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大魏风华 > 第六百七十九章 午膳

大魏风华 第六百七十九章 午膳

簡繁轉換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8-02 02:25:40 来源:源1

第六百七十九章午膳(第1/2页)

沐恩身子一颤,立刻移回了目光。

“咨尔锦衣卫指挥使萧平!”沐恩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谨慎的意味,“执掌缇骑,宿卫宫禁,侦缉不法,夙夜勤劳。新朝肇始,万象更新,当体天心仁恕,以光明正大治国。特晋为都督佥事,仍领锦衣卫事。然,侦缉刑狱,国之重器,当循律法,归于有司。即日起,凡涉及朝臣、士绅、百姓之侦讯、缉捕、刑狱事,非持刑部驾帖、都察院宪票,锦衣卫不得擅自干预!原有专司侦缉之千户所、百户所,除保留必要宿卫、仪仗及京城治安之职司,余者尽行裁撤,人员由兵部、刑部酌情安置录用。锦衣卫当恪守本职,拱卫宫禁,协理京城治安,不得逾矩。望尔善体朕意,整肃部属,以彰新朝气象。钦此!”

大殿里一片死寂。

说句实话,对于锦衣卫,大部分朝臣的观感都是很复杂的。

作为延绵了整整昭安、定远两朝的特务衙门,锦衣卫在大魏江山风雨飘摇的时期,确实是稳定了内部的人心,让吏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清明,但与之相对的,锦衣卫就像一团厚重的乌云,始终笼罩在大魏朝堂的上空,用株连、攀咬来让案情不断扩大是锦衣卫最常用的手段,抓了审,审完照着口供抓,这种极端高压的办案手段几乎让朝堂百官都闻风色变,于是乎就此衍生出个说法:在魏辽国战的那几年里,大魏的官最好的下场,便是告老还乡,或者被弹劾罢官--一旦某天清晨出现在门前的是锦衣卫,那么就恭喜了,基本上从此以后就不用担心前途和家人的安置问题。

因为大概率一家都得死绝。

当然,就算是如此高压,这两朝的官员伸手贪的也仍不在少数,这只能说明大部分做官的人为了捞银子那真是连命都可以豁出去,但随便代入一下,锦衣卫每次但凡有动作,朝堂上都会乱作一团,昭安二年江南私盐案,定远元年北境秋粮案...再到靖王两次回京,两次都握着锦衣卫这把刀让朝堂半空,就算是作为站在一旁没被波及的官员,看见那阵势也得吓个半死。

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当顾怀接受禅让登基,在某种意义上“得国不正”,那么锦衣卫这把刀,是不是会掀起又一阵延绵整个顾怀坐在那把龙椅上年头的腥风血雨?

这几乎是必然--因为只要不是真正一刀一枪打下来整个天下,那么大搞特务政治强行安稳--或者说镇压人心就是唯一的选择。

但这道旨意一出,却彻底推翻了他们的想法。

锦衣卫!这柄悬在百官头顶数十年的利剑,这令人闻之色变的特务爪牙,在新朝伊始,竟被新帝亲手削权!而且是大幅削权!将最令人恐惧、最易滋生冤狱的“风闻言事”、“罗织构陷”之权,直接套上了刑部和都察院的枷锁,这意味着,锦衣卫不再是悬在每个人头顶、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它的爪牙被严格限制在了宫禁安全和京城治安的范围内,虽然“拱卫宫禁”的职责依旧重要,暗中的耳目未必全消,但特务政治的色彩被大大冲淡了,笼罩朝堂数十年的阴云,仿佛被这道圣旨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透进了名为律法和程序的光明!

许多官员,尤其是那些清流和曾担惊受怕的官员,激动得几乎要热泪盈眶,新帝登基伊始,竟能如此果决地自断一臂--至少是明面上,这份气魄和追求“光明正大”的姿态,无疑极大地安抚了人心,也为新朝吏治开了一个好头,低低的议论声迅速在殿内蔓延,一股难以抑制的轻松与振奋之情,如同暗流般在百官中涌动、传递。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彷佛一直站在阴影里的身影,彷佛是想看看,这个曾经让大魏无数人不敢直呼其名,甚至名声差到可止小儿夜啼的秘谍头子,此刻会是什么表情。

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他很平静,平静到似乎早已接受这样的命运。

“臣萧平,领旨谢恩!必当恪守圣训,整肃部属,不负陛下重托!”

又一件大事议定,沐恩展开了又一份旨意,声音恢复了平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序,统御万方。册封李氏女明珠,温良敦厚,淑德含章,侍奉朕躬,克娴内则。特册封为贤妃,赐居景仁宫。”

“崔氏女茗,世家闺范,敏慧知礼,兰心蕙质,襄理宫闱,勤勉柔顺。特册封为淑妃,赐居承乾宫。”

“民女莫莫,秉性纯良,温婉贞静,深得朕心。特旨册封为贵妃,赐居永寿宫。钦此!”

后宫册封,情理之中,但旨意未免太过简洁,要知道在龙椅上这位还是靖王的时候,可是未曾成婚的,连王妃都没一个,怎么突然冒出来三个入后宫的女子?尤其对莫莫的身份只以“民女”带过,却册封“贵妃”且位居贤、淑二妃之上,赐居象征尊贵的永寿宫,其中深意,足够心思灵透的官员咀嚼良久。

可这毕竟是皇帝家事,册封的又是妃子,实在犯不着多管,百官也没出声,眼看这事就要过去,然而,就在这旨意余音将散,殿内气氛因削厂卫、封后宫而显得颇为和谐之际--

“陛下!臣有本奏!”一个清亮甚至带着几分亢奋的声音陡然响起!

一个身着青袍、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明亮的年轻御史,猛地从文官队列中冲了出来,动作幅度之大,几乎带倒了旁边同僚,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声音微微发颤:

“臣!监察御史张瓒!冒死直谏!恭贺陛下登基,册封后宫,此乃家国之喜!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后宫亦不可久虚中宫之位!中宫皇后,母仪天下,统摄六宫,乃人伦之始,万化之源!今陛下已册贵妃、贤妃、淑妃,皆为贤德,然中宫之位空悬,恐非社稷之福,易启内外之疑!臣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以万民福祉为念,早定中宫,择贤德之女,正位坤宁!如此,则阴阳和顺,乾坤定矣!陛下明鉴!”

登基第一天,第一次朝会,便请立皇后!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名叫张瓒的年轻御史身上,有惊愕,有鄙夷,有看戏的玩味,也有少数人眼中闪过的“这厮倒是会挑时候搏名声”的了然。

顾怀撑着下颌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他微微眯起眼,看着丹陛下那个跪得笔直、头颅高昂,仿佛随时准备为“直谏”赴死的年轻御史,一股极其熟悉的、源自骨髓深处的烦躁感,瞬间缠绕上心头。

来了!他心中冷笑。

听到册封贵妃的旨意,便意识到这是在新朝第一天的大好表现机会,就像当初赵轩登基之后,由于后宫一直没进人,便成天有人上奏劝他娶老婆--顾怀也是在朝会见过这一幕的,当时还当乐子看,没想到有一天这破事也落到了自己身上。

赵轩啊赵轩,我总算切身体会到你当初被这些苍蝇嗡嗡围着管“家事”是什么滋味了!

立后?登基第一天,龙椅还没坐热乎,封妃的旨意墨迹未干,这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愣头青,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替自己“定乾坤”、“和阴阳”了?

这帮御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治国安邦不见其能,盯着皇帝的后宫、起居、私德,眼睛倒是比鹰隼还尖!

骂他?呵,正中其下怀--明日弹劾“拒谏”、“苛待言官”的奏章就能堆满御案,成全了他“直声动天下”的美名,青史里说不定还要记一笔“靖平初,御史张瓒请立后,帝斥之”...他倒好,退休了还能跟子孙吹嘘,当年如何触怒龙颜!

不理会?这开了头,后面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张瓒,成群结队,前赴后继,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理直气壮地来管该去哪个妃子那儿就寝,该立谁当儿子!烦不胜烦!

顾怀的指尖,在龙椅扶手上缓缓摩挲,冰凉的触感稍稍压下了心头的火气,他脸上那丝因削弱厂卫而带来的“光明仁君”的温和面具并未破裂,只是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冰冷的厌烦。

大殿内死寂一片,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新帝的反应,张瓒更是挺直了腰板,脸上因为激动和期待而泛着红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诤臣”之名在新朝第一天便传遍朝野的景象。

顾怀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张瓒身上,声音出乎意料地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温和的询问:

“卿...叫张瓒?哪个瓒字?”

张瓒一愣,随即狂喜涌上心头!陛下问我的名字了!这是简在帝心啊!他连忙叩首,声音更加洪亮:“回陛下!臣张瓒!瓒,乃祭祀所用之美玉也!臣父取此名,乃望臣如美玉,持身以正,秉节如玉!”

“哦...美玉张瓒,”顾怀轻轻重复了一句,语气平淡无波,听不出喜怒,他微微颔首,“卿之忠心,朕知道了,立后之事,关乎社稷根本,非比寻常,容朕...再思,退下吧。”

“陛下!立后乃...”张瓒还想乘胜追击,却被顾怀那看似温和实则不容置疑的目光一扫,后面的话顿时噎在了喉咙里,他有些不甘,但终究不敢再强谏,只得悻悻叩首:“臣...遵旨。”

退回班列时,他脸上依旧带着几分得色,显然认为自己今日之举,已在陛下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日后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张瓒...美玉?顾怀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眼神深处那点冰冷的厌烦,已经悄然转化为一丝更深的漠然。

挺好记的,这笔账,先记下,等腾出手来...再慢慢跟你这“美玉”,还有那些想靠管皇帝裤腰带搏名声的“诤臣”们,好好算算。

殿内气氛因为这个小插曲而变得有些微妙,顾怀摆了摆手,示意沐恩念完最后一道旨意,沐恩展开明黄卷轴,清了清嗓子,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承大宝,仰赖天地眷佑,祖宗庇荫,并念苍生困苦,天下久经兵燹。值此万象更新之际,特颁仁政,以慰黎元,以彰天德!”

“其一,大赦天下!除谋逆、戕害宗亲、十恶不赦者,余者罪囚,无论轻重,一体赦免,许其归乡,重做良民!望其洗心革面,感沐天恩!”

“其二,蠲免赋税!自靖平元年始,天下各省,田赋、丁银、杂税,着户部会同各省巡抚,体察民情,酌情减免!遭兵灾最重之河北、辽境,务必从优从宽!然国用维艰,百废待兴,开源节流,并行不悖!其具体条陈,着户部详议奏报!”

“其三,抚恤忠良!北伐阵亡将士遗属,加倍抚恤,免除其家徭役十年!伤残将士,由兵部会同地方妥善安置,不得使其流离失所!钦此!”

旨意念出,殿内因为某个年轻御史谏请立后的微妙气氛骤然一松,赦免、减税、抚恤!这是实打实、惠及万民的仁政!尤其对重灾区的强调,让许多出身地方的官员面露激动,然而,“国用维艰”、“开源节流”八字,又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部分精于财政的官员心中激起涟漪--新帝并非一味宽仁,亦知国库空虚,后续必有动作!这“开源节流”四字,足以让户部和相关衙门浮想联翩,是清查田亩?整顿盐铁?还是另辟财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百七十九章午膳(第2/2页)

但顾怀却不准备给他们继续联想下去的时间,他撑着扶手,缓缓站起身,玄黑龙袍上的金龙随着他的动作仿佛活了过来,龙渊剑鞘轻磕袍摆。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声中,顾怀玄色的身影消失在珠帘之后。

新朝的第一缕阳光,终于穿透了厚重的云层,洒在太极殿的金瓦上。百官鱼贯而出,低声议论着今日的恩旨、封赏、对锦衣卫的处置,以及那位胆大包天的张御史,仁政带来的欢欣,削弱厂卫的释然,对“开源节流”的揣测,还有那立后风波留下的余韵...种种情绪交织,让每个人的心思都难以平静。

而顾怀则是走到了御书房,屏退左右,独自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扫过北方的草原,扫过江南的海岸线,最终落在案头那份关于编纂《文渊大典》,以及经过半年筹备,正准备第一次大举下南洋船队的计划上。

他单手托腮,指尖轻轻敲击着冰冷的紫檀木桌案。

光明正大?与民休息?

这些固然要做,也必须要做。但这江山,岂能只靠仁德来守?

文渊大典要修,集天下文粹,彰盛世文治,更要收拢天下士子之心...

下南洋的船队更要派,海外的财富、航路的掌控、潜在的威胁...哪一样不比坐在金銮殿上听这帮人歌功颂德重要?

不过...饭要一口口吃,先把这“仁君”的戏做足了,让天下人喘口气,也让这些官儿们高兴几天,修书、下海...这等耗费国帑、震动朝野的大事,还是等等再宣布吧,给他们一点时间,缓一缓,再给他们...一个更大的“惊喜”。

......

午时,养心殿东暖阁。

暖阁内烧着地龙,温暖如春,驱散了早春的寒意,午膳已毕,菜式简单精致,多为温补易克化的江南风味,顾怀与卢何相对而坐,沐恩在一旁垂手侍立。

卢何裹在一件厚重的灰鼠皮裘里,整个人枯槁得如同深秋最后一片挂在枝头的叶子,几乎要被那皮毛淹没,脸颊深陷,颧骨高耸,蜡黄的皮肤上布满深褐色的老年斑,他吃得极少,银箸夹起几粒米饭都显得异常费力,连手都在微微颤抖。

顾怀看着卢何艰难地吞咽,心头像是压着一块浸了水的巨石,他放下银箸,声音低沉:“卢老,新政的框架已经定下,辽境有李易他们,也有你提拔起来的官吏,你...就留在北平吧,朕让太医院最好的太医为您诊治,或者...回一趟老家,河北的气候更温润一些,好生休养。”

卢何费力地咽下口中微温的汤羹,放下银箸,抬起浑浊的眼,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袖中摸出一块雪白的丝帕,捂在嘴上,压抑地咳了几声。

“陛下,”卢何的声音嘶哑微弱,带着浓重的痰音和一种燃烧生命般的执拗,“那栋老宅,臣的确是想再去看看,门前的桃花,也该开了,”他眼中闪过一丝遥远的向往,随即那点光芒又被更深的疲惫和决绝取代,“可老臣...还不能回去。”

“为什么?”

“耶律崇和萧斡里剌还在草原,像打不死的野狗,辽东女真,完颜阿骨打行踪诡秘,心思难测,‘顺义川’那些部族是一堆堆浇了油的干柴,臣提拔的那些官吏,虽然有手段,但火候还差,李易善守却难顾全局,枢密院新政根基尚浅...”

他喘息着,每一个字都仿佛耗尽残存的力气:

“老臣...这把老骨头,还能替陛下多看一眼,多压一压那些蠢蠢欲动的心思,陛下,新朝根基未稳,南方的眼睛都盯着北疆,北疆不能乱,也乱不起...”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浑浊的眼中爆发出最后一点惊人的亮光,死死盯着顾怀:“老臣死...也要死在定北府的枢密院,死在那张堆满文牍的案头上,这是老臣选的路,也是老臣能为陛下你这学生,最后尽的一点心力...”

顾怀放在膝上的手,猛地攥紧了玄黑龙袍的下摆,金线绣龙的纹路硌着掌心,他看着卢何眼中那团执拗燃烧、不肯熄灭的火,看着他油尽灯枯却依然挺直的脊梁,喉头滚动,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声沉重到极点的叹息。

劝,是劝不住的,他太了解这个老师了,从当年卢何放弃在老家教书,选择再次走入天下风云这团旋涡的时候,有些事情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暖阁内陷入长久的沉默,只有暖炉炭火轻微的噼啪声和卢何压抑艰难的喘息。

午膳后,顾怀摒退了侍从,只留沐恩远远跟着,独自沿着乾清宫后一条新铺的石子小径散步消食,小径两侧是新移栽的宫柳,枝条上才冒出嫩黄的芽苞,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脆弱,玄黑龙袍的下摆拂过冰冷的石子,盘踞的金龙在行走间微微起伏。

顾怀的步伐并不快,眉头微蹙,从寅时起身到此刻,奏折、朝会、接见、午膳...桩桩件件,几乎没有片刻喘息,这龙椅,果然是天下间最沉重的枷锁,他抬手揉了揉眉心,指尖触到玄玉带扣的冰凉。

落后数步的沐恩,觑着新帝略显疲惫的背影和微蹙的眉头,心头惴惴。新帝登基,百废待兴,他身为内廷大总管,总觉得有些关乎“体统”和“根基”的事情,似乎...被忽略了?他犹豫再三,还是紧趋几步,躬着身子,用极低极恭敬、带着十二万分小心的声音试探着开口:

“陛下...龙驭天下,日理万机,宵衣旰食,实乃万民之福,不过...”他顿了顿,觑着顾怀并无不悦之色,才继续道,“自古新皇践祚,承天受命,首重孝道,追思本源,陛下以圣德膺此大宝,于生身父母养育之恩,理当追尊显扬,以尽人子之道,彰孝治天下之本...礼部那边...已递了几次条陈,只是见陛下夙夜操劳,未敢贸然打扰...”

沐恩的声音越说越低,几乎是在喉咙里滚动,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顾怀的反应,追封先帝父母为皇帝皇后,这几乎是历朝历代受禅让、或者越位登基者的定例,是稳固新皇“法统”和“孝道”形象的重要一环,陛下出身寒微,父母早亡,这他是知道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大张旗鼓地追封,以示不忘本,也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啊!礼部那些老学究,在顾怀还没登基的时候,私下里就开始嘀咕了。

顾怀的脚步,倏然停住。

他没有立刻回头,只是目光投向小径旁那几株在微风中瑟缩着嫩芽的宫柳,玄色的身影在初春略显寂寥的庭院里,投下一条孤峭而漫长的阴影,追封父母?这个念头像投入死水的石子,只在他心湖中激起一丝极其微弱的涟漪,瞬间便归于沉寂。

父母?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记忆中那两张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开始渐渐模糊的面孔,以及那个再也回不去的世界,再然后,是如今他占据的这个身份,这个从落魄入赘的读书人到皇帝的身份,以及那对早已作古、与他顾怀毫无关系的“父母”。

一丝极其细微的、近乎冷漠的厌倦感掠过心头,他需要去扮演孝子贤孙,对着两块冰冷的牌位叩首,追封他们为“皇帝”、“皇后”吗?

还是算了。

沐恩见顾怀沉默,以为是默认或是在思考,心中稍定,胆子也大了一分,接着道:“再者...陛下,如今新朝鼎立,万象更新。陛下功业,直追三皇五帝。只是...恕老奴多嘴,这民间啊,有时也讲究个‘根正苗红’,‘源远流长’。陛下姓顾,这顾姓...虽说也是古姓,但...似乎前朝显赫的顾姓名臣,史册记载...稍显...嗯...单薄了些?”

他观察着顾怀的脸色,见并无不悦,才继续小心翼翼道:“老奴想着,是不是...让翰林院那些饱学之士,好好考据一番?说不定能追溯到上古哪位圣贤,或是前朝哪位开国元勋、名门望族之后?比如...三国时东吴顾雍顾丞相,便是名垂青史的名相,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天下...若陛下祖上能与顾丞相攀上渊源,岂不是锦上添花,更显陛下承天命、继道统之正统?”

“显赫门庭?承续宗祧?”

一声极轻、极冷的嗤笑,毫无预兆地从顾怀唇边逸出,那笑声里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洞穿世事的、近乎刻薄的嘲弄与不屑,他缓缓转过身,玄黑龙袍上的盘龙仿佛在这一刻苏醒,龙目血光隐现,他看向沐恩,那目光平静无波,却让沐恩讪讪住口,原本准备好的以为能为陛下分忧的话却怎么也没办法说出口了。

“沐恩,”顾怀的声音不高,“你看这紫禁城,看这万里江山。”

他没有指向任何具体的物件,只是目光缓缓扫过巍峨的宫殿飞檐,扫过高耸的宫墙,扫向宫墙外那片辽阔的天空。

“它是靠什么安稳下来的?”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却蕴含着千钧之力,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沐恩心上,“是靠朕攀附了哪个前朝名相的余荫?是靠朕认了哪个江南大族做祖宗?还是靠礼部那几本发黄的谱牒、几个酸儒考证出来的‘贵胄血脉’?”

他说:“不。”

“它是靠河北真定城下,将士们用血肉填平的壕沟!”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是靠白沟河冰面上,无数沉入冰窟再未浮起的英魂!是靠燕山关隘前,震碎耳膜的火炮轰鸣!是靠上京城头,卷刃的钢刀劈开的城门!是靠江南船坞昼夜不息的敲打,是千千万万不甘被奴役的百姓,用肩膀扛起的粮草辎重!”

“朕的江山,”顾怀的声音微沉,“是朕,顾怀!带着无数同样起于微末、无显赫家世的弟兄袍泽,一刀一枪,一步一个血印,从尸山血海里趟出来的!是用无数人的命,无数人的汗,无数人的不甘心,硬生生铸就的!”

“血脉?不过是偶然;门庭?不过是浮云!朕能坐在这里,是因为朕做了该做的事,走了该走的路,担了该担的责!是因为这天下人,愿意将他们的身家性命,托付于朕!是因为朕的功业,就在这脚下!就在这每一寸被血与火洗礼过的土地上!”

“追封父母?”他微微摇头,“他们在地下安息,何必去打扰他们?朕能保证他们香火不断,仅此而已,至于名号?皇帝?皇后?呵...朕不屑以此粉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