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37章 旨授太子正字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7章 旨授太子正字

簡繁轉換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21:38:4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长安西北,

泾州。

大秦皇帝薛举率领陇右精锐一路南下,侵入泾州,主力屯于安定县之折墌城,前锋向高墌城逼近。同时左右两翼,轻骑抄掠扶风郡和北地郡。

关中震动,长安不安。

百姓骚动,东西两市粮店排起长队,粮价飞涨,朝廷下令开常平仓放粮抑制粮价。

西讨元帅秦王李世民也在这此时,迅速赶到了豳泾边境的长武城。

军旗猎猎,

长武城筑于隋开皇中,为边关要塞,其西便是浅水塬,秦朝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筑城于浅水塬,便是高墌城。

李世民抵达长武后,便不顾风尘仆仆巡视城防。

“长武城周长五里,城墙基宽三丈,顶宽七尺,高三丈,垫土夯筑,东、西、北各一门,南门两座,

城壕深五丈,阔三丈。”

李世民登上城门楼,长武城雄踞塬首,面临泾水,俯瞰通道,是长安北面门户。

“集结了多少兵马了?”

大唐对外号称是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迎击薛举,但实际上李世民手里并没有这么多兵。

薛举这次是倾巢而来,不仅主力杀入泾州,而且还分兵左右两翼,轻骑袭击扶风和北地两郡,大唐不得不分兵堵截,同时又还得面对河东刘武周、洛阳王世充,以及山南的朱粲等势力。

甚至是京北的稽胡部落虽在年初进犯时被重创击退,但也还得防范。

“我们在泾州豳州集结了四万人马了,”行军司马殷开山在旁答道。

“不够,”李世民摇头,“薛举来势汹汹,兵锋正锐,其麾下多是陇右精骑,我们四万人不够。”

他指着长武城,“东南旷原,西北大谷,城系土筑,不能坚固,必须深沟高垒,加固城防,增建瓮城,加深城壕,角楼也要增加。

在周边,也要增加堡塞、烽墩。

我们要增加明碉暗堡,城壕要遍设尖桩鹿砦,严加防守。”

“还有,让民夫加紧运输粮草箭矢入城储备,”

殷开山皱眉,“薛举不过隋朝一校尉,用不着如此畏惧,他敢深入腹心,我等正好将他一战灭之。”

“不可轻敌。”

李世民虽然年轻,可却并不轻敌。他清楚知晓,薛举的军队,大部份都是隋朝的陇右军,拥有大量骑兵,实力强劲。

而他手上现在只有四万人,尤其是缺少骑兵。

若是在浅水原这样开阔的平原作战,李世民并不觉得有多少胜数,何况薛举的兵力,是他的三倍。

殷开山出身陈郡殷氏,是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殷开山在隋朝为太谷县长,政绩挺卓越。太原起兵后,他被征召为李渊的大将军掾,后调入李世民的元帅府任长史,破长安后,赐爵陈郡公,升丞相府掾,

如今是吏部侍郎的殷开山,是李世民的心腹,参谋预略,多有倚重。但殷的短处是他出身文官,在隋朝做了两任县长,虽然太原起兵后,跟着李世民从平西河,又西进略地扶风,南渡渭水击败卫文升,攻入长安。

殷开山参谋辅佐还是不错的,甚至他还曾奉李世民招抚流民很有成效,可还是不能掩盖他并不擅长军事这一弱点。

李世民挂帅招讨,李渊给他安排的长史是宰相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

但现在刘文静却不在前线。

李世民的表舅公,内史令窦威新逝,李渊把纳言刘文静急召回长安,这让李世民现在少了一个重要的辅佐。

面对兵锋正锐的薛举父子,

去年曾经击败过薛仁杲一次的李世民没有轻敌,薛举薛仁杲父子以勇武闻名,而他们统率的秦军,实是隋朝的陇右边军。

那是当年灭吐谷浑夺伊吾,威震西域的那支陇右边军,兵强马壮,不得不小心谨慎。

长武身后就是长安,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离长安仅三百余里了。

这里绝不容有失,

李世民来到前线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全力加固长武城,加紧在这里屯粮。

此外,泾州城、高墌城也绝不容有失。

高墌城若失,长武也能独存。

“须立即派兵增援泾州,并增兵高墌城。”李世民沉吟后下令,“长平郡王何在?”

身披银甲的长平王、刑部侍郎李叔良上前,

这位是李世民的堂叔,李虎之孙,追封郇王李祎长子,宗室近支。李祎是李渊的亲六叔,已经去世,生有六子,伯仲叔季德幼。李叔良是家中老三,李渊不久前册封太子,并分封世民、元吉为秦王、齐王时,还同时册封了九个宗室郡王,

其中就有长平王李叔良、新兴王李德良兄弟俩。

做为关陇名门子弟,李叔良也是擅骑射懂兵法的,李唐开国也是立了不少战功。

虽算不是什么上将,但毕竟是自家人。

“请长平王立即带兵前往泾州镇守。”

“骠骑将军刘感,”

“末将在。”

“命你为泾州镇将,协助长平王镇守泾州。”

“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坚守泾州,城在人在。”

李世民给两人分兵八千,要求就一个,守城。

刘感是一员猛将,是匈奴人,北魏高昌王刘丰的孙子,隋朝时就是禁军将领了。选他协助李叔良,就是倚重他的统兵经验。

李叔良做为宗室郡王坐镇,再配一个猛将协助,只是守泾州城应当够了。

毕竟李世民亲自坐镇长武,相隔并不算远。

“殿下,属下愿意前往高墌城镇守。”殷开山主动请缨。

但李世民却没答应,殷开山虽是行军司马,但统兵非他所长,他望向八大总管,刘弘基、李安远、慕容罗睺、刘世让、丘行恭等。

“安定道行军总管刘世让,”

“末将在。”

“命你率本部五千人前往高墌城驻守,骠骑将军刘宝为你副将。”

刘世让和刘宝是兄弟俩,隋朝末也在扶风郡拉起一支人马,后来归附李渊后,还主动请缨平定唐弼的余部,他们手下五千人,基本上就是他们自己的部众。

李叔良、刘感率八千人镇守泾州,刘世让、刘宝兄弟俩率五千人镇守高墌城,李世民自己则率丘行恭、慕容罗睺等镇守长武。

四万人就顶在泾、豳之地,死守住通往关中平原的通道上。

李世民要求就一个,深沟高垒,守城不出,耗。

耗到远道而来的陇右边军断粮,耗到他们锐气全无。

“谁敢擅自出战,斩。”

军议结束,

李世民仍站在长武城头,披甲的秦王府典军、内侍省内给事、汶江侯、柱国张阿难上前,这个嘴上无须的宦官,从背包里拿出焖烧杯。

“殿下一路奔驰,一到长武就忙于军务,连饭都顾不上吃,赶紧喝点肉粥吧,”

李世民接过,杯子打开,里面一股肉香扑面而来。

“好香,”

张阿难给李世民把焖好的肉粥倒在杯盖里,把折叠的不锈钢勺子展开,李世民接过,就站在城头喝起肉粥来。

“嗯,这路上跑了两个时辰,肉粥却焖到恰好,软烂,却又很鲜嫩,如晦送我的这个焖烧杯还真是不错。”

李世民年纪轻轻,可常领兵在外,饥一顿饱一顿的,这胃很不好,现在有了这个杯子,随时随地能喝上口热乎软烂的肉粥,还真是很不错。

他曾经有过衣不解甲、马不停蹄的连续追击敌人几天几夜的经历,拿下过一场场辉煌的胜利,这胃却也熬坏了。

热乎软烂的肉粥下肚,顿时让胃暖暖的,很是舒服。

李世民不由的越发佩服那个能制出此杯的人,他先前也找过长安的优秀匠人,让仿制此杯,结果却都达不到这样的焖烧效果,让人失望,也越发让他佩服李逸的师傅李老道,

居然能用天外殒铁炼制出此等神奇的不锈玄钢,

可惜这个了得的老道居然死于一场暴雨后的垮窑,

还有那个李逸,一手瘦筋体真的很不错,虽然看的出还欠些火候,但已经很不错了,可惜他没接受自己的招揽,不愿入秦王幕府,或许是书令史之职太低,可他的出身,也不可能说直接征辟他为官吧,既非名门出身,又如此年轻,还没有名声。

吃着肉粥,一时不免思绪乱飞。

他又想到那天临走时,那个年轻人送给自己的丹药,他身边有带随从医师,但李逸这年轻人是真不错。

等打完这仗,

再去御肃乡找他聊聊,若真有实才,自己保举他个从九品的秦王府参军事,也并非不行。

长安。

万年县衙里,

法曹孙伏伽正伏案奋笔疾书,他正在给天子上书进谏,

他进谏三策,

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不失天下,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闻其过。臣劝陛下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人,励精图治。

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隋大业天子就是贪图安逸享乐,官场淫风四起,是王朝灭亡的征象,劝告皇帝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要雅正社会风气。

其三,性相近,习相远,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因此,皇帝要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

这进谏三策的最后一条,还特意引用了李逸的三字经,为此在谏书最后,他还把李逸这个道士还俗的乡下村长的特别事迹报告天子,说李逸帮扶村民,又义建小学,甚至还写出三字经的事迹报告天子,谏书后还附上了那天他从李逸那要来的那十二张瘦筋体三字经大字。

这篇谏书洋洋洒洒写了万字,

送呈到太极宫李渊御前,李渊看后,大为高兴,“这个孙伏伽不愧是考中过进士的人,又是从小吏做起,对隋朝之所以亡国看的很透彻啊,这样的人朕要重用。

裴监,你现在就替朕拟旨,擢升万年法曹孙伏伽为从五品御史台治书侍御史,赏绢三百匹,再把孙伏伽的谏书京司百官传观。”

说完,李渊又看着随谏书呈上的李逸瘦金三字经十二句,

“这字确实不错,铁划银钩,充满傲气,能写出这样的字,和作出这样的三字经的人,居然是个才十六岁的年轻人,还是个刚还俗的道士,”李渊捋须感叹。

裴寂陪坐在皇帝旁边,

这位尚书右仆射、知政事的魏国公,深得皇帝宠信,赐田千顷,食邑三百户,长安豪宅一所,织物四万段。

皇帝甚至只呼其为裴监,从不直呼其名,经常拉着他一起坐御榻,满朝文武无人可及。

“此子确实不俗,在乡下做个村长有些可惜了,臣建议陛下可以特旨授他东宫司经局太子正字,”

裴寂早从皇帝刚才的表情神态和语气里,看出皇帝对那个年轻小道的赏识,也就顺着提出要授个官职。

太子正字,不过区区从九品上,其职事也仅是负责东宫藏书的校刊。

毫不起眼的清闲职务,一般都是给那些贵族名门大家子弟做起家的台阶,清而不要,但对于那个乡下小道来说,这就是极大的恩赏了。

直接就一步为官,甚至进了太子东宫,对才十六岁的李逸来说,应当是能让他受宠若惊的吧,这也算是鲤鱼跃龙门了。

若是那小子懂事知恩,以后自己倒是可以考虑栽培一下。

“嗯,太子正字,倒是挺合适的,过两年让他给承宗讲讲三字经。”

太子李建成今年二十九,结婚却比弟弟李世民还晚两年,取的是小他十岁的五姓女,荥阳郑家的郑观音,今年建成的嫡长子,也是李渊的嫡长孙李承宗才出生。

“赐绢二十匹,赐掖庭宫女一人。”

李渊的掖庭宫中,许多宫女都是籍没入宫劳作的罪官家属,实在是太多,衣食之费,固自烦多,李渊现在也开始将一些宫人赏赐给自己的元从禁军,或是宗室贵族官员们,甚至是把一些前朝罪官家眷,赦免其罪,放还亲族,以拉拢那些名门贵族。

太极宫里宫女上万,李渊也都是从前朝继承的,不少年纪也大了,放免些宫人,没家人的婚配禁军,或是赏赐给臣子,有家人的回家,也算是一项德政。

“裴监啊,一起北海泛舟,弹琵琶喝酒。”李渊拉起老伙计潇洒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