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 第 43 章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 43 章

簡繁轉換
作者:鹿子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02 11:08:0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所谓的处理剩余劳动力工作小组,其实就是把街道办的所有人,以及派出所的所有人整合到一起,共同动员剩余劳动力回乡生产。

叶满枝对这种工作实在提不起兴致,哪怕是郭二妮公公那样的人,她也不想上门劝人家回乡。

说不上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老叶家同样出身农村吧,反正她就是没什么干劲儿。

主动回乡生产和被人劝返回乡,那心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此,参加工作以来,小叶干部第一次出现了消极怠工的情况。

“小叶,你怎么回事啊?”刘金宝凑过来问,“我看你对劝返工作好像不太上心呢?”

叶满枝继续低头织围巾,信口胡诌道:“劝返也不能盲目劝返啊,我们大院儿里正在有策略地劝返。”

“你们有什么策略跟我分享一下呗。”

“我们的策略就是先让一部分条件好的人离开。比如在乡间有田地、有亲人可以依靠,在滨江没有固定职业,而且还没被派出所批准迁入户口的,这部分人在农村有退路,对城市的归属感也比较低,可以先让他们自愿离开。”

“那人家怎么能自愿离开啊?”

叶满枝也不知道,只好说了句废话,“靠咱们做工作呗。”

反正她把郭二妮公婆的情况告诉居委会主任了,能否动员成功还得看居委会的。

这项劝返工作是个长期任务,最起码要做到春节前。

由于大家的劝返成果都不理想,除了刘金宝问过一次,其他人并没察觉到叶满枝消极怠工的情况。

她就在织围巾和等待开学的日子里,迎来了56年的初雪。

行道上的落叶尚未清扫干净,天上便纷纷洒洒落下了小雪。

叶满枝下班回到大院时,居委会李大娘正拿着大喇叭通知大家收回晾晒的衣物,关好门窗。

“天气预报已经说了,预计后半夜有暴雪和大风,还没生炉子的人家,赶紧把炉子生起来,省那点煤省不出金山,不要再省啦!”

叶满枝听着李大娘的话,笑了一路,刚进家门就问常月娥:“咱家的煤够不够烧啊?李主任喊得嗓子都劈了,咱赶紧把炉子生起来吧。”

“够烧两天的,明天让你四哥去煤站拉点煤回来。”

“我们街道办和派出所还想一起批发蜂窝煤呢,咱家买多少?我明天去单位报个数。”

常月娥却摇头说:“算了,那蜂窝煤不好烧,放进炉子里掌握不好火候。我用了几个月,感觉没节省多少用量,还是用原来的散煤吧。”

“不能吧?”叶满枝疑惑道,“这是市里推出的新产品,我那次去市商业局开推介会的时候,副局长说用蜂窝煤能节省不少呢。”

四嫂插话:“领导自己又没用过,你别听领导胡吹了!我天天跟咱妈一起做饭,那蜂窝煤好不好用,我俩最清楚了!”

叶满枝不怎么下厨,对蜂窝煤的情况不甚了解。

但她觉得既然市里大力推广使用蜂窝煤(),N驛???晛鵏湣葶?

祙??婦涙h??()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又去楼里另几户使用蜂窝煤的人家打听了一下情况。

大家普遍反映蜂窝煤最大的优点是烟少,至于省煤省钱之类的,暂时还没看出来。

负面反馈太多,叶满枝心里也跟着动摇了。

她把蜂窝煤滑铁卢写在了当天的日记里,给吴峥嵘写信的时候,也顺便吐槽了一番。

军代室正在跟总师室合作研究什么项目,叶满枝有两天没见到吴峥嵘了。

他俩不见面的时候,就用甲字16号信箱联系。

相比其他青年男女,他们属于联系极其频繁的。

次日一早,叶满枝套上棉袄,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将信纸投进了甲字16号信箱。

结果当天晚上她就收到了对方的回信。

吴峥嵘说,从理论上讲,蜂窝煤应该比散煤上火快、火力猛,居民们之所以会觉得蜂窝煤不节能,很可能是煤炉子的问题。

现在的煤炉子是针对散煤设计的,内部空间比较大,而蜂窝煤的空气接触面比散煤小很多,原本用一块蜂窝煤就能做一顿饭,因为炉子的原因,可能需要加到两三块……

巴拉巴拉,用一张稿纸的内容,帮她分析了蜂窝煤遭遇滑铁卢的原因。

而对于叶满枝拐弯抹角问他想不想自己的话,吴峥嵘只简单写了一个“想”。

叶满枝不死心地将稿纸背面翻过来瞅瞅。

这就完啦?

她其实并不是很想知道蜂窝煤不省煤的原因。

不过,既然人家认真分析了,她也不好太冷漠,只回了一句“那应该用什么样的炉子”,便将字条扔进了投递口。

再没写黏黏糊糊的废话。

吴峥嵘当天没给她回信,次日一早的信箱里也是空的。

叶满枝心想,这人也许已经感受到她的冷淡,开始闹脾气了。

然而,临近下班时,吴峥嵘却将电话打到了街道办,让她下班以后去军代室一趟。

叶满枝不知他又搞什么名堂,时针刚指向五点,就背着挎包往厂里跑。

“让我来干嘛啊?”

“你不是想要能配套蜂窝煤的炉子吗?”吴峥嵘把她领进办公室,指向墙边的两个煤炉子,“就是这种。”

叶满枝好奇地走过去瞅了一眼。

两个铁皮炉子一高一矮,即便是最高的那个也要比普通煤炉小一些。

炉内的空间非常小,直径只够放一块蜂窝煤的。

“这是你做的炉子啊?”叶满枝回头问。

“嗯,材料不太齐全,先做两个简易的。”

“炉膛的空间这么小,每次只能烧一块煤呀?那做饭的火力可能不够。”

“小的能叠放三块,大的能放五块。”吴峥嵘将炉子上的烧水壶提起来,介绍道,“如果只是烧水,你引燃一块蜂窝煤就够了,燃尽的煤渣再转移到底

()部垫高。做饭的话,可以根据火力需求,一次性引燃2-3块蜂窝煤。这炉子保温效果还不错,做完饭的余温还能延续小半天的时间,足够你放在房间里取暖了。”

叶满枝摘下手套,伸手在炉火上感受了一下余温。

不烫手,但还是暖的。

这是一块煤从下午燃到傍晚,烧了两壶开水之后,余下的温度。

如此看来,烧蜂窝煤确实比散煤省一些。

叶满枝围着两个炉子稀罕了一会儿,笑吟吟地问:“你这两天都在做这个啊?”

她还以为对方不回信是在闹脾气呢。

“没有,昨天晚上就做好了,主要是等黄泥和保温材料干透,需要一些时间。”吴峥嵘抬了抬下巴,“小的这个你拿回去吧,大的还没干透,还要晾几天。”

“没想到你还会做煤炉子呢,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嘛!”叶满枝挎上他的臂弯,用气声表扬,“咱们峥嵘哥哥太棒啦!”

吴峥嵘看着她笑,“要是只给你画个示意图,告诉你这就是蜂窝煤炉子,我怕你回信的字数越来越少。反正已经做过捕蝇器了,不差一个煤炉子。”

叶满枝拒不承认闹过情绪,拉着他说:“我是因为这两天工作太忙,才写得少了。走走走,今天我请客,犒劳一下大功臣!”

她用军代表同志的粮票在食堂请了客,吃过晚饭便将那个新型煤炉子带回了家。

“你提个油漆桶回来干嘛?”叶守信背着手问。

“这是用油漆桶做的煤炉子!专门给蜂窝煤用的!”

“你从哪儿买的?现在连蜂窝煤都有专用炉子了?”

叶满枝得意道:“这是吴峥嵘给我做的!他说这种煤炉子比传统炉子省煤,我已经在他办公室试过了,确实比散煤好用!”

“嘁,不就是一个煤炉子么,有什么了不起的!”叶守信盯着炉子观察一会儿,说,“这种炉子我也能做,在下面留个通风口,再弄个蜂窝煤内胆进去,然后用黄泥填充空隙就行了。”

常月娥怼道:“你说得倒是轻巧,之前怎么没见你做一个啊?人家小吴给来芽做了,你又叽叽歪歪。来芽,这炉子怎么用?咱烧壶水试试!”

叶满枝点燃一块蜂窝煤放在洞口的最上面,然后将水壶放上去。

正要蹲下检查通风口时,林青梅却敲门进来了。

“青梅来了?吃晚饭了吗?”常月娥热情招呼。

“婶儿我吃过了,”林青梅回了一句,就拉着叶满枝问,“你最近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

“没有啊,怎么了?”

劝返工作她没怎么参与,应该得罪不到什么人。

“我妈说,最近院儿里有人在说你跟吴团长的事。”

叶满枝不以为意道:“说吧,我俩光明正大地来往,又没避着人,被人看到了议论几句是难免的。”

“如果只是这样,我就不着急了!”林青梅小声说,“我觉得苗头不太对,你跟吴团长谈对象应该

是两个人的事吧?我妈说,有些人在背后议论你,说你找对象只找干部!”

她跟叶满枝关系好,一般人不会当着她的面说叶满枝的坏话,当着叶家人的面就更不可能没眼色地谈论这些了。

要不是被她妈听到过两次,她们还被蒙在鼓里呢。

叶守信皱眉说:“这不是扯淡吗?来芽一共就谈了俩,第一个周牧是娃娃亲,那是长辈做主定的亲,不是她自己找的。第二个吴团长是组织介绍的,也不是她自己找的,怎么就成了她找对象只找干部了?”

叶满枝暗道,吴峥嵘是组织介绍的没错,但也是她自己找的。

不过,周牧算什么干部啊?顶多算是干部子弟。

她对这种传闻其实没什么所谓,她本身是高中生又是女干部,找个同样是干部的对象,有什么问题吗?

而且吴峥嵘的条件摆在那里,她把人划拉到碗里了,被旁人说几句酸话实属正常。

“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愿意说就说吧,只要别嘀咕到我面前就行。”

林青梅急道:“那怎么行?要是给人留下一个攀附干部家庭的印象,对你以后的发展多不利啊!”

文化局三不五时就要开学习会,政治学习的频率不是街道办能比的。

林青梅每天耳濡目染,政治敏感度比叶满枝高多了。

“青梅说得对,现在的传闻,很可能越传越真,最后变成别人攻讦你的把柄!”叶守信气哼哼道,“这事不能轻易算了。”

“我总不能逢人就解释,我跟吴峥嵘是组织介绍认识的吧?那成什么了?”

常月娥向及时通风报信的林青梅道了谢,然后对闺女说:“这种事本就不该由你一个姑娘亲自出面解释,你就别管了,让我去会会那群嘴欠的!”

“妈,你可别跟人打起来啊!”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你就放心吧!”

叶满枝一点也放不下心,之后的两天一直偷偷观察常月娥的动向。

她刚跟周牧退婚那会儿,常月娥没少跟人吵架,成了院儿里有名的泼妇。

最近刚把泼妇的名声洗刷了一些,她可千万别重蹈覆辙了。

然而,她还没等到常月娥有所动作,就先听说厂妇联姚主席在昨天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批评某些同志不将心思放到生产任务上,反而整天盯着别人的东家长西家短。

姚主席以军代表吴峥嵘同志遇到的问题举例。

吴峥嵘同志与对象是通过组织介绍,相亲认识的,某些人却故意歪曲事实,制造谣言,在职工和家属中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姚主席没直接提及叶满枝的名字,但懂的人都懂,不懂的人也就没必要懂了。

这一举动算是在全厂职工面前帮叶满枝正了名。

人家小年轻是通过组织介绍认识的!

叶满枝听到消息后,立即跑去找了吴峥嵘。

“是你让姚主席帮忙出面澄清的吗?”

“不是,”吴峥嵘脸上的神情不太好看,“你遇到这种事怎么不跟我说?”

“你又不能替我吵架,跟你说也是徒增烦恼。”

吴峥嵘皱眉,显然对她这种论调极不认可。

不过,不等他开口讲大道理,叶满枝就转移话题问:“那姚主席怎么突然就在大会上提起咱俩的事呢?这时机也太巧了!”

“是阿姨去妇联找姚主席帮忙的。”

叶满枝反应了一会儿才明白,他所说的阿姨可能是常月娥。

“我妈去找姚主席啦?”

“嗯,姚主席了解情况以后,来跟我确认过。”

吴峥嵘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谣言,以防流言继续扩散,他请姚主席出面,在公开场合帮忙辟谣。

“我妈居然学会告状了?”叶满枝简直对常月娥刮目相看。

看她义愤填膺的样子,还以为会去院儿里干仗呢!

“阿姨挺厉害的。”

吴峥嵘暗忖,看来老叶家真正能拿主意的,是他这位未来丈母娘。

丈母娘同志在女儿回来追问时,云淡风轻地说:“你们相亲的时候,是妇联的同志帮忙牵的线,那就相当于你俩的媒人,小两口只要没结婚,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媒人解决。对于这种流言,我当然不可能挨家挨户吵架了,还是请媒人出面澄清是最方便的。”

叶满枝崇拜道:“妈妈,你好厉害啊!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哼,你少拍马屁!周末不是要去党校学习吗?你就专心学习去吧!以后当个比小吴还大的官儿!看看还有谁敢说你!”

好吧。

叶满枝就这样带着老母亲的殷殷期盼,去基层干部进修班学习了。

*

市委党校的名头响亮,但校舍占地并不大,只在市中心有一栋二层砖楼。

这一期学习班的学员,被分成了两个班。

叶满枝所在的乙班,几乎全是各街道和乡镇的基层干部,像她这样无官无职的占了一半,其余大部分是副主任、副乡长、副镇长,少数是正职。

在一众中年同志之间,叶满枝算是相当年轻的,不但资历浅,在市里的人脉也浅。

放眼望过去,教室里的同学,她一个也不认识。

想找人寒暄都没机会。

根据她的经验判断,想在陌生场合快速加入谈话,要么找同一个区县的同志,要么找同一性别的同志。

同一区县的不好找,她直接走到第一排,坐到了一群女同志之间。

基层干部聚在一起,最好聊的话题肯定是工作。

不过,光明街已经将工作重点放到动员剩余劳动力回乡了,而有些单位居然还在推销公债。

叶满枝把她动员中签居民复购公债的办法分享给大家,得到了一位女乡长“以后都一起坐第一排”的邀请。

学员们寒暄的时间并不长,教室坐满后,党校的秦副校长便走上讲台,给学员们上了第一节课

授课内容并不是叶满枝提前准备的马列,而是一场形势报告。

按照秦校长的话讲,基层干部要多看报纸多听报告,跟不上形势,就不了解国内的情况。

秦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了党的八大召开,介绍了印尼总统访问广州的意义,粉碎敌特破坏,还有支援埃及人民正义斗争。

当然也着重提及了动员剩余劳动力回乡生产的话题。

“事实上,劝返工作早在去年就已经在其他省市大规模开始了,咱们滨江属于进行得比较晚的。劝返工作不好做,但基层同志先不要气馁。城市剩余劳动力越积越多,其实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

“第一,说明解放后咱们的卫生工作做得好了,出生人口多,死亡人数少,对吧?其次也能说明政府对贫苦居民的救济得当,少有死人的情况发生。第三说明什么?说明咱们公安机关对户口管理还不够严格吧?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

“处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对大家的挑战,但也未尝不是机遇,咱们基层同志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叶满枝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听形势报告,比上课有意思。

报告结束后,她就一直寻思秦校长的讲话,想着能在劝返工作中找到什么机遇。

光明街第一批返乡的人一共有42人,这批人属于在乡间有地,在城里又没工作的。

街道和居委会的同志上门做了几次动员,这些人就同意返乡了。

算是最容易劝动的一批人。

穆主任特意借用子弟小学的操场,为这42位群众开了一个欢送回乡生产大会,现场来看欢送的居民有两百多人。

欢送大会办得挺热闹,但回到街道办以后,穆主任就把叶满枝单独喊过去谈话了。

“小叶,你最近是不是有点欠缺工作热情啊?第六居委会那边怎么才动员了两个人返乡?”穆兰蹙眉说,“你可不能刚去党校进修,就开始思想松懈掉链子!”

“主任,动员返乡这事我们两个居委会真是尽力了。军工大院里的工人比较多,那些从农村来城里生活的老人,大多是来帮儿女处理家务带孩子的,咱总不能把人家强行劝回去吧?”

眼见她眉心越蹙越深,叶满枝赶紧说:“不过,我最近倒是有个想法,咱们处理剩余劳动力工作小组,除了动员农民回乡,是不是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解决劳动力问题?”

“嗯,说说吧,你有什么新想法。”

“我觉得劝返工作只是节流,咱们街道还应该适当开源,为无业人员增加一些工作岗位。”叶满枝笑着说,“我不是还在分管家庭手工业的工作嘛,其实可以在手工业方面多下些功夫。”

穆兰沉吟道:“咱们街道有洗衣小组,糊纸壳小组,缝纫小组,手工小组,凡是能赚钱的副业基本都操办起来了。这些小组早就满员了,一时半刻吸纳不了太多劳动力。”

叶满枝将她这几天想到的主意又在心里打了一遍腹稿,建议道:“主任,市里正在大力推广蜂窝煤,但是使用普通煤炉子并不能充分发挥蜂窝煤的优势。我最近见到一种专门针对蜂窝煤的煤炉子,材料简单,生产工艺也不复杂,要不咱们趁着市里推广蜂窝煤的东风,开一个小厂生产蜂窝煤炉子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