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江湖十三之风起 > 第六十三章 钩沉

江湖十三之风起 第六十三章 钩沉

簡繁轉換
作者:舞昺十三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4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卢林猎了只野兔吃过后,仔细看起了三叔给他的纸笺,都是四百多年前的事情了,起事反击胡人最初是明州方姓私盐贩子,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入海为匪,私盐贩子被仇人诬告通匪,他便杀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召集了数千人开始打劫胡人的海运粮草。

这私盐贩子五年之间三反三受招,世人都说其反复无信,尤其是对待胡人的态度上,此人在反抗与招抚之间反复无常,时反时降,变脸极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私盐贩子极为狡诈精明,在这三反三受招之后,其势力越来越大,号称有千百之舟、十万之众,独占明州一带为一方豪雄。传言方氏身材高大,面色黝黑,体白如瓠,力赛奔马,共兄弟五人。

在私盐贩子起事后三年,各地陆续出现许多聚众起事之人驱逐胡虏,当时韩刘借教之名起事,以韩为明王,烧香集众,称为香军,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四方群起而响应之;起事于颍州者,推杜遵道为首,追随者数万;起事于蕲州、黄州者,以彭翼为宗,推徐氏真逸为首,亦有数万之众;起事于三湘、荆楚者,推布王三、张椿、孟海马等人为首;起事于彭城者,推彭大、李二、赵三为首。

及至后来,势大者有三,其一徐氏真逸,大别山南麓黄州起事,号称完王,以黄州为本部根基之地,攻占下汉阳后向东南扩张,占据江右、楚州、三湘以及两淮、益州一带大部分地方,势力最为雄厚。

其二是韩刘势力,最初起事走漏了消息,遭遇围杀,韩被捕遇难,其子走脱,起事后立韩之子为小明王,向北攻破中州,占据了汴梁,然后又破潼关、武关,最后却又被胡人援军击溃,不敌退走,后又鏖战数年,东自青州东莱,西至雍州,北达徐州,南至两淮、荆楚部分。

韩刘之外,还有尊小明王者,乃是濠州郭氏一路,当初也响应起事,只是略晚一些时日,濠州郭氏与孙氏、俞氏、鲁氏、潘氏四人共同占据了濠州,称为五大元帅,五人主张经常不一致,孙氏、俞氏、鲁氏、潘氏四人出身农户,性格粗直,见识短浅,随后五人渐渐就离心离德,貌合神离,郭氏遭受其他四人排挤,于是就成了两派,明面上各自安好,私底下互不相让,争权夺利。

后来彭城被破,彭大、赵三败退逃到濠州,李二不知所踪,孙氏主张接纳了彭大和赵三,彭大和赵三进入濠州后,濠州五帅都尊彭大、赵三两人为前辈,遂以二人为首领;期间,赵三与孙氏等人来往密切,彭大与郭氏相厚,组成新的两派势力。

不久之后,赵三和孙氏等四人合谋绑架郭氏,准备杀了;但因彭大和朱兴宗及时搭救,郭氏才幸免于难。自此之后,两派之间的争斗则愈演愈烈,有些不可开交了,此时胡人大军进围濠州,两派人马暂停内斗,一致对外御敌,胡人围城五月未破,濠州城中粮食即将消耗殆尽之时,胡人大军却发生主帅病故之事,遂退兵。

濠州城守下来了,没有了外地,内斗又渐渐开始,等到了年底,彭大和赵三各自称王,郭氏、孙氏等五人仍是五帅,各自追随彭大和赵三。

朱兴宗是郭氏义女婿,初入军伍之时,因为精明能干,处事得当,对阵杀敌颇为勇敢,机智灵活还粗通文墨,得郭氏看重将养女嫁于他。濠州城攻打下来后,五帅开始争权夺利,朱兴宗不想参与其中,于是回乡募兵,开始自己组建起了队伍,正因如此,才有实力和机会救下了郭氏。

朱兴宗最初便聚集了七八百人,随后逐渐壮大;彭大、赵三分别带着这五帅先后攻下盱眙、泗州等地,同时朱兴宗也打了几个胜仗,然后又打下了滁州,朱兴宗知人善任,一路过来更是虚心听从谋士之谏言,整肃军纪,不乱杀人,严惩扰民滋事,掳掠妇女之事,此举大获人心,因此而收拢了大部分降兵,到得后面已有三万之众;等到郭氏来滁州之时,朱兴宗立即交出兵权;这三万兵马军纪严整,旗帜鲜明,可谓是少见兵强马壮,令郭氏大喜不已。

卢林看到这里,才知晓这朱兴宗这明月朝立朝之祖,当初也只是个小兵,是一步步慢慢壮大起来的,至于后面如何成就明月皇朝,还不清楚,便继续看了下去。

其三是张氏九四,号称诚王;张氏当年本是亭户,又兄弟四人,都以操舟运盐为生,暗中也会贩运私盐;传言说诚王是:少有膂力,负气任侠,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诚王得知各地起事后,与泰州反胡官员里应外合,率领十八人起事,攻取泰州城,杀了盐官开仓散去财粮于城中百姓,再一鼓作气攻陷兴化等地,并且袭取了高邮城,胡人派大军来围,眼见就要兵败身死,不料胡人内部发生矛盾,主帅被解除了兵权,换了人,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诚王可以说是死里逃生,于是奋起一战败胡人后,隔年在夺取姑苏、湖州、松江等地,就此成事;所得之地乃是最为富庶之地,在诸豪雄之中财力最为厚实。

卢林看完这些,对这四百年前之事略微有了一些了解,这濠州城遇见胡人主帅病故而得以存活了下来,然后渐渐成事,这些人运气是不错的;而诚王守城守不住的时候,竟然遇见胡人换帅得以解围脱困然后成事,同样运道极好,这些都是很难遇见的。

感慨了一番后,卢林继续再往后看,后面写着这几方雄豪最后的结局,其中很多写得不详细,当时徐氏真逸势大称帝,最后大权却落在其手下大将谢汉手中;据说是手下丞相要图谋徐真逸,事败后遁走,去投奔驻守黄州的手下大将谢汉,却为谢汉所杀,谢汉因此得以取而代之,并掌握了实权,其后又趁徐真逸想迁都豫章,途经江州之时,设计部署,待得徐真逸来江州之时,杀尽徐真逸部属,然后挟奉徐真逸居于此江州,立国大义,自称汉王,不久后杀了徐真逸称帝。

.

彭大在称王后没多久病故,其子继位,继续与赵三火并,其子被赵三所杀,不久后赵三遇挫,前去青州投奔旧日起事手下毛部将;此时毛部将已是大将,率其队伍勇猛冲杀,转战千里,稳稳占据住了青州,其攻势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无坚不摧,两次向北进军,直打得胡人惶恐不已。

毛将军因此成为韩刘势力最厚实的力量,在这大好形势之下,本欲在青州大展宏图,这赵三来投,却是祸患来了,当初在濠城赵三就和孙氏等人合谋,差点就杀了郭氏,这来了青州后,故技重施,设计杀了毛将军,夺了权,赵三万万没有料到此举会惹来天大的麻烦。

毛将军作战有勇有谋,治军有方,深得部下爱戴,其在徐州作战的部下得知此事后,随即就挥军南下青州,杀了赵三为毛将军报仇,此事一出,青州韩刘势力顿时乱了,自相残杀了起来;胡人借机攻来,夺下了青州。胡人夺青州之时,亦同时攻打韩刘大军本部汴梁,韩刘部众最终不敌败走蓼城。

.

朱兴宗十分机警、格外谨慎、隐忍,对郭氏表现得极为恭顺,不敢有丝毫怨言;随后朱兴宗被派往驻守和州,没多久濠城孙氏、俞氏、鲁氏、潘氏四人缺粮带兵找朱兴宗求助,朱兴宗答应了,不过旬日,得知此事的郭氏就来了和州,顿时就起了风波,孙氏被郭氏擒拿住了,朱兴宗也被孙氏部下擒住了,都是投鼠忌器,最终双方互相交换人质结束。

郭氏来和州本欲杀了孙氏等人报仇雪耻,却是空来一趟事未成,因此郁郁寡欢,不过两月后就病故了,归葬于滁州。孙氏一派知道后,趁机发兵来夺滁州,被朱兴宗手下大将杀了。朱兴宗也不去滁州依旧驻守和州,时间一长粮草供应成了问题,恰好有巢湖水军前来归附,于是接纳后,渡江攻克采石,一鼓作气,攻克太平,次年借诚王与胡人交战之机,又拿下江宁,终掌大权,小明王封朱兴宗为吴王,并用谋士之策,屯田纳士,暗中积蓄力量。

汉王此时见朱兴宗羽翼渐丰,势力渐成,欲和诚王联手东西夹击,平分朱兴宗的领地;朱兴宗得知后大惊,召集谋臣应对,最后一致判断诚王不会同意,但大多数人认为诚王势弱,可以先打诚王,最后朱兴宗认为汉王自恃兵力强大,性情强硬而多疑,若是攻打诚王,汉王必会来攻打自己,攻打汉王,则诚王会坐视;于是定下了防范诚王,主攻汉王之策。

策略定下之后,朱兴宗部下有人献计用汉王老友为饵,引诱汉王来追,双方短兵相接,激战于龙湾,汉王中计大败,被朱兴宗追击到慈湖,汉王再次败退,朱兴宗大军继续乘胜追击,三败汉王于采石,汉王只能放弃太平,退守江州,朱兴宗派军趁机夺取舒州。

汉王回江州整顿之后,夺回舒舒州,朱兴宗则亲自带军再夺舒州,汉王不敌,败退,部下纷纷献城投降,汉王只能弃老巢江州败退至汉阳。

在朱兴宗大败汉王后,诚王乘机派部将突袭进攻蓼城,韩刘向朱兴宗求救,朱兴宗不顾部下劝阻率军赶到蓼城,救出小明王等人,并在滁州建造宫殿让小明王等人居住。

眼见疆土日益减少的汉王,极为不甘心,制造了数百艘楼船战舰,这些楼船战舰均为三层,高数丈,船上船下人语之声互不相闻,船体都用铁皮包裹住。在诚王和朱兴宗相斗之时,认为机不可失,于是尽起兵马,进攻豫章,围困八十余日而不能破城,得到朱兴宗率军来援后只能撤走。

双方相遇于鄱阳湖,大战三十余日,汉王集合战舰,以连锁为阵;朱兴宗水军攻击不力,连战三日,损兵折将,渐渐支持不住了;但是随即刮起了东北风,朱兴宗和谋士谋划后决定用火攻,下令用船携带易燃之物冲进汉王战舰舰队后点火进行焚烧,汉王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此时湖上大乱,朱兴宗的船虽小,却轻便易行;汉王虽是巨舰,却不能进退自如,故而战败。

朱兴宗损失也不小,另一边还有诚王需要防范,于是写信给汉王,希望各安一方,以待天命。汉王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不予回信;不料最后在突围之时,汉王探头出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当即死去;顿时,汉王大军土崩瓦解。

此役汉军太子被擒,汉王尸首和次子被部下救回汉阳,次子继承王位;次年朱兴宗亲自率军征讨汉阳,汉王次子出降,汉王一部自此灭了。

三叔在这之后备注了一些疑问,汉王次子后被迁移去了高丽,生活清苦,汉王次子亡故后,再往后一代不知所踪,再无消息。卢林不知道为何三叔会标记这些,想了半天也不明白,看完这些已经是子时了,后面还有几张纸笺,想着明日再看了,躺下后再回顾了一遍才睡去。

.

八月二十一日,山间行走快不起来,天黑前,卢林在艾邑附近的建昌江畔寻了个地方歇息,也就走了昨日一半多一些的路程,卢林在江里抓了几条鱼来烤。

艾邑是江右最西北了,翻过幕阜山就出了江右,是荆楚永安地界,路也会好走多了;艾邑离鄱阳湖有四百余里;鄱阳湖地处江州和豫章之间,当年汉王久攻豫章不下;等到朱兴宗解决完了诚王突袭蓼城的危急,回头赶来,两军在鄱阳湖相遇,大战三十余日,最终还是朱兴宗胜了。

细细想来,若是这些都是真的,汉王还真是有些气数不及,大战之初,本是局势大优,没料到起了东北风,连锁为阵强大水师战舰被火攻破了,损失惨重,这是其一,突围之时汉王是从船中探出头来指挥作战,就被飞箭射中,好死歹死怎么就这么死了?卢林真有些不明白,或许意外就是这样吧。而且这事似乎和茶馆听说书的说的火烧赤壁有些相似了。

卢林本不信什么天命所归,但是有些意外还真就是这样造就出来了,汉王中箭身亡之前,朱兴宗还写信给汉王,希望各安一方,以待天命。汉王意外身亡,或许朱兴宗自己也就这样以为真的是天命所归了。只是如果是汉王反过来呢,没有起东北风,刮的是西南风,汉王是不是在鄱阳湖一战击杀了朱兴宗,就没有明月一朝了,那是不是另一种说辞了;只是没有如果,时也命也。

三叔也曾经说过,成王败寇,成的都是不可再现的,那些机缘巧合稍有不同结果就完全不一样,汉王实力最强,运气实在是不好,朱兴宗的成就,是不可再现的,三叔写的这些不是很详实,都是粗略写了出来,那天三叔还说了谋断之事,这里看不出多少,只看见朱兴宗定下了先打汉王之策,别的没看见什么。

豪杰并起,诸雄争霸,这天下总有一个人会胜出的,想想当年七国争雄,秦王一统,魏蜀吴三国争霸,最终是魏武一统,只是不是曹氏坐了龙椅,是司马氏;再说洛城之比,这么多人来参加,再差也会有一个第一,这几方相争,早晚肯定会决出个胜负,不是朱兴宗就是汉王或者诚王,看谁把握住机会了,不存在什么天命之说;秦王、司马氏、朱兴宗能成,本朝高祖能成,都是不可再现的,卢林一边吃着鱼,一边胡思乱想着,迷迷茫茫的想不太明白。

吃过鱼,卢林洗漱了一番后,继续拿出纸笺,继续看了起来,朱兴宗在鄱阳湖大胜后转头就去和诚王争锋去了,这一打就陆陆续续打了近三年,初始朱兴宗还连连失利,后来调整了过来,直到湖州被朱兴宗大军破了,诚王就已经是大势已去。

朱兴宗能够和汉王大战获胜,还有一个原因是方氏率兵攻打诚王,牵制住了诚王,连败诚王部将七次,诚王也因此降胡,私盐贩子这才退兵。诚王降胡本就不是真心,虚与委蛇而已,方氏降胡也是反复得很,诚王此举是只求方氏退兵,和方氏力拼不是什么好事,非他所愿,方氏也没有再和诚王交战,退兵了,诚王降胡后来得了封官,还藉此官身与高丽王交好。

朱兴宗此时仍是吴王,对外还一直称以小明王为尊,三年前诚王突袭蓼城之时,朱兴宗率军救援,当时是以臣子身份礼迎小明王的,随后在滁州城建造宫殿给小明王居住;破湖州之后,大局已定,朱兴宗派遣部下去迎接小明王来江宁,记载说是途中遇狂风巨浪掀翻了舟船,小明王一众人等皆死于此风浪倾覆之中。

卢林看到这里,觉得这风浪之说怕是掩饰其原本之真相了,不太相信,汉王当初是明着来,先挟持了徐真逸,自立为王后杀了;朱兴宗打下了江山,拱手相让是不可能了,怕是明着是迎接小明王,暗中做了什么不好说,于是就有了这说辞,等到朱兴宗建立起了明月王朝后更是无人再提过了。之前朱兴宗对待郭氏也是面子功夫做得很好。

诚王与方氏有些相似,都是做过私盐买卖,都曾反胡又接受了招降,朱兴宗发布檄文声讨诚王之时就提及过,等到湖州城破后,诚王所据姑苏就成了孤城;朱兴宗大军从北、西、南三面合围,在城外构筑长围,又搭起木塔、筑敌楼三层瞰城中,用锁城之法,日夜攻击。

诚王拒绝招降,苦守八月,数次突围亦失败,城中经历这么长期的封锁断绝了粮草而陷入饥馑,朱兴宗此时转头攻向城东,破两城门,顿时降军一片,诚王收拢残兵二三万,亲自率领出战,兵败而回,欲自缢,却未死绝,被救活而受俘,然后又押送至江宁,最后仍自缢而亡。

三叔在这后面写了一个疑问:诚王妻子刘氏在城破后,积柴薪于楼下,令人纵火焚楼,自己则是自缢而死;但是诚王有二子年幼,未闻死讯,不知所踪。诚王一部也自此灭了。

朱兴宗这边大胜之后,又发兵东南区征讨方氏,之前方氏打诚王可是七战七捷,朱兴宗本以为会是难打的,不料未过两月方氏就投降了,这倒是符合方氏屡反屡降之举,朱兴宗因此善待方氏。

后人评价说:方氏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言语之中是惊讶不已,确实方氏降了后,在江宁生活了七年,是因病才亡故的,后人谓之:乞降善终。其兄弟儿子都在明月朝为官。

还有一张纸笺写着一些评价之语:

诚王起事后,所施之政,善待百姓,深得民心,然其止于小富即安,而无远图,一地之豪杰尔。

汉王剽悍狡诈,大困不馁,愈蹶愈奋,能开拓封疆,一世之雄也,然其志骄,时运亦不济也。

方氏曾言,末世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吾只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得偿所愿。

朱氏隐忍狡诈,深谋远虑,好学且知人善用,亦是雄主,能成事得天下,是其时运当道也,后驱虏而置之大漠之外,乃不世之功。

至于后人对于诚王、汉王、方氏等人冠之以贼、寇、匪之名,其行为为弑、篡、僭越,其政权为伪之说,不置可否,只有评价:后辈动辄书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间布衣,贩夫走卒之辈,拔剑起事,驱逐胡虏,光复之勋不可抹除,虽仁暴悬殊,亦自有幸不幸焉。

卢林看完这些,也不知道这是谁的评价,算是中肯吧。在驱逐胡虏之时,这些人也曾是齐心协力相互支援,一同抵御,不管是谁坐了龙椅,这胡虏是驱逐出去了。

对于在汉王、诚王后人没有消息的地方,三叔都另有标注之语,方氏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这都过去四百余年了,明月朝都亡了近七十年了,如今是玉龙李氏皇朝了,卢林不明白为何三叔要寻找汉王和城王后人的消息?虽然不明白三叔是为何,但是三叔写了这么多,还特意交代了,卢林想着等到了朱氏再说了,朱氏同意的话,就仔细看看,就不知能够看到些什么记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