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780章 为什么要用他犯的错误来惩罚自

大宝随着声音转头看去,只见人群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脸色苍白的美丽少妇,她穿着一件连衣裙,看样子家庭环境很好,

大宝的眉头皱了起来,这个人是谁呀?

没等他问,白云朋小声地说道:"这是李公平的妻子李芙蓉,她是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比李公平小十八岁。"

李芙蓉绕过地上的尸体,她的脸色又白了几分,她走到白云朋面前,好像根本没注意到大宝似的,

她咬了咬嘴唇,一副我见犹怜的模样,就连大宝都忍不住赞叹了一声,这女人......

二十二、科技赋能:智慧乡村的悄然崛起

春旱过后,南锣鼓巷迎来了久违的甘霖。田间地头重新焕发生机,玉米苗在滴灌系统的滋养下挺直了腰杆,绿油油的一片,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即将到来。

与此同时,省里“乡村振兴创新项目评选”结果揭晓,南锣鼓巷一举夺得“最具发展潜力乡村”称号。这一荣誉不仅带来了社会关注,也引来了不少专家和投资方的目光。特别是智慧医疗、数字政务等项目的成功实践,让外界对这个小村庄刮目相看。

“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村书记在一次两委会上说道,“现在是时候把‘智慧乡村’建设真正落地了。”

于是,在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后,南锣鼓巷迅速启动了“智慧乡村二期工程”,重点围绕农业管理、医疗服务、教育普及、公共安全四个方向展开系统性升级。

首先是农业智能化。村里引进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农田监测系统,通过布设在田间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温、光照强度等数据,并上传至村级数据中心。村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自家地块的生长情况,系统还会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灌溉频率和水量。

“以前靠经验种地,现在靠数据种地。”老农张德顺一边操作着手机,一边感慨道,“这玩意儿比人还懂庄稼!”

其次是医疗信息化。南锣鼓巷卫生所接入了市级远程医疗平台,村民只需坐在诊室里,就能通过视频连线与市医院的专家“面对面”问诊。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能在线完成,极大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我这老毛病,以前得坐车去城里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专家,真是方便多了。”患有高血压的王大娘乐呵呵地说。

再者是教育数字化。村里建起了“云课堂”教学中心,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高速网络,学生们可以远程参与市区优质学校的课程学习。同时,村里还开设了“成人夜校”,利用网络平台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法律知识、电商运营等方面的培训。

“咱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城里的教育资源了!”小学教师李老师看着孩子们专注地盯着屏幕听讲,眼中满是欣慰。

最后是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化。村里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和智能门禁系统,建立起一套覆盖全村的安防网络。通过AI识别技术,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并报警,大大提升了村庄的安全系数。

“以前晚上出门心里没底,现在摄像头一照,贼都不敢来。”村民赵建国笑道。

随着各项智慧设施的逐步完善,南锣鼓巷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只是依赖体力劳动,而是开始学会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改善生活。就连最年长的老人们,也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视频通话。

“我们不是要变成城市,而是要用城市的技术,守住乡村的根。”村书记站在村委会楼顶,望着远处整齐划一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民居,语气坚定。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于喜悦之中时,一场新的考验悄然而至。

二十三、危机暗涌:风波骤起的夏天

进入1963年夏季,南锣鼓巷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初见成效。但就在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事情起因于一位外地投资者的到来。这位名叫周明远的商人自称来自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有意在南锣鼓巷设立研发中心,并承诺带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他口才极佳,谈吐不凡,很快赢得了部分村民的信任。

“我们愿意出资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引入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帮助你们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周明远在村两委会议上侃侃而谈,“只要你们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收益分成可观。”

村书记听后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此事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会上,意见出现了明显分歧。

“这是个好机会,不能错过。”支持者认为,“有了这笔投资,咱们的农业水平能一下子提高一大截。”

“可别被糖衣炮弹骗了。”反对者则担忧,“这家伙来路不明,万一是个骗子怎么办?”

面对争议,村书记决定派人前往周明远所说的公司总部实地考察。几天后,调查人员带回的消息令人震惊??这家公司并无实际经营项目,注册地址是一处废弃厂房,所谓“高科技农业”不过是空壳概念。

“这是个骗局!”村书记拍案而起,“幸好我们没轻信。”

周明远见阴谋败露,连夜离开村子,从此杳无音讯。但这起事件却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质疑村两委决策过于保守,错失发展良机;也有人庆幸及时识破骗局,避免了重大损失。更有个别村民因前期投入了不少精力和期望,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咱们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品牌,差点毁在这帮外人手里!”一名村民愤愤地说。

为了稳定民心,村书记召开紧急会议,公开事件调查结果,并重申“稳扎稳打、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

“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不是泡沫式的虚假繁荣。”他说,“南锣鼓巷的成功,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随后,村里成立了“招商引资审查小组”,专门负责对外来项目的审核评估,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每一个合作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风波虽已平息,但这次事件也让村民们意识到,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陷阱。唯有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二十四、心系家园:共筑美好生活的信念

经历了春旱、文化复兴、绿色发展和投资风波之后,南锣鼓巷的村民们愈发珍惜眼前的一切。他们深知,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汗水与梦想,必须用心守护。

这一年秋天,村里组织了一场“我眼中的南锣鼓巷”主题摄影展。村民们纷纷拿起相机或手机,记录下家乡的四季美景、人文风情和奋斗足迹。

展览现场,一幅幅照片生动展现了村庄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荒废的老屋被改造成文创工坊,田野间穿梭着无人机喷洒农药的画面……每一帧都诉说着南锣鼓巷的成长故事。

“这就是我们的家,越变越好。”一位参观的老人低声念道。

而在这些变化背后,是无数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是奋战在田间的农民,是奔波在乡路上的村干部,是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是传承文化的匠人,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才让南锣鼓巷从一个普通的北方村落,蜕变为如今集生态、文化、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典范。

“我们不怕困难,只怕失去信心。”村书记在摄影展开幕式上说道,“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台下掌声雷动,那是对过往艰辛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回应。

此刻,南锣鼓巷的故事仍在继续,像一条蜿蜒向前的小溪,穿越风雨,奔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