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 第1257章 这就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第1257章 这就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簡繁轉換
作者:洛水秋风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9 05:25:20 来源:源1

官家教您啥了?

赵鼎这话问出来之后,高软软和胡铨俩人也是一脸的迷茫。

而小太子却并未注意到他们仨的表情,而是相当自豪的回道:

“我回来的时候,父皇已经留的信上已经告诉我了。

政事不决问赵鼎、兵事不决问胡铨,钱事不决问娘娘。”

小太子一脸自豪的讲完之后,仨人的表情顿时变得那叫一个精彩。

感动吗?

相当的感动!

可是,这话说出来之后,怎么感觉官家像是走了,又像是没走呢?

这跟以前,岂不是一点儿区别都没有?

哦对,也有!

岳飞也没在家,所以兵事问胡铨了。

但是,这是不是哪里不太对?

仨人对视了一眼之后,还是由赵鼎出言劝道:

“殿下,能得官家信任,臣等不胜感激。

只是,您毕竟是未来的储君,这如何识人断事,还是要学一学的吧?”

赵鼎这话劝完了之后,小太子小手一挥。

“父皇都教我啦,这当皇帝呢,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就是搞明白谁比自己强就行了。”

“啊?

是.......是这样吗?”

“不知道啊!

反正父皇就这么教的。

父皇告诉我,皇帝本就已经是九五至尊,是这天下最尊贵的人。

所以,就不要再存什么与人较量的心思了。

找到比自己强的人,搞清楚他强在哪里。

然后,让他去发挥他最强的一面。

这样,这江山自然就稳固了。”

小太子掰着手指头讲完他记住的话之后,三人顿时无言以对。

一直过了好大一会儿,胡铨才突然问道;

“可是殿下,你乃储君,所有人都会极力在您面前展现自己最强的一面,以求赢得您的青睐。

您又该如何分辨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呢?”

这话问出来之后,赵鼎和高软软俩人顿时紧张的盯住了对方,想看看他的反应。

身为储君,不论本身就有这份虚怀若谷的心也好,还是单纯听话也罢,这对于大宋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但是,如果只有这份心,却没有相应的识人能力,那还得完蛋。

所以,他接下来的回答,也决定了这个太子以后的培养方向。

他们之所以把他拉来一起谈论正事儿,也正是希望他能在议事的过程之中,学会该如何理事。

可是,就在他们紧张的等着他的回答之时,却听小太子理所当然的回道:

“这个简单呀!

父皇早就已经教过了,元帅在,就听元帅的。

将来有一天,元帅不在了,那就听他推荐的那个人。

更重要的是,如果他推荐的人也不在了,那就听他推荐的那个人推荐的人。”

看着一脸理所当然的小太子,三人顿时都有点儿傻眼儿。

这话听着,怎么跟闹着玩儿一样?

但再一想,岳飞的身体还壮的跟牛犊一样。

而他的下一代,岳云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也同样没得挑。

哦对,政务上相对还差了一点儿。

但先不说他胡铨自己了,至少还有个陆游在那儿备着呢。

更不要说他那个徒弟辛弃疾,才十几岁而已。

所以,如果真照这么走下去,远了不敢说。

但至少,六十年内,大宋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一计安定六十年,该知足了。

因此,这话听着儿戏了一点儿,但似乎......也一点毛病没有。

再说了,谁说人家辛弃疾,将来就选不出好的继承人了?

所以,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想到这个,三人顿时心里大定。

还得是官家呀!

我们还想着在帝王之术这方面督促太子长进,可官家却已经直接在道的层面上一招定乾坤了。

大宋现在已经成功度过了乱世,肉眼可见的未来里,需要的乃是守成之君。

对于守成之君来说,不要瞎折腾,不要盲目的证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想到这里之后,三人心里顿时大定。

对于太子的教育,心里也没那么着急了。

但不急归不急,面对如此听话的太子,谁能忍住不好为人师呢?

于是,赵鼎便再次问道:

“那殿下可知,臣为何想要让士子们移民?”

他这话问完了之后,太子的一双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半天之后才回道:

“赵相,这是不是就是您讲课时候讲到的因势利导?”

这个答案一出,赵鼎顿时得意的瞅了一眼胡铨和高软软。

“殿下英明!

这正是因势利导!

无论西域还是草原,汉唐之时都曾被纳入我华夏版图。

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百姓,也两度因此而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可这些土地为何总是在华夏势弱之时便快速沦丧?”

“是因为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吗?”

听到这答案之后,赵鼎瞅了一眼胡铨。

然后,胡铨马上接过话回道:

“殿下,这当然是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因为距离太过遥远,治理的成本太高。

其二则是因为华夏百姓太少,而蛮夷太多,不足以改变其习性。”

“那这两个问题,我们现在有办法解决吗?”

“当然!

我们现在有了蒸汽车,转运物资的能力比之汉唐提升何止千倍。

有了更强的转运能力之后,两地的百姓便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交流的多了,民心便也就有了更多融合的机会。”

胡铨这么一解释,小太子瞬间眼前一亮。

“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士子们移民过去,便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融合机会吗?”

“太子英明!”

“可是,史书上的移民,不都是移普通的百姓嘛。

这一次为何要把士子们移过去?”

“因为士子们的学识,能更直接的让那些蛮夷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且,士子家中大多有一定家资。

如果他们愿意携家带口的过去,便更容易开办起各类的工坊。

总之,他们过去之后,无论从政、从文还是从商,都更容易把蛮夷们组织起来。

但那些地方相对于中原来说,毕竟属于苦寒之地。

虽然不乏有志存高远的学子,但更多人还是会更倾向于中原这片膏腴之地。

这也是那些地方,自古以来人才凋零的原因。

但这一次,却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

“眼下,士子西行蔚然成风!

但其中能文能武的毕竟还是少数。

哪怕官家开了恩旨,但最终真正能够进入元帅帐下的,恐怕还是凤毛麟角。

如果让绝对部分西行的士子遗憾而归,不仅可能留下隐患,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这些人有足够的学识,也已经亲眼见识过了以前只能在唐诗中看到的辽阔与壮美。

如果我们能趁着这次机会,为他们在那么从政、从文、从商创造出足够优厚的条件,必然会有一部分士子顺势留在那里。

以目前士子们高昂的士气,此次西行之人,最终恐怕不会低于百万。

哪怕只能留下一成,也将彻底解决那些地方人才凋零的问题。

有了这些人才之后,无论是哪里的土地,只要占领之后,都能快速成为我们安稳的大后方。

有了安稳的后方之后,也能解了官家和元帅的后顾之忧。

他们没了后顾之忧之后,也能早日得胜还朝。

殿下、娘娘,你们以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