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青仙问道 > 第297章 天魔开大道,金丹为正法 第1

青仙问道 第297章 天魔开大道,金丹为正法 第1

簡繁轉換
作者:中原五百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1 23:17:2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97章天魔开大道,金丹为正法(第1更)

北方大地上,玉亲王正投身于一场疯狂的改革浪潮之中。

他的身影在各个衙门与府邸间穿梭忙碌,政令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从他手中发出,试图以雷霆手段重塑北方的格局每一道指令的下达,都伴随着各方势力的震动与博弈,整个北方仿佛一个巨大的棋局,玉亲王在其中奋力布局,试图掌控全局。

甚至于玉亲王新军操练时,在慕容太师丶雪域活佛的暗中帮助下,三千甲士的杀气竟在夜空凝成贪狼星相。

这无疑给玉亲王增添了极大的信心。

而此时的南方,徐青却悠然自得,全身心地投入到道经和武经的编撰工作里。

他周围堆满了古籍善本,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对于南方变法的进程,他已然无需过多操心。因为那些曾经横亘在变法道路上的明显阻碍,早已被他以非凡智慧和霹雳手段一一扫除。如今,他只需将后续的具体事务,放心地交给底下那些得力的下属去操办。

在徐青的心中,大治天下有着非凡而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这有助于他的天魔修行。众生的百态丶世间的万象,都如同养分一般,滋养着他的修行之路。

另一方面,这是在为铸就仙朝的凡界基础添砖加瓦。

人类,本就是极为聪慧的种族,当人口日益增多,生活愈发富裕,自然会激发无数智慧的火花,在这片土地上激烈碰撞。

而这些由智慧碰撞所产生的成果,最终都会成为徐青修行路上的宝贵助力,

源源不断地为他所用。

甚至对于徐青而言,来自人族的智慧,其实远比什麽灵果丶仙药更有作用。

因为天魔的修行,本身是以众生为根底的。

他将自身如镜,映照众生种种,若不迷失,镜中众生,迟早有一天也可为真实。

届时他于镜中众生而言,是天魔,还是道祖,根本无甚区别。

甚至还能将镜中众生投影现实,彼此交汇。

不过这是很遥远的事。

现在的徐青,连皮毛都沾不上。

徐青深深知晓宇宙的广,眼下的世界,比起浩瀚星空,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

别说他,便是黑山老妖,甚至重阳真人等前辈天骄,比起宇宙算得了什麽,

微尘罢了。

简而言之,徐青的心胸格局越是浩瀚,越是觉得黑山老妖无足畏惧。

他要心怀宇宙!

「徐少保,你这一段文字太高深了,连我等武圣境界都理解困难,何况普通人。」雄禅做事还是极为细心和负责的。

既然编撰武经,面向广罗大众,那就得实事求是。

徐青搞这些神神叻叻的文字,纯粹是侮辱他们的水平吧。

简而言之,既然是基础教学,那就得通俗易懂。

真诚点,坦白点,不行麽?

徐青咳嗽一声,「不弄一点高深文字,凡人会觉得大道太容易修证,反而轻视正法。」

雄禅闻言一惬,微微沉吟:「这倒也是,难怪本寺佛经虽然不少通俗易懂,

却也会间杂几段不明所以的高深文字。」

「方丈师叔,倒不是这样的。主要是以前的高僧翻译经文时,对佛理解释不清楚,才会弄点模糊不清的文字糊弄过去。」一名出自心禅院,辈分低雄禅一辈,却白须白眉的老师侄向着雄禅解释。

他是大禅寺公认的学霸,寺中典籍,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就是有点书呆子。

雄禅禁不住老脸一黑,这老师侄,怎麽把本寺最高机密随便泄露出去。

他随即打个哈哈,将此事糊弄过去。

不过这次编撰道经丶武经,确实群英荟萃,乃是古往今来的一大盛事。众人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徐青发现自身的太始魔烈竟然无端增长了不少。

妙啊!

徐青对于太始魔的修行,一直以来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没想到集合众人的智慧来编撰道经丶武经,竟然无意中契合了太始魔无的修行玄奥。

他心中虽欣喜万分,但在天魔身的表象上,却没有显露丝毫。

另一方面,徐青对雄禅的老师侄极为看重。

不愧是学霸高僧。

这位心禅院的高僧,如今甚至兼任了达摩院的首座。达摩院是大禅寺专门研究天下各派修行之妙的地方。

论博文广知,老师侄可谓是天下前例。

就是有时候有点拘泥不化。

这是小毛病。

徐青最擅长化了。

但有一点不好,无论徐青如何用太初魔烈窥视老师侄佛心,皆是无功而返。

要说老师侄的境界也不高,既不是武圣,也不是鬼仙。

偏偏一颗佛心坚韧剔透,毫无破绽,

徐青的天魔功首次遇到这样的人。

好吧,也不是首次,另一个是方阁老。

不同于方阁老的是,老师侄属于食而不化,有点低配了。

但毫无疑问,老师侄在徐青眼中是高端人才。

大禅寺不愧是实质上的天下第一修炼圣地,真有东西。

伴随武经和道经的编撰进程逐渐收尾,如今齐聚一堂的高人们都产生一种共识。

「武经筑基,道经炼然,烈血合一开紫府,炼金丹,成元神,直指天仙大道。」雄禅悠悠道来,众高人皆颇以为然,有种多年在修行界聚集的乌云,一下子散开的感觉。

其实这条道路,不出重阳真人,紫阳真人等开辟的修行藩篱。

但经过众人智慧,这条道路更加明晰起来。

「筑基,炼,紫府,金丹,元神,绝对是最正宗的修炼道路,如同将自身视作道炉,阴阳为炭,造化为工,熔万物为铜,直指天仙大道。」徐青对于元神正宗的道路越发清晰明了,恨不得转世自己来一次,印证所得。

这次的盛举,无疑是将紫府元神之道扩展出许多细节,降低了元神正宗的修炼门槛。

别说徐青,连雄禅都想转世了。

可惜他不是鬼仙,胎中之迷是必定过不去的。

当然,要是有晨钟暮鼓唤醒前世记忆,那又是另一回事。

众人明晰大道,多少有些默然。

如果仅仅是公布武经丶道经,也足够天下人修行了,能使一些有天赋的人脱颖而出。

但多少会走一些弯路。

「徐少保,这该如何做?」雄禅饶是一向胸怀广大,此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徐青沉吟良久,说道:「道院丶讲武堂依旧保留,不过可以在其中设置一道考验,出类拔萃者可以参加仙门考试,若是通过,将得以授予正法。」

他这法子不新鲜,就是将道院丶讲武堂视为外门,择优选取出类拔萃的弟子进入仙门,授予真传,是为真传弟子。

这些人可以看作是将来仙朝的核心预备力量。

徐青又提出,此次参与编撰道经丶武经的人,一旦转世,将来可以引渡一次,授予正法,无须通过考验。

若是非鬼仙转世,一旦得到类似晨钟暮鼓的法宝,仙朝有义务帮他们唤醒前尘。

他算是抛砖引玉,其他人也跟着补上细节。

说白了,这又是一场分赃大会。

而且有这个核心利益存在,众人的联系更紧密了。

除此之外,哪怕有如今开辟出的金丹正法,实际上也需要不断试验完善,才能起到比现在修行法更好的效果。

说白了,修炼之法不光是要正确,也需要不断摸索开拓,并适应时代。

没有仙朝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出现,没有足够的凡人基础,也诞生不出许多来试验金丹正法的修道天才,那麽金丹正法最终的效果肯定是不如预期的,更会因为修炼的难度太高,被其他速成的修行法淘汰。

说白了,没有底蕴,根本玩不动金丹正法。

这对修行的资质和悟性都有极高的要求。

假如没有足够的识字人口,那就绝无可能诞生出足够多的修炼金丹正法的天才。

没有足够的试验,结果也不会太好,

甚至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

臂如全真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重阳真人收的全真七子没一个家境普通的。

因为家境普通,根本没有修道的基础,

财侣法地,不管是哪条修行道路,都缺不了这些。

延年宫的重檐斗拱在烟霞中若隐若现,青玉地砖上浮动的七色丹气如同活物般游走。

老皇帝枯瘦的手指划过眼前经文的鎏金封皮时,指节间竟有星辰虚影明灭,

那是他自身的帝王气运与修行正法产生的玄妙共鸣。

「这筑基九转的法门,倒是暗合《周易》的乾卦。」老皇帝突然开口,声音如青铜编钟震荡,「只是朕不明白,为何要将观想北斗与吞吐朝露并列为筑基要诀?」

徐青的蟒纹官靴轻轻碾过地砖缝隙钻出的魔藤,青烟升腾间显化出农耕景象:「陛下请看,北地农户寅时初刻便要汲水浇田,此时天地阳气初升,恰似北斗摇光。」

他指尖轻点,虚空中浮现出方千农人劳作的光影,「若将修行比作稼,这朝露便是天地赠予众生的第一缕灵气。」

老皇帝微微颌首:「有趣,此是以众生为田麽?」

徐青:「圣明无过陛下,所以臣才要设仙门九试,这第一试'观星辨气',便是要筛去那些只会闭门造车的迁腐之辈。」

他说着在虚空勾画,顿时显现出天工院某位成员仰望星空的场景。有个麻衣少年突然周身绽放青光,竟是误将《道经》中的「紫薇引气诀」化作了改良水车的灵感。

接下来,徐青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实际上,徐青心中的构想,是将仙朝和仙宗的概念巧妙融合。在他看来,仙朝是承载着无数人美好憧憬的宏大愿景,象徵着一个超凡脱俗丶充满神秘力量的梦幻世界;而仙宗则是更为现实的存在,是修行者们汇聚丶修炼和传承修行之法的重要组织。

在当下这个阶段,这种融合是打造仙朝必不可少的过程。

对于老皇帝而言,仙朝的出现,为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统治模式。他可以通过掌控仙朝,间接地掌控凡间的一切。并且,他能够退居幕后,成为那个高高在上丶操控全局的关键人物。

当然,老皇帝心里也明白,要一个人完全掌控仙朝的所有权力是不切实际的,分权给各方势力是必然的选择。但只要巧妙地将各方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那麽寻常凡人王朝的兴衰交替,就难以撼动仙朝的根基。

甚至,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王朝的兴衰来调节凡间的局势,使其始终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此外,仙朝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即便日后大虞朝走向衰落乃至火亡,对老皇帝自身的影响也会大大减小,他依然可以凭藉仙朝的力量,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对于徐青来说,仙朝内那些修炼金丹正法的真传弟子,无疑是他天魔修行的绝佳「养分」。他们的智慧丶修行感悟,以及对徐青的态度,无论是认可丶崇敬,还是怀疑丶仇视,都能成为徐青修行道路上的助力。

如今,徐青在修行之路上不断精进,普通的修炼资源和修行感悟对他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有限。打造仙朝,就是在打造一个更高层次的修行环境,让自己能够接触到更多顶尖的智慧和修行成果,从而实现自身的突破与飞跃。

同时,这也有利于将天下间那些顶尖智慧者纳入仙朝的体系之中,就如同科举制度稳固王朝统治一样,仙门考验和金丹正法的推行,能够稳固仙朝的根基,

让仙朝在修行界和凡间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徐青深入研究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从多个角度丶多个层面深入考证了仙考试的重要意义,以及金丹正法推行的必要性。他深知,金丹正法在初始阶段必然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反覆试错。理论上的完美并不等同于实际的可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老皇帝静静地聆听着徐青的阐述,他的眼神中时而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时而流露出一丝认同的神色。最终,他轻轻点了点头,认可了徐青的方案。

随着修仙时代的逐步到来,以大禅寺为代表的各大修炼圣地,都迫切需要在新的格局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大的话语权。

仙朝的出现,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它就像是一个更为紧密的修行联盟,将各方修行势力汇聚在一起。若不将这些强大的势力纳入仙朝的体系,他们很可能会另立中枢,形成新的丶难以掌控的势力。

而且,仙朝的建立,还有利于瓦解旧有的大贵族丶豪绅势家对大虞朝地方的控制和影响,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实现新旧时代的交替。

在这场新旧交替的变革中,老皇帝丶徐青丶雄禅等各方势力的核心人物,都在暗自较量。他们心里都清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活得更久,谁就能在最终的角逐中笑到最后。这与凡人时代的政治斗争本质上并无不同,生存,

就是最大的胜利。

老皇帝显然自认为他有资格活到最后。

徐青则是觉得他肯定不会死。

雄禅认为他一旦能进入大雷音寺,获取释迦牟尼的秘藏,肯定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尽管大家各怀心思,但在当前的局势下,他们也有着共同的目标一一对抗黑山老妖。如今的仙朝尚未诞生真正的造物主,面对强大的黑山老妖,各方势力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一巨大的威胁。也正是因为这个共同的敌人,使得他们在表面上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合作关系。

在徐青的积极推动下,捉妖司继续认真履行着维护世间秩序丶对抗妖魔的重要职责;道院和讲武堂不断用心培养看新一代的修行者和武者;道经丶武经的推广工作稳步推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修行之法;仙门考验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一项项举措,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深刻地改变着大虞朝的根基。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或许并不完全理解这些变革背后的深层含义,但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在吃饭这一方面,大虞朝推广的高产作物,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们再也不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同时,大虞朝的万寿银币在海外市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源源不断地从海外获取粮食。海外的许多土着豪族,为了购买茶叶丶丝绸丶瓷器等高档奢侈品,

对银币有着强烈的需求。而获取银币最便捷的途径,便是出卖粮食。尽管他们治下的平民丶奴隶可能吃不饱肚子,但这些土着豪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依旧热衷于贩卖粮食。在他们眼中,平民和奴隶不过是可以随意驱使和买卖的「猪仔」,实在不行,还可以购买西洋人贩卖的黑奴来补充劳动力。

曾经,在大虞朝水师力量薄弱的时候,许多沿海豪族为了谋取暴利,竟然做出贩卖大虞朝人口给南洋的恶行。但如今,这种情况几乎已经绝迹。徐青深知贩卖人口罪行的严重性,他将其视为等同于造反的大罪,一旦发现,绝不姑息,直接诛九族,没有任何商量的馀地。

同时,徐青还明文规定,大虞朝境内永远禁止福寿膏之类的致幻事物。一旦发现有人涉及此类事物,格杀勿论。这些生意虽然利润巨大,即便不卖给本国,

也可以销往外国,但徐青坚决禁止。许多朝堂官员认为徐青的做法过于苛刻,难以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然而,徐青深知人心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一旦让这些致幻事物在大虞朝有了生存的土壤,人们尝到了其中的暴利甜头,必然会有人键而走险。天下万国之中,大虞朝最为富裕,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大虞朝必将成为这类事物最大的倾销市场。

徐青在颁布严令的同时,也苦口婆心地向官员们解释其中的利害关系。并且,他还将此事与仙门考试紧密挂钩。一旦有家族出现涉及贩卖人口或福寿膏的事情,三代之内,其家族子弟不得参加仙门考试。这一规定,对于那些渴望通过修行改变家族命运的人来说,无疑是断了他们的仙途,具有极强的威力。

应天府的道院和讲武堂,作为大虞朝培养修行者和武者的重要摇篮,此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在道院和讲武堂的大门外,皆嘉立着一座巨大的青铜巨鼎,鼎身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看岁月的沧桑。《武经》与《道经》的经文,被精心刻在鼎身之上,每一个字符都像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鼎腹之上,浮现出一幅璀璨的北斗星图,每一颗星位都对应着一条独特的修炼要诀。「筑基者观北斗以定周天,炼者采紫薇以养真元。」

这句修炼要诀,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筑基和炼烈阶段的修行奥秘。

道院和讲武堂的学员们惊喜地发现,往日那些晦涩难懂的吐纳口诀,如今竟被拆解成了农谚般通俗易懂的歌谣:「立春吞朝露,惊蛰震雷音,霜降藏精血,

冬至抱阳生。」

这些歌谣,将修行的方法与自然节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学员们在日常的修炼中,只需按照歌谣的指引,便能更好地把握修行的节奏和方法。

这些变化,让学员们对道经和武经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深知,来年的仙门考试,将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仙门考试,他们将有机会接触到更高深的修行法门,成为仙朝的核心力量,实现自己的修行梦想。

许多大家族也敏锐地意识到了此事的重要性,他们明白,仙门考试的意义,

完全可以与科举的诞生相媲美,甚至更为重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