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 第 50 章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 50 章

簡繁轉換
作者:鹿子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02 11:08:0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陈征给张副局长当了三年秘书,在识人看人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除了本单位的同事,来办公室面见张局的,通常只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商业局下属八大公司,诸如糖酒公司、百货公司、煤建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

第二种是同级合作单位,诸如市供销总社、市物资局等单位的领导。

第三种就是想走门路办事的关系户。

面前这位叶满枝同志,显见是第三种情况了。

作为领导秘书,陈征要提前了解情况,让领导心中有数,所以,他先旁敲侧击地打听起对方与刘副市长的关系。

叶满枝不敢跟市长攀关系,特别老实地说:“我们厂生产了一种新型蜂窝煤炉子,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煤炭开支。刘副市长让我将煤炉子送到商业局来,探讨出推广方案以后,配合市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刘副市长的原话是,“先把煤炉子送给商业局和煤建公司看一看,之后要如何安排,咱们再另行探讨。”

叶满枝觉得这样效率太低,便擅自做了小小的艺术加工。

听了她的介绍,陈征心里有点拿不准了。

他接待的关系户不算少,其他人多少会暗示一下自己与领导的关系。

这位叶同志却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他完全没想过对方有可能扯虎皮拉大旗。

那可是副市长!

他当了这么久的领导秘书,从没见过哪个小干部敢把市长的虎皮,扯到局长面前来。

毕竟这是一个电话就能核实的事情。

思及此,陈征让叶满枝在外间稍等,往市人委打了一通电话后,进门将情况与领导汇报了。

张副局长一边往文件上签字,一边问:“她带了哪个领导的条子来?”

“没有条子,据说是刘副市长让她来的,我刚才给郭秘书打过电话。郭秘书说,今天刘市长在市里开会,会上确实提过煤炉子,不过刘市长也不清楚那煤炉子的情况,让咱们商业局的同志照章办事即可。”

陈征不由在心里叹气。

秘书工作难就难在要时刻揣摩领导的心思。

有时候刻意撇清关系的,未必真的没关系。

外面那个叶同志,瞧着挺年轻,若是真的毫无背景的基层小干部,给她十个胆子也不敢直接找到局长办公室来。

张副局长收起钢笔,颔首说:“既然人已经来了,就让她进来吧,咱们先看看是什么煤炉子。”

叶满枝在秘书室等得越来越焦虑。

她直接跑来商业局,就是想一鼓作气把事办了。若是等到明天,经过仔细思考和权衡之后,她未必还会有今天这股勇气。

不过,局长办公室里一直没动静,让她心里有点打鼓。

这种情况,应该用不上穆主任来捞她吧?

她又没撒谎,确实是市长让她来商业局的,哪怕真的被人当场戳穿了

副局长也不能把她怎么样。

她这样顶多算是小题大做,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被领导批评一顿。

总不至于把她的小干部身份撸了吧?

设想了各种可能后,她觉得没什么大事,于是被人喊进办公室时,她又把一颗心搁回了肚子里。

“叶同志,请坐吧。”张副局长态度还算客气,“先说说你们那个煤炉子的情况吧。”

看清她那张过分年轻的面孔后,张副局长先在心里快速搜寻了一遍,市里有哪位领导姓叶。

搜寻未果,他便不再多想了。

商业局算是热门单位,走门路攀关系的人不在少数。

既然郭秘书和面前这位叶同志都是公事公办的态度,那他也照章办事即可。

叶满枝坐到他对面的椅子上,尽量压下心里的紧张,露出一个还算得体的微笑。

“张局长,我之前参加过您主持的型煤推介会,不知您还有没有印象?”

张副局长对推介会有印象,对她早就没印象了。

但他还是点了点头。

“从推介会回去之后,我们基层干部就开始响应商业局的号召,大力推广使用蜂窝煤。但是第一批购买的蜂窝煤用完以后,很多家庭又重新用回了散煤。这个情况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

张副局长还没听过这种说法,打断道:“你这个结论是从哪里得来的?有具体数据吗?”

“就是身边居民的反馈呀!大家普遍反映蜂窝煤不好烧,并不如宣传的那样省煤省钱。后来有同志发现,烧蜂窝煤不省煤,其实与使用的煤炉子有很大关系。”

叶满枝向他介绍了普通煤炉子的弊端,然后着重推出了煤炉厂生产的这种新型煤炉子。

“领导,这是昨天的晚报,第三版的这篇报道就介绍了我们光明煤炉厂的蜂窝煤炉子。”

张副局长接过报纸,快速扫了一眼标题,《煤炉要节能,更要安全——向市民们介绍一种上点火式蜂窝煤炉》。

在他浏览报道的时候,叶满枝继续介绍:“您上次在型煤推介会上说,一个7-8口之家,每月消耗蜂窝煤110块左右,这是夏天不用取暖时的消耗量。最近我们厂对冬季用煤情况也做了统计。”

“使用普通煤炉的八口之家,每月大概要消耗140-150块蜂窝煤,而使用专用蜂窝煤炉以后,每月只消耗110-120块左右,折算下来相差一块钱。蜂窝煤加蜂窝煤炉的组合,除了可以节省家庭开支,每户每年还能节省700斤煤炭,节约劈柴300斤,少出垃圾310斤,能够极大地缓解市内的运输压力。”

“如果全市五十万户居民全部改用蜂窝煤炉,全年就能为国家节约煤炭二十多万吨,用这些煤可以发电三亿两千万度,可以轧钢二百四十万吨,还能节约劈柴一亿多斤。”

张副局长放下报纸问:“你这些数据是从哪里得来的?”

“通过《人民日报》和《滨江日报》报道过的一些数据推算

的。”

叶满枝没有这个本事,这些数字是三哥帮她计算的。

张副局长走到两个煤炉子跟前,直接上手将最上面的一块蜂窝煤点燃,放进了煤炉里。

他自家也在用蜂窝煤,是否省煤他没留意过,不过从点火速度来看,这种带鼓风机的煤炉子,确实要比普通煤炉子更快。

“你们这个炉子投产多长时间了?市场反馈怎么样?”

“投产一个月,”叶满枝毫不谦虚地说,“市场反馈特别好!”

张副局长呵呵笑,“反响要是真如你说得那般好,你也就不用找到商业局来了。”

“领导,我来向您推荐蜂窝煤炉子,并不是因为市场反响不好,而是蜂窝煤炉子是计划外商品,没有市里的推广,很难往其他区县铺货。据我所知,咱们市里的蜂窝煤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很多老百姓还不习惯使用蜂窝煤,有的甚至用过蜂窝煤以后又重新用回了散煤。”

“市里的一个煤站因此将蜂窝煤的批发价从每千块35元,降到了33.5元。与其为煤炭降价,不如给批发购买的居民赠送一个专用蜂窝煤炉子。用惯了蜂窝煤炉子,再想改用散煤反而不习惯了。”

张副主任没对她这番话发表看法,坐回书桌后,重新拿起那份晚报看了起来。

煤建公司是他分管的单位,蜂窝煤推广效果不佳他是清楚的。

下面的单位反馈说是因为蜂窝煤价格比散煤贵,老百姓一时不容易接受,推广有困难。

倒是从来没人提过煤炉子的问题。

叶满枝安静地坐在对面,隔了不知多久,才听他问:“你们煤炉厂的规模不大吧?日产量能有多少?”

煤炉厂只有七个工人,最近技术熟练了以后,每天最多能生产一百个炉子。

但是这个数字放到商业局肯定是不够看的,所以,她在心里快速盘算一番后,一咬牙说:“我们厂规模不大,但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日产量,少则六七十,多则三四百。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厂可以把煤炉子的制作方式贡献出来,让有需要的市民,在家自行制作蜂窝煤炉子。”

张副局长惊讶地看向她:“你们厂真这么有魄力?”

“我们厂是依附蜂窝煤发展起来的,蜂窝煤推广得好,厂里的产品才有销路。”叶满枝义正词严道,“冬季正是用煤旺季,只要能帮市里快速推广蜂窝煤,我们煤炉厂可以做出适当的牺牲。”

反正煤炉子制作简单,即使她不说制作方式,人家也能做出来。

与其那样,还不如大方地卖个人情呢。

“你反映的这个情况,局里要开会讨论一下,”张副局长说,“小叶同志,你先回去等通知吧。”

*

叶满枝把两个煤炉子留下,独自离开了商业局。

刚回到街道办,就被接到市委电话的穆兰,喊去询问了此行的细节。

叶满枝一五一十地讲了,遗憾道:“我看张副局长不冷不热

的,这事恐怕不好办。”

穆兰却摇头说:“你尽快给煤炉厂扩充人手,多招一些工人吧。”

“主任,现在招人是不是太早了啊?厂里还有不少积压产品呢。”

“这事你听我的,赶紧组织人手扩大生产规模。”

穆兰听她介绍了情况以后,觉得事情有门儿。

如果小叶找的是个科长、副科长,未必会有好结果。

但她直接拉着副市长的大旗,高调地去了副局长那里,很难不被人当成关系户。

穆兰这回没再大撒手,第二天就帮着叶满枝一起组织招工,寻找仓库,甚至还让人去其他废品收购站订购了一千个油漆桶。

叶满枝每天胆战心惊,生怕盲目扩大规模,会把厂子搞黄了。

没几l天就在下巴上起了一个大疖子。

常月娥见不得闺女愁成这样,安慰道:“反正扩建是你们主任的主意,要是真把厂子搞垮了,也不是你的责任,你就安心干活。”

叶满枝怏怏地点头,暂时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煤炉厂又招聘了15个生产工人,好在这些工人是新手,生产效率还不高,让工厂保持着每天生产200个煤炉子的速度半死不活地运转着。

每增加200个炉子,叶满枝心里就悬起来一分。

仓库里堆积的上千个煤炉子,像好几l座大山似的,压在她心头。

半个月后,就在穆兰也开始心虚的时候,市商业局煤建处的考察组突然不声不响地来到了光明煤炉厂。

一行五六个人,在叶满枝的带领下,参观了煤炉厂的车间和仓库。

他们这个街道小厂的车间在居民家里,委实拿不出手,好在仓库库存还有些看头,让考察组一行比较满意。

煤建处长当天就给光明煤炉厂下了一个4000只简易煤炉子的订单。

要求三天内交付1000只,剩下的在一个月内结清。

这批简易煤炉将进驻全市各大煤站和煤建门市部,搭配蜂窝煤销售。

由于订单数量大,而且是煤站送给批发客户的赠品。

煤炉厂每只炉子的出厂价只有一块五毛三,比卖给供销社的出厂价低了将近两毛钱。

即便如此,也足够这个小厂存活下来了。

为了妥善完成这笔订单,穆主任把街道办所有人员都调集去了煤炉厂。

势必要让煤炉子按时交付。

煤炉厂是街道办的全资工厂,4000个炉子能够截留的利润,足以让街道办过个肥年了。

*

煤炉厂人手增加以后,叶满枝反而清闲了下来。

好多老百姓讲究“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回家过年”,所以年底和春节前是结婚登记的旺季。

最近这几l天,街道办每天都有新人排队登记。

由于工作量太大,凤姨一个人忙不过来,在检查过叶满枝这几l个月的练字成果以后,终于点头让叶

满枝往结婚证上写字了。

叶满枝等这一刻等了小半年,得到凤姨首肯的时候,甚至比拿到煤建处的订单还激动!

她收了新人的喜糖,将一笔一划写好的结婚证递出去,笑着说:“恭喜二位啊,祝你们和和美美,共同奔向社会主义新生活。”

一对新人欢欢喜喜地走了,叶满枝一边收拾材料,一边喊下一位,结果一抬头竟然意外见到了郑东妹。

“东妹,你怎么这时候来了?开介绍信吗?”

郑东妹跟四嫂一起去话剧团当学徒,一个学化妆,一个学白案。

上个月都从话剧团出徒了。

不过,郑东妹比四嫂幸运。

街道办在光明街开了一家理发店,穆主任把她招进去当了理发师傅。

郑东妹剪头手艺一般,但梳头和烫头的手艺很好,去街道理发店工作以后,经常带着烫头工具为居民上门|服务,群众反响很不错。

若不是有郑东妹的强烈对比,四嫂的心态也不至于崩成那样。

郑东妹往叶满枝的办公桌上放了一把水果糖,难得有些羞涩地说:“小叶干部,我是来领结婚证的!”

“啊?”

不止叶满枝,街道办全员都望向了郑东妹。

连一向四平八稳的凤姨都露出了惊讶神情。

就凭郑家那个条件,即使是最能说会道的媒婆,也不愿意接郑东妹的生意。

她本身年纪不小了,家里有个瘫痪的哥哥,还有一对不事生产的父母。

原本薛巧儿能帮她分担一些,可是薛巧儿离婚后就搬了出去,郑家只剩她一个壮劳力。

一个人养四张嘴,这婚事真的不好谈。

而且街道众人想得更多的是,郑东妹要是嫁出去了,郑家另外三口人可怎么办呀?

到时候郑家可就是妥妥的救济户了!

叶满枝回过神来,笑着说:“恭喜你呀!你对象呢,领结婚证哪有一个人来的!”

“他还在外面拉活呢,我先带着材料来排队填表,他临近中午的时候再过来。”

“那行,你把两个人的户口册、介绍信和居民证都给我,我帮你填表。”

郑东妹刚去参加街道组织的第二期扫盲班,认识的字还不足以填写登记申请表,只能由叶满枝帮着填。

接过户口册以后,叶满枝先去看了男方的情况。

整本户口册上只有一页户籍信息卡。

户主赵强,27岁,未婚,运输工人。

介绍信是运输合作社开的,证明他是社里的三轮车夫。

看到介绍信,叶满枝终于记起这个赵强是何许人了。

当初调查薛巧儿卖X嫖X的案子时,好几l个车夫被喊去了派出所。

其中就有这个二百五赵强。

他也是唯一用工分雇薛巧儿打扫卫生的车夫。

刘金宝打着帮忙的幌子,凑到叶满枝身边探查情况,见到赵强的名字

后,惊愕地问:“郑东妹,你对象是赵强啊?你俩咋……”

他想说你俩咋能凑到一起呢,话到嘴边又变成了,“你俩咋这么有缘呢!”

赵强可是因为薛巧儿进过派出所的!

郑东妹搓搓手说:“我俩以前就认识,上次我家着火的时候,也是他把我哥背出来的,我觉得他人挺好的。”

穆兰走过来笑道:“赵强这小伙子确实不错,无父无母照样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你们能凑到一起彼此照应,也算是一桩良缘!”

“他过日子是挺好的。”郑东妹不是嘴巧的人,干巴巴地回了一句就没话说了。

穆兰关心道:“你们结婚什么时候摆酒席?新房设在你家,还是在赵强那边?”

街道众人都听出,她这是变相打听郑家另外三人的归属问题。

不由纷纷竖起耳朵。

“我们先领证,酒席的事之后再商量,要办的话就在我家办,以后我跟赵强就住在我家。”

闻言,穆主任心里实在是五味杂陈。

她一边担心郑家三人没有着落,一边又觉得赵强有些吃亏。

小伙子年纪轻轻就无父无母,户口本上只剩他一个人了。

入赘郑家,就要由他挑起郑家的大梁。

好几l张吃饭的嘴,哪是那么好养的!

郑东妹是个能干的姑娘,但赵强这婚结得,负担也太重了。

而且郑家老两口惯会拿捏儿女,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这些话,穆兰只能在心里想想,人家是来领证结婚的,大喜的日子不能给人添晦气。

“赵强那小伙子不错,跟你父母和哥哥应该能相处得来,有个顶事的男人在家,你也能安心了。”

郑东妹连忙点头说:“赵强和我爸妈都相处挺好的,最近还带着我爸出门拉活儿了呢!”

闻言,大家再次震惊了!

郑大爷连糊纸盒的工作都不愿意做,他能出去拉活儿?

“你爸真出去拉活儿了?他身体能受得了吗?”

“赵强说我爸总在家待着,骨头都硬了,得让他出去松散松散,所以每天早上拉活的时候,把我爸也带上。”

众人:“……”

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无论如何,郑家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街道众人内心还是替他们高兴的。

穆主任了解过情况后,就放心回去工作了。

郑东妹看着叶满枝填表,时不时还要眺向窗外,寻找赵强的身影。

临近午休时,办公室的木门被人大力拉开,一股寒风顺着棉布帘子钻进来。

坐在门边的叶满枝正要提醒来人随手关门,那人却一把拉住郑东妹的手臂说:“快别等了,赶紧跟我出去看看!”

郑东妹认出他是车队的,急忙问:“怎么了?”

“郑大爷跟赵强因为拉活的事吵了起来,郑大爷拦着赵强,不让他跟你扯证。赵强那小子手上没轻没重,”来人尽量小心地措辞,“他真是不小心的,不小心把你爸的门牙打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