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三百六十二章 苏门六子尽是人中龙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三百六十二章 苏门六子尽是人中龙凤!

簡繁轉換
作者:墙头上的猫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03 22:34: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62章苏门六子尽是人中龙凤!

所以读书人就是读书人,郑朝宗一上来就将整个战略给拔高了。

不仅是战略高度拔高了,其历史深度与实操性亦是完美融合,堪称「以史为鉴丶审时度势」的经典范本!

这番言论精准判断宋丶夏丶辽三方矛盾,将宋重文抑武丶西夏党项的汉民裂隙丶辽国的内斗指了出来,而将静塞军自身劣势转化为「四两拨千斤」的支点!

能够说出这番话的,非熟读《孙子兵法》《史记》等经典,非有对当下天下大势有深刻理解,非有对军伍有深入接触之人,根本说不出来这话!

郑朝宗这话一出,顿时令得王抱朴丶韩幼安丶毕太华丶阮川桥四子心中震撼,随即又生出了『时不我待』的感觉。

短短时间不见,郑朝宗竟然已经成长到现在这般高度,那岂不是已经将我给远远甩开了?

四子心中尽皆有危机感油然而生。

而此时苏允对郑朝宗的视野高度感觉非常满意,点点头道:「说得非常好啊,就这个战略建议,你已经不仅仅是将,而可以为帅矣!」

郑朝宗脸上微微泛红,道:「弟子不过是平时多想了一些,今日恰好先生提问,学生这才有感而发而已。」

苏允笑道:「其他人呢,也说说。」

毕太华立即站起,道:「先生,弟子也有几个想法。」

「哦?」苏允倒是有些诧异,你毕太华初来乍到,难道也有什麽好想法?

不过苏允也知道,自己这六个弟子各有所长,说不定也有真知灼见。

当然,既然是集思广益,也没有不让人说话的道理。

于是便点点头道:「盛章定有高见,你说吧。」

毕太华嘿嘿一笑道:「弟子不识军事,但懂经济,咱们既然要以西北为龙兴之地,那便要依靠西北养军牧民。

弟子学习先生之经济总纲,其中有一点便是以商养兵,以战拓殖。

总结其核心理念,无非便是盐铁铸财,商贾通利,屯田实边,金谷为刃。

历代经济达者,无不效管仲「官山海」之术垄断战略资源;

学桑弘羊「均输平准」调控物价;

效仿江南「海贸聚宝」开辟财源,建不依赖敌国之独立经济体系。

因此,弟子有经济五策,可为我苏学会奠定未来数十年之根基。

其一是为盐铁专营与资源垄断。

我们苏学会要夺盐州后设「盐铁使司」,仿唐刘晏「榷盐法」,实行「民制-官收-商销」三级专营。

设「盐引」票据,商贾购引贩盐至宋辽实现创收。

其次是铁器管制,于米脂设「冶铁监」,收编西夏流亡匠户,精铁专供军械,粗铁铸农具高价销辽夏。

其二乃是商路控制与关税体系。

届时可设黄河渡口税关,葭芦川水寨设「榷场司」,对秦晋商船征「三十税一」过路费;

联回鹘开通「漠南商路」,此为丝绸之路北道,可避开西夏河西走廊,对西域胡商征「驼队税」。

另设「胡商驿」提供护卫丶草料,可进行收费。

其三则是在米脂进行屯田与农业革新,我们须得完善军屯体系,行诸葛亮「渭南屯田」法,军户每丁授田20亩,三成缴公。

行西汉赵过之「代田法」亩产增三成,五年内米脂熟田达50万亩。

另外可种苜蓿养战马,替代粮草消耗,植胡麻榨油供军需;

山地种桑养蚕,设「织造院」产绢帛,抵静塞军冬衣费。

其四是先生所讲之货币与金融操控,首先我们可以发行军功券替代铜币,增加可用之钱,一旦实际成熟,便可以发行「金本位军功券」。

设「静塞银号」允许商贾以券纳税,年流通额达500万贯,抽铸币税5%(25万贯)。

为了控制物价,可仿桑弘羊「平准令」,战时低价征粮储于暗仓,饥荒时高价抛售;

对盐丶铁丶马匹实行「战时限价」,防奸商发国难财……」

说到这里,毕太华顿了顿,然后道:「……另有第五策,乃是劫掠经济与战利分配。

咱们苏学会静塞军要发展壮大,必须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以获取领土与百姓。

因此须得以战养战,每一仗不仅得大胜,还得有所收获!

因此每破一城,按「532分配」:五成归军以填补军费支出丶三成赏士卒以振兴士气丶二成赈贫民以收民心;

用此法,才能够越战越强。

嘿嘿,另外可以组建「商队猎兵」千人,伪装马匪劫宋辽富商,当然,若是来跟我们米脂做生意的,自然是要网开一面的。

另外我听说,党项贵族常常将财富藏在西夏佛寺,或许我们可以劫黄金法器熔铸军饷。」

苏允听前面四策之时连连点头,深以为然,有这四策发展苏学会之经济,的确是可以养活数万静塞军了。

但是听到第五策时候,苏允不由得失笑。

其馀人亦是笑出声来,阮川桥更是出声道:「盛章,你这可是真损啊。」

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

毕太华虽然初来乍到,但却是能够提出这麽真知灼见的意见,苏允顿时对苏门六子其他没有发言的人也生出了兴趣。

苏允看向韩幼安,道:「宁静在地方任职过,可有内政上的想法?」

韩幼安见苏允问话,立即起身与苏允躬身行礼,道:「先生,弟子的确是有些想法请先生指点。」

苏允拊掌笑道:「好好,你赶紧说说。」

韩幼安神色变得肃穆起来,道:「咱们既然是要胸怀推翻暴政丶灭亡西夏丶契丹异族之壮志,那咱们便要建立一个更加优越的政权。

因此,虽然咱们现在兵只有五六百,士不过数人,下无半民,但依然要往长远处考虑。

因此,弟子将依照先生所教授之行政丶法律丶民生丶文化丶技术丶地方治理丶应急管理等方面详细展开。

每个部分都提供具体措施丶历史依据和预期效果,确保内政策略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苏允等人顿时眼睛一亮,韩幼安这番话一出,已经表明韩幼安对此有过深入的思考。

韩幼安本就是擅长于内政,看来在地方是结合了实践,将之前苏允在太学讲学的那些东西给思考通透了!

果然韩幼安道:「西北汉胡杂居丶民风彪悍,情况十分复杂。

而我们如今起步太低,一开始自是无人信服。

因此我们行政体系必须结合当下这种情况。

因此,我建议,咱们的理念需法秦制之严,承汉风之韧,融胡俗之悍。

具体来说,便是以秦法为骨,汉制为脉,草原部落制为辅,构建一个高效的军政合一体系!

从一开始,咱们便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军政系统,指导着军民一起进取,这一块上,我们可以承秦汉三公九卿制以及北周府兵制加上本朝的保甲法,具体如何,稍后弟子会将其整理出来。

其次是官吏选拔,因为接下来我们都会是以开疆拓土为主,因此我们的科举须以实用为导向,加试《商君书》《孙子兵法》,考骑射丶寒门举子需基层历练,需屯田/戍边1年方可授官。

而在我们所统治的区域,全方面实行军功授爵,设二十等爵,斩首一级授公士,五级可荫一子入官学!

当然,也不能忽视文吏治绩卓越者,年增税超10%晋爵一级。

至于在民生保障上,我们实行屯田保甲制,实行军户管理。

每户授田50亩,三成纳粮,这远低于宋的五成税;

十户一甲,抽二丁入屯田营,可以农时耕,战时兵。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另为了稳定,可设「常平暗仓」储粮于地下,逢灾贷粮;

西北在百工上不如中原以及南方,因此我们须得鼓励技术创新,我建议进行匠籍革新。

首先是火器匠人免赋税,子嗣可科举;

若有改良震天雷射程超百步者,赏银千两,宋军火器射程仅30步,若是我们能超百步,定可以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进步。

设「百工院」收学徒,以培养更多的工匠。

在教育上也不可怠慢,我们需从蒙学开始,便引导百姓效忠我们苏学会静塞军。

比如说编《三字经·静塞篇》:「紫微兴,静塞王;除三患,安四方」;

十五岁以上男子需背诵《忠义训》,违者罚修城墙十日。

另可设「紫微书院」收士族子弟,授官位换家族效忠等等。……」

韩幼安将心中所思所想,一一讲述了出来,因为是临时而就,有些想法只是一跃而过,但已经足以看出来他思考之深!

说到最后,韩幼安道:「昔管仲以盐铁富齐,商鞅以法令强秦。

今静塞内政七策,融法家之苛丶兵家之诡丶墨家之技,十年可铸就铁桶江山!」

此言一出,议事厅之中顿时掌声如雷。

几位静塞军的将领至此面面相觑。

他们自然是知道苏门六子名声响亮,也接触过郑朝宗与平子澄,正是折服于他们的才能,因此才听从他们的指挥。

他们原本以为郑朝宗与平子澄应该是苏门六子之中最为厉害的两个。

但今日听了毕太华以及这个韩幼安的筹谋,他们这才发现,这两人虽然所长与郑朝宗以及平子澄有所不同。

但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上,亦是独领风骚啊!

啧。

他们心中暗自感慨了一下,齐齐看向上座的年轻人,这位才是真正的独领风骚,因为这苏门六子,全都是这位亲手调教出来的!

哦,是了,静塞军亦是经略一手调教出来的,若论才华,这位才是真正的天下无双!

其实不仅仅是静塞军极为将领惊诧,就是苏门六子其馀人,在听到韩幼安的发言之后,他们亦是十分惊讶。

他们亦是没有想到韩幼安在这一块上竟是思虑如此之深!

郑朝宗惊讶道:「静宁,看来你在地方上的确是用了心思了,竟然能够总结出来这麽多的策略。

你提出的整个内政体系与现有的军事丶经济策略已经是可以相衔接,形成完整的治国方略了。」

韩幼安谦逊一笑,道:「这套东西其实先生都是讲过的,只不过我们六人所留意的领域不同罢了。

海夫你关注的是军事,因此你在军事上领悟极深;

盛章关注的是经济,因此他在经济上有独特见解。

而我没有别的才能,就喜欢想一想这些内政上的事情,因此想得深一些也是正常。

加上去了地方之后,我将先生所传授的东西进行实践,还去所辖的地方仿照先生的方式进行调研。

因此算是将先生所教导的内政方面的东西了解个皮毛,否则先生这麽一问,可能就要将我给问住了。」

阮川桥闻言笑道:「静宁,你这看似谦虚,实则是自夸啊,嗨,果然是符合你这闷骚性子。」

众人尽皆笑了起来。

苏允心中感觉十分畅快,他坚持在太学讲学数年,到了此时,总算是有成果显现了。

郑朝宗筹谋军策,毕太华筹谋经济,韩幼安筹谋内政,其实到了此时,一个完善的发展战略已经是基本上完整了。

这个战略已经看到了苏学会静塞军掌握了西北之后的各种行政策略,甚至可以沿用到一个新国家的建立。

不过,这些计划足够远大也足够完善,但对于当下寨中的困境还是于事无补。

现在寨中缺粮丶少衣丶缺少战马军械的状况却是在眼前。

「笃笃笃!」

平子澄忽然以指节叩桌,声如寒泉击石。

「诸君谋远,弟子问近。」

他从袖中拿出密报一卷:「三日前探得,西夏左厢神勇军司有粮队押送陈米三千石往银州,护卫仅二百轻骑。」

他的指尖划过舆图上无定河谷,笑道:「此地距寨六十里,若今夜劫之,可解三月粮荒。」

苏允眼中精光骤亮:「子澄何时布的眼线?」

「入冬时收买的党项牧羊人。」

平子澄取笔蘸墨汁画出行军图:「雪掩马蹄,子时动手。

届时截其前队,派遣机敏队伍烧粮车制造混乱,后前后夹击,全歼其护卫,如此不仅可以获得数千石粮秣,还可以获得数百战马军械等等……」

他忽而笑了起来,道:「……然后扔一些宋军器械即可。」

众人顿时忍俊不禁,平子澄这是活学活用毕太华的劫掠理论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