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88章 穿官衣儿的从来都翻脸不认人

金四爷吓了一跳,一抬头只看到三徒弟王凤鸣满头大汗的跑了进来,金四爷的脸一沉,

“我说凤鸣,你不好好出去工作,跑这来干什么?毛毛躁躁的,一点儿都不稳当!”

王凤鸣这些徒弟可不敢跟师傅顶嘴,这老东西是心狠手辣,曾经他二徒弟跟他顶了一句嘴,这老货竟然用锥子在他二徒弟的腮帮子上整整扎了三十六下,那两边的脸都快扎成筛子了,喝口水就跟喷壶似的,

王凤鸣赶紧的给师傅行了个礼,然后凑到金四爷耳边低低的声音说道,

林淑芬坐在北京家中书房的木椅上,窗外的风声穿过梧桐树的枝叶,发出低低的呜咽。她刚从南方回来,那里有一场关于东南亚战争的学术会议,她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她本可以拒绝,但她知道,每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机会,都是让那些沉默的声音被听见的可能。

她将手中的笔记本轻轻合上,目光落在桌角那张泛黄的照片上。照片上是阮文忠与李明远,两人站在柬埔寨的一片稻田边,笑容里藏着疲惫,也藏着坚定。那是1973年,战争尚未全面爆发,但他们已经嗅到了死亡的气息。

她轻轻摩挲着照片边缘,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南锣鼓巷长大的小女孩,也不再是那个在北大图书馆里翻阅旧报纸、幻想成为战地记者的大学生。她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记录者,一个讲述者,一个让历史不再沉默的人。

但她也知道,这条路并不平坦。

就在她准备开始撰写《沉默的见证者V:未竟的旅程》时,一封来自云南的信件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信是阮明辉寄来的。

林淑芬拆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纸,字迹工整而冷静:

“林阿姨:

我找到了一个人,他可能知道吴文海的真正身份。他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了多年,据说曾是红色高棉内部的翻译官。我已与他取得联系,但他不愿与陌生人见面。他说,只有你亲自来,他才愿意开口。

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知道,这可能是我父亲失踪前留下的最后一个线索。

请告诉我,你是否愿意再来一次。”

林淑芬读完信,手指微微颤抖。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线索,而是一扇通往真相的大门。她不能拒绝。

她立刻开始准备前往云南的行程。她没有告诉张远航,也没有通知出版社。她知道,这次行动必须低调。她已经习惯了被“关注”,但这一次,她不想让任何人陷入危险。

她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昆明的火车。车厢里人不多,窗外的景色在夜色中模糊成一片。她靠在窗边,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阮文忠最后一次离开北京时的画面。那时他也是这样,独自一人,带着相机和笔记本,走向未知。

她知道,自己正在走一条和他相同的路。

几天后,她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镇见到了阮明辉。他比上次见面时更瘦了,眼神却依旧坚定。

“他叫林振南。”阮明辉低声说,“曾经是红色高棉的翻译官,后来逃到了缅甸,再辗转来到这里。”

“他愿意说什么?”林淑芬问。

“他说,只有你来了,他才会说。”

他们一同前往那个小村庄。村庄隐藏在群山之间,几乎与世隔绝。林振南住在一个简陋的木屋里,屋外种着几株玉米,屋内摆着一张破旧的桌子和几张椅子。

他看见林淑芬走进来,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一丝苦笑。

“你终于来了。”他说,“阮文忠的女儿,对吗?”

林淑芬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我不是他的女儿,我是他的学生。”

林振南点点头,没有再追问。他缓缓坐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皮夹,里面是一张泛黄的身份证,上面写着“吴文海”。

“他是我的兄弟。”林振南低声说,“我们曾是地下组织的成员,在越南战争期间,我们被派往柬埔寨,试图揭露红色高棉的真实面目。”

林淑芬屏住呼吸,继续听他说下去。

“但我们失败了。”林振南的声音有些颤抖,“吴文海被他们发现,他选择了留下,让我逃走。他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真相就不会被埋葬。”

林淑芬的眼眶湿润了。她终于明白了,吴文海不是红色高棉的合作者,而是他们的敌人,是那个试图揭露真相的人。

“那封信,”她问,“阮文忠的信,是你交给他的吗?”

林振南点头:“是的。那封信里,吴文海写下了他知道的一切。他让我转交给阮文忠,希望他能带出去。”

林淑芬终于明白,为什么阮文忠会在信中提到“马德望的山谷”,为什么他会提到“吴文海”。那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一个名字,而是一段被刻意抹去的历史。

她轻轻合上手中的身份证,低声说:“谢谢你,林先生。谢谢你让这段历史重见天日。”

林振南没有说话,只是望着窗外的群山,眼神中透着一丝释然。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将这段经历整理成书,命名为《沉默的见证者V:未竟的旅程》。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吴文海的故事,也记录了林振南的经历,以及那段被遗忘的地下抗争。

书出版后,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许多学者认为,这本书填补了红色高棉研究中的空白,也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历史中不仅有受害者,也有反抗者。

林淑芬站在家中书房,望着窗外的北京城。夜色深沉,万家灯火在黑暗中闪烁,仿佛无数未被讲述的故事在等待被听见。

她轻轻合上笔记本,低声说道:

“我答应过你们,我会继续讲述。”

她知道,自己的旅程还没有结束。

她将继续前行,继续记录,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因为,这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责任。

林淑芬站在北京的家中,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轻轻摇曳,叶片发出沙沙的声响。她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战地新闻的讲座,回到家中,身心俱疲,但内心却依旧翻涌着无法平息的情绪。她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学者的职责范围。她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重塑历史。

她将阮文忠的手稿摊在桌上,一页一页地翻阅,试图从中找出更多被遗忘的细节。这些手稿记录了他在柬埔寨的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战争不是黑白分明的,它是一片灰色的迷雾,吞噬一切,包括真相。”

林淑芬轻轻合上手稿,目光落在那本李明远的笔记本上。她记得那封信的最后一句话:“愿你永远坚守真相。”她做到了,但她也清楚地知道,真相并非总是受欢迎的。自从《沉默的见证者:未被讲述的真相》播出以来,她收到了不少来自官方的询问,也遭遇了一些媒体的质疑。有人指责她“夸大战争的残酷”,也有人质疑她“是否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

她知道,这不过是开始。

她决定将阮文忠在柬埔寨的经历整理成一本书,作为《沉默的见证者》的续篇。她将这本书命名为《沉默的见证者II:柬埔寨的回声》。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被遗忘的历史,也让世界看到,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

为了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她开始联系几位研究东南亚历史的学者,并前往柬埔寨进行实地调查。她在金边、暹粒、马德望等地走访,与当地的幸存者交谈,记录下他们的故事。有些老人已经记不清时间,但他们的眼神中,依旧残留着那段岁月的恐惧。

“他们说我们是敌人。”一位年迈的妇女对她说,“可我们只是种田的农民,连枪都没见过。”

林淑芬握着她的手,久久无言。

回国后,她开始着手整理这些资料。她将阮文忠的手稿、照片,以及她在柬埔寨的采访内容进行比对,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她知道,这本书一旦出版,势必会引发更大的争议,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她将书稿交给出版社的那天,天空下起了小雨。她站在出版社门口,望着雨中的街道,心中却是一片清明。她知道,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阮文忠和李明远,更是为了那些被战争吞噬却从未被记住的人们。

几个月后,书正式出版,反响热烈。许多学者将其视为研究柬埔寨红色高棉时期的重要文献,也有不少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人写道:“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战争的意义。”也有人留言:“感谢你让这些沉默的声音被听见。”

林淑芬看着这些评论,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然而,她没有停下脚步。她开始计划第三部纪录片,主题是“战地记者的使命与代价”。她希望通过对阮文忠和李明远生平的回顾,探讨战地记者这一职业的本质??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见证者。

她联系了多位曾与阮文忠、李明远共事的同行,也采访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她听到了许多从未听过的细节。有人说,李明远在越南时曾多次拒绝撤离,只为了拍下一张更真实的战争照片;也有人说,阮文忠在柬埔寨失踪前,曾留下一句遗言:“如果我死了,请让世界知道我看到了什么。”

这些话语,深深震撼了她。

纪录片拍摄完成后,她亲自剪辑,亲自配音。她希望,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种责任的延续。

当《沉默的见证者III:战地记者的使命与代价》正式播出时,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许多战地记者纷纷留言,表示“我们从未停止记录,只是希望有人愿意倾听”。一些高校也将这部纪录片列为新闻学和历史学的必修课程。

林淑芬站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夜色。她的桌上摆着那本李明远的笔记本,最后一页依旧写着那句话: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她轻轻合上笔记本,心中默念:

“我做到了。”

而她,也将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