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开局:召唤锦衣卫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剿莲

开局:召唤锦衣卫 第一百六十九章 剿莲

簡繁轉換
作者:肉丝膝枕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1 00:06:3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百六十九章剿莲

皇宫,御书房。

李景炎端坐于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那份八百里加急军报,眉宇间隐隐透出一丝凝重。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他冷峻的面容上,显得格外肃穆。

李景炎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扶手,目光如炬,仿佛穿透了御书房的墙壁,直视着远方的烽火。

他深锁眉头,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他的脑海中迅速盘算着应对之策。红莲圣教此番叛乱,来势汹汹,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之举,分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他们狡黠地利用百姓身处乱世、渴望安宁却求而不得的心理,四处散播歪理邪说,煽动起民众心中的怨愤,使之成为叛乱的先锋,妄图从根基上动摇大燕的统治。

稍加思索,李景炎便能笃定,红莲圣教的背后,八成是西蜀国的靖安司在暗中操控。这靖安司在西蜀国内权势滔天,直接掌控着各方情报与隐秘势力的调动,而它的实际掌舵者,正是西蜀国只手遮天的权臣宇文家。

往昔,大燕与西蜀之间,虽谈不上亲密无间,却也一直相安无事,两国曾携手并肩,共同应对越国的侵扰,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彼此配合默契,各取所需,蚕食越国。

最近几十年来,局势却陡然生变。

自宇文家掌控西蜀国政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西蜀本就地处多事之秋,西蜀皇族与宇文家族相争多年,一种处于微妙的平衡中。而其边境线上还虎视眈眈地趴着雪国与齐国两大劲敌,特别是雪国,更可以说是近年来的最重要死敌,稍有不慎,随时将被吞并。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境地下,宇文家却放着近在咫尺的威胁不顾,反倒频频将矛头指向大燕,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这般三面树敌的行径,简直如同自寻死路,失了理智。

李景炎微微眯起双眸,寒芒闪烁其间,心中暗自推测:宇文家能在西蜀国内排除万难、成功上位,这其中必然少不了幽冥神宗的影子。

要么是得到了神宗雄厚势力的直接助力,以雷霆手段扫平政敌;要么是双方达成了某种不可告人的合作,各取所需,宇文家借此坐稳高位,而幽冥神宗则得以通过宇文家操控西蜀,进而将触手伸向大燕,企图在这片广袤的大陆上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满足他们的目的,防止西南域的地界诞生,气运王朝。

想到此处,李景炎的拳头不禁缓缓握紧,他深知,如今面对的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叛乱邪教,而是一张由多方势力交织而成、横跨多国的巨大阴谋网。

也不知,面对大燕这个新生的气运王朝,雪国与西蜀国,会不会,放下前尘恩怨,一同针对大燕国呢,哼,无论如何,灭楚之后,再来收拾你们。

——————

一刻钟后,大臣们匆匆忙忙赶到了皇宫,鱼贯进入御书房,纷纷跪拜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唯有李景炎手指敲击扶手的声音,一下又一下,如同重锤敲打在众人心头。

李景炎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平身,扫视众臣,沉声道:“诸位爱卿,红莲教在多地州府掀起叛,想必你们已经知晓。如今叛乱已成燎原之势,若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诸卿有何良策?”

吏部尚书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红莲圣教此次叛乱,显然是蓄谋已久。他们以邪教蛊惑民心,煽动百姓对抗朝廷,若不及时镇压,恐成大患。臣以为,当立即调派精锐之师,迅速剿灭叛军,以儆效尤。”

兵部尚书紧随其后,肃然道:“陛下,臣收到消息后便,已命各地驻军加强戒备,并准备调集京畿精锐,随时待命。只是叛军势力蔓延迅速,若仅靠武力镇压,恐难以彻底根除……需剿抚并重……”

李景炎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户部尚书:“户部所司,如今军需筹备可有难处?”

户部尚书忙出列,擦了擦额头细密的汗珠,躬身回道:“回陛下,近年各地灾荒不断,粮响消耗巨甚,托陛下洪福,今年多有粮响入库,各地正在消耗大半,只是这仓促间要供应大军出征,粮草辎重,银钱器械,调配起来时日短促,压力着实不小。臣等定当竭力筹措,然恳请陛下给些时日,容臣协调各方,或从临近州府先行调运应急。”

李景炎眉头轻皱,却也知晓此事急不得,转而看向礼部尚书:“红莲教妖言惑众,蛊惑民心,礼部在教化民众、正本清源一事上,可有章程?”

礼部尚书上前一步,正了正衣冠,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当颁下诏书,详述红莲教之邪恶本质,令各地学官、乡绅广为宣读,晓谕百姓莫要受其蒙骗。”

这时,一直沉默的丞相季海生轻咳一声,众人皆知他老谋深算,每逢大事必有定见,当下纷纷侧目。丞相季海生上前,缓缓说道:

“陛下,红莲教叛乱,看似疥癣之疾,实则暗藏玄机。其能在多地同时举事,背后恐有势力支持,或有他国暗中使力,意图扰乱我朝根基。臣建议一面依诸位大人所言,火速出兵、筹备军需、教化民众;一面密遣精干暗探,深入调查红莲教背后势力,早做应对……”

李景炎眼眸深沉,不愧是三朝元老,倒是挺敏锐的,手指下意识地握紧扶手,良久,他缓缓起身,在书房内踱步,衣袂飘动,带起一室凝重气氛: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今社稷危在旦夕,朕意已决,即刻着兵部尚书统筹大军,五日内务必出征;户部全力筹措军需,不可延误战机;礼部抓紧落实教化之举,驱散愚昧阴霾;锦衣卫暗探,彻查背后阴谋。众卿务必同心协力,若有懈怠推诿,朕绝不轻饶!”

李景炎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红莲教此次叛乱,不仅是对朝廷的挑衅,更是对朕的江山社稷的威胁。朕决不允许任何人动摇大燕的根基,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剿灭叛军。同时,命各地官府加强巡查,凡有红莲圣教余党,一律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大臣们齐声高呼,声音仿若洪钟鸣响,震得屋瓦簌簌而动。

众臣面庞之上,凝重之色尽显,心底深处,透着一股决然之意。他们皆深知,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值此王朝末代,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叛乱,却仿若潜藏在暗处的汹涌暗流,随时可能在转瞬之间,由微末星火呈燎原之势,进而危及国之命脉。

回首往昔,历史长河之中这类事件屡见不鲜,即便最终得以平息,却也往往致使国家元气大伤,根基动摇。故而此刻,无人敢有半分轻视懈怠,皆严阵以待。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道。

李景炎顿了顿,目光再次缓缓扫过众臣,神色冷峻,继而开口问道:“关于此出征剿灭闽州红莲教,领兵之人,诸位爱卿可有人选?”

话音刚落,群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位老将率先出列,他身披重甲,虽须发皆白,却身姿挺拔,声若洪钟:“陛下,老臣以为,怀远将军赵兴武可担此重任。赵将军作战经验丰富,历经大小战事数十场,从无败绩。早年平西陲之乱,他率部深入险境,以少胜多,令敌军闻风丧胆。且其对朝廷忠心耿耿,必能不负圣望,一举荡平闽州红莲教。”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称是。

然而,话音未落,另一侧的一位文臣,却皱着眉头,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异议。赵将军虽战功赫赫,但年事已高,如今闽州红莲教叛乱之地多为山林沼泽,地势险要,叛军又擅长游击之术,恐赵将军体力精力难以为继。臣举荐年轻将领林之羽,林将军熟读兵法,智勇双全,近年来在地方剿匪中崭露头角,所率部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且思维敏捷,善于应对复杂多变之局势,由他领兵,定能灵活制敌。”

………………

李景炎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群臣的争论,他深知既要考虑将领的能力、经验,又要兼顾身体状况、战术应变等诸多因素。更重要的是,虽然自己,实际上已经有了三路出征人选,却也不能敷衍,文武官员们的积极性,还是要听一听,采纳,采纳他们的意见的。

许久之后,李景炎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朝堂瞬间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李景炎声音沉稳,不怒自威:“赵将军之功绩,朕历历在目,其为我朝立下汗马功劳,忠心可鉴;林将军之锐气与智谋,朕亦有所耳闻,后生可畏。”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望向殿外,似是在思索着更为深远的谋划,继而又道:“只是此番出征,闽州非比寻常。红莲教蛊惑人心,势力盘根错节,不仅在山林沼泽中负隅顽抗,周边百姓受其蒙蔽,亦时有协助之举,单靠勇或谋,恐难竟全功。”

这时,安国公看着一言未发的皇帝李景炎,眼神闪了闪,上前一步,道:“启奏陛下,领兵之人,赵将军威名远扬,可坐镇三路之军的西路军,运筹帷幄,以其经验把控全局;林将军年轻气盛,可率先锋部队,冲锋陷阵,利用其灵活应变之能,直击敌军要害。二人携手,刚柔并济,内外夹攻,不愁不灭闽州红莲教。”

安国公书此言一出,朝堂众人皆是一愣,随后细细思量,不少人眼中渐渐露出赞赏之色。

李景炎亦是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爱卿所言甚是,既兼顾各方之长,又能直击敌军软肋。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老将们对视一眼,觉得赵兴武能坐镇西路中军,便纷纷点头,文官这边也跟着称是。一时间,朝堂再无异议。

李景炎见状,当即下旨:“便依韩爱卿所言,着令赵兴武为西路军大将军,林之羽为先锋将军,即刻筹备出征事宜,众爱卿需通力协作,务必确保此番出征大获全胜,还我朝太平!”

“遵旨!”群臣齐声高呼,声震御书房。

李景炎见状,当即下旨:“便依韩爱卿所言,着令赵兴武为西路军大将军,林之羽为先锋将军,即刻筹备出征事宜,众爱卿需通力协作,务必确保此番出征大获全胜,还我朝太平!”

“遵旨!”群臣齐声高呼,声震朝堂。

皇帝李景炎目光如炬,扫视一圈,继而开口问道:“西路军人选既已敲定,如今北路、南路两路大军亦是国之重防,关乎成败,诸位爱卿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朝堂之上,一时鸦雀无声,大臣们目光皆是望向皇帝,其意不言而喻,已经很熟悉皇帝的套路

皇帝李景炎略微有些尴尬,轻咳一声,试图打破这僵局,他不动声色地清了清嗓子,朗声道:

“既如此,众卿若没个主意,那便由朕来定夺吧。”

言罢,微微侧身,向旁站着的太监小福子递了个眼色。

小福子在皇帝身边伺候,自然知道皇帝身边的将军,当下心领神会,扯着尖细的嗓子喊道:“宣黄甫嵩、卢植觐见!”

那声音悠长,在御书房内层层回荡。

不多时,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只见一高一矮两人稳步迈入。

左侧的黄甫嵩,身姿挺拔如松挺拔异常,一身玄色铠甲锃亮,泛着冷硬的光,显然是久经沙场之人,他面容刚毅,剑眉星目间透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每一步落下都似带着千钧之力,行至御书房阶下,单膝跪地,抱拳行礼,朗声道:“臣皇甫嵩,参见陛下!”

声音雄浑,震得御书房内有些微回响。

右侧的卢植,身形相较皇甫嵩略显清瘦,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他身着一袭深蓝色长袍,衣角随风轻轻摆动,头发束得一丝不苟,眉眼温润,可若细细瞧去,便能发现那眸中藏着的深邃智谋,宛如幽潭,深不可测。

卢植亦是,跪地叩首,不卑不亢道:“臣卢植,参见陛下”

皇帝李景炎微微坐直了身子,目光在二人身上一一扫过,眼中满是审视,片刻后,才缓缓开口:

“两位爱卿,平身。”

众臣微微侧目,心下复难言。

————————

【大汉府征召人物:东汉名将皇甫嵩——】

【附属:麾下精锐汉军三千,皆为跟随皇甫嵩久经沙场的百战之士,擅长步战、骑射,纪律严明,对皇甫嵩忠心耿耿,其中亲卫营八十人更是以一当十,装备精良,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部战局。】

『资料1:东汉名将皇甫嵩出身将门世家,祖父皇甫旗为扶风郡都尉,父亲皇甫节为雁门郡太守,叔父皇甫规为度辽将军,自幼受兵家熏陶,熟读兵书战策,练就一身非凡武艺。年少时便心怀报国之志,初露锋芒于黄巾之乱,担任左中郎将,凭借卓越军事谋略,巧用天时,在长社以火攻大破黄巾军波才部,威震四方,后与朱儁、曹操等合兵,转战各地,所到之处黄巾军望风披靡,为东汉平定黄巾主力,战功赫赫,晋爵槐里侯,名动天下。然而,因功高震主遭宦官嫉妒,被诬陷罢黜,仕途坎坷,但对汉室忠心从未更改。』

『资料2:皇甫嵩不仅善战,还深谙治军之道,其统领军队赏罚分明,训练有素。行军作战时,注重观察地形、天气等要素,常能因地制宜制定战术,或迂回包抄,或坚守待机,灵活多变。且为人正直,体恤士兵,深得将士拥戴,麾下将士愿为其效死力。每遇战事,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故而能凝聚军心,成就非凡战功,是东汉末年汉室的中流砥柱,有他在,便能稳住一方战局。』

【大汉府征召人物:卢植】

【附属:随身弟子八十,皆精通经史子集,部分擅长谋略兵法,可协助卢植处理军政事务,出谋划策;另有卢植亲自训练的三千义勇军,虽装备不及正规军,但作战勇猛,纪律严明,受卢植儒家思想熏陶,有着极高的战斗意志。】

『资料1:卢植乃东汉着名经学家、将领,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学贯古今,对儒家经典造诣颇深,开坛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来。在朝堂之上,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多次针对宦官专权、朝政**等问题向皇帝进言,虽因此得罪权贵,却矢志不渝。黄巾之乱起,受任为北中郎将,率军出征,作战风格沉稳持重,凭借深厚兵法底蕴,与黄巾军多次交锋,互有胜负,在关键时刻能稳住阵脚,牵制敌军主力。』

『资料2:卢植不仅在军事上有作为,在文化传承上更是功不可没,他所着述颇丰,对《尚书》《礼记》等经典的注释流传后世,培养众多学子,为东汉的文化繁荣添砖加瓦。其为人儒雅,对待部下、学生恩威并施,以礼相待,众人皆敬服有加。即便是在战场上,也不忘以儒家仁义之道约束军队,不滥杀无辜,力求保境安民,是东汉末年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