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54章 我爹叫李刚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第854章 我爹叫李刚

簡繁轉換
作者:小鱼吃辣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3 14:54:37 来源:源1

大背头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

“那个秦局长啊,我们盂县这个地方啊很复杂,你们这些部里的同志是不了解的,所以尽量就不要再掺和啦,

我个人出钱,请你们全家在盂县玩几天,以后咱们就交个朋友,

我父亲叫李刚,现在在江苏任二把手,以后你有什么事情到了江苏,那都是一句话的事儿!”

大宝点点头,原来你爹叫李刚啊,那你这回岂不是坑爹了吗?他捂着鼻子说道,

“不是我说你身上的什么味儿这是?太辣眼睛了。”

大背头笑着说......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再次许下承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随着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林淑芬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法国的那场国际研讨会结束后,她收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邀请,希望她能前往交流经验,并分享纪念馆在战地通讯史研究与传播方面的成果。

“林阿姨,日本那边的大学也发来了邀请函。”赵志远拿着邮件走进办公室,“他们希望您能去讲讲我们做的那些项目,特别是那个VR体验。”

林淑芬接过邮件,轻轻翻开,目光在几行文字上停留片刻,随后点头:“可以考虑。我们一直强调历史的全球性,也应该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赵志远有些犹豫地说道:“不过……那边有些学者对那段历史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

林淑芬微微一笑,语气坚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去。历史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铭记与理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未来。”

赵志远看着她,眼中满是敬佩:“您说得对。那我来安排行程。”

几天后,林淑芬便启程前往东京。她带着纪念馆的部分资料和VR设备,还有一份精心准备的演讲稿。这是她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也是她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在东京大学的礼堂里,林淑芬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与学生。她的演讲从一段老通讯员的电报稿开始,讲述了战地通讯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也讲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通讯员们如何在战火中坚守岗位。

“这不仅仅是一段军事历史,”她说道,“更是一段关于人性、责任与勇气的历史。每一位通讯员,都是战场上的无名英雄。”

演讲结束后,一位日本学者起身提问:“林女士,您如何看待那段战争历史?我们是否应该一直记住它?”

林淑芬看着他,语气平静而坚定:“历史不能遗忘,也不能被美化。它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理解彼此、避免重蹈覆辙的基石。记住它,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提问,表达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与思考。

研讨会结束后,林淑芬还受邀参观了当地的战争纪念馆,并与几位日本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也正在研究战地通讯史,但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出发。林淑芬则从人文角度,分享了中国通讯员的故事,以及纪念馆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年轻人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

“我们希望能与贵馆合作,”一位日本学者说道,“将这些资料翻译成日文,让更多日本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林淑芬点头:“我很乐意。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立刻组织团队,开始与日本方面沟通资料翻译和共享事宜。与此同时,纪念馆的英文网站也在不断更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访问者。

“林主任,我们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邮件。”赵志远兴奋地走进办公室,“他们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些关于战地通讯的资料,用于他们大学的历史研究。”

林淑芬接过电脑,仔细阅读邮件内容,随后点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赵志远笑着说:“您这次去日本,真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林淑芬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而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故事,而如今,这些故事终于走向了世界。”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VR项目也在不断升级。团队与科技公司合作,新增了多个场景,包括战地电报站、临时通讯所、甚至还有模拟敌军轰炸的环境,让体验者更能感受到通讯员在极端条件下的工作状态。

“我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是让年轻人真正‘走进’历史。”赵志远向林淑芬介绍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听故事,而是亲身体验,感受那种紧张与责任感。”

林淑芬点头:“是的,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历史不该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被感知、被理解的。”

项目上线后,吸引了大量学生和游客前来体验。许多体验者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原来战争不仅仅是枪炮声,还有那些看不见的信息战。”

“原来,一封电报可以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

“感谢你们,让我明白了那些无名英雄的伟大。”

林淑芬看着这些留言,眼中泛起泪光。她知道,纪念馆的努力,正在一点点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理解。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教育项目也在不断拓展。除了《烽火传音:战地通讯史》读本外,团队还开发了一套配套的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段历史。

“我们希望,这套课程不仅能教学生历史,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林淑芬在一次培训会上说道,“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培训课程推出后,受到了广泛好评。许多教师反馈,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讨论也更加活跃。

“林老师,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关于战地通讯员的作文,得了全国一等奖。”赵志远笑着递上一份报纸,“他说,是您的读本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历史离自己这么近。”

林淑芬看着报纸上的作文标题《电波背后的英雄》,嘴角微微上扬:“真好。”

南锣鼓巷的春风依旧吹拂着展馆门口的红旗,也吹动了人们心中对历史的敬意与记忆的传承。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再次许下承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然而,就在纪念馆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推进之际,一封突如其来的邮件打破了这份平静。

“林主任,这封邮件……有点奇怪。”赵志远将电脑推到林淑芬面前,眉头紧锁。

林淑芬接过电脑,仔细阅读邮件内容。发件人署名是“东京大学战史研究中心”,但邮件中却夹杂着一些不寻常的措辞,尤其是一段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论述,明显带有某种倾向性。

“他们说,希望我们能‘调整’部分资料,以更符合‘客观性’。”赵志远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这不就是变相要求我们修改历史吗?”

林淑芬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他们这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

她深知,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常被某些势力当作工具,试图模糊战争责任、淡化侵略罪行。而纪念馆所坚持的,是基于大量原始档案、亲历者口述和实物证据的真实历史。

“我们必须回信。”林淑芬语气坚定,“但不是争论,而是用事实回应。”

她亲自起草回信,附上了纪念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原始电报稿、通讯员日记摘录,以及VR项目中所依据的真实战地通讯记录。

“我们欢迎学术交流,也尊重不同观点的探讨,但历史的事实不容篡改。”她在信中写道,“纪念馆的使命,是记录真实,而非迎合。”

回信发出后,团队成员都捏了一把汗。但没想到,几天后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年轻学者的私人邮件。

“林女士,谢谢您坚持了历史的真实。”信中写道,“我们是一群年轻的历史研究者,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客观面对历史真相的窗口。您的纪念馆,是我们看到的最真实的那扇窗。”

这封邮件让林淑芬和整个团队都感到欣慰。他们明白,历史的传播不仅需要资料的展示,更需要一种态度??一种不屈服于偏见、不妥协于遗忘的态度。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VR项目也迎来了新的突破。科技公司与纪念馆合作,开发出一套“沉浸式电报通讯模拟系统”,体验者可以亲自操作老式电报机,接收和发送战地电报,甚至在模拟轰炸中体验通讯员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完成任务。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教育方式的革新。”赵志远兴奋地说,“我们正在打破传统博物馆的边界,让历史成为一种体验。”

项目上线后,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来体验。许多学生在体验后纷纷表示:“以前总觉得历史很遥远,但现在我好像真的‘活’在那个年代。”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封电报能改变一场战斗的命运。”

“原来,通讯员也是英雄。”

林淑芬看着这些留言,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纪念馆的努力,正在一点点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新一代的历史观。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纷纷发来合作意向,希望引进纪念馆的资料、课程和VR项目。

“林主任,我们是不是该考虑成立一个国际交流部?”赵志远提议道,“现在的需求已经超出了我们现有的能力。”

林淑芬点头:“是时候了。我们要把纪念馆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历史交流平台。”

她开始着手组建国际交流团队,聘请翻译、历史学者、文化交流专家,确保每一份资料都能准确传达,每一个项目都能尊重文化差异,同时坚守历史的真实性。

“我们不是要输出观点,而是要提供事实。”林淑芬在团队会议上强调,“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历史,也让中国看到世界的历史视角。”

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纪念馆也开始收到来自海外的捐赠。一位曾在朝鲜战争期间担任战地通讯员的美国老兵,寄来了一本他亲手记录的战地通讯日志。

“我听说你们的纪念馆在讲述这段历史,”他在信中写道,“我愿意把我记录的这些资料交给你们,希望它们能帮助更多人理解那段岁月。”

林淑芬捧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眼中满是敬意。她知道,这不仅是资料,更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历史见证。

“我们要为这些国际资料设立一个特别展区。”她对团队说道,“让世界看到,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

南锣鼓巷的春风依旧吹拂着展馆门口的红旗,也吹动了人们心中对历史的敬意与记忆的传承。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再次许下承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