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1126章 抢!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1126章 抢!

簡繁轉換
作者:打小就清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1 02:23:25 来源:源1

第1126章抢!(第1/2页)

“对,用这种炮防御敌方的反舰导弹!为战舰守好最后3公里!”

好想法!作为反舰导弹实战经验最为丰富、战果最为辉煌的国家,我们自己也没少考虑反舰导弹的防御问题。

“振东同志这个想法好啊,领导,干吧!我们的新船上要是能有这种武器,对于反舰导弹的威胁应对起来也更加从容。”

海装局没想到就是留下来随便听听,居然还能挖到这种宝贝,这几乎是战舰的最后一块拼图。

“领导,干吧!”陆装局的同志双眼放光,看向了防工委领导。

底盘用通用底盘,弹、炮、雷达都有技术来源,射程也被撑上去了,而且不论是炮还是导弹,都能用到其他地方,兼顾多种用途,想来想去,根本找不到不搞的理由。

就知道不能听这小子瞎白乎,一听就得掏钱!

领导一槌定音:“行!搞!雷达、弹就交给你们导研院,炮交给京城工大!回头就组织起来!”

说完,他点了点高振东:“你啊,就是看不得我手上有几个余钱。”

高振东哈哈一笑:“钱只有花出去,才是真正的钱嘛。”

“嗯,有道理,有钱不往装备上花,难道存着等赔款?”领导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领导将话题往里一收:“好了,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关于中程弹的后续改进,大家都说说。”

这是原本就预备要做的事情,因为前面被高振东的野战伴随防空歪了楼,现在才正式提起。

这一回,高振东就没先说什么了,还是要让同志们都发表一下意见才好。

不过用长边条翼替代原本的三角翼,并且用前后一致的构型替代原本的十-X构型的事情,还是被同志们反复提起和讨论。

主要是那个十-X实在是太奇葩了,属于玩花活玩过头的典型。

而高振东提出来的长边条翼,在中远程防空弹上非常常见,不论是花旗佬、老毛子还是我们,上三严选,值得信赖。

同志们越讨论越觉得这东西好,大升力,翼展小,同时还能起到加强弹体的作用,能为提升导弹过载打好基础。

同志们一项项的讨论下来,算是为中远程弹打好了下一步的基础,包括高振东提出的燃气舵、矢量转向发动机等建议,也被保留了下来。

“振东同志,你还有什么想法要补充没有?”

见大家的意见都发表得差不多了,防工委领导才问高振东。

高振东想了想:“我补充几个建议吧。第一,中程弹改进要奔着50公里以上去搞,远程弹没有那么急迫,但是要有至少80公里的决心。”

其实这个要求不算高,1978年标准-2的MR型号一开始就是74公里。

“这么远?”导研院的同志觉得压力山大。

“有了新构型、新推进剂,应该问题不大。至于远程弹,不行你们就在屁股上加助推器嘛,反正垂直发射装置只要弹径不变,长度长点短点问题不大,很容易解决的,海军的垂发那边,长度也是留足了的。”

HTPB虽然没有NEPE、GAP这类推进剂那么夸张,但是提升还是很明显,而且花旗佬标准导弹家族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导研院的同志一想,的确是这么回事。

“至于第二,中程弹的射高,在50公里射程的基础上,不要低于32000米,最好35000米,速度不低于3.5马赫。”高振东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在普通的同志看来,这个高度完全是脱裤子放屁,整那么高干嘛?

空军和防工委的同志却是心里一动,记得搞到XB-70情报的时候,曾经问过高振东的意见,他当时的建议就是不用理会,也不用去想跟进的问题,在导弹上下功夫,能威胁到就行。

看来他还没忘记这件事情。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高振东根本就没考虑过XB-70那个短命鬼,他瞄上的,是另外一个货,以天生漏油著称,但是从来没有被打下来过。

高振东的想法很简单,打不下来没关系,只要射高足够,把你吓回去就行。

“嗯,这个建议有道理,你们要跟进。”防工委领导对导研院的同志道。

XB-70的事情在这里不能多说,但是先肯定高振东的想法却是没有问题。

导研院的同志明白了,高总工的要求,就四个字,又高又远。

——

1963年七月中旬,此时我们的第一颗卫星,已经在天空中正常运行了一个月。

除了定时轮播的《东方红》之外,其上搭载的仪器也在源源不断的将数据发送回来。

西北火箭发射基地,通信控制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26章抢!(第2/2页)

“现在卫星状态如何?”

“很稳定,电源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同时搭载的其他仪器,工作也基本正常。”

“想要的数据都收到了?”

“哪儿可能,我们什么数据都想要,但是第一颗嘛,也没搭载太多,不过搭载的倒是都收到了。”

“那还不够嘛?你太贪心了,哈哈哈。”

“……”

几位同志正在通信控制室值班,一边值班一边交流着。

而在离这里不远处的火箭总装大楼里,第二枚火箭已经矗立在了那里。

“那边数据都过来了?”

“过来了,一些数据已经应用到这一颗的程序里去了。”

几位同志正在顶层的一个房间里,这个位置,能看到火箭尚未安装整流罩的卫星支架,而旁边,一枚卫星正散发着引射色的光芒。

这枚卫星的身上,被一层像是锡箔纸的东西包裹了起来,只露出一些必要的东西。

在它的两旁,两组太阳能板被折叠起来,分布在长方体卫星的两侧。

“哈哈,估计谁也想不到,我们的第二颗卫星这么快就要上天了!”

在他们面前的这颗,正是和第一颗卫星同步研究的真正的工作卫星,有图像遥感能力的近地轨道卫星。

和抢时间、表能力的首星不同,第二颗卫星是有任务的。

同时首星的发射成功,验证了我们火箭和发射、入轨技术的可靠性,这枚首箭的备份箭,就被用来准备打第二颗。

造都造了,不打可惜。

虽然要复杂一些,但是两颗星同步研究齐头并进,还是让这第二颗并没有落后第一颗太多时间就大致生产出来。

现在同志们就正在对卫星进行检查和安装,等到安装完毕,就是等待发射窗口的事情了。

“对这一颗有没有信心?”

“有,就连这次没有上天的通信系统,也在地面和空中做了试验,同时第一颗星的广播通信虽然慢,但是也验证了电离层中通信的可靠性。”

“慢扫成像设备呢?”

慢扫成像、通信系统,几乎是这一次最核心的两个东西。

“没有问题,根据第一颗卫星的空间辐射数据和温度等其他数据,我们进行了类似的环境试验,完全可靠。”

“那就好,那现在就看太阳能板能否正常展开了。”

太阳能板、镍氢电池等设备,都是在第一颗星进行了试验,并且完全正常的,唯一问题就是看展开。

“放心吧,经过了多次模拟,没问题的。”

几位同志看着那颗银光闪闪的卫星,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与此同时,高振东也对着自己电脑屏幕,笑得很开心。

那是一篇论文,《关于航天通信中背景噪声的研究》。

看名字可能普普通通,但如果仔细看内容,就会发现,完全不是名字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一篇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论文。

“……在对航天通信进行研究时,笔者发现,在宇宙中存在无法消除的背景噪声……”

“……笔者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了大量计算和分析,确定这一背景噪声的波长是一个确定值,波长为1.875微米……”

“……其特征噪声大约相当于2.7K温度的黑体辐射,并且在各个方向上基本一致……”

“……这代表着宇宙中最古老的一束光,笔者研究认为,这是宇宙早期发展所遗留的痕迹,这种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有力支撑……”

这就是高振东在参观卫星发射的时候,想起来的一件事情,说实话,这对于当前来说,并没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毕竟现在国内最重要的,还是吃饱饭、能立足。

在这个背景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类纯纯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果要高振东专门去搞,他是没兴趣的,有这时间还不如干点别的。

但是顺手薅一把羊毛,高振东倒是并不介意。

——因为这是一个在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成果。

当高振东通过搜集的大量数据,包括卫星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数据能够支撑起这个成果的发表,他就毫不犹豫的下手了。

说穿了,他就是在抢!

至于能不能像他上辈子所知一样,获得诺贝尔奖,他倒是不是很在意,这东西外国人发表能获奖,但是这边阵营的发表能否获奖,还真不好说。

理论上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科学无国界这种屁话,听听就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