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56章 这个秦大宝是自己惹不起的存在

大宝站在大背头和王明杰他们面前,刚才段清文叫走了五个人,剩下这几个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们,但他们是大背头的死党,想去巴结段清文,也晚了,

大背头垂头丧气的说道,

“秦局长,多个朋友多条路,你高抬贵手,等我这边过关以后,我肯定会重重的感谢你的。”

大宝冷冷一笑,

“你还是留着你的烟和酒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吧,我和你走的不是一条路,这次的事件你肯定会被追责,不管你爹是李刚还是谁,反正现在这个职务你是保......

展览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林淑芬亲自带领团队筛选展品,从大量的历史档案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通讯员手稿、战地日记、电报稿、录音带以及部分修复后的照片。每一件展品都经过反复推敲,确保其真实性和代表性。

“这些资料,”林淑芬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歌颂,而是为了让人们看到那些在战争中坚持记录真相的人。他们的声音,不该被遗忘。”

赵志远点头附和:“我们不能只展示胜利的光辉,也要呈现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时刻。历史的复杂性,正是它的力量所在。”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技术团队也在全力调试VR设备。这次展览将特别设置一个沉浸式体验区,观众可以戴上VR头盔,进入战地通讯员的视角,亲历他们在前线工作的紧张与危险。为了让体验更加真实,团队特意邀请了几位老通讯员录制了口述回忆,作为VR内容的背景音。

“他们不是演员,”林淑芬对团队成员说道,“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声音,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战争的真实。”

展览的国际协调工作由新成立的国际交流部负责。山田明子作为实习生,也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翻译与校对。她对纪念馆的资料有着极高的热情,甚至主动提出撰写一篇关于中日战地通讯员对比研究的文章,准备在展览期间发表。

“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她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希望能通过我的研究,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视角,也让他们看到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展览的消息传开后,不仅吸引了大量历史学者的关注,也引发了国际媒体的报道。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联系纪念馆,希望进行专访。林淑芬一一接受,但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炒作,不煽情,只讲事实。

“我们不是来制造话题的,”她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是来讲述历史的。如果能让一个人真正理解战争的代价,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随着展览日期的临近,林淑芬开始着手撰写那本英文版的《战地通讯员的故事》。她将书稿命名为《InkandFire:TheVoicesfromtheFrontlines》(《墨与火:前线的声音》),希望它能成为展览的重要补充。

她在序言中写道:

>“这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部英雄史诗。它是一段关于普通人如何在战争中坚持记录真相的故事。他们不是战士,却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炮火之间;他们不是政治家,却用笔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他们不是神,但他们用文字点亮了人性的微光。”

>

>“我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明白,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那些通讯员的声音,至今仍在回响。我们是否愿意倾听,将决定未来是否会重蹈覆辙。”

书稿完成后,林淑芬亲自联系了几位国际历史学者,请他们为书作序。其中一位是来自美国的战地记者研究专家艾伦?史密斯教授,他在回信中写道:

>“读完您的书稿,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研究战地记者多年的学者,我从未见过如此真实、如此震撼的历史记录。这些通讯员的故事,不仅是你们的遗产,也是全世界的财富。我非常荣幸能为这本书作序,也希望它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真相的力量,远比子弹更持久。”

展览开幕前夕,林淑芬带着团队前往华盛顿特区,亲自参与布展工作。美国退伍军人历史基金会的负责人亲自接待了他们,并安排了一场小型座谈会,邀请了几位美国的老兵与中国的团队交流。

“我很佩服你们的工作,”一位年近七旬的美国老兵在座谈会上说道,“我在越南战场上服役过,我知道战地通讯员的重要性。他们不是战士,但他们记录下的每一句话,都是战争的真实写照。”

林淑芬听后,轻轻点头:“是的,他们不是战士,但他们用文字守护着真相。无论是在朝鲜、越南,还是其他战场,他们的使命从未改变。”

座谈会结束后,老兵们纷纷与林淑芬合影留念。有位老兵还送给她一枚旧军牌,上面刻着他在越南服役时的名字。

“这是我的纪念品,”他笑着说,“但我希望它能成为你纪念馆的一部分,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战争的代价是什么。”

林淑芬郑重地接过军牌,眼中闪过一丝泪光。

展览正式开幕那天,华盛顿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展厅内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纷纷前来参观。展厅中央,一个巨大的投影墙上循环播放着通讯员的采访片段,背景音乐是他们当年在战地记录下的真实录音。

“这不仅仅是一次展览,”一位德国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我从未如此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位美国教师留言道,“我会把这次展览的内容带入课堂,让学生们明白,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几行字,而是无数人用生命书写的现实。”

展览持续了一个月,期间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纪录片放映以及与老通讯员的对话活动。林淑芬亲自参与了其中几场,她的演讲朴实而有力,打动了无数观众。

“我不是历史的评判者,”她在一次讲座中说道,“我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我们纪念馆的使命,不是告诉人们应该相信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历史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由无数灰色组成的真实。”

展览结束后,林淑芬带着团队返回北京。尽管身心俱疲,但她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这只是开始。”她在回程的飞机上轻声说道,“我们还有很多故事要讲,还有很多真相要呈现。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我们就不会停下脚步。”

回到南锣鼓巷的纪念馆后,林淑芬立刻投入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她计划将展览的内容整理成电子档案,上传至纪念馆的英文网站,供全球观众免费访问。

“历史不该被封锁在展厅里,”她对团队说道,“它应该属于所有人。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用过去照亮未来。”

与此同时,山田明子也完成了她的实习期。她临走前,特意送来一份厚厚的翻译稿,是纪念馆部分核心资料的日文版本。

“这是我送给纪念馆的礼物,”她微笑着说,“希望它能帮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你们的故事。”

林淑芬接过翻译稿,紧紧握住山田明子的手:“谢谢你,山田小姐。你已经成为了我们团队的一部分。”

山田明子眼中泛起泪光:“能在这里工作,是我一生的荣幸。”

展览的成功,不仅让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让林淑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而是用来理解和传承的。

南锣鼓巷的春风依旧吹拂着展馆门口的红旗,也吹动了人们心中对历史的敬意与记忆的传承。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再次许下承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