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华娱:从选秀顶流开始 > 第六章 少女阿滨东渡

华娱:从选秀顶流开始 第六章 少女阿滨东渡

簡繁轉換
作者:年兽7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16 16:49:15 来源:源1

接下来的几天,沈倦就留在魔都,一边处理此前堆积的广告拍摄工作,一边带滨边美波打卡她想要去到的每个景点,其中有很多甚至连沈倦这个魔都本地人都没去过,所以倒也算是陪着她一起见世面开眼界了。

期间,电...

林然接过那张泛黄的纸条,指尖轻轻抚过那些褪色的字迹。十六岁的夏天仿佛在眼前重现??教室后排的阳光斜斜洒在五线谱上,江临一边弹着吉他,一边皱眉说:“这歌词太直白了,像情书不像歌。”可那天晚上,他却偷偷录了一版清唱发到班级群,署名“匿名同学”。

“你一直留着?”林然声音有些哑。

“每一张你写废的草稿我都收着。”江临笑了笑,眼神温柔得像是能融化夜色,“你以为我出国前烧掉的是什么?那是你的涂鸦本复印件。真品在我保险柜里,贴着‘禁止销毁’的标签。”

林然低头看着那行小字:“只要你在,哪里都是舞台。”忽然觉得胸口发烫,像是有旋律从旧时光里涌出来,冲破层层封锁,在心口炸开一个缺口。

“我们重新写它吧。”他说。

江临点头:“用交响乐编曲,加一段大提琴独奏,放在《逆?回声》终章。”

两人并肩走向录音棚,脚步踩碎一地月光。基地四周静谧,只有风穿过树林的沙沙声,和远处猫头鹰低鸣。推开工作室门时,灯自动亮起,墙上挂着他们高中时期的合照:一个穿着校服抱着吉他,另一个站在钢琴旁笑得张扬。照片边框积了些灰,却被定期擦拭过,边缘还贴着一张便利贴,写着“等你们回来补签合同”。

“程砚还真守约。”江临轻笑。

“她说你是公司历史上第一个被‘冷冻五年’还能重启合约的人。”林然打开电脑,调出未完成的新专辑框架,“但她没告诉你一件事??当初你母亲反对你回国,她亲自飞去瑞士谈了三天。”

江临怔住:“我妈……不是一直觉得娱乐圈是深渊吗?”

“她说你病重那年,每天听着林然的demo入睡。”程砚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拎着两杯热奶茶,“她说:‘至少那个孩子,从来没让我儿子觉得自己是个负担。’”

她把奶茶放下,语气恢复干练:“下周金音奖提名公布,《等你回来》大概率入围年度歌曲。但评审团提出一个问题??这首歌的情感表达是否过于私人化,缺乏公共价值?”

林然沉默片刻,起身走到架子前,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

“这是过去三个月收到的读者来信。”他将信封递给程砚,“全是听了MV后寄来的。有人说是这首歌让他鼓起勇气向父亲道歉;有人写了自己陪女友抗癌的经历;还有一个高中生,说他原本打算退学去打工养家,听完《等你回来》,决定再试一次高考。”

程砚翻看几封,眼圈渐红。

“音乐不该只是情绪出口。”林然望着窗外的星空,“它应该成为桥梁,让孤独的人知道,他们的沉默曾被另一个人听见。”

江临忽然开口:“我想参加金音奖发布会。”

程砚惊讶:“你不是拒绝所有公开露面吗?”

“这一次不同。”他目光坚定,“我要站在台上,告诉所有人,我不是因为痊愈才回来的。我是带着疾病、恐惧和不确定回来的。但我依然选择站在这里,是因为有人愿意为我写一首歌,而不是一句挽联。”

空气凝滞了几秒。

程砚深吸一口气:“好。我会安排专访,但条件是??你们必须共同接受采访,不许一个人替另一个承担压力。”

林然看向江临,后者微微颔首。

“成交。”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加速键。宣传物料陆续定稿,团队开始筹备金音奖红毯造型。媒体嗅到风声,纷纷猜测“神秘作曲人”将首次亮相,热搜词条#江临现身北京#一度冲至榜首。粉丝自发组织接机应援,却被工作室提前叫停。

“我不想让他刚回来就面对闪光灯围猎。”林然对公关团队说,“我们要做的是传递信息,不是制造话题。”

于是,一段由林然口述、江临执笔的短片悄然上线。黑白画面中,两个少年坐在琴房地板上,背靠背写着歌,画外音缓缓响起:

>“我们曾经以为,写出一首能让万人合唱的歌,就是成功。

>后来才发现,真正珍贵的,是哪怕全世界都不懂,仍有一个人能接住你最后一个音符。”

视频结尾浮现一行字:

**“4月18日,金音奖现场,见。”**

颁奖礼当天,暴雨倾盆。

林然站在后台走廊,望着镜子里穿黑色丝绒西装的自己,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胸前那枚音符胸针。化妆师提醒他领结歪了,他摇头:“就这样吧,他喜欢我随性一点的样子。”

手机震动,是江临发来的消息:

【我在B2停车场,有点紧张。】

他笑了,回复:【还记得高三那年校庆演出吗?你忘词了,我就即兴改旋律救场。今天也一样,我在台上等你。】

电梯门开,江临缓缓走上来。他穿着深灰高领毛衣配黑色长裤,外披一件简约风衣,脸色略显苍白,但眼神沉稳。助理想上前搀扶,被他轻轻避开。

“我能走。”他说,“只是走得慢一点。”

林然迎上去,没有拥抱,只是牵起他的手,十指相扣。

“准备好了吗?”

江临点头:“为了这一刻,我等了五年。”

红毯开启时,雨势稍歇。记者们举着伞等待,镜头焦距早已对准入口。当主持人念出“特别贡献单元:林然&江临”时,全场哗然。

他们并肩走出通道,步伐缓慢却坚定。闪光灯如星河炸裂,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喊:“江老师!欢迎回来!”也有人哽咽着大喊:“《等你回来》救了我妈妈!”

林然始终微微侧身,为江临挡住最密集的光线。直到踏上台阶,江临忽然停下,转身面向媒体区。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他的声音不大,却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回来?我想说,不是我选择了时机,而是时间终于允许我说真话??我患有遗传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无法根治,只能控制。这些年,我一直在与复发抗争。”

人群骤然安静。

“但我没有放弃创作,也没有放弃希望。”他握紧林然的手,“因为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有一首歌穿越八千公里,告诉我:你还被人深深爱着。所以今天,我不只是作为音乐人归来,更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这里,请求社会对慢性病患者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偏见。”

掌声从零星到雷动,许多人站起来鼓掌。

进入会场后,林然低声问他:“疼吗?”

“有一点。”江临苦笑,“刚才讲话的时候,腿有点麻。但值得。”

“以后这种事,让我来说。”林然揉了揉他手心。

“不行。”江临摇头,“这是我欠世界的交代。也是还给你的礼物??让你不必再替我隐瞒。”

当晚,《等你回来》毫无悬念斩获“观众选择特别奖”。当主持人宣布结果时,全场起立鼓掌。林然接过奖杯,正要发言,却发现江临已悄然起身,走向舞台中央的钢琴。

他坐下的那一刻,全场屏息。

琴盖掀开,灯光聚焦在他苍白的手指上。他深吸一口气,弹出一段全新旋律??正是《起点》的完整前奏。随后,林然走上前,拿起立麦,轻轻接唱:

>“这些年我走得很远

>可每首歌都藏着你的名字

>如果世界终于听见我的声音

>那是因为你教会我说爱不用翻译……”

歌声落下,余音绕梁。江临抬头望向他,眼中含泪:“这首是你写的,但旋律,是我们一起活下来的证明。”

台下,程砚悄悄抹去眼角泪水。她知道,这一晚过后,华语乐坛将永远记住这个名字组合:**林然&江临**。

庆功宴设在酒店顶层花园。雨水洗过的城市灯火璀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香。林然陪江临坐在角落避风处,两人共用一副耳机,听着他带来的U盘里的作品。

第一首叫《呼吸频率》,纯钢琴伴奏,记录的是他在医院化疗期间的心电图节奏改编成的旋律。“每次心跳紊乱,我就把它记下来。”江临说,“后来发现,这些不规则的节拍,反而最有生命力。”

第二首是《雪落苏黎世》,小提琴与电子合成器交织,描绘冬夜里独自走在街头的画面。“那时候总梦见你来找我,醒来却发现枕头湿了一片。”他笑着说,语气平静,“但现在回头看,那段日子也不是全然痛苦。它让我学会用耳朵听世界,而不仅仅是用手写歌。”

林然听得眼眶发热。他忽然明白,这五年江临并非停滞,而是在另一种维度完成了蜕变??他的音乐不再追求流行度,而是直面脆弱,拥抱不确定性。

“我想把这些都放进《逆?回声》。”林然说,“不只是我们的故事,还有那些没能站上舞台的人的声音。”

江临点头:“我们可以发起‘未完成旋律征集计划’,邀请普通人投稿他们写了一半的歌,由我们来续写、录制。”

“然后办一场公益音乐会。”林然接道,“门票收入全部捐给青年艺术家健康基金。”

两人相视一笑,如同回到十七岁那年,在琴房里畅想未来的模样。

深夜散场时,雨又下了起来。司机提议送江临先回住处,却被他拒绝:“我想和他多待一会儿。”

于是他们在露台驻足,任细雨沾湿肩头。远处城市灯火朦胧,像漂浮在水中的星辰。

“你说,如果我们早一点坦白,是不是就能少走些弯路?”江临忽然问。

“我不知道。”林然望着天际,“但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现在这条路。因为正是那些误解、沉默和等待,才让这首歌有了重量。真正的爱,不该建立在完美假设之上,而是在破碎中依然选择拼凑。”

江临轻轻靠在他肩上:“下次别再半夜蹲录音棚外等我了。”

“那你别再一声不响消失五年。”林然搂住他肩膀,“约定好了。”

“嗯。”他闭上眼,“以后每年四月十八,我们都来这儿听雨。”

几天后,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复“青年艺术家健康守护计划”二期试点,覆盖全国十二座主要城市。林然受邀担任形象大使,并在发布会上宣布成立“逆光基金会”,专项资助患重大疾病的年轻创作者继续艺术之路。

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支纪录片片段:一位患渐冻症的独立音乐人,在轮椅上完成人生最后一张专辑。影片结尾,是他颤抖的手按下发送键,邮箱标题写着:“致林然老师:您的歌给了我最后的力量。”

林然在现场鞠躬致谢,久久未起身。

当晚,他更新社交平台:

>【《逆?回声》第三章启动。

>主题:回应。

>形式:开放合作。

>任何人,只要你心中有一首未完成的歌,请把它交给我们。

>我们不一定能让它登上榜首,

>但我们保证,它会被认真倾听。】

评论区瞬间涌入数万条留言。有人附上简陋录音,有人上传手写歌词,更多人只是写道:“谢谢你,让我们知道,平凡人的声音也值得被听见。”

而在无数私信中,一封来自云南山区小学的邮件格外醒目。附件是一段手机录制的童声合唱,跑调严重,背景杂音不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着《等你回来》的副歌,最后一句改成:

>“老师说,只要唱歌,远方的人就会听见。”

随信附言:

>“我们学校没有音乐课,但孩子们听说您帮生病的人写歌,就想试试。他们说,也许山外的爸爸妈妈,也能听到。”

林然看完,立刻拨通江临电话。

“明天飞昆明。”他说,“带上录音设备。我们要给这群孩子,录一张真正的专辑。”

江临笑了:“叫什么名字?”

“就叫《起点》吧。”林然望着窗外渐亮的晨光,“毕竟,每一首伟大的歌,都始于第一次勇敢发声。”

窗外,天光破晓,新的一天正在来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