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17章 卖身葬夫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7章 卖身葬夫

簡繁轉換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21:38:4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请出示公验。”

骑士一脸严肃,并没有因王乡长几句话就打发了。

长安城是京师,出入检查严格,尤其是如今陇右薛举挥兵十万进犯泾州,长安城戒防更严。

经常来长安城万年县衙当值的王乡长倒也熟悉这套规矩,立马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公验。

公验是通行证明,也相当于公职人员的临时身份证明,本州颁发,加盖公章,一般有效期就三十天。比起普通白丁们申请的过所,要方便快捷些。

进长安城,要么出示公验,要么出示过所,没有就进不去,比当年查暂住证边防证还要严,处罚也更厉害,诸私度关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

王乡长掏出自己由雍州衙门签发的公验,骑士仔细查验,“这次长安和万年两县征召的民壮,上面指定在城西三桥集合,不得入城。”

“你若有事可以凭此公验入城,但其它民壮不行。”

骑士公事公办,他的身份是左武侯卫的一名队副,从九品下,流内最低一阶,但乡长不过是个流外杂任小吏罢了。

王乡长点头感谢告之,回到队伍。

“我也不能进长安城吗?”李逸问。

“你没办公验,也没过所,进不了城,我也没想到突然就变严格了,否则提前帮你申请一张公验。”刘乡长道。

李逸身为村长,也算半个公家差人,他也可以办公验,比过所要方便许多。

如果是办过所,京畿的百姓还得由尚书省审核颁给,办过所不仅要上报出门人的年貌、籍贯、出门原因、目的地、携带的奴婢、牲畜、主要财物等,

还得要同保的四户邻居签字作保,要证明带走的人畜财物等来路合法,还要再找一个近亲男丁担保,如果下次交税服役时没回来,那就要由这个近亲代替承担。

个人申报和邻里亲戚担保的材料,还要村长、里正审核,属实后签字,再送报乡里县里,一级级审核后报到州、省。

各级都审核确认,才会最终盖印开出过所下来。

但过所有效期也仅三十天,若是在外到期了,还得在当地州衙申请延期。

比起公职人员的公验,过所申请手续复杂的多。

李逸看着那巍峨的长安城,

想不到自己居然没资格进去,这有点当年刚到深圳,望着对面繁华香港,可没有通行证却无法过去时的心情一样。

郭二郎怀里揣着那个宝贝焖烧杯,却是迫不及待的想进长安城去找杜如晦的,他也有公验,

但他也没法带李逸入城。

“么事,下次办好了公验我再跟二叔去拜访杜兵曹。”李逸只能如此道。

于是,大家分道扬鏣,李逸随王乡长带着二百丁中去三桥,郭二郎独自进了长安城。

三桥,在长安城西十六里,在汉建章宫南,因建章宫南漕河上有三道便桥而得名。

此地,是长安西门户,往西北去便是渭水,西渭桥、中渭桥都是通往陇右、朔方必经之地。

顶着太阳,大家往三桥赶。

一个时辰后,终于到了三桥,这里因紧邻京城,有驿站、兵营、仓库、作坊,还有隔日一集的集市。

而今年又有大量陇右、朔方、中原、山南的饥民逃到长安后,在这一带落脚。

大量的草棚密密麻麻的搭建着,

“朝廷不许饥民靠近长安城十五里内,所以许多逃来关中长安的饥民,便都在三桥、灞桥、长乐坡、咸阳等地聚集,”

王乡长指着那大片窝棚道,“这几处本来也是长安重要的水陆码头,每日需要许多搬卸货物的力工,且这几处也还有不少作坊,需要不少人手,”

灾民们在这些地方多少能找到点活路,加上朝廷和贵族施粥救济,勉强活着。

“不是说朝廷下令地方搜检户口、安置流民,甚至锉择僧道伪滥者还俗吗,这么多流民,朝廷没有把他们安置到关中各地,直接给他们分田均地,让他们落户入编?”

王乡长只是笑了笑。

“哪有那么容易,八百里关中平原虽说富饶,可是作为京畿之地,这田地大多在皇家、贵族、勋戚、寺院、豪强、地主手中,还有许多田做为公廨田、军田、官田、学田、职田等,

剩下能拿来授分给百姓的田很少,京畿是地狭人多,所以朝廷有令,宽乡每丁授田百亩,但京畿,田额仅宽乡一半。

你上次足额授田五十亩,其实那都是郭二郎走关系,帮你的忙。否则,你顶多能授田三十亩。

现在这些流民,都是关外来的,各地方都不愿意给他们授田,也没多少田可授,灾情一过,这些流民往往又是要回到原籍的。

再者,这些人都是逃荒逃难来的饥民,连肚子都填不饱,就算分给他们一丁二三十亩田,可他们既没有种子也没有农具耕牛,连个落脚住的地方都没,他们能安稳种地吗?

肯定还是到处流荡的,所以没几个官员会去做那吃力不讨好的事。”

地方官要是安置了流民,上了户籍,那就意味着多了赋役额,可到时这些人跑了,那田赋谁来缴,丁役谁来担?

于是乎,就有现在李逸看到的这种情况,一边朝廷要求地方官府括户检丁,一边是大量外来的流民聚集在长安附近。

“这些流民啊官府是很头疼的,不过贵族豪强们却是极喜欢的,无逸你也可以去挑挑,可以雇佣流民做长工短工,甚至可以招为自己的佃户,若有合适的也可以买奴买婢,

越是灾荒战乱的时候啊,贵族豪强们越是好壮大势力。

太平年月,雇个好长工可不易,一年起码得十二石粮,还得包吃住,再包两身衣裳。但现在,你要心狠点,只要包吃住,再一年给个三五石粮就能招来上好的青壮长工,任挑任选。

那二八的年轻姑娘、双十的小新妇子,给个一石半石小米,都能带回去一个,还是随便挑的那种。

一两石小米就能买上一个青壮奴隶。

甚至如李逸家有五十亩地,他可以直接在这挑一家子能干的流民回去做佃户,都不用给工钱,直接拿出十亩地的收成,抵工钱就行。现在先借支些粮食给他们吃用,收获后在他那十亩收成里再扣便是。

总之,操作空间极大。

这有点像后世外贸生意火的时候,工厂用工荒,老板到处招不到人,只能不断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但到了萧条的时候,大量工人失业,这时候还有生意的老板就开始各种挑工人,甚至降工资降福利了。

因大量流民涌入,本就是城郊乡下的三桥,越发显得有点脏乱差,想当年汉武帝在这修建章宫,气势宏伟比未央宫规模还大,有千门万户之称。

现在,

是又脏又乱,

找到集结营地,与相关的官吏对接,把御宿乡一百壮丁、一百中男交给了他们后,王乡长这趟差事也算完成了。

“长安城你今天进不了,不过倒可以逛逛三桥集,今天恰好逢集。三桥集以往是以粮、油、药、布这几项交易闻名的,不过近来口马市很火。”

口马市火爆,其实就是因流民大量涌入,让这里的人**易兴盛。

“带你去瞧瞧。”

人**易的地方,跟卖牛卖马卖骡子驴的都在一块,许多人牙子公然叫卖着奴隶,有男有女,有壮有少。

“这些都是奴隶?听说朝廷是禁止压良为贱的吧,哪来这么多奴隶?”李逸看的有点触目惊心,这么多活生生的人,在这里跟牲口一样都是商品,明码标价,公开叫卖。

“历朝历代,其实都是禁止压良为贱的,但是现在啥时候啊,朝廷对这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管的并不严。”

历朝禁止压良为贱,其实也主要是为了保证赋役丁口的不流失,在朝廷户籍中,有良民和贱民,良就是编户,其中多数都是课户课丁。

而奴隶属于贱,特别是私奴隶,是不纳税也不服役的。

但现在天下动荡,称王称帝自立年号的有十四个,许多事情也就管的不那么严,原本的在籍编户因饥荒、战乱外逃的,或是因穷困卖儿卖女典妻,以及自卖为奴的,

这些本来非法的行为,朝廷也不管。

对于贵族豪强来说,现在这种动荡的时期,其实是他们最舒适的日子,贵族豪强跟国家一样,要想强盛,就得役使大量的人口,太平年月可没这么好机会。

王乡长建议李逸抓住眼下好机会,别错过了。

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壮男子奴隶,普遍是二十匹绢价左右,折钱七千二,不到一两黄金,换成大米更才两石。丁婢,还要便宜不少,大概就十五六匹绢。

那些四五十岁的又便宜许多,十来岁的孩子也很便宜。

跟旁边的牛马等价格一对比,李逸惊讶的发现,一个丁奴,也就值一匹马钱,一个丁婢,差不多是一头骡子价钱,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或是十来岁的少年,就值一头牛。

这些基本上还是有奴契的,交易方便。

而还有些蹲在路边卖自己家人,或是卖自己的那种,更便宜。

一个年轻妇人,拉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跪在地上,三人脖子上都插了根稻草,她们面前躺着一个男人,看着好像还有口气,又好像已经死了。

插标卖首,

卖身葬夫,只要一千钱买口薄柳木棺材,替她将丈夫安葬,她就愿意把自己和两个儿子卖给恩人为奴做婢,做牛做马。

一千钱,现在粮价,不到三斗大米,

居然能买三口人。

那个妇人看着可能也就二十多岁,只是蓬头散发垢面,瘦的有点不成形,一时看不出真实年龄,但五官还算端正。

王乡正见李逸在这家人面前驻足观看,在旁边小声道:“这妇人估计也才二十四五,虽然瘦脱了形,但养上半年,应当能恢复,看她还生了两个娃,倒是挺能生养的,

你现在买一还送二,才一千钱,倒也不会亏的,女人洗衣做饭,养蚕织布裁缝制衣,小的也能放牛放羊,

不过就怕染上啥病,那男人也不知道是得啥病,万一带回去没多久死了,可就亏了。”

这话冰冷冷的极无情,却也是实情。

可能正因此,围观者多,但真正愿意掏一千钱给她丈夫买口薄棺材捡这漏的却没有,

一大两小,若是正常的奴婢,能值一两黄金,可这三人这么瘦,大家反而担心染了病。

“娘,我饿。”那个小的孩子也就四岁左右,饿的直叫。大的那个估计六七岁,却一直跪在父亲身后,眼神有些麻木。

这一幕看的李逸心里很难过,他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也都这么大。

“走吧,乱世人命如草芥,这种事太多了,这里每天都不知道要拉多少人去乱葬场。”

李逸却蹲了下去,“你丈夫还有气。”

女子眼皮也没抬,“前天出去扛活,回来夜里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到了早上已不能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

我家本是河南的,家乡战乱,逃难至此,无钱替夫医治,

如今也只能插标卖首,替他求口棺材入土为安。”

李逸仔细的观察了那个男人一番,确实气若游丝,摸了下,身上滚烫,还在发着高烧。

前天就开始高烧,反复两天了,别说没钱,就算有钱,以如今的医药水平,估计也无力回天了。

而这个男人一死,剩下孤儿寡母三人,在这异地他乡,也确实很难生存。女人贱卖一家三口为奴,也是为求个活路。

特别是两孩子还那么小。

要只是普通的中暑引起的高烧,且是初发时,李逸倒是有些退烧药,但现在也晚了。

“娘,阿耶没气了,”女人的大儿子突然哭道。

女人手颤抖着伸到丈夫鼻子前,果然没有了气息,再伏首胸口,也没有了心跳。

女人号哭,两个孩子也跟着哭,

哭的李逸心里堵着,

“我给他买口棺材安葬吧。”

女人一听,拉着两个孩子给他不停磕头。

王乡长拉着他,“无逸你可想好了,这三人虽便宜,但万一染病了,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啥都捞不着。”

“看她们实在可怜,能帮就帮一下吧,正好我家里也确实缺个洗衣做饭的。”

三桥就有卖棺材的铺子,女人只挑了口最便宜的薄柳木的,仅要一千钱。李逸付了钱,又就近找了两个流民,给每人花四十钱买了两个笼饼做报酬,

还差点引发了一群流民斗殴争抢这个机会。

两个幸运的流民怀揣着两个笼饼,帮着抬到一处乱葬岗,挖了个坑埋了下去,连碑也没立,就一个小土包。

妇人带着两孩子号哭相送,葬礼十分简单,但总算是入土为安了。

前后,李逸总共花了一千零八十钱。

离开三桥时,他又花二百钱买了十个胡饼,李逸和王乡长还有她们娘三,一人两个。

娘三个也确实饿的狠了,接过胡饼就狼吞虎咽。

“慢点吃,别噎着,”

太阳西斜,

李逸叹声气,便跟王乡长骑着骡,带着这娘三往回走,三人边走边啃着胡饼,一边哭一边吃。

王乡长看着后面跟着的这娘三,摇头,“你还是心太善良了。”

李逸道:“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门以救人活命为上功,我虽还俗了,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王乡长提醒他,“你最好还是带去瞧瞧大夫,若染了病也赶紧治,这一大两小,要没染病可是能值七八千钱的,你就算捡大漏了。”

李逸苦笑,三个人呢,才花了一千零八十钱,都合不到十文钱一斤,如今这猪肉都一百五十一斤。

怪不得都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