年--但无论如何,在今日,在此刻,当荡平北疆的靖王回到这座他亲自命名,定为新都的城池,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每一个人都会诚心实意地,为他俯首。

因为就算是政敌,亦或是嫉妒、排斥、忌惮等等情绪,这些人,都是魏人。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事之后也许还有人干,也许干的人还不少,但起码在这一刻,在这片顾怀率军收复的土地上,没有哪个官员能不由衷感叹,他们眼前的这个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平定了天下。

相比之下将士们的情绪就要简单直接多了。

右侧,武勋与禁军的堤坝依旧沉默如铁,顶盔贯甲的将领们,按着腰刀的手纹丝不动,只有那份锐利外带着柔和、崇敬、钦佩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顾怀的脚步,当顾怀的视线扫过他们时,队列最前方,当初曾经与顾怀只一面之缘,便在朝中为他遮风挡雨的几位老将猛地抽出腰间佩刀,雪亮刀锋直指苍穹。

“锵--!”

一片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整齐划一地炸响!如林的刀枪剑戟瞬间高举,冰冷的锋刃在春阳下汇成一片令人心悸的金属寒林!甲叶铿锵碰撞!

“大魏--万胜!!!”

“靖王--万胜!!!”

比文官更雄浑、更暴烈、更带着铁血杀伐之气的咆哮,如同平地惊雷,轰然炸响!声浪直冲云霄,带着金戈铁马的凛冽气息,瞬间压过了文官的颂贺!那是军人对统帅最直接、最狂热的拥戴!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数年血战的血火与风霜!

“万胜!万胜!万胜--!!!”

城外,早已被肃清戒严的官道两侧,黑压压望不到尽头的人群,此刻终于被这震天的吼声点燃!压抑了许久的情绪如同决堤洪水,轰然爆发!

“靖王爷!是靖王爷回来了!”

“王爷灭了辽狗!王爷万岁!”

“老天爷开眼啊!太平了!终于太平了!”

“王爷千岁!千千岁!!!”

狂热的呼喊、激动的哭泣、语无伦次的嘶吼、妇人怀中婴孩被惊起的啼哭...无数声音汇聚成一片混乱而炽烈的巨大声浪,如同沸腾的海啸,汹涌澎湃地冲击着北平城巍峨的城墙,无数手臂挥舞着,无数头颅向着御道尽头那个越来越近的身影拼命探伸、叩拜!这一刻,什么礼法规矩,什么帝王威严,都被这发自肺腑的、对终结百年战乱、带来太平曙光的英雄最朴素的狂热所淹没!万民朝拜,民心所向,煌煌如日!

顾怀的脚步依旧沉稳,一步一步,踏着脚下伏倒的脊背和山呼海啸的声浪,走向那一点明黄,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唯有那双深邃的眸子,倒映着眼前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极致繁华与喧嚣,他仿佛看见了当年山林里,那个满身泥泞、茫然四顾的落魄少年,御道很长,长得仿佛走了好些年;御道又很短,短得几步便已来到尽头。

赵吉脸上的笑容愈发轻松灿烂,甚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他微微侧身,让开了身后那架静静停驻、由八匹通体雪白神骏龙驹牵引、饰满蟠龙金纹、华贵威严到极致的巨大龙銮。

鎏金的车门无声滑开,露出里面铺着厚厚明黄锦褥、宽敞得如同移动宫室的空间。

“叔父,”赵吉的声音不高,清晰地传入顾怀耳中,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快,“请随朕登銮。”

顾怀的目光在赵吉脸上停留了一瞬,又扫过那象征着九五至尊的龙銮,最后,他微微颔首,松开了莫莫的手,一步踏上了那铺着厚厚绒毯的车辕。

当他玄青的身影完全没入那金碧辉煌的车厢,鎏金车门缓缓合拢的刹那--

“万岁!”

“万岁!”

“万岁--!!!”

城上城下,文武军民,山呼之声,直裂苍穹!声浪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洪流,席卷过北平城的每一块砖石,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与一个崭新纪元的轰然开启!

龙銮内部宽敞得惊人,熏着极淡的龙涎香,明黄锦褥触手温软,四壁包金嵌玉,极尽奢华,巨大的车窗垂着细密的金丝帘,隔绝了外面震耳欲聋的声浪,只透进朦胧的光线,将车厢内映照得一片柔和静谧。

赵吉紧跟着顾怀上了车,在顾怀对面的锦褥上坐下,小小的身体陷在宽大的座位里,那身沉重的龙袍似乎也卸去了无形的枷锁,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是心愿落地的踏实。

“总算把您盼回来了,叔父。”赵吉笑道。

顾怀靠坐在柔软得几乎将他包裹的锦褥中,目光却落在车壁繁复冰冷的蟠龙金饰上,指尖轻轻拂过冰凉光滑的金丝楠木车壁。

“有这么害怕我跑么?”他也笑了起来。

“的确是有些害怕叔父你不回来了...”

“确实想过,大概就是走到蜀地的时候,”顾怀说,“想着辽国反正已经灭了,天下这么大,一隐姓埋名,过去的日子就再也追不上我,而覆灭辽国的声势足够你坐稳这个位置,再过个几年,有我没有我,都一样。”

赵吉沉默下来,片刻之后,他对上了顾怀的眼睛:“那叔父为什么还要回来?”

“因为很久以前我一直觉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很扯淡,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顺应自己本心活一次的资格,没有人能强行要求一个人做什么,”顾怀淡淡开口,“但现在又觉得,这句话也有几分道理--我倒不是在说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只是因为我懂的事情要比很多人多一些,所以如果我坐上那个位置,这个帝国、这个民族会少走很多弯路,我当然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去管隐居山林,但那样的话也许过些年世道再次陷入死水一般的沉凝,我会后悔。”

赵吉安静地听着,片刻后,他说:“其实我也有想过的。”

“想过什么?”

“想过如果叔父不回来,就算我再不喜欢那样的生活,也不会让叔父的心血毁于一旦,”赵吉说,“叔父能为了让我过上自由的日子,能为了这江山接过这种责任,那么我当然也可以为了叔父,去承担那原本就属于我的担子,如果迟迟没有叔父回京的消息,那么我会学着叔父你的样子,记得叔父你的教诲,然后做个好皇帝--但或许我无论如何努力,都做不到叔父你能做到的事情。”

“这些话确实让我好受了很多,”顾怀轻轻点头,“但既然我已经回来,这些话就不必再说了。”

车轮开始平稳地滚动,巨大的龙銮在八匹龙驹的牵引下,沿着空出的御道,缓缓驶向深宫,车外山呼万岁的声浪被精良的车壁隔绝了大半,只余下沉闷遥远的回响,如同遥远的潮汐。

“杨首辅的告老奏折...前些日子到了京城。”

“批了么?”

“批了,”赵吉点头,“如此一来,诸位阁老都入了北平,汴京便彻底成为陪都了。”

“幕府并入朝廷的进程如何?”

“朝廷六部已经接手北境政务,之前的幕府官员都已经批了朝廷官职。”

顾怀轻轻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这声势造得实在够足,”安静了片刻,顾怀看向窗外,又开口道,“天子携文武百官出城相迎,万民朝拜,连龙銮都备好了,看来这几个月,北平城里很热闹?”

赵吉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又带着点狡黠的笑意:“叔父猜错了,何止是热闹?简直是开了锅。”他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更舒服些,“我从江南回到北平的时候,各种风声就压不住了,卢老那边在辽境推行‘军功授田令’,效果惊人,捷报传回,更是火上浇油,朝野上下,明里暗里,都在盯着两个字。”

顾怀的神情看不出喜怒:“禅让。”

“是的,”赵吉继续道,“禅让的诏书,其实...礼部那边,私下里已经拟好了三稿,只是,百官的嘴,终究还是要堵一堵、顺一顺的,尤其是几位前朝老臣,还有那些自诩清流、满口圣贤文章的...”他撇了撇嘴,没再说下去,意思却很明显。

顾怀的目光从车壁上收回,落在赵吉年轻却已显出几分沉稳的脸上,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近乎嘲讽的弧度:“堵嘴?顺气?他们骂什么?骂我顾怀是王莽再世,欺负孤儿寡母,行那篡逆之事?”

赵吉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眉眼弯弯,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促狭:“的确是有这样的骂声...可骂得最狠的那几位,翰林院的周学士,御史台的李老大人,还有那位整天把‘礼崩乐坏’挂在嘴边的王阁老...他们府上的管家,最近可都忙得很,深更半夜往各位官员府上跑得勤快着呢!怀里揣着的,可都是墨迹未干的‘劝进表’!遣词造句,一个比一个肉麻,一个比一个赤胆忠心!”

顾怀嘴角也勾起笑容:“...劝进表么?嘴上骂得狠是为了尽忠,串联劝进是为了前程,的确不矛盾,看起来这就是大部分人的态度了,只是那少部分的死心眼,还是少不了的...也罢,既然我选择了回来,那么这场大戏,就是避免不了的。”

他的目光投向车窗外,透过细密的金丝帘缝隙,能看到巍峨宫墙的暗影飞速向后掠去,春风,带着宫苑深处新裁柳枝的嫩绿气息,顽强地钻过帘幕的缝隙,拂面而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和勃勃生机。

车外,山呼万岁的余音似乎还未散尽,车内,却已是一片关乎天下归属的寂静波澜。

......

龙銮平稳地驶入深宫,沉重的宫门在身后缓缓合拢,将万民的喧嚣彻底隔绝,不久,一道盖着天子宝玺、由内阁诸位阁老亲自署名的诏令,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从北平紫禁城中飞驰而出,传檄四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冲龄,嗣守鸿基。赖皇天眷佑,祖宗庇荫,并仰靖王顾怀忠勇睿智,外御强虏,内安黎庶,终克复上京,殄灭大辽,雪百年之耻,开万世太平!此诚不世之功,乾坤再造!今北疆底定,海宇粗安。为酬殊勋,彰天德,并敬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兹定于三月十五,吉日良辰,躬谒太庙,行献俘大礼,以慰先灵,以昭盛烈!着令各州府主官、戍边大将、有功勋臣,接旨之日,星夜兼程,驰驿入京,共襄盛典,同沐荣光!钦此!”

这道诏书,明面上是庆贺灭辽大胜,告慰太庙,召集天下重臣共襄盛举,然而,“酬殊勋”、“彰天德”、“共襄盛典”这些字眼,落在天下有心人眼中,无异于一道再清晰不过的信号--那场酝酿已久、关乎神器归属的风暴中心,就在这太庙献俘的“盛典”之上!

果不其然,诏书一下,天下动荡。

它所激起的涟漪,首先在离权力中心最近的北平城蔓延开来,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处市井烟火之中。

西城,靖安坊,羊汤面摊。

“听说了吗?靖王爷要当皇帝啦!”一个刚从码头卸完货的力夫,顾不上满头大汗,捧着粗瓷海碗,灌了一大口辛辣的羊汤,烫得龇牙咧嘴,却压不住满脸的兴奋,声音洪亮得盖过了周围的嘈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百七十五章诏书(第2/2页)

“废话!这还用听说?昨儿个万民朝拜,那阵仗!瞎子都看出来啦!”旁边穿着绸缎棉袍的王胖子红光满面,唾沫横飞,“三月十五,太庙献俘!嘿,那就是靖王爷的大日子!板上钉钉!”

角落里,裹着半旧坎肩的老人,闷头吸溜着面条,闻言把碗重重一搁,汤汁溅出少许,他瞪着眼睛,吼道:“板上钉钉?姓顾的再能耐,也是臣子!臣子逼主子让位,搁哪朝哪代都是乱臣贼子!王莽!董卓!司马昭!一路货色!”

“老家伙!你他娘的还活在过去呢?”王胖子猛地一拍油腻的桌子,震得碗碟乱跳,“王莽董卓?他们也配跟咱靖王爷比?他们打下的江山有咱王爷一个零头大?辽国百万铁骑灰飞烟灭,这天下是他老人家一刀一枪、用血用命拼回来的!那小皇帝?要不是王爷护着,早八百年骨头渣子都让那些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朝臣啃光了!这叫天命所归!大势所趋!懂不懂?”

邻桌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吏员号服、面黄肌瘦的老李头,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素面,闻言愁眉苦脸地插嘴:“王掌柜说得在理...可这终究是篡...唉,史笔如刀啊。靖王爷一世英名,何必...”

“史笔?”旁边一个一直闷头喝酒、脸上带着一道狰狞刀疤的老兵突然冷笑出声,他放下酒碗,浑浊的眼睛扫过众人,“史笔是拿血写的!是拿命填的!老子当年跟着王爷在真定城下,辽狗的箭像下雨!袍泽的尸体堆得跟山一样!那时候谁他妈跟老子讲礼法规矩?谁他妈管那龙椅上坐的是娃娃还是老头?老子就知道,跟着王爷冲,能活命!能杀辽狗!能报仇!”他猛地灌了口酒,抹了把嘴,声音陡然拔高,“王爷打下这太平江山,就该他坐那龙椅!谁敢放屁,老子手里的刀还没生锈!管他娘的什么鸟史笔!”

他这一吼,带着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煞气,震得面摊瞬间安静下来,心头还有不忿的人张了张嘴,终究没敢再顶撞,愤愤地低下头,老李头更是吓得一哆嗦,差点把面汤洒在身上。

王胖子见状,得意地哼了一声,又转向众人,掰着油乎乎的手指头算道:“再说了,管他谁当皇帝,咱小老百姓图啥?图个安稳!图个实惠!以前辽狗压着,商路不通,税重得能压死人!现在呢?辽境平了,商路通了,老子从江南贩丝绸到定北府,一路太平!税的确比之前重,但挣得多啊!算起来还多赚了至少三成!江南那些大工坊,听说又要扩了,缺人手!工钱开得高!这他妈都是谁带来的?是王爷!王爷当了皇帝,这好日子才能长久!才叫名正言顺!”

“对头!”一个精瘦的关外皮货商立刻附和,“咱只认这个!”他搓了搓手指,做了个点钱的动作,“王爷坐天下,商路更稳当,咱的皮子、山货才能卖个好价钱!腰包鼓了,管他龙椅上坐的是姓顾还是姓赵!”

面摊老板,一个满脸烟火色的中年汉子,一边麻利地捞着面条,一边听着众人争吵,这时才嘿嘿一笑,插了句最实在的话:“吵啥吵?管他皇帝老儿姓啥,咱这羊汤面,该三文一碗还是三文!顶多...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兴许能少交俩铜板的税?”

他这话引来一阵哄笑,改朝换代的气息,就在这羊汤的膻香、铜钱的叮当和充满烟火气的争论中,弥漫开来。

南城,文萃街,状元楼茶馆。

相较于面摊的粗粝直白,这靠近国子监、汇聚了不少读书人和清闲小吏的茶馆,议论则多了几分文绉绉的修饰和引经据典的隐晦。

二楼雅间,窗户虚掩。几个穿着半新不旧直裰的士子围坐,桌上清茶袅袅。

“三月十五,太庙献俘...此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也!”一个面容清癯、颧骨高耸的年轻士子压低声音,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写了个“禅”字,又迅速抹去,“名为告慰先灵,实为鼎革定鼎!靖王之心,昭然若揭!”

“慎言!慎言!”旁边一个圆脸微胖的士子慌忙左右张望,紧张道,“周兄,此等大逆之言,岂可宣之于口?靖王殿下扫平北虏,功在千秋,此乃天授...”

“天授?”清癯士子冷笑一声,“周某只知圣人教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乃万世不易之纲常!纵有泼天之功,焉能行此僭越之事?此例一开,后世枭雄,谁不效仿?纲常崩坏,国将不国!”

“周兄此言差矣!”对面一个年纪稍长、气质沉稳的士子放下茶盏,缓缓道,“岂不闻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靖王殿下挽狂澜于既倒,解万民于倒悬,此乃大仁!这些年靖王殿下先平江南,再守京城,解西北边患,灭西蜀蛮族,又阵北疆,灭辽国,他亲冒矢石,血战连年;辽境新政,‘军功授田’,令归附之民亦得温饱,此乃大义!此等大仁大义,泽被苍生,岂是区区‘君臣名分’四字所能囿之?天命岂在血胤?实系于民心所向,德泽所归!靖王承天命,顺民心,此非篡,乃禅也!乃尧舜禹汤之正道!”

“郑兄高论!”圆脸士子立刻抚掌附和,“正是此理!靖王殿下若登大宝,必能开创远超汉唐之盛世!吾辈读书人,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岂能拘泥于腐儒之见,做那抱残守缺的绊脚石?”

清癯士子脸色涨红,想要反驳,嘴唇翕动了几下,却找不到更有力的词句,雅间内一时陷入沉默,只有窗外街市隐隐传来的喧嚣和杯中茶水的微澜。

这时,隔壁雅间传来一阵压抑不住的议论声,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透过来:

“...听说没?翰林院的周学士,前几日还在府中大骂‘礼崩乐坏’,今早天不亮,他府上的管家就揣着个厚信封,悄悄进了吏部王府上的角门...”

“...嘿,刑部尚书贾大人也是,昨天还在奏折里引经据典痛斥‘权臣欺主’,晚上就在府中密室,召集门生连夜润色...嘿嘿,你猜润色什么?”

“...还能是什么?劝进表呗!遣词造句,据说比往年过年上的贺表还肉麻十分!什么‘功高万古,德配天地’,什么‘天命攸归,兆民仰望’...啧啧,这脸皮,比得上北平城的城墙拐弯了!”

“...这你就不懂了,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骂,是尽本分,表忠心;劝进,是谋前程,保身家,两手准备,方为官场不倒之道!”

隔壁的议论如同尖针,刺破了雅间内勉强维持的文雅氛围,清癯士子的脸色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最后化作一片死灰,他猛地端起已经凉透的茶,一饮而尽,茶水顺着嘴角流下,也浑然不觉,另外两个士子对视一眼,也默然无语,茶馆雅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窗外春风拂过新柳的细微沙沙声,带着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沉闷。

皇城根下,六部衙门的重重院落里,弥漫着另一种压抑而微妙的氛围,巨大的“灭辽献俘,诏令回京”的告示贴在吏部衙门照壁最显眼处,朱砂大字刺目惊心。

散衙时分,三三两两的官员从值房里踱步出来,低声交谈着,步履匆匆,神色各异。

户部清吏司一间偏僻的值房内,窗户紧闭,只留一线缝隙,两个绯袍官员对坐,面前一杯清茶早已凉透。

“张兄,诏令看到了?”年长些的官员,面皮白净,三缕长须,正是户部右侍郎周文,他压低了声音,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凉的青瓷杯沿上划着圈。

“如何能看不到?满城风雨了,”对面的张郎中年纪稍轻,眉头紧锁,“三月十五,太庙献俘...好一个‘共襄盛典’!这是要把天下人的目光都聚到那紫宸殿上啊!周大人,你我皆是先帝旧臣,食君之禄...如今这般,置陛下于何地?置先帝于何地?靖王...靖王此举,与王莽何异?谦恭未篡时啊!”

周文端起冷茶,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他抬眼看向窗外,夕阳的余晖将院中一株老槐的枯枝映得如同鬼爪。

“王莽?”他轻轻摇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洞悉世事的苍凉,“张老弟,你太执拗了,王莽篡的是太平江山,可靖王打下的,是实打实的血火江山!辽国百万铁骑是他踏碎的,上京龙椅是他坐过的,北境万里疆土是他一寸寸夺回来的!李易、陈平、杨盛...这些手握重兵的悍将是他一手提拔的!卢何,三朝元老,定海神针,如今在辽境呕心沥血为他铺路!还有那‘军功授田令’...你听听坊间怎么传?辽境那些归附的契丹人、奚人,为了几亩授田,砍起昔日同族来比魏军还狠!民心、军心、勋贵之心...你告诉我,这大势,谁能挡?谁又敢挡?”

他放下茶杯,发出轻微一声脆响:“至于陛下...唉...你我在宫里当值,难道还看不明白?陛下自己,怕也是盼着卸下这副千斤重担呢!礼部的动作能瞒过多少人?禅让诏书说不定都拟好了,这难道也是逼的?”

张郎中脸色变幻,嘴唇翕动,想反驳,却发现周文的话像冰冷的针,刺破了他所有基于道义礼法的虚幻屏障,直指残酷的现实核心,他颓然靠向椅背,喃喃道:“可...可这史笔如刀...后世悠悠众口……”

“后世?”周文苦笑一声,“史笔从来只写给活人看,只写给胜者看!只要靖王...只要新朝能开创一个真正的盛世,让百姓过好日子,疆域稳固,谁又会在乎这龙椅是怎么换的人?南唐钱氏纳土归魏,不也得了善终,至今还活得好好的?青史还得给他们留个识时务的美名,张老弟,识时务,方为俊杰啊,劝进表...该写,还得写,不为别的,就为了一家老小的平安,为了在这新朝...还能有个立锥之地。”

值房内陷入一片长久的沉默,只有窗外料峭的春风,吹过枯枝,发出呜呜的声响,带着宫苑深处新栽柳枝的、一丝微不可闻的嫩绿气息,这气息本该带来生机,此刻却只让房内的两人感到一阵更深沉的寒意。

暮色四合,沉重的宫门依次落锁,发出沉闷的巨响,将白日里的喧嚣与暗流彻底锁在巍峨宫墙之外。

新修葺的紫禁城,在初春的夜色中显露出庞大而沉默的轮廓,巨大的金丝楠木梁柱撑起深邃的殿宇,崭新的琉璃瓦在稀疏星光照耀下流淌着幽暗的光泽,然而,在一些偏僻的角落,仍能看到旧辽宫室的断壁残垣,巨大的条石沉默地躺在荒草丛中,断裂的蟠龙石柱半埋在泥土里,龙首狰狞,却已失去了所有威仪,只剩下一种被时光和暴力碾碎的凄凉,空气里弥漫着新鲜木材、油漆混合着泥土和淡淡硝石灰的味道,彷佛响应着如今朝堂急于覆盖旧痕的仓促气息。

靠近西苑一处尚未完全清理的旧宫遗址旁,一座新建的观景小亭孤独地矗立着,顾怀凭栏而立,身上依旧是那件玄青道服,与这金碧辉煌的新宫格格不入,他手中捏着一份薄薄的、墨迹似乎还未干透的奏报,是锦衣卫刚刚呈上的密件,上面详细罗列了今日诏令发出后,北平城内各处茶楼酒肆、衙门值房内流传的种种议论--市井的直白拥戴,商贾的唯利是图,底层官吏的惶恐不安,以及那些前朝老臣府邸中深夜亮起的灯火和匆匆出入的身影...

顾怀的目光越过重重崭新却空荡的殿宇飞檐,投向更南方那片深邃的、被夜幕笼罩的未知,那里,是汴梁的方向,有他锁闭的旧宅,有赵轩荒草萋萋的陵寝,他指尖那份奏报的边角,被他捻得微微发皱。

“王莽...乱臣贼子...”他低声重复着奏报上的字眼,声音飘散在风里,听不出情绪,片刻,他嘴角似乎极其轻微地向上扯动了一下,那笑意冰冷而短促,如同寒潭上掠过的一丝涟漪。

“这天下人的口舌,可比辽国的铁骑...难对付多了,”他自言自语,“注定要挨不少骂啊...”

夜风渐起,带着初春的凉意,卷过空旷的宫苑,吹动新亭四角的铜铃,发出几声零落清冷的脆响,更添寂寥,远处,尚未完工的宫阙阴影幢幢,这崭新的、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紫禁城,此刻在夜色中竟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庞大压力与孤寂。

山雨欲来风满楼。

北平城的喧嚣与暗流,朝堂的密议与私语,市井的拥戴与咒骂,辽境的烽烟与新政,还有那即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天下重臣...所有的一切,都如同被无形的巨手拨动的棋子,正向着三月十五,太庙那场名为“献俘”、实为“定鼎”的盛大祭典,汹涌汇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