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话事人 > 第二百五十七章 寿宫之争(上)

大明话事人 第二百五十七章 寿宫之争(上)

簡繁轉換
作者:随轻风去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2 09:54:0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大明话事人正文卷第二百五十七章寿宫之争在京城做官,遇到事情不能不多想一层,李如松也不例外。

假如林解元只鼓动别人上书,自己却只想隐姓埋名,那就很可疑。

但若林解元敢在奏疏上出现名字,那就说明林解元真有把握,没人会拿自家的小命和前途开玩笑。

这时候天都已经黑了,李如松便让军士们打起了灯笼在前面照路,然后上马引着林泰来向北走。

林泰来诧异的说:“这不是去巡捕营的路。”

在他印象里,巡捕营“总部”应该在东城。

李如松答道:“林解元乃当世豪杰,焉能委屈在巡捕营过夜!”

邀买人心谁不会啊,既然决定用人之策,那当然就要人给予厚待。

没多久,林大官人便看到了比首辅家气魄还大的朱门,宁远伯府到了。

当然这时候宁远伯李成梁还在辽东工作,并不在府中,李如松这个长子就算是主人。

进城的时候,林大官人绝对想不到,今晚没有住在会馆,也没在申家或者王家留宿,居然跑到之前素不相识的宁远伯府来了。

好吃好喝的招待过后,李如松便迫不及待的把林大官人请到书房。

上疏议论皇帝寿宫这事有点敏感,最好还是不要让第三个人知道,以免出现意外。

李如松当年师从名士大才子徐文长,在文事方面写个奏疏还是没问题的,不需要假手于别人。

历史上的李如松,还留下过诗词给后世。

想到这里,林泰来忽然又发问:“听说你当年曾经拜徐文长先生为师学习?”

这没什么不能承认的,李如松答道:“确有此事。”

林大官人叹道:“我在苏州发起了一个文社名曰更新社,遥尊徐文长先生为精神领袖。

去年我们更新社与看不起徐文长的复古派开始大打出手,至今屡战屡胜。”

李如松愕然不已,你这个解元不是武解元么?怎么还操办起文坛业务了?

你所说的“对复古派大打出手”,是物理意义上的打吗?

不过既然说到徐文长,这关系就近了点。再怎么说,徐文长也是给李如松当过老师的。

所以李如松还是友情提醒了一下:“主持武举考试的兵部张大司马,乃是复古派后七子之一。”

伱一个武举人,如果因为文学事业得罪了兵部尚书,导致武科考试失利,那就太搞笑了。

文武两条腿走路的林大官人不以为然,又叹道:

“如果不是我们更新社人数实在太少,入社标准实在太高,现在文坛哪还有什么复古派的声音!”

李如松好奇的问:“入社标准是什么?”

林泰来回答说:“入社标准目前暂定就四个字,出将入相吧。”

李如松:“.”

原本以为,林泰来故意提到更新社和徐文长,是想拉拢自己入社。

现在看来,是自己误会了,原来自己还不配。

闲聊完毕,随后就说起写奏疏的正事,林大官人口述,李如松执笔。

但写完了奏疏后,李如松又有点患得患失起来,忍不住问道:

“只写大峪山与世宗永陵对称呼应,实乃吉壤,宜在大峪山下仿照永陵兴建寿宫,就真能获得帝心?”

已经夜深了,再加上今天十分劳顿,纵然强壮如林泰来也感到困乏,忍不住打了个哈欠,信心十足的回应说:

“李都督尽管放心!只要这封奏疏御前,你就是全京师这个月最闪亮的大臣!没有人能抢走你的风头!”

在历史上,李如松属于万历的“爱将”,往往是领兵征伐的第一选择。

林泰来也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如松是怎么做到的,或者还是别有机缘。

但既然知道这个大趋势,就可以助推一把,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李如松简在帝心。

在结交未来李大将的同时,又让李大将欠了自己人情,这就叫因势利导。

反正也没付出什么,只要李如松以后不是白眼狼,这波就不亏。

从这个角度想,把“福利”送给李如松,似乎比送给王家或者申首辅的收益都大。

在明亮的烛光下,李如松反复看了好几遍刚写好的奏稿。评估完毕后,终于下定了最后决心,明天就往昌平行在送!

因为在这奏疏的内容里,除了无脑称赞大峪山位置和永陵有对称美之外,没有其他什么可能出格或者引起非议的东西。

就算达不到林泰来所吹嘘的神奇效果,最起码也不会有多大负作用,政治风险其实并不大。

林泰来倒是无所谓,这么大一个京师,这么多的长安名利客,他就不信这份福利送不出去。

王司徒不要,还有你李如松;如果你李如松也不要,那还有别人!

如果林大官人现在是个官员身份,那就亲自独吞福利了,连升三级也不是梦。

但很可惜,他林泰来现在没进入主流官场,就算独吞福利,也达不到利益最大化。

皇帝也没法直接赐给林泰来一个进士功名,然后提拔重用。

至于其他不需要功名的非主流的传升官,志向远大的林泰来绝对不想要。

到了第二天,李如松便派人去昌平天寿山送奏疏。

在这个时候,京城上层政治人物的焦点都在天寿山。

天寿山既是指山峰,也是皇家陵寝区域的一个代指。在这个区域里,除了天寿山主峰,还有很多支脉山峰。

天寿山这里建有行宫,以供皇帝前来谒陵、勘察时使用。

近几日,当今万历皇帝就在这里考察,还有一大帮子朝臣扈从皇帝。

此时万历皇帝已经按礼法规矩,谒完了成祖的长陵、爷爷世宗的永陵、父亲穆宗的昭陵。

然后又亲自在大峪山勘察了一圈,心里还是纠结。

有爷爷嘉靖皇帝的例子在,万历皇帝并不相信修道长生。

他只在意两点,一是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二是死后安息,继续享受。

所以他对自己的寿宫非常重视,结果越是重视,就越是难以做出决断。

其实万历皇帝当初对大峪山这个地方还是挺满意的,不然也不会在两年前选为寿宫预定地址了。

但架不住总有人说这个地方不好,这就让万历皇帝心里感到腻歪了。

在自己的后事问题上,万历皇帝也不敢任性,万一这个地方真不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