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红楼]贾璋传 > 第 218 章 海运大行金米农书,泽披天

[红楼]贾璋传 第 218 章 海运大行金米农书,泽披天

簡繁轉換
作者:惊鸦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02 23:08:1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18章海运大行金米农书,泽披天下而立尚书

绍治十年春,津海海港正式落地。

参与修建海港的役夫们领走了朝廷分发的赏银,喜笑颜开地回家了。

至于茜香劳工们,他们自然是没有赏银的。

不过,贾璋命人给他们送去了一顿好饭。

对于这些俘虏来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犒赏了。

在为海港剪彩后,贾璋他们这些津海官员目送水师远行试航。

战船驶出港口入海后,便次第分为两支船队,一支往北、一支往南,背道而驰,试航而去!

在十余天后,两支试航船队全都平安归来。

贾璋、姚云起等人表彰、犒劳过主持试航的提调官与武官后,一齐提笔,写下了报喜折子,命人八百里加急槛送京师。

这样的好消息,他们当然要让绍治帝和内阁早点知道,好讨个头彩!

绍治帝与内阁诸位阁老收到津海来信后,心情都变得很愉悦。

大盛地处中原,北有鞑靼、瓦剌,西有吐蕃,东有柔然、高丽、扶桑,东南方向还有一大堆小国,四周都有需要防备的蛮夷国度。

所以,朝廷九边,都设有严密防线,防备贼寇侵袭。

而这些防线,全都被设立在土地贫瘠、产粮不多的地区。

卫所屯田所得,根本不够官兵日常食用。

这就意味着,朝廷每年都要往九边防线输送大量粮草供给官兵。

正因如此,朝廷的漕运压力始终都居高不下。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若只靠大运河的运输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前线的粮草需求。

所以,一旦发生战争,朝廷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靠骡马运输军粮。

进而避免前线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大盛都不能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战败吧?

这简直就是贻笑大方嘛!

可问题在于,用役夫、骡马运送军粮,对丁口和国库都很不友好。

所以,只要一发生战争,一运送军粮,皇帝和阁老们就有头疼的地方了。

不过,运送军粮一事,在漕运之事上还不算最大的麻烦。

真正让人头疼无比的大麻烦,还是大运河的淤堵问题。

每当黄河、淮河泛滥成灾的时候,大运河就会因为黄淮泛滥,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

一旦大运河出现河水倒灌、河道淤积等情况,载重超过两百石的船只就无法从运河航道通行,运输军、民两用的物资了。

而这,就是传说中的漕运停摆。

军粮运输一事,只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进行陆上运输,就能缓解运河漕运的压力。

虽然银子花得像流水,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见了都头疼,但问题总是能解决的。

可漕运停摆与黄淮问题息息相关,并不是人

那就是庇翼神京,保卫京师的安全……

除了海港建成与海航航道试航的事情外,还需要贾璋操心的事情,就是他编纂的那本农书。

在女儿出世后,贾璋加急速度编纂《金米录》,总算是在春耕前,把自己编纂好的农书呈递京中。

收到贾璋的农书后,绍治帝对正在给他讲经的翰林们说,这是他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在这之后,绍治帝命人抄录《金米录》,又命人将抄录好的《金米录》发放到各省亲民官手上,让这些亲民官将金米良种与《金米录》里记载的种植方法推广给地方百姓。

金米这种作物,不但产量高,还十分耐旱,十分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

江南地区的肥沃土地可照旧种植水稻。

只是那些贫瘠的丘陵地与山石地,倒也可以种植金米屯垦备荒……

绍治帝对推广金米一事十分重视,杨宗祯和叶士高又有心给予贾璋帮助。

在他们的共同建议下,吏部老老实实地出台了一条新规定。

他们把金米良种的推广情况,列入了地方亲民官考评的依据当中。

有考评这条鞭子在后面督促着,即便有人不想去田间垄头吃苦,有人生性固执不信金米良种的事情,他们也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

而且,他们不但要做这件事,还要把这件事给做好……

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下等考评与贬官的威胁。

得知此事后,贾璋只觉欣慰。

官员们日日食用的,是磨好、筛好的白面,是精挑细选的饱满白米,甚至可能是碧粳米、胭脂米这些御赐贡米。

有道德修养的人,会关心民生疾苦,会愿意做这推广金米的苦差事。

可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只顾着自己升官发财,哪里关心老百姓们吃的是什么?

秦汉前,百姓也不喜欢吃麦子。

后来,随着磨制面粉的工具一步步升级,小麦才逐渐变成主食。

金米是能像麦子一样,慢慢地被老百姓们接受,逐渐变成餐桌上的主食。

可是,若能早一日推广的话,还是早一日推广来得更好一些。

金米的口感是比不上稻麦,但它产量多啊!

多出来的这些粮食能养活许多生民?救活许多性命?

人命关天,推广金米这件事,确实等不得。

更何况,谁也不知道明年会不会风调雨顺。

万一明年大旱、现在又没有提前垦植金米备荒,到时候岂不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让老百姓能吃上饭,在任何朝代都无比重要。

天灾与**向来都是相伴而生的,饿肚子才是激发民变的根本原因。

但老百姓们是淳朴的。

只要还有一口吃食,有一点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就绝对不会铤而走险,意图谋反……

贾璋心想,朝廷把推广金米的成效与考评结果的优劣绑在一起

的确是一手妙棋。

只有让那些做得好的人获得上等考评的激励,让那些做得差的人获得下等考评的惩罚,才能让所有人都积极主动地前往田间地头推广金米,才能让地方亲民官们用心做事。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间,三年如流水一般逝去。

在贾璋与各地官员的努力下,大盛各省都种上了金米良种。

朝廷的丁口多了许多,而这一点,也正是老百姓日子好过的重要佐证。

若粮食短缺、日子艰难,贫民之家的新生儿很可能根本都活不到名字登上朝廷鱼鳞黄册的那一天。

在那种情况下,丁口别说变多,不变少都算是老天保佑。

而津海这个新组建的行省,在这三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海港落地、海运兴发,津海行省的商路畅通,经济也变得繁荣起来。

光是市舶司每年收取的税银,就与津海地区的农业税等同了。

除此之外,津海的春酒、津瓷等产品,也销往大盛各地,给津海的商人、工匠,还有提供原材料的农民都带来了不小的利润。

至于金米良种带来的积极影响,更是不用多说。

这一切,都是贾璋为津海带来的变化。

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因为贾璋本人,也在自己的而立之年,接收到了新的调令。

工部尚书景韶致仕归乡,绍治帝诏贾璋入京,继任工部尚书一位。

前来宣旨的翰林学士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绍鸿图,允怀至理,辅弼之重,所资非轻。”

“尔津海经略兼侍读学士贾璋,文章经国,治事有方,寻高产良种,兴海漕新政,德行出众,才干优长……今右迁工部尚书,众士具瞻,四方属望,自当勉励国事,尽忠职守,方不枉朕拔擢之美意,钦哉。”

贾璋接过旨意,向绍治帝谢恩,又吩咐下属,招待过来宣旨的翰林学士。

在众人离开后,他望着窗外天光,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来。

此时此刻,或许只有杨升庵那句“万般回首化尘埃”,才能贴切地形容贾璋的心情了罢?

第219章依依辞行北上京师,拜谒金銮君臣奏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