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Z世代艺术家 > 第291章 正确之威

Z世代艺术家 第291章 正确之威

簡繁轉換
作者:起酥面包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6 05:00:25 来源:源1

“拿、拿奖了?”

二丑程一中用力揪着本就不多的秀发,忽然暴起。

“草!谁他妈给的奖?有病吧?草草草草草!”

办公桌莫名其妙的挨了一大脚,桌上的茶杯滚落,盒里的钢笔迸飞,写到一半的稿件...

雨停了,但空气里还悬着湿气。方星河站在废弃监狱的外墙上,望着那根曾被风吹走的白色羽毛最终消失的方向。它没有落回地面,而是卡在了高压线与铁丝网交错的缝隙中,在灰白的天光下微微颤动,像一面残破的小旗。

他没让人去取下来。

“保留这个画面。”他对摄影指导说,“明天重拍时,如果它还在,就让它留在构图里。”

没人问为什么。整个剧组已经渐渐明白,方星河不是在拍一部电影,而是在重建某种被时间掩埋的秩序??一种用影像对抗遗忘的仪式。

收工后,他独自回到北京的工作室。王查理正守在电脑前,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屏幕上滚动着一串串加密数据流。

“又挖到什么?”方星河递过去一杯热茶。

“不止是《边城枪声》。”王查理头也不抬,“我顺着那份‘绝密会议纪要’里的声音频谱做了比对,发现田守义参与过的三部未完成影片,全部涉及敏感历史事件。其中一部叫《春雷》,讲的是八十年代初一次工人罢工的真实案例,剧本当年通过了初审,但在送终审前一夜,整份档案从广电资料库神秘消失。”

方星河皱眉:“可我记得,那时候还没有数字化系统,纸质档案怎么可能凭空不见?”

“问题就在这儿。”王查理终于抬头,眼神发亮,“我查了当年的值班记录,那天晚上负责档案室的是一个叫周文康的技术员,他是田守义的学生,也是后来《春雷》的副导演。但他第二天就请了病假,再出现时,整个人像是老了十岁。三年后调往新疆分厂,从此杳无音信。”

“有人逼他交出来。”方星河道。

“或者更糟??他亲手烧了。”

两人沉默片刻。窗外夜色浓重,城市灯火如星海铺展,可他们都知道,在这片繁华之下,有多少故事从未被讲述。

“你还记得赵师傅说的张默言吗?”王查理忽然问。

“那个烧掉手稿的导演?当然记得。”

“我找到了他的女儿。”

方星河猛地转身:“在哪?”

“深圳。她是个纪录片剪辑师,一直不知道父亲的真实过往。直到去年解禁《铁窗诗社》,她才从国家电影资料馆调出残片,看到片尾字幕写着:‘献给未能发声的人’。”

方星河坐了下来,声音低沉:“她愿意见我吗?”

“我已经联系了。她说……如果你真想了解那段历史,得先看一样东西。”

三天后,方星河飞抵深圳。

张默言的女儿名叫张晓禾,三十出头,短发利落,眼神清冷。她在一间私人放映厅等他,墙上挂着一幅黑白照片:一群年轻人围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桌上堆满稿纸和烟盒,中间一人正在朗读,神情激昂。

“那是1985年冬天。”张晓禾按下播放键,“我爸组织了一个地下电影小组,每两周聚会一次,讨论怎么用镜头记录真实。他们拍了些片段,藏在胶片盒里,混在正规出品中送审,侥幸过了两部。第三部叫《灰墙》,讲的是某位知识分子被迫公开检讨的过程。拍完当天就被举报了。”

屏幕亮起,画面晃动,显然用手持摄像机偷拍而成。镜头对准一间礼堂,台下坐满人,台上站着一个穿蓝布衫的男人,低头念稿。他的声音颤抖,额角渗汗,可当他说出“我承认错误”时,右手却悄悄竖起了两根手指??那是他们约定的暗号:**我不认错**。

方星河屏住呼吸。

接下来的画面更加惊心动魄:公安冲进拍摄现场,几个人翻墙逃走,胶片被塞进下水道井盖夹层。最后是一段录音,张默言的声音沙哑而坚定:“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真相,我们就没输。”

视频结束,放映厅陷入黑暗。

良久,方星河道:“这些素材……还能用吗?”

“部分可以修复。”张晓禾说,“但我有个条件??你不能只把它放进《囚鸟》当背景资料。我要它成为一个角色,一个活生生的存在。那些人不是符号,他们是活过、爱过、反抗过的真实生命。”

“我答应你。”方星河看着她,“而且我会署名:本片部分内容源自张默言及其同仁未公开影像遗产。”

她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释然。

回京当晚,他连夜修改剧本。新增一场戏:女主角在调查过程中,偶然获得一段隐藏录像,观看时发现画中人竟与自己容貌相似。原来她的祖父,正是当年那位在台上竖起两指的知识分子。

“记忆会遗传。”他在旁白中写道,“有些人以为封存历史就能控制未来,但他们忘了,血里的火种,总会找到出口。”

一周后,《囚鸟》进入第二阶段拍摄。这次选址在北京郊区一座已废弃三十年的老电影院??红星影院。这里曾是文艺青年的精神圣地,八十年代无数先锋电影在此首映,后来因经营不善关闭,墙体斑驳,座椅腐朽,银幕上爬满了霉斑。

但方星河坚持要在这里拍关键的一场戏:女主角终于拼凑出真相,决定将纪录片公之于众。她在深夜潜入影院,架好放映机,把母带放入机器。当第一帧画面亮起时,整个大厅仿佛苏醒。

为了还原那种久违的仪式感,方星河拒绝使用数字投影,特地托人从山西运来一台七十年代产的35毫米放映机。开机那天,技术团队调试了整整八小时,才让齿轮与胶片重新咬合。

傍晚六点十七分,第一束光打上了银幕。

那一刻,所有人都安静了。

画面缓缓展开:一位老人坐在院子里,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他说:“我不是不怕死,我是怕你们忘了该怎么活。”

话音落下,影院后排忽然传来一声轻响。

众人回头,只见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坐着一个身穿旧式中山装的老人,手里拄着拐杖,正默默抹泪。

“谁?”场务上前询问。

老人抬起头,声音微弱却清晰:“我是周文康……田守义的学生。”

全场震惊。

方星河快步走过去,蹲在他面前:“您……就是那个消失了的技术员?”

老人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春雷?完整剧本》。

“我没烧。”他哽咽着说,“我藏了三十八年。每次想拿出来,都怕连累别人。可最近看了你的听证会直播,听了你说的话……我觉得,该结束了。”

方星河接过本子,指尖微微发抖。翻开第一页,字迹工整,页脚有批注:“此片若成,必遭禁。然真相比安全更重要。”

他抬起头,声音沙哑:“老师等了一辈子,您想不想看看自己的电影被放出来?”

周文康闭上眼,泪水滑落:“想。哪怕只有一次。”

当晚,剧组临时更改计划,决定就在红星影院举行一场非公开试映。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将《春雷》的剧本口述转录为旁白,配合现存的零散画面与老照片,做成一部十分钟的“概念短片”。

午夜十二点整,灯光熄灭。

胶片转动的声音响起,如同心跳。

当第一个镜头出现在银幕上??一群工人站在工厂门口举着标语,天空乌云密布??周文康突然站起身,颤巍巍地走到银幕前,伸手抚摸那道光影。

“老田啊……”他喃喃道,“我们做到了。”

放映结束,掌声久久不息。

方星河站在人群中央,却没有笑。他知道,这一晚的意义远超一场缅怀。这是反击,是宣告:**有些电影死了,但它们的灵魂一直在等待复活的时机**。

第二天清晨,他接到王滢悦电话。

“陈楷哥住院了。”她说,“不是因为身体,是因为心理崩溃。医生说他连续做了两周噩梦,反复喊同一句话:‘我不是坏人……我不是……’”

方星河沉默许久,才问:“他还说了什么?”

“他说……希望你能去看他一眼。”

他犹豫了整整一天,最终还是买了去大理的机票。

陈楷住在洱海边一所静谧的疗养院里,穿着宽松的棉麻衣裳,背对着湖面喝茶。听见脚步声,他没有回头。

“来了?”声音苍老了许多。

“来了。”方星河坐下。

湖风拂过,水面荡起细纹。

“你知道我为什么打压你吗?”陈楷忽然问。

“因为你害怕。”方星河道,“怕新一代导演不再需要你这套规则。”

陈楷摇头:“不,是因为我曾经也像你一样。”

他缓缓转过身,眼里布满血丝:“1983年,我拍第一部片子时,也被骂‘离经叛道’。那时我有个导师,姓林,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审查委员。他压了我的片子整整两年,最后逼我删掉十七个镜头,包括主角临死前怒吼‘这世界不该这样’的那一句。”

“所以你也学会了妥协?”方星河道。

“我学会了生存。”陈楷苦笑,“后来我成了‘林委员’那样的人。我以为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上,就能保护更多新人。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等到我想回头时,已经没人信我了。”

方星河静静听着。

“你赢了。”陈楷说,“不只是电影节,是你让我看见,还有人愿意为一句真话拼命。我不敢说我对得起谁,但我希望……至少别再拖你的后腿。”

方星河伸出手:“那就一起做点事吧。比如,推动建立‘中国被禁电影史料馆’,让所有消失的作品都有归处。”

陈楷怔住,随即笑了,眼角泛泪:“好啊。哪怕只能建一半,也算赎罪。”

离开大理前,方星河去了当地一家老照相馆。他在一堆旧底片中翻找,意外发现一张1987年的合影:田守义、张默言、周文康、林委员(即陈楷的导师),还有几位陌生面孔,站在电影局门前,笑容灿烂。

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我们曾相信,电影能改变时代。”

>

>??摄于理想尚存之日

他把照片扫描保存,寄给了每一位参与《囚鸟》制作的人。

附言只有一句:

**“他们失败过,但我们不必。”**

一个月后,《囚鸟》杀青。后期制作期间,方星河做出一个惊人决定:邀请全国百所高校电影系学生参与配音与配乐创作。他提供原始素材,不限风格,唯一要求是??**必须真诚**。

结果收到三千多份投稿。有人用电子合成音重现八十年代广播腔,有人采集街头噪音编成节奏,更有学生将祖辈口述的历史录成独白,嵌入背景音轨。

最终版本中,有一段长达五分钟的无声戏,仅靠环境音推进:翻纸声、脚步声、远处孩童嬉闹、广播里模糊的新闻播报……层层叠加,宛如记忆复苏。

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前三天,安妮小姐送来最终版邀请函。

“他们同意你改题目了。”她笑着说,“演讲主题不再是‘新一代电影人的责任’,而是??”

她顿了顿,念出那行字:

**“当沉默成为共谋,说话就是革命。”**

方星河站在机场安检口,回头望了一眼北京的晨光。

行李箱里装着《囚鸟》母带、周文康的手稿、张晓禾提供的影像、陈楷签署的史料馆筹建意向书,以及那张泛黄的合影。

他知道,这一去不只是参展,而是一次宣示。

飞机起飞时,他戴上耳机,播放《囚鸟》原声带的第一首曲子??由一百二十位不同演奏者远程合奏的《光comingthrough》。

第一个音符响起的瞬间,舷窗外云层裂开,一道金光倾泻而下,正好落在机翼边缘,如同点燃的火焰。

他闭上眼,轻声说:

“老师,我带着您的光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