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25章 你的行事作风比个娘们都不如

大宝搂过小哑巴,把她放入左明月的怀里,这才缓缓说道,

“黄埔玉,首先我回答你的问题,我和左干事是什么关系?”

在座的兵王们都竖起了耳朵,静静的听着,左明月长得漂亮,对她动心的。不只是黄埔玉和景松年两人,只是其他人表现的没有那么明显而已,

大宝温柔的看了左明月一眼,

“这是我的未婚妻,我们俩的结婚报告上级部门已经批了,只等过几个月,我俩都满了年龄就可以结婚了。”

“啊?”尽管已经猜到了答案,但是从大宝......

签售会后的几天,李振国的身体状况似乎比以往更加稳定了些。王秀兰看着他精神头足,心里也松了口气。可她知道,岁月不饶人,再怎么硬朗,终究敌不过年岁的侵蚀。

这天清晨,阳光还未完全洒进院子里,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王秀兰早早起来,煮了一锅小米粥,又炒了两个小菜。刚端上桌,就听见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老李?”她抬头一看,发现李振国已经穿戴整齐,手里拿着一根拐杖,站在门口。

“我今天想出门走走。”他说,“好久没去老胡同里转转了。”

王秀兰一愣,随即点头:“行,那我陪你去。”

两人慢慢走出南锣鼓巷,沿着熟悉的街道漫步。晨风微凉,吹得街边的柳条轻轻摇曳。偶尔有早起的邻居打招呼:“李大爷,今儿个气色不错啊!”

李振国笑着回应:“是啊,春天来了,心情也好。”

他们一路走到什刹海,湖面上泛着微微波光,几只野鸭在水里游弋。李振国站在桥边,望着远处,眼神有些恍惚。

“秀兰,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吗?”他忽然开口。

王秀兰笑了笑:“怎么会不记得?那时候你刚从部队回来,整个人还带着股硝烟味。”

李振国轻笑:“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活着回来,好好过日子。”

“你做到了。”王秀兰握住他的手,“你不仅活了下来,还把我们都带得好好的。”

李振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心布满岁月的痕迹,却依旧有力。他轻声道:“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年我没回来……会不会一切都不同了?”

“没有如果。”王秀兰坚定地说,“你回来了,我们就一起走过来了。”

两人在湖边坐了一会儿,便缓缓往回走。路上遇到几个卖早点的小摊,王秀兰买了两个糖油饼,递给李振国一个。

“趁热吃。”她说。

李振国接过,咬了一口,香甜酥脆,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样。

回到家中,林淑芬正好来访。她一进门就笑道:“你们这是去哪儿散步去了?”

“去了什刹海。”王秀兰一边倒茶一边说,“他说想看看老地方。”

林淑芬点点头,在李振国对面坐下:“最近出版社那边又来信了,说是有一家纪录片团队想采访您,做一期关于‘口述历史’的专题节目。”

李振国闻言微微皱眉:“我还以为这事早就结束了。”

“读者们希望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林淑芬认真地说,“而且这次不是单纯的访谈,他们会带摄像机去,记录您的生活状态、回忆片段,甚至包括一些老物件。”

李振国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行吧,那就配合一下。”

……

几天后,摄制组来到南锣鼓巷。一行人带着设备,在院子里忙碌地布置灯光和摄像机。李振国坐在石凳上,神情平静,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导演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姓张,对李振国非常尊敬。他拿着话筒,小心翼翼地问:“李老,您愿意先跟我们讲讲您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吗?”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那是1958年冬天,我在山西榆社的一个村子里养伤。那时天气特别冷,村里的人自己都吃不上饭,却还是省下口粮给我。我记得有个老太太,每天都会送来一碗热汤,说是用鸡骨头熬的,其实我知道,她是拿萝卜皮和盐凑出来的。”

摄影师默默调整镜头,将李振国的表情一一记录下来。

“有一天夜里,我发烧烧得厉害,那个老太太背着我去镇上的卫生所。路不好走,她摔了好几次,膝盖都磕破了,但她一句话都没说。”

说到这里,李振国的眼角微微湿润。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儿子也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我当成她的孩子,说只要我能活下来,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摄像机轻微的运转声。

林淑芬在一旁听得眼眶泛红,她低声对导演说:“这段一定要剪进去。”

拍摄结束后,李振国显得有些疲惫,王秀兰扶着他回屋休息。林淑芬则留下来和摄制组沟通后期制作的事宜。

当天晚上,李振国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亮,思绪飘远。

他想起了赵明远,那个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想起了那些一同入伍的战友,有的早已离世,有的音讯全无;想起了战火纷飞的日子,也想起了和平年代里那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

他闭上眼睛,心中默念:“兄弟,你在天之灵,也能安心了吧。”

……

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许多观众留言表示感动,有人甚至专门写信给李振国,表达敬意和感谢。一位年轻大学生写道:“看完您的故事,我才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影视剧里的传奇人物,而是像您这样,默默承受苦难,却始终坚持信念的普通人。”

李振国读完信后,轻轻合上,目光深远。

他知道,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那些记忆、那些精神,不该被遗忘。

春去秋来,南锣鼓巷的老槐花依旧盛开。风起时,花瓣随风飘落,如同岁月的尘埃,悄然落在每个人的心间。

而李振国的故事,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中流传下去,成为那段历史中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页。

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一页页翻着。纸张已经有些发脆,但字迹依旧清晰。他轻轻念出一句:“1958年,南锣鼓巷,重生之始。”

王秀兰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走来,在他身旁坐下:“又在看这本老本子了?”

“是啊。”李振国合上本子,目光落在院角的老槐树上,“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王秀兰叹了口气:“可你这一辈子,活得踏实,走得稳当。”

就在这时,院门被推开,林淑芬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又给你带了点好吃的。”

李振国笑着接过布包:“又是酱肘子?”

“这次不是。”林淑芬打开布包,露出一碟金黄酥脆的槐花饼,“是我特意让老家那边做的,用的是今年的新槐花。”

李振国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点头道:“味道不错,比市面上卖的好吃多了。”

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神色忽然变得认真:“老李,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什么事?”李振国放下槐花饼,看着她。

“出版社那边想请你亲自去一趟,给这本书做个签售会。”林淑芬说,“读者反响很好,他们希望见到你本人。”

李振国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搞这些做什么?”

“你不明白。”林淑芬摇头,“很多人读完你的故事后,都被打动了。他们说你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见证者,他们想听听你亲口讲述那段历史。”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如果真要我去,那就讲真实的历史吧。不美化,也不回避。”

林淑芬点头:“我会安排的。”

……

几天后,签售会在一家老书店举行。书店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历史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李振国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坐在书店中央的一张木桌前,面前放着一本《南锣鼓巷的记忆》。陆续有读者前来,有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有人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位传奇人物。

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他面前,递上一本书:“李老,我是您的忠实读者。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那段岁月是这样的。”

李振国接过书,点点头,在扉页上写下一句:“历史不该被遗忘。”

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

接下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有的甚至从外地赶来。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每个人都带着敬意而来,带着感悟而去。

王秀兰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历史传递下去。

签售会结束后,林淑芬送李振国回家。路上,他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

林淑芬笑了笑:“因为你讲的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历史。”

回到南锣鼓巷,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一抹橙红。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中依旧拿着那本书,目光深邃。

王秀兰走过来,为他披上一件外套:“别着凉了。”

“秀兰,”李振国轻声说,“你说,我这一生,值得吗?”

王秀兰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当然值得。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影响了无数人。”

李振国笑了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

风起,槐花飘落,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雪。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