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旨,但明眼人都清楚,不会亏待了这些功臣。
而一同外出的朱将军等一众将领士兵,能回来的,都受到了嘉奖,所有在异国他乡的,也都带回了他们的骨灰,让他们落叶根骨,而后……荣耀惠及家人,补贴分予家人。
这些天的京城,因这些旨意,热闹极了。
而林如海,也趁着这个时间,邀请了同僚与亲朋,给女儿补一个及笄之礼。
“夫君,你这不是胡闹么,真要补,等明年玉儿生辰名正言顺的补不好吗?何必现在,又不是什么节日?就你现在的恩宠和功劳,就是名正言顺也办一个宴会,只要陛下知道,也不会说什么啊?”
林如海爱极了回大燕后重新休整的美髯,带着愉悦的神情也不忘抚须,哈哈道:“夫人,想做便做了嘛。”
“我是万万没想到,在我走后,黛玉能有这么大的改变,迈出那么大的一步。”
林如海笑得促狭,“夫人,若是不早些给玉儿及笄,女装便罢了,怎么都好看,可要是玉儿男装出行,她的头发是戴还是不戴冠?若是不带冠,在外总是更加引人注目,总是更不便的。”
“既如此,总归我回来了,倒不如快些给玉儿及笄,左不过现在在旁人眼中,我们再如何不按礼数,大部分人,也只会说是不拘一格,颇有魏晋之风,怎么好听怎么来。”
既如此,倒不如自己方便着来。
贾敏被林如海一说,也明白了原由,应下了准备玉儿及笄礼的事宜,但是,贾敏又马上道:“话虽如此,但有一句话,我却不得不说。”
见贾敏严肃的态度,林如海也正了正神色,“夫人请说。”
“玉儿之事,不过是小节,我们任性,也影响不到什么。但是如今夫君正得圣心,荣耀爵位傍身,朝堂之中少有人及,夫君,可莫要飘飘然,一时不慎,着了道,违了本心。”
妻贤夫祸少,说的便是如此了。
林如海也并非是个得志便猖狂的人,如贾敏所说,黛玉的及笄礼,其实真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以小见大,林如海在外多年,离开刀光剑影的朝堂多年,也的确需要有人来警醒他了。
在中原的朝堂中,再谨慎自省,都不为过。
林如海真切万分握住贾敏,“夫人之言,林某,铭记于心,必不敢忘怀!”
作者有话要说:
写最后一段林如海自称的时候,想了半天,结果脑海中全是“亮,愿效犬马之劳”的声音……
第149章百官探讨工与商
黛玉的及笄礼办得格外隆重,完全不同于以往林家低调的风格。
可一想人家父女多年未见,林如海膝下又只有一双儿女,可不得比什么都重视?不过一个及笄礼罢了,隆重便隆重吧。
而随着黛玉的及笄,来给林家说媒的媒人,也叠加式的多了起来,只是可惜,黛玉目前端的是无心男女之情。
不过黛玉不急,但是弟弟的婚事却是早就定好了的。
林如海这个林家当家人回来了,林筠的父母都在了,婚事自然也要开始进行了。
皇家和林家也开始儿女婚事的三书六礼的流程。
当今也让钦天监算了几个良辰吉日,最后将成婚的日期,定在了明年的三月。
可见,当今虽然忙活儿女婚事,说着该嫁出去了,却也还是无比诚实的选了一个明年的日期。
然则这些也不过是一些私事,真正让官员们在意的,是自西出的丝路队伍回来后,关于匠人待遇,商人待遇,以及商税的正式研讨。
关于匠户的地位待遇,在西出路上发现有汉土工艺往外流传的时候,林如海就给当今传了信,此后的路途中也一直在记录,重点观察。
但终归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就如同开海,当今有心思是一回事,但是前前后后的准备,到正式在朝堂提出,再到正式施行,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匠人的待遇也是一样。
如是贸然提出,因为匠人的待遇问题,导致有匠人外逃将技术外流,那大部分官员,只会觉得匠人不知好歹,反而提出要严格管控匠人的建议。
因为刀子没有落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样的方法最为简单妥帖,这便是懒政的一种。
而当今选择在现在提出来,也是因为林如海等人已经回来,有了足够的例子不说,到现在与西方小国的诸多通商贸易的利益,也在这些年,愈发的明显。
我国工匠的手艺,向外能够输出带回来的利益,才是最好用的一把刀。
“我朝工匠分坐匠与轮班匠,坐匠常驻京师,每月却也要上工十天,轮班匠三年一班赴京师,输作三月,同属义务,而没任何报酬,往返于途中所花费的时间,盘费皆自己承担,更耽误了正常的生计……
而‘凡军、民、医、匠、阴阳者诸色户,许各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之罪,仍从原籍’,匠人世代不得改业,更无法向农户一般还能科举入仕……①
如此以往,普通的匠人生活难以为继,便有了逃亡各处的匠人,而这些匠人一旦逃离了大燕,给其余诸国带去的,便是我国先进的技术,当我国的产品不再唯一,质量不再占据优势,与其余国家的通商,收益只会愈发的减少……
士农工商,农人耕种,养活国家,工匠虽比不得农人,但依旧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劳力,给国家创造财富,劳苦功高,臣请陛下,为工匠之生活计。”
林如海又将这些年,通过工匠的收益,在外贸中赚钱的钱财给列了出来,将工匠逃离到的某些小国的所带来的利润,给做了一个对比,在数据面前,工匠所能带来的利益,明明白白。
其次,林如海如今作为户部侍郎,户部本就掌管着户籍,户部这些日子,可没少查到底有多少匠户外逃。
在林如海等人的诸多准备下,事实胜于雄辩,工匠的待遇,该有改变了。
当然,也有反对的。
“林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只是林大人可有想过,工匠与农人不同,工匠靠的是技术的代代传承,除了亲生父亲,谁愿意把技艺倾囊相授?便是师父,不也是要留一手?”
“只有子承父业,代代世袭,技艺才能得到有效传承与保障,此为其一。”
两人拱手,继续道:“其二,工匠做工,要做得好,是要靠悟性,还有勤奋,以及耐心的,若是工匠像农户一般还能科举,试问,谁来钻研工艺?谁还能静下心创作以图前程?”
“故而,臣不赞同林大人所谓的,提高匠人待遇,能沉淀下来做工的,如今的大燕工匠,不也还有那么多?可见,对于大部分工匠而言,目前的生活,是能够接受的。”
“至于工匠的逃离,反倒是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