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83 > 第十二章 一封到哥伦比亚的信

文豪1983 第十二章 一封到哥伦比亚的信

簡繁轉換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京城来的主编正是刘芯武,蓉城人,79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作。

刘芯武目前痴迷于马尔克斯的小说,他觉得,这是中国文学未来的方向之一。因此,他要大力倡导,大力引进。

“我晓得你,余切。你为啥子要泼我们的冷水?”他说。

“因为马尔克斯只是把自己所见所闻如实的记录下来,在自己的创作里并没有添加什么想象。”余切说。

“你有什么证据?”

“马尔克斯这个人在自己的访谈中,谈到拉美和欧洲很不同,在他们那里,有持续几个月的暴风雨,有亚马逊河,而欧洲只有阴雨连绵和多瑙河,没有大江大河,没有大风大雨……所以欧洲人一看到他的书,就觉得是‘魔幻现实主义’,但他是‘现实主义’,没有魔幻两个字。”

余切还补充道,“这个‘魔幻’现实主义,是以西方认知体系中的‘现实’为基础的,是西方中心主义用以构建自我的‘他者’的材料,有一种明信片式的异国想象,是西方对非西方之外的世界‘非理性’、‘非正常’的蒙昧落后的投射。这是别人的一种歧视性用法,我们偏偏还跟着去学……”

刘芯武听到一半,脑袋上开始冒汗了:

妈的,怎么一开头就是歧视?

你这是哪个年代的打法?

“我们这里没有懂西语的,没办法验证你说的真假,你有其他证据吗?”

“证据就是去年,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演讲,他从头到尾没有谈他的文学,更没有谈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谈的都是拉丁美洲的历史、社会、政治现状。他请大家真正的来关心、来理解拉丁美洲的现实,这些现实和西方人眼中并不一样,不魔幻,但也是现实。”

“你难道会西语?”刘芯武问道。

“我自学了一点。”余切回。

他还真会一点,上辈子本科生已经开始卷到学第二外语,余切断断续续的学了点。不仅是西语,余切还学了日语。

现场确实没有会西语的,但翻译一篇演讲稿是容易的,只需要稍后找译者验证即可。

其实,余切简直想骂娘了——这事儿堪称是国内对《百年孤独》的最大乌龙,跟风了一个连作者本人都不认同的概念,持续了几十年,这些人,比马尔克斯还要懂《百年孤独》。

刘芯武在几年后因为发了些过了头的伤痕文,被踢出了《人民文学》,接着他写了张认错书,又跑回来重新当主编,自此,他似乎就失去创作舒适区,把精力都投入到对《红楼梦》的研究。

现在,情况有点僵住了,有个懂点西语的小伙子指出大家在胡扯空谈,然而,大家却无法反驳他。

黄兴邦出来打圆场,他问余切,“你真的还懂西语?”

“懂一点。”

刘芯武插话,“我不信!”

于是,黄兴邦就笑道,“余切毕竟是燕大生,还是状元。”

没有再做什么解释,不需要做解释。

状元这个名号还是够硬的,不至于被立刻否定。

但刘芯武觉得自己大老远从京城过来,结果被一个小子否了,让自己像是演绎一场行为艺术,面子挂不住。

他于是道:“余切,你可能写小说是有天赋的,但我们搞文学研究,要的是胆大心细,主要是心细,要小心的求证……现在国内都在追捧魔幻现实主义,你偏偏说没有这个东西,你不拿出点东西来,让我们怎么信服?”

“你要真是有水平的话,写一篇有理有据的研究出来,我给你发到期刊里面接受人批评……你要是没有,就不要打扰我们了。”

得!

来活儿了。

有关于《百年孤独》的研究,和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是有相似之处的,就是一堆红学家们研究尽了书,不得不研究作者本人和当时社会,结果却找到了远远实在得多的料。

马尔克斯这本《百年孤独》的猛料,余切偏偏是知道的。

书中描写了许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情节,因此被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写跨国橡胶公司(原型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对要求涨工资的工人开枪射杀,根据主人公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描述,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置身于一辆夜间轰隆隆驶向大海的列车上,身边全是一排排工人的尸体。

他们都摆放在装香蕉的货架上,火车足足有两百节车厢。

这列火车载着三千多工人的尸体,向大海驶去,就像是倾倒熟透变质香蕉一样都扔到大海里。

然而,主人公死里逃生回来后,忽然发现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对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印象,似乎军队从来没有开过枪,工人从来没有过散步。

西方人看了,就觉得马尔克斯写的太扯了,他这种情节还有许多,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这是马尔克斯本人写的真事儿,但是,最后连他自己都搞懵逼了,他十几岁的时候在家乡逢人就问这件事情,当时的工会领袖告诉他真的死了几千人,外国记者报道说死了至少几百人,后来马尔克斯名满天下,得以查看当地的历史卷宗,在哥伦比亚官方的资料里,只死了7个人。

结果,又过了些年,一些资料得以解封,发现1928年当时的联合果品公司和当地军阀,在各地进行的逮捕和枪杀持续了足足三个月,最终死亡的工人远远超过了三千人,远远不止两百节车厢。

这能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吗?

这是保守主义。

余切接了个新活儿,就是要证明国内搞的《百年孤独》这一套讨论完全是南辕北辙。

别人写的是阶级兄弟的真实血与泪,你在这跟西方出版商的洋风说他搞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克斯本人,肯定是不太开心的。

但要是提前告诉马尔克斯这回事,让马尔克斯搜罗证据,然后,凭他现在大文豪的盛名,真相说不定就能水落石出。

寄一份去哥伦比亚的信,在八十年代的国内,需要什么程序?

余切一边尝试用西班牙语写,一边打听。

研讨会这帮人得知余切要开始写信了,全跑来看他写的东西,然而毕竟是看不懂的,只是称赞余切的勇敢。

人家是蜚声国际的大作家啊,才刚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渴望跟他建立关系的全世界各地作家多如牛毛,你也算是籍籍无名的小子,却敢寄信过去打扰人家。

万一觉得我们中国人不礼貌,那就不好了。外交无小事,措辞一定要十分的谨慎、客气。

说不定,这是古老中国和哥伦比亚大作家建立的第一次非正式联系。

这封信,甚至惊动了马识途。

有天他带着川省大学的西班牙语教授,一个姓陈的中年人,过来见余切。

“余切?”他俩趴在窗口外喊。

“诶!怎么了?”余切站起来了。

“还怎么了?”马识途领人进来,把自个儿的帽子脱了,阿莱弓着腰给俩客人上茶,站一边听。

阿莱先拿开水烫一遍搪瓷碗,然后沏茶,端给马识途和陈教授。

马识途一瞥:“阿莱,怎么就两杯茶?”

他意思是茶不够喝。

“我们这次来学习,只发了两个搪瓷碗。”阿莱老实答道。

这种带有鸳鸯图案的搪瓷碗很受欢迎,家家必备,一度成为结婚嫁妆,许多农村家庭一直用到了下个世纪。

“还来一碗茶,要热的。我那正好剩一个搪瓷碗,一直发来没用,你qie拿来用,要快。”

阿莱既问清楚了地方,一边走,一边想,四个人,三杯茶,老子沏茶,老子还没得喝?

等等,为什么我默认了是给余切的?

但是,好脾气的阿莱没有计较,最终都端上来了。

这时候,马识途抓着帽子不停扇风,催促陈教授道,“看看余老师这个西语信,写的怎么样?你来指导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