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30章 生死危机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第830章 生死危机

簡繁轉換
作者:小鱼吃辣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3 14:54:37 来源:源1

大宝接回左明月后,回到了研究所,俩人躲进了空间,只留着意识在外面监视的整个研究所,他们这边在空间里过得很悠闲,

可是石云正面临着生死危机,天黑了以后,谷春芬突然闯进了石云住的小院,她冲着石云冷笑一声,

“梅姨要你现在过去,她给你介绍一位同事,这位同事姓严,是从总部来的,相信…你一定会认识吧?”

石云心里咯噔一下,她怎么会认识?时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脑子里不停的在想对策,她转身说道,

“好的,......

南锣鼓巷的秋天来得格外早,树叶还未完全泛黄,风中已带着一丝凉意。王秀兰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书??《李振国口述历史》。这是林淑芬与出版社联合整理的一部访谈录,收录了李振国生前接受过的所有采访、讲稿以及部分未公开的手记。

她一页页翻着,目光停留在某一段话上:

“我这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始终记得一句话:‘活着,就要记住那些死去的人。’”

王秀兰轻轻合上书,眼角湿润。她抬头望向院墙外那棵老柳树,枝条随风摇曳,仿佛也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这天傍晚,孙子放学回来,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进了院子:“奶奶,我们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一边说着,一边把书包甩到椅子上,“我想写爷爷。”

王秀兰笑了笑:“那你打算怎么写?”

孙子认真地说:“我要写爷爷是怎么从战场上活下来的,又是怎么在这条街上生活一辈子的。还有,他是怎么写出那么多人喜欢的书的。”

王秀兰点点头,轻声道:“你爷爷啊,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的故事,却让很多人记住了那个年代。”

孙子似懂非懂地看着她:“奶奶,你觉得爷爷幸福吗?”

王秀兰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头:“他这一生,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他心里有信仰,有家,有你我。他走的时候,脸上带着笑,你说,他能不幸福吗?”

孙子想了想,郑重其事地点点头:“那我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值得别人记住的人。”

王秀兰看着眼前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忽然觉得心里一阵温暖。她知道,李振国的精神,正在通过这些年轻人继续传承下去。

……

初夏时节,南锣鼓巷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他们是一群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系学生。他们在学校里读到了李振国的书,被深深打动,决定来实地探访这位老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他们站在李家老院子门口,望着斑驳的红砖墙,低声交谈着。

“听说李老晚年就住在这里,直到去世。”一个女生轻声说道。

“他的一生真的很传奇。”另一个男生感叹道,“从战场归来,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几十年,最后用笔记录下那段历史。”

带队的教授站在一旁,听着学生们的话,点了点头:“李老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靠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靠内心的坚持和信念。”

他们走进院子时,王秀兰正坐在槐树下择菜。看到这群年轻人,她微微一笑:“你们是来看李振国的吧?”

一位女生走上前,有些激动地说:“是的,阿姨,我们是看了李老的书才来的。我们想更深入了解他的生活。”

王秀兰放下手中的菜篮子,示意他们坐下:“那就坐这儿聊聊吧。”

她一边摘豆角,一边给他们讲述李振国年轻时的故事??如何参军、如何负伤、如何回到北京、如何在这条老街上安顿下来,又如何在晚年提笔写作,记录下那些尘封的记忆。

学生们听得入神,有的甚至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当听到李振国临终前仍念叨着战友的名字时,几个女生已经忍不住红了眼眶。

“李老真的太伟大了。”一个男生感慨道,“他没有选择隐姓埋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王秀兰看着这群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们愿意来听他的故事,是他最大的心愿。”

日子一天天过去,南锣鼓巷依旧安静如常。只是偶尔会有人来到这里,或拍照,或写文章,或只是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感受那段岁月的气息。

有一天,王秀兰在收拾房间时,发现了一个旧木箱。箱子不大,却沉甸甸的。她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几本泛黄的笔记本,还有一些老照片。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一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字。有些是李振国当年写的战地笔记,有些则是他在医院里躺着时随手记下的片段。

她在一张夹在笔记本里的纸上,看到了一行熟悉的字迹:

“若有机会,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王秀兰的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字,泪水无声滑落。她终于明白,李振国为何一直坚持写作,哪怕身体虚弱,也要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那天晚上,她将这些笔记本交给了林淑芬,并叮嘱道:“这些都是他留给我们的东西,一定要好好保存。”

林淑芬接过木箱,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会的。这些文字,不该被遗忘。”

几年后,一部以李振国为主角的纪录片电影在全国上映。影片真实还原了他的一生,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再到他晚年的写作与思考。

许多观众看完后感动落泪。有人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平凡而伟大。”

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寻找身边的李振国”,鼓励大家记录下自己身边经历过战争、为新中国奋斗过的老人们的故事。

王秀兰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的关于李振国的消息,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丈夫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却通过这些文字、影像,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窗外,槐花依旧盛开,微风吹过,花瓣纷纷扬扬落下,如同当年战场上飘落的雪花。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然落幕。

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

时光流转,转眼间,南锣鼓巷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街道两旁的槐树抽出了新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香。游客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有人驻足拍照,有人低声谈论着这条街背后的故事。

王秀兰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她依然每天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报、回忆往事。她的记忆里,李振国的身影从未模糊,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清晰。

这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林淑芬打来的。

“秀兰姐,”电话那头传来林淑芬略显激动的声音,“国家档案馆想收藏李老的遗物,包括那些手稿、日记、照片……他们说这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

王秀兰握着听筒,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我知道了……你安排吧,只要这些东西能继续流传下去就好。”

挂断电话后,她走到书房,打开了那个陪伴她多年的木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李振国留下的每一件物品,每一本书、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时光凝固的见证。

她拿起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李振国年轻时穿着军装的样子,英姿飒爽,眼神坚定。她轻轻摩挲着照片边缘,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

“老头子,你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地上,斑驳陆离,如同岁月留下的痕迹。

她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李振国躺在病床上,拉着她的手,轻声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就替我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曾一起走过的路。”

如今,她做到了。

她不仅替他看了这个世界,还把他的故事告诉了无数人。

夜幕降临,院子里的灯亮了起来,微风吹过,带来远处槐花的香气。王秀兰闭上眼睛,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李振国低沉而温柔的声音:

“活着,就要记住那些死去的人。”

她轻轻点头,低声呢喃:“我记得,我们都记得。”

南锣鼓巷的夜晚静悄悄的,只有风穿过老房子的缝隙,发出轻微的呜咽声。那声音,像极了当年战场上呼啸的子弹,也像极了岁月深处,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思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