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 第一百一十九章 论政论人

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第一百一十九章 论政论人

簡繁轉換
作者:从知识学到力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3 09:55: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因此对于平叛之事,李皓还是比较上心的,想着早些把这事给推进下去。

但各地叛乱本就有心人对度田令不满,而刻意放纵出来的结果,自然不想此事被迅速扑灭。

一时间持相反意见的人便在这宣德殿上吵了起来,当然即使那帮反对者,对于要不要剿匪也是不敢动摇的,只敢在具体章程上揪着不放。

在这种情况下,都城的兵马并未能在第一时间出动,只是在叛乱最为激烈的青、徐、幽、冀四州,将已经取消的郡都尉之职重新设置,专职负责平定此次叛乱。

另外黎阳营也被文帝调动,协助各地平定叛乱,首先针对的便是冀州叛军。

毕竟黎阳营本就屯驻在冀州,自然是就近先把冀州的乱匪给解决掉。

按说到这里,至少那些冀州的叛乱应该是要被压制下来的,毕竟黎阳营的精锐不比北军五营差,打起叛匪来还是小菜一碟。

可问题是,这帮反叛的家伙,本意就不要是占山为王,只是想把天下搅乱逼文帝收回度田令而已。

因此这些人每攻下一地,都不会多待,一直是在各地流窜,再有地方上的豪强通报消息,一时间黎阳营根本就抓不着人,这兵马再精锐也没什么可施展的地方。

而这其中的内情,文帝自然也能猜到,因此这怒气是越发的激烈了。

当即便把已经快要退居二线的吴汉又给捞了回来,属意让他去领兵平叛。

这可把那帮暗中支持叛乱的官员给吓到了,毕竟吴汉屠城杀降、凶名在外,让他去领兵平叛,到时只怕他杀的人,比那帮叛匪杀的人都多。

青、徐、幽、冀四州可是这帮人的家族根基所在,他们只是想逼着文帝取消度田令,可不想给自家放血。

一时间群情鼎沸,纷纷表示如果让吴大将军前去平乱,恐伤了无辜卷入的百姓!

皇帝听了这话,当即说道:那诸位卿家不妨说说,若不让他去,那又该如何处置。

听闻这话,当下便有反对度田的官员出来说道:陛下,如今这些叛贼聚则攻杀地方官吏,散则隐没山林草泽,官兵前去围剿他们就躲藏,官府收兵他们又出来抗乱。

已经闹得天下处处烽烟,民不聊生!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度田一事宜缓缓图之!

崔佑闻言直接说道:你这话夸大了吧,如今叛匪也就是在青、徐、幽、冀四州闹腾些,其他地方哪有什么动静。

说完话,还有人配合的问道:哦,那为何这四州最为激烈?

随后崔佑解释道:盖因这四州都靠山有海,兼具鱼盐海贸之利,当地豪族有钱有人,势力庞大,再则,他们也都离朝廷中枢遥远。

而其他符合这条件的地方,譬如扬州、交州,虽广有江海湖泊,却是草昧初辟,有声望的豪族都没几家,自然就闹腾不起来了。

言语间直接就把话题引申到了豪族世家的身上,但能在朝堂上站着的人都是老狐狸,自然不会接招。

当即便转了话题:青、徐、幽、冀四州幅员辽阔,人口庞大,又是赋税重镇,如今这一乱,天下震动,请陛下三思啊!

然后纪遵站了出来,呵斥道:三思什么,莫不是你们还想让陛下,因为畏惧这四州的豪族势力便朝令夕改,收回政令吗?

若是如此,那朝廷威严何在,是不是以后再有人对朝廷政令不满,便可聚众叛乱,逼朝廷退缩。

这一下子就把说话的人的辩解话语给堵住了,但那边同盟的人多啊,于是又换了个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景枡功臣一系,要把他们给拖下水,给文帝增加压力。

纪大人这话别说的这么冠冕堂皇!据我所

知功勋遍布的景阩一郡,其隐没田地人口的作为比之其他地方尤有甚至。

这包庇诸位功臣,却苛求外州外郡,未免叫天下人不服吧!

这话一说,引来了包括崔佑在内的朝堂上众多重臣的怒目而视,也让李皓在后面不由给他点了个赞,果然是惹事的不怕事大。

不过在某种程度,这官员说的也没错,景枡郡的度田令确实实施的很不彻底。

毕竟景枡功臣占据着中枢的大半高位,实力雄厚,那些地方官员哪里敢去得罪他们。

一时间宣德殿内便哑了火,崔佑也不好再说什么,这时文帝就开口了。

此事朕已然知晓了,昨日便已派人下去核实,若是地方官员真有失实之处,一律会严惩不贷,这样应该能让天下人心服吧。

听到这话,反对度田的官员们只能悻悻然的坐了回去;毕竟文帝都一视同仁了,你还能说什么呢。

而景枡功臣这边也是脸色难看的很,不由开始估摸自己这次得出多少血,越想越心疼,于是看着这帮反对度田的官员就更愤怒了。

见底下人消停下来,文帝说道:好了,今日找你们来,是要商议如何处置叛乱,不要再跑题了。

随后便专门点了霍不疑的名,让他上来说说具体想法。

陛下,诸位大人,依臣浅见,此次叛乱应当分为两种。

第一类,是无辜百姓受官府盘剥,以为是朝廷将他们的房屋草垛一概计入田亩,好多征他们赋税,是以激起民变。

这些人,须以安抚为主,剿灭为辅,把事情说清了自会散去,若还不肯弃械投降者再杀不迟。

第二类,则是当地豪族裹挟无知百姓,反抗朝廷的政令。

对于这些人,就该以雷霆之势直接剿灭为首者,让这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究竟该听谁的话。

而在听完霍不疑得话后,皇帝直接给出了结论:朕也认同子成得话,此次还是应当剿抚并用。

若是叛乱之徒自行散去,朕也不多计较,若是继续冥顽不灵,一经查出乱军首脑,全族一律迁徙至并州北部或扬州南部。

一来这两州地广人稀,他们也能有个生计,二来能阻断与原籍的联系,叛乱自消。

这上下承接得那个顺畅,明显就是事先商量好的,这场朝会就纯是走个行事嘛!

而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文帝得找个处置方法,可谓是老辣之极,正好是打在这帮反对度田官员的腰眼上。

毕竟说到底,这回叛乱四起,为的并非个人荣辱,而是家族利益所至,查明哪家支持叛乱,直接将这家族从当地连根拔起迁往他处便是,这叫釜底抽薪。

因此这帮人一听这话,便齐齐扑倒求饶:陛下,万万不可啊!世族根系在于宗祠,因此便难离故土。

触犯律法者不过数人死矣,何至于全族迁徙,到时失其财货、不识风俗,这是要毁家灭门啊!

文帝听后脸上一片和善,回道:卿家言重了,迁徙后官府也会给他们土地,怎能叫灭门呢。

前朝武皇帝不还颁布了《迁茂陵令》,勒令天下豪族按期迁徙,也没见哪家豪族就灭门了,你们不要危言耸听。

当然,文帝此时专门提起《迁茂陵令》,也不是随口说的,而是在警告这些不愿执行度田令的官员,自己已经是有所宽容了,让他们不要得寸进尺。

但实际上,文帝自己也知道,真要再强行《迁茂陵令》,那恐怕也是不现实的。

毕竟自己的统治的基础与西汉时已大有不同,虽然文帝也羡慕汉武帝能凭借着《迁茂陵令》和《盐铁国营》将国家财富集中到君主一人之手,可以

随心所欲地大规模攻打匈奴、大规模兴建宫室、园囿。

但他也需要考虑现实,自汉武帝死后,《迁茂陵令》便已经无法再正常运转,直至汉元帝时期废除《迁茂陵令》,地方豪强得实力便已经得到了极大得加强,自此尾大不掉。

而在他自己争霸天下得道路上,也是一路得到这些世家豪族支持才能成功的,就连他赖以起家得根基也是景枡郡得世家豪族。

只是一道度田令,让世家豪族出出血还行,但要真的断他们后路,只怕这十三州就真的是处处烽火了。

这帮世家豪族出身的官员,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们也不敢来赌,一时间就把这事给默认了下来。

没人再反驳,于是文帝便盖棺定论:既然如此,这事便就此定下了,从今日起,若有人真心悔改服罪,就用不着阖族迁徙,若死不悔改,就换个地方好好思过。

朝廷大政方略议定,之后便是具体的实施细则,此事依然由太子主理,再在兖州陈留郡设立总理大营,督管征战与抚恤,监察各地度田令的施行情况。

不过其主要工作还是主管安抚事宜和战后统筹,至于具体该如何清剿,则由吴汉统领兵马执行。

但让李皓有些意外的是,自己也稀里湖涂的被安排了职务,被从太子身边调走,去协助吴汉征缴叛匪。

美其名曰青州是袁氏族地,李皓对青州情况更为熟悉,所以让李皓负责清剿青州叛匪。

而与李皓相对的是,袁慎也被从廷尉府调出,被安排到了太子身边,协助太子执行度田令。

至于东宫的兵马卫队,则被霍不疑给接管了去。

下朝之后,李皓本打算去找太子问问情况的,结果被文帝留了下来。

因此当天李皓也没法找人确认,只能是先行回府,等待和袁慎来商量。

袁慎问道:你说陛下这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怎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把你调离了东宫?

李皓回来得路上便琢磨了一路,隐约间已然有了些想法,说道:此次议事,陛下依旧让太子主理度田令,说明陛下对太子得信重并未消减。

在这种情况下,陛下应当不会去消减太子势力的,否则也不会在我离开东宫之后,又把你塞到太子身边。

所以我觉得,会不会是霍不疑在捣鬼,让陛下觉得我对于太子的影响力过大,所以才想把我调离东宫的。

袁慎听罢沉默了一会,回道:这倒是有可能,毕竟今天霍不疑和陛下一唱一和,明显是提前过的,那他在中间提了一嘴,也是方便得很。

不过若是这样,倒也不算是坏事,毕竟父亲和堂舅父各自分掌一州兵马钱粮,加上遍布郡县的曲氏子弟,以及你我又在朝中担任要职,花团锦簇之下本就蕴藏危机。

咱们如今还没有和丰饶功臣分庭抗礼的能力,适当的退上一步也是好的。

现在堂舅父谋求去职进入中枢,你这边经过这场平叛,多半就会被安排得州郡任职,到时我在太子身边再韬光养晦一段时间,如此倒是能够让其他人放心。

李皓回道:这样也好,不过韬光养晦没有必要,霍不疑这个人精明得很,你在他面前藏不住的,反而会露怯。

而且有他在前面压着,你露露锋芒也没什么,反正现在陛下既然把东宫卫队也交给了他,显然是让他把主要精力放过去了。

不过你需要注意,尤其是在我外出任职得这段时间,观察霍不疑这人得立场是什么,看他还有没有和三皇子勾连得迹象。

袁慎说道:嗯,我明白的,只是我想霍不疑应该不会再去投靠三皇子吧,毕竟太子为人仁厚,对于他又信重有加,只要太子登基,他

眼见着就是位极人臣。

反观三皇子,以他那性情匾察的性子,就算是霍不疑帮他登上帝位,只怕也未必能一帆风顺,他何必如此呢。

李皓闻言没说话,毕竟这事从常理上来说,确实霍不疑都不该这么做。

尤其是在没有李皓出现的时候,他手掌东宫幕僚、税报、印信,只要太子登基,那转头就能直接专国秉政。

可即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帮助三皇子,将太子给推了下去。

或许在他心中,有一些是顾念三皇子救他的恩情,但更多的应该还是为国家安稳着想,这么看确实比起大部分人都要无私得多。

至少李皓自问多半是做不到的,虽然自己不会一心想着改朝换代,但能掌控更多的权力,便能为自己挣取更多主动权,总好过将性命寄托于他人之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