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俯仰人间二十春 > 59、西窗烛(三)

俯仰人间二十春 59、西窗烛(三)

簡繁轉換
作者:步月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9 10:17:2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自郁仪入吏部以来,每日的公文案牍堆得如同小山一般高。陈侍郎此人刻薄阴损,偶尔还会对着郁仪写出的文书一番批驳,复又发回重写,显然是有意刁难。

秦酌偶尔来吏部看她,都不由得暗自咒骂陈侍郎不是个东西。

“你小声些。”郁仪一面写字一面压低声音训诫,“隔墙有耳。”

“难不成他还能管道我这刑部令史的身上?”秦酌叹气,“刑部的事也多,总不过是忙一阵一阵,哪里像你,才来几天就忙成这样。”

两人正说着话,有人从吏部衙门外走进来,刻意高声问:“陈侍郎何在?“

陈侍郎从自己的位置上站起身:“何事?”

那名主事道:“下官是户部的,我们张尚书有事找您。”

秦酌小声道:“户部和吏部一向少有来往,也不知道他们张尚书找陈侍郎什么事。”

他心里一直把张濯和白元震画上等号,浑然不知这名户部主事口中的张尚书是何人。

陈侍郎显然也不知其意。

他走出吏部衙门,只余下众人面面厮觑。

正当众人揣度着陈侍郎为何会被户部尚书召见时,门外响起了张濯的嗓音。

“听说开化县的知县付节是陈侍郎举荐的。”

“是。”

“这付知县当真是威名远播。开化县多山,山中有煤矿。按大齐的矿税来算,每年要交三成矿税。他买通了矿监上的何公公,不按照实际开采的数量缴税,而用“包税”制,每年交五百两包税银子了事。而实际上,这名付知县竟敢找开采煤矿的矿户

们,每户收一千两银子,其中有五百两都由他自己中饱私囊。”

“若不是今日矿户们不堪其害,联名上书到衢州府衙门,只怕所有人都还被蒙在鼓里。我听说这名付知县是你陈侍郎的妻弟,有你这位姐夫在,难怪他付知县敢在开化县大展拳脚。”

张濯当众训斥陈侍郎,无疑是在打他的脸。

陈侍郎脸上异彩纷呈,只敢低头认错:“是下官用人不察,用人不察。只是付知县......付知县虽为下官妻弟,却是兴平二十二年的举人,也确实有几分才学,不是下官......不是下官为他谋得的这个官位。”

“你心里有数。”张濯将一本奏折递给他,“我劝你好自为之,若有下回,这本奏折就不是交到你手里,而是呈交都察院和台谏了。”

吏部衙门里都鸦雀无声。

别说吏部了,和吏部相邻的礼部和工部都安静了下来。

秦酌用蚊蚋般的声音对郁仪说:“真是痛快,这个老匹夫就是欠教训,这下他终于能消停几天了。’

顿了顿,他又狐疑:“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像是在哪里听过。只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张大人,怎么会听过他的声音呢?”

郁仪还没来得及回答他的话,陈侍郎便从门外走了进来,他黑着脸不说话,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前。

整个吏部衙门里都静悄悄的。

“苏给事。”张濯站在吏部门口叫郁仪,“过来一下。”

“是。”郁仪放下笔站起身,秦酌的嘴无意识地张开:“他是谁?”

郁仪小声回答:“是张尚书。”

“他?张濯?”秦酌错愕至极,“他不是白元震吗?”

郁仪摇头:“确实是张尚书。”

一时间,秦酌脑子里划过了几千条念头。

他想到了那个夏秋之交,在户部衙门外,他错把张濯认成了白元震,言之凿凿地问他,觉不觉得张濯和苏郁仪的关系不大一般,还说让他劝张濯时刻谨言慎行。

原来全都说给了张濯本人!

祸从口出!

秦酌如丧考妣:“苏给事,你可要帮我这个忙。我当时实在是不知道他是张尚书。”

郁仪拍了拍他的胳膊:“你不是还送了他木雕吗,他肯定已经原谅你了。”

秦酌崩溃:“木雕上刻的也是白元震的名字!是他自己说他是白元震的!”

“老天啊。”秦酌道,“我拿根绳子吊死算了。”

“等我回来再和你说。”郁仪又安抚的拍了拍秦酌的胳膊,才走出门去。

张濯站在日头下等她,见她出来,微微蹙眉:“怎么这么久,是陈侍郎又说了什么不中听的?”

郁仪忙道:“没有没有,是我自己耽搁了。张大人今日怎么来吏部了?”

陈侍郎不是个好相与的人,不过几日的功夫,张濯便留心到郁仪每一回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吏部的人。稍微想一想也知道,必然是陈侍郎看轻她刁难她,不然以她的资质,何至于每日都要拖到夜深。

“为了一些小事。”张濯没有多解释,“陛下将秋?的日子定在了五日后,那时刚好是衢州府衙门将付知县的卷宗送入京师的日子。你要协同吏部将矿税查清楚,陈侍郎应该会重新委派一名新的知县过去。我会随着陛下与娘娘去南苑三日,若有要

紧事可以告诉禄成,他有法子将消息传达给我。”

郁仪说:“付知县之事是从轻还是从重,可要我拟状子送入都察院?”

张濯勾唇:“那便看陈侍郎的诚意了。你若憎恶他,便拟一个状子交给我,我会帮你盖印。”

他说得四平八稳,郁仪听着却总觉得自己像是在狐假虎威。

“不过是他吩咐我做事,哪里谈得上是憎恶。”郁仪道,“既然他是初犯,宽宥这回也就是了。“

张濯笑笑:“行,那就暂且如此吧。”

二人没说两句,张濯便叫郁仪回去了,等她进了吏部衙门,秦酌先一步脚底抹油溜了,想来是无言面对张濯。

倒是陈侍郎趁左右无人的光景把郁仪叫到近前:“苏给事和张尚书的私交似乎不错?”

他期期艾艾道:“不知能不能拜托苏给事在张大人面前帮我带句话,付知县的事我的的确确是不知情,若他当真从矿税里捞了银子,那时一分一厘都没进我陈之敬的口袋。”

一面说一面又道:“先前我的确是待你有些苛刻,是我想着苏给事天资甚好、才情甚高才想精益求精,若苏给事觉得我哪里吩咐得错了,也尽管指教......”

到了此时,郁仪才渐渐明白张濯口中的“陈侍郎的诚意”意味着什么。

“张尚书既然说了不予追究那便是真的不追究。”郁仪客客气气道,“付知县的确有错,不论是罢官还是革职,这些都还得看上面的意思,张大人既说了不会将陈侍郎和他的关系说出去,那必然会言而有信。“

听她如此说,陈侍郎的心才稍稍宽慰些:“好吧,劳你替我多谢张尚书。”

自那一日起,郁仪的日子的确比过去好过了不少,至少没了陈侍郎的刻意为难。

一直到十月十五,祁瞻徇与太后携诸臣百官一道赴南苑秋?。

去之前,永定公主来问过郁仪的意思,被郁仪以政务繁忙暂时推拒了,永定公主好不失望,郁仪承诺说明年开春后一定再陪她去一次。

问及因由,郁仪告诉她说:“下官幼时对动物生灵原本是很懵懂的。村子里有一个屠户,经常杀牛,有时候家里人会让我去他那买才切出来的牛肉。我去的时辰不好,正赶上他现场杀牛。那头黄牛额上有一撮白毛,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那屠户

举着刀还没动手,它便发出数声哀鸣,两个前蹄一弯,便对着屠户跪了下来……………”

这一席话说得永定公主亦戚戚不已。

“从未听过这样的事。”她不由得问,“那之后呢?”

郁仪沉默下来。

“既然如此可怜,为何还要杀它?”永定公主顿时愤然不已。

“寻常农户侍弄一头牛,总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养成。一家人只等着将牛卖了换来买谷子的钱,即便是自己都舍不得吃肉,又如何能动这种恻隐之心?杀这头牛时,养牛的农户也在场,他红着眼转过身去不忍看,他说这是他从小牛犊时便养

大的牛,若不是实在缺钱,根本舍不得卖。”郁仪轻声道,“所以下官向来不喜见杀生之事。尤其是射猎这种,不用来食用,单纯为了取乐的活动。”

永定公主突然道:“那我也不去了。听你说完,我也觉得这样的活动实在是无趣得紧。一群人将动物圈养在南苑里,看似好吃好喝的养着,殊不知是为了有朝一日来取它们的性命。”

郁仪笑着说:“殿下去南苑又不是为了射猎去的,下官听说,娘娘会遍邀京中年岁适宜的郎君一道前往南苑,说不定会为公主指一位好驸马。

听她如此说,永定公主啐她:“取笑我。”

她摆弄着自己的帕子,轻声道:“就不能不嫁人吗?”

“殿下心里,还有陆百户,是吗?”

听郁仪如此问,永定公主眼中也露出一丝茫然:“我也不知道,只是离开他,我想是对一切郎君都没了兴致,只觉得但凡不是他,是谁都不行,又觉得是谁都可以......”

她看似没逻辑的一句话,却又大有深意。

郁仪在心中暗暗叹气,只觉得这条路满是荆棘险阻,只怕很难。

二人又聊了几句,永定公主便起身了:“你不去也好,整日里看着那群人虚与委蛇,当真是恶心极了。只可惜我是不能不去的,我那几位皇兄倒都是摩拳擦掌,等我回来告诉你是谁拔得头筹。”

“除了陛下还能是谁呢?”郁仪笑着说。

“是啊,除了是他也不可能是别人,你都知道这个理。”永定公主叹了口气,“你歇着,我走啦。”

郁仪送她到门口,想到张濯叮嘱自己的话,不由得也嘱咐了永定公主几句:“射猎场上刀剑无眼,殿下万望当心。”

“好,我晓得的。”

郁仪站在街边,看着永定公主坐上肩舆,一路轻摇晃地走远了。

等到了十月十五,天子与太后的仪仗从大明门离开了紫禁城。

自他们走后,只觉得偌大的皇城似乎也空了很多。

吏部尚书卢昌辅与侍郎陈之敬都在待驾之列,他们不在吏部,整个吏部也都显得懒懒的,没个精气神。

郁仪手上的差事也少了些,关于调去开化县的官员,也是太后与皇帝亲自拟定了新的开化县知县的人选,她只需要从旁协助吏部的官员将差事上传下达即可。

自皇帝从天地坛回来之后,整个京师便一直阴沉着,好似随时都要下雨一般。

空气中弥漫着草木与泥土的腥。

郁仪在吏部坐到午后,几个神色匆匆的锦衣卫拿着令牌到吏部来找她。

“苏给事。”

郁仪起身:“是我。”

为首那人亮出腰牌:“京郊出了一件事,说是有人贩私盐被顺天府设的关卡抓了,没料到从他的私盐桶里找到了六七块三千营的假令牌。顺天府的人快马加鞭赶去南苑禀报给陛下,陛下传了口谕,叫内宫里找一位给事中一同协办。如今六科给事

中里以吏科给事中为首,只能劳苏给事同去了。

六科给事中向来为内宫之臣,鲜少有离开六部衙门当差的时候。

郁仪验过腰牌,的的确确是锦衣卫的牌子,于是起身道:“好,我与你们同去。”

南苑。

祁瞻徇才从马上下来,就有内侍们一拥而上,纷纷替他拆下战甲与马衣。

他已将搭袋中的箭矢全部用光,纯黑的骏马在他身后打了个响鼻。

在他身后,梁王与宁王亦勒住马缰。

梁王素来谦和,举止温吞,他的猎物中也不过是一些兔子与野雉。

宁王年轻,只比皇帝大两岁,这一次颇得风头,战果颇丰。他甚至和祁瞻徇一起,合猎了一头鹿。

酒酣耳热,场面喧哗。

几名锦衣卫上前来对着太后与皇帝说了几句,似乎是京中出了什么事。

太后脸上的笑意淡了几分:“京师中留守的官员不多,顺天府那边是什么意思?”

周行章道:“按理说,他们那边是应付得来的,只是他们一力要求内廷也派人从旁协助,应该是害怕说不清道不明反而坏了事。”

他又忖度道:“不如从科道中选人去吧。”

太后点点头:“也好。”

张濯坐在下首处,听不清高台上的太后和周行章说了什么,只见周行章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显然有要事在身。

另一边,不少内正在查点亲王们与大臣们的猎物,时不时响起欢呼与掌声。

而更远处,膳房的人正在垒台搭灶,准备将猎物当场炙熟,便发群臣共享。

整个南苑中,都洋溢着欢腾与快活的氛围。

不乏有大臣振臂高呼:“何愁大齐没有骁勇儿郎!”

一转眼又是一个时辰过去。

天色已近黄昏,暮色中鼓声阵阵,当真是一幅祥和宁静的画卷。

点燃的篝火,喷香的多肉,还有甘洌的美酒。

张濯的头又渐渐痛起来。

他不想刻意改变时局,也担忧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影响事态发展,所以他只是小心留意,并不曾提前示警。

可记忆中的行刺并没有发生。

高台上,皇帝与太后正高举酒杯,与大臣们一番痛饮。

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错?

为何凶手没有在今日行刺?

张濯强忍着头痛,用手指沾取酒液,在桌上画出了南苑的地图。

今日护驾的锦衣卫和羽林军和前世并无数量上的差别,又是什么改变了刺客原有的意图?

便在此刻,一个内侍匆匆赶来,跑到张濯身边。

是禄成。

见到他的那一刻,张濯心底骤然一紧。

“什么事,说。”

禄成显然是紧赶慢着从宫里骑马来的,手中的马鞭都来不及松。

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苏给事出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