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79章 人命在你们这些权贵眼中不过是

大宝转过头对老太太说道,

“就连苏首长都不敢对我说这种话,您跟我说这种话有点儿过了,我知道您的身份,相信您在刚才也打听过我的身份了,

苏首长和您的为人我一向都很敬佩,包括我姥姥也曾经跟我提过,当年您在苏区做妇女工作的时候,哪怕是胃病犯了,也不会休息,

我也很敬佩您的工作精神,不过我还是劝你一句,苏玉宝是一颗苏家的毒瘤,我是在帮您下决心把他剔除,如果继续留着他,苏家会深受其害。”

老太太的脸色缓和了......

林淑芬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中依旧捧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窗外的北京,灯火依旧通明,街道上车辆穿梭不息,仿佛那些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仍在黑暗中静静燃烧。她的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她将笔记本轻轻合上,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明远、阮文忠……他们的名字在她的脑海中回响,如同战地中的笔锋,刺破谎言,留下真相的印记。

“我们不能让这些声音被遗忘。”她低声自语,随即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团队核心成员的号码。

“小李,我决定启动‘战地通讯员口述历史’计划。”她的语气坚定而冷静,“我们要走访更多曾亲历越南、柬埔寨、老挝战场的记者、通讯员、摄影师,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整理成口述档案。”

电话那头传来小李略带惊讶的声音:“林姐,你是说……我们要做口述史?”

“对。”林淑芬点头,尽管对方看不见,“这不仅仅是展览的一部分,它将成为一个长期项目。我们要用他们的声音,讲述战争的真实面貌,记录那些被历史边缘化的声音。”

小李沉默了几秒,随即郑重回应:“我明白了。我会立刻联系相关的人,安排行程和采访提纲。”

挂断电话后,林淑芬再次翻开笔记本,目光落在那句熟悉的字迹上:“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嘱托,更是一份承诺。

几天后,林淑芬带着团队,踏上了前往越南的旅程。他们第一站是河内,那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已经等在家中。老人名叫陈文雄,曾是越南通讯社的资深记者,也是阮文忠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见面时,老人拄着拐杖,眼神却依旧明亮如炬。他紧紧握住林淑芬的手,声音沙哑却坚定:“你终于来了。”

林淑芬微微一笑:“阮先生的故事,我想让更多人知道。”

陈文雄点点头,缓缓坐下,从柜子中取出一叠泛黄的手稿和几张老照片。他轻轻抚摸着那些纸张,仿佛在抚摸过去的岁月。

“这是阮文忠最后的手稿。”他低声说,“他离开金边前,托我保管这些资料。他说,如果他回不来,就交给值得信任的人。”

林淑芬接过手稿,心中一震。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

“1975年4月,金边街头,红色高棉控制区。我目睹了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清洗。教师、医生、律师……一个个被带走,从此再无音讯。他们的罪名,是‘受西方教育’或‘曾与美国人接触’。这是屠杀,是系统的、有组织的种族清洗。”

她继续读下去,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与无奈。阮文忠不仅记录了这些暴行,还试图将这些资料秘密带出柬埔寨,交给国际媒体。然而,他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追捕。

“他是在试图越过边境时被抓获的。”陈文雄低声说,“我后来才知道,他被关进了S-21监狱。”

林淑芬的心猛然一沉。S-21,又称图尔斯林监狱,是红色高棉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那里曾关押过数万名“敌人”,几乎无人生还。

“他……有没有留下遗言?”她轻声问。

陈文雄摇头:“没有。但我知道,他始终坚信,只要有人记得,真相就不会被掩盖。”

林淑芬轻轻合上手稿,眼中泛起泪光。她知道,她必须继续完成他们的使命。

回到北京后,她将阮文忠的手稿整理成展区的一部分,并命名为《沉默的证言》。展览开幕当天,无数观众驻足在这块展区前,默默阅读那些字字血泪的文字。

与此同时,她也启动了“战地通讯员口述历史”计划的第一阶段。团队走访了十几位曾亲历越南战争的老记者,记录下他们的亲身经历与回忆。这些口述资料被整理成音频与文字,上传至展览官网,供全球研究者与公众查阅。

一位名叫黄志远的摄影师在采访中回忆道:“1973年,我曾与李明远一同前往前线。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哪怕炮火在耳边呼啸,他也从未退缩。他告诉我,‘如果我们不记录,历史就会被篡改。’”

另一位曾在柬埔寨工作的法国记者玛德琳?罗森则说:“阮文忠是个真正的记者。他不怕死,只怕真相被掩盖。他曾在金边街头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被绑着的男孩,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愤怒。那张照片后来被国际媒体广泛使用,成为红色高棉暴行的象征之一。”

林淑芬听着这些讲述,心中愈发坚定。她知道,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人性的见证。

几个月后,她策划了一场名为“真相的代价”的专题讲座。讲座邀请了多位战地通讯员、历史学者与人权活动家,共同探讨战地报道在战争中的作用与意义。

“战地通讯员不是英雄。”她在讲座上说,“他们只是普通人,但他们选择站在历史的最前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画面。他们的工作,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危险,也更沉重。”

讲座结束后,一位年轻的记者走上前来,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林老师,我是一名刚入行的战地通讯员。听了您的讲座,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想成为像李明远和阮文忠那样的人。”

林淑芬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记住,记录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责任。”

回到家中,她再次翻开李明远的笔记本,最后一页依旧写着那句话: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她轻轻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北京的夜色依旧灯火通明,街道上车水马龙,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而她,也将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林淑芬坐在办公室的桌前,手中握着一封刚收到的信。信封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她一眼便认出那是阮文忠的笔迹。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抽出那张泛黄的纸页,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迹略显潦草,却透着一股紧迫感:

“亲爱的约翰,

我已经在金边待了一周。这里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红色高棉正在对知识分子进行系统性的清洗。他们用最残酷的方式,试图抹去历史、文化和思想。我必须记录这一切,哪怕这意味着我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曾试图联系外界,但所有的通讯都被切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些记录交给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希望他能将它们带出去。

请记住,真相不会被掩盖太久。只要还有人记得,它就不会消失。”

落款日期是1975年4月。

林淑芬的手微微颤抖。她终于明白,阮文忠并非只是记录者,他更是一个策划者、一个行动者。他不仅记录真相,还试图将这些真相传递出去,哪怕这意味着他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立刻联系团队,将这封信的内容整理成展区的一部分,并将其命名为《未完成的报道》。同时,她也开始筹划一场关于战地通讯员如何在战争中传递真相的专题讲座。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展览。”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我们要让观众明白,战地通讯员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信息的传递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真相带出战区,让世界看到战争的残酷。”

小李点头:“我已经联系了几位曾在越南战争和柬埔寨战争中工作的战地通讯员,他们愿意接受采访,并分享他们在战地的经历。”

林淑芬满意地点头:“很好。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战地通讯员的工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责任。”

与此同时,她开始整理阮文忠的信件,并联系越南的历史学者,希望他们能协助分析这些信件的背景信息。她还联系了几位曾在越南战争中工作的战地通讯员,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关于阮文忠的回忆。

几天后,她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内的邮件。发信人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自称是阮文忠的老朋友,曾在越南战争期间与他共事。

“阮文忠是个真正的记者。”老人在信中写道,“他从不畏惧真相,也从不屈服于权力。我们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也曾在炮火中争论新闻的边界。他教会我,记录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责任。”

林淑芬读完信,眼眶微红。她知道,这又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她,将继续讲述这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她立刻安排团队前往河内,与这位老人会面,并收集更多资料。同时,她也开始策划“被遗忘的战地之声”展览的第三阶段,准备将阮文忠的故事与更多类似的战地通讯员故事一同展出。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了一本旧笔记本,封面已经破损,内页却保存完好。翻开第一页,是一行熟悉而坚定的字迹:

“亲爱的林女士,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人世。但请你相信,我始终在记录真相。我曾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也亲历了被遗忘的痛苦。我希望我的文字能有人继承,能有人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落款日期是十年前,署名是李明远??那位曾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战地通讯员。

林淑芬的手微微颤抖,她将笔记本轻轻合上,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而她,也将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