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但现在,群情激愤。
“这样的孔家,还要意思打着孔夫子的名号,教导圣人之言,我呸!恶心!”
“孔夫子还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呢!现在的孔家,干孔夫子何事?!”
“孔家,衍圣公,简直是侮辱孔夫子!”
“如今儒家的风气,就是被他们给带坏的!”
“听说了吗?当初晋商叛国,朝堂中设计的贪官老爷们,不少都是儒家的!”
“……”
这些话,哪里像是平常百姓能说出来的?多少带了些私人恩怨。
有多少是朝廷的水军,有多少,是浑水摸鱼,趁机报复的其他学说,已经分不清了。
但是儒家名声的败落,已成定局,且锅,顺理成章,给了孔家自己。
儒家不会一蹶不振,毕竟儒家这么多年的传承,底子早就比别人更深厚了。
尤其是,现在的儒家,程朱理学,再如何固化,再如何不好,放在当下,也依旧有人能学得很好,依旧能比其他学说,出来更多的有才之人。
但,儒家一家独大,一言堂的日子,是再也不会有了。
一场科举,昭示了对儒家的屠刀已经挥起,现在,也终于落下。
科举依旧是四书五经为主,但后面,会不会改变,他们,这些传统的儒家门人,能不能正确认识到,儒家需要与时俱进,这,才是现在的儒家,所需要考虑的。
一枝独秀,哪里比得过百花齐放?
竞争,是必须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周五了呜呜呜!这个周末争取加班加点,把结局搞出来,然后隔一周结算时间,大概就能发布福利番外了!
第162章一门双骄谱新章
当今趁势取消了衍圣公的世袭爵位。没有任何帝王,会高兴于,有另外世家的话语权大过自己。
孔家,这个最久远的世家之一,就此栽了跟头,尤其是,刑部和大理寺的某些个大佬,对此事给予了高度关注,踩着孔家立起了法家的权威与公正!
当今深知打一个棍子给一个甜枣。
衍圣公没了,但是当今让人修筑了孔庙,并遣官员前去祭拜了孔孟圣贤,言语之中,都是圣贤是圣贤,岂能被宵小之徒,无良后人,给污了清誉?
儒生们喜极而泣,陛下没有因此厌恶孔孟之道,厌恶儒生就好。
然后剩下的孔家后人,以及如今程朱理学的儒家代表,都明白陛下这仅仅是在安抚,尤其是在今年的科举考完后。
今年的题目,四书五经?考了。可同样还考了荀子的观点,考了公羊学说的观点,考了……
他们,必须要思变了啊……
当初在汉朝,儒家能独占鳌头,不就是改良儒学,让其成为了适合汉朝国情,适合武帝需要的“学说”吗?
怎么现在,就不能改了呢?
他们这时候才恍然道,以前是学说服务于皇权,服务过朝堂国情,但是随着儒家学说的越来越繁盛,他们早就忘了为人臣子的本分,已经习惯了,朝堂,国家的观念,来契合他们儒生的观念,儒生的注解。
若非此次北孔被杀了个人头滚滚,若非这次,其他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冒出,给了他们遗忘千年的紧迫感,他们尤自沉浸在自得中,无法清醒。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孟之道,早已融入学子心中,而这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对于百姓良善观念的塑造,孔孟之道,再适合启蒙不过。”当今悠悠感慨道。
可算是,讲儒家这座大山,给移开了啊。
此后的朝堂,终有一天,会是真正有事干能力的,官员的朝堂。
朝堂,不能是一个学派的一言堂。
看着又一茬新人进士,看着生机勃勃,充满了干劲,而不是一潭死水的朝堂,当今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
太子可真幸运啊,有他这么个父皇,当今心想。
当今终究是老了。
承庆二十七年,太子十七岁,意气风发的年岁,皇帝驾崩,举国同悲。
没有任何意外的,太子登基而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皇的丧礼与守孝。
这对天家父子,分隔在了最合适的时机。
他们在彼此心中的情感,还未因为权势和年龄,而被消磨殆尽。
臣子建议新帝以日易月,新帝下旨,民间以日易月,不误农时,不误生产,不误民生,而他自己,则守孝三年。
当然,这个三年,指的是二十七个月。
但,历来守满二十七个月的皇帝,又有多少?
新帝纯孝之名,体贴民生之名,顿时传播开来。
在朝堂也是一样,一月后,就恢复了朱批,新帝的守孝,守在个人生活方面,绝不耽误办公。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陛下如此,实乃我大燕之福啊!”
“可是如此,陛下岂不是要二十了,才……”
也有官员比皇帝自己还操心,毕竟,绵延皇嗣,也是自古以来,皇帝的职责之一。
对此新帝听到后表示:你看看林家晚育生出来的娃,哪一个不是高质量?
当然,这是新帝内心的吐槽,事实上,也仅仅是觉得等皇后和他都再成熟一点,生孩子也更安全罢了。
只是这种君臣相得没多久,新帝的操作就让一些老臣觉得意料之中的有些不安了。
新帝直接让林筠进入了内阁。
内阁,相当于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处,虽然没有决策权,却接触的都是第一手的消息和政务,且有建议的权力。
若是帝王惫懒,或者内阁给出的方案可行,皇帝可以直接朱批准允,不再废脑细胞,直接采用建议就是。
而这些建议,哪怕都是好的建议,也一定有个利益的亲疏远近。
所以内阁中的几位大学士,或许官位不是最高的,但是一定是接触朝堂最中心权力的。
而林筠,作为广诚侯的独子,侯爵继承人,又是天家驸马,本不应入内阁的,事实上,就林家如今的圣心,林筠的受器重程度,就是不进内阁,该知道的一样会知道,陛下又何必呢?
朝臣们不理解,开始旁敲侧击的给新帝提醒。
太子虽然入朝已经几年了,但是太子是太子,国君是国君,他们不可能全然天真的认为,新帝的风格,会和太子时候完全一样,所以他们依旧在磨合阶段,也因为,都还比较委婉。
但是不可否认,委婉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新帝手里,是有兵权的。
“朕才不同意呢,林卿进入内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及时处理公务,给朕分忧了,有何不可?”
朕的功课,朕的理念,和父皇,筠筠,都是基本一致的,筠筠还是他姐夫,他哪里不放心?
如今大燕的底盘增长了,每天要处理的公务也增多了,他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