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四百五十一章 核聚变研究新阶段,群众: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四百五十一章 核聚变研究新阶段,群众:

簡繁轉換
作者:不吃小南瓜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25 23:09: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王浩可不想接手登月往返轨迹修正项目。

一个是因为研究太复杂了。

如果是一个直接性的数学问题,花费个几天时间帮着做研究也没有问题,但登月计划是非常庞大的,航天器轨迹的计算牵扯很多问题,是几十上百的科学家一起完成的。

这种复杂性的问题,可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

另外,就是收益太低。

几十、上百的科学家一起计算出来的结果,即便是中途有很多近似计算,但近似值和精确值也肯定很接近了。

他接手了研究,花费大量精力修正了轨迹,和原来的方案对比也不会增益太多。

所以王浩灵光一闪想到了个好办法,“赵老师,根本不用这么麻烦,你们只要更换性能更高的太阳能电池板就好了。”

这个方法让前来的几个人直扯嘴角。

袁志方苦笑一声,说道,“王院士,我们当然希望能有性能更高的太阳能电池板……”

“问题是没有啊!”

“我们所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已经是最先进的了,比空间站用的电池板效能还要高。”

“哦?说说。”

王浩倒是来了兴趣。

在场正好有个对太阳能电池板技术有了解的研究员,名字叫做崔河平,他说道,“我们用的是三结砷化镓电池板。”

“三结砷化镓电池板是目前世界最先进、转化效能最高的电池板。比如,我们的空间站上,采用的就是柔性三结砷化镓电池板,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30%,四块太阳能电池板,总计134平方米面积,供电效率就超过了100千瓦。”

“近几年时间,三结砷化镓电池板技术又有提升。我登月舱用的电池板,光电转化率超过31%,达到了目前掌握技术的瓶颈……”

崔河平连续说了很多。

他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已经是国际最先进的。

他还做了一个对比,“国际空间站上的电池板,光电转化效率只有23%,而我们是31%……”

王浩听罢顿时有信心了。

他对于太阳能电池板技术了解不多,不能确定新的升阶材料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化效率会比顶尖技术更高。

现在能确定了。

王浩笑着说道,“我们有个研究成果还没有公开,但可以提前透露给你们,我们已经发现了升阶硅元素,并检测到更高的电子活跃性。”

“简单来说,升阶硅元素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化率上会很高……”

“具体有多高,还需要实验。”

这个消息说出来顿时让几个人都惊讶了,他们也终于知道为什么王浩会谈到太阳能电池板问题。

如果能制造出光电转化率更高的太阳能电池板,就能直接增加登月舱的辅助能源。

哪怕转化率只高出1%,大概率也比修正轨迹的收益更大。

王浩继续道,“太阳能电池板,也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你们都可以考虑一下。”

“比如,材料。”

“超导材料研究中心,上个月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新型材料,这种新型的材料常温状态下,电阻率高于银,但是低于铜。”

“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的转变温度高达201k。”

“另外,这种材料有个特点,越是接近转变温度,它的电阻就会越低,而且降低的幅度远远大于普通金属导体材料。”

“我觉得你们可以把一些线路,更换为这种新型材料,就会降低电路的能源损耗……”

王浩说完听了一下,随后继续道,“还有,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致密材料技术,这种技术制造出来的材料密度更高,电磁特性也更加活跃。”

“你们可以考虑在某些部件上,使用这种新型的致密材料。”

“当然了,这种技术还不完善,我们还在研究中,但登月也不是今年能进行的……”

……

赵老师、袁志方等人一起走出了梅森数实验楼。

他们的神色还有些恍忽。

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复杂,一起走了很久,就听袁志方感叹一句,“我们好像是落后了?”

其他人继续沉默不语。

登月计划是个大工程,是航天局一直努力的目标,参与的有几百上千的科学家。

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成功实现登月,而他们已经建成了登月舱,其他配套的研究大多都已经完成。

现在已经在登月的准备中。

每一个参与这样庞大工程的学者,都会认为他们站在科技的最前沿,结果这一趟来西海大学,他们却发现自己好像落后了。

面对能源不足的问题,他们想到的就是修正轨迹。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结果问题放在王浩面前,他连续说了好几个解决方案,而且每一个解决方案都牵扯相当先进的技术。

“刚才听王院士说最新研究成果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快被时代淘汰了……”

“那些,我们竟然都不知道。”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本来以为我们的技术是最先进的,结果人家有那么多高端的材料……”

“哎~~”

赵老师说了一句,“也就是来王院士这里,才会有这种感觉,王院士一直在研究最先进的科技,而我们只是做工程而已。”

这句话说的很有水准,也是事实。

王浩从事湮灭物理的研究,附带研究湮灭科技、超导科技,他是在研究最前沿的科技,航天局则是利用已有的技术实现工程。

两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当然好消息是,赵老师一行人有了很大收获,他们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了。

另一边。

等赵老师一行人离开以后,王浩马上查看了一下最新提交上来的报告,有关一阶硅的研究有很多数据出来。

硅的主要应用之一,就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

一阶硅自然也会做光电转化率的实验,实验室环境下,一阶硅实现了41%的光电转化率。

王浩顿时放心了,“实验室环境能实现41%的转化率,制造出的太阳能电池板,转化率也能超过35%。”

“三结砷化镓确实是很好的材料,理论上的转化率最高能达到50%,但理论毕竟只是理论,实际应用能超过30%已经很了不起。”

“一阶单质硅,上限也只有45%左右,上限低一点,但应用效果好;三结砷化镓的理论上限高,但实际转化率不高……”

“最尖端的应用上,还是一阶硅效果更好。”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国内外的材料技术蓬勃发展。

各个国家的材料研发机构,似乎是开启了一阶铁、一阶锂相关的材料研发竞赛。

如果关注到材料领域的学术期刊,几乎每天都能有相关的新材料出现,一个个团队也不断的更新成果。

但是竞赛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湮灭科技公司手里。

不管是一阶铁还是一阶锂,都只有湮灭科技公司才能买到。

王浩关注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湮灭力场实验组方面最大的突破,是证明了材料‘辐射临界点’的存在。

他们主要还是围绕‘金’来展开研究,并发现纯金的‘辐射临界点’在6.7倍率左右,湮灭力场强度越是接近6.7倍率,制造出来的致密纯金辐射强度就越低。

同时,他们已经制造出了辐射极为微弱的致密纯金。

辐射极为微弱,也就是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伤害,就可以作为常规材料来使用了。

有个不好的消息是,他们同时确定‘未来元素’一阶铁,无法消除起具有的辐射特性。

但是,围绕‘未来元素’一阶铁还必须展开研究。

‘未来元素’有个特点是,不会产生特异现象,而特意现象是升阶元素制造湮灭力场的最大阻碍。

“常规的一阶铁、一阶锂,受到特异现象影响,无法用于制造高强度的直流湮灭力场,但是‘未来元素’可以。”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展开研究……”

“可以试着用铁的同位素进行研究,也许就能制造出不带有辐射的未来铁元素。”

这项研究的投入非常大,针对的就是直流强湮灭力场技术。

未来元素不会受到特异现象影响,就能支持顶替现在使用的高压混合材料,制造出高强度的直流强湮灭力。

直流强湮灭力场技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可以用来大规模制造升阶材料。

F射线的强度再高,因为覆盖区域极为有限,制造出的材料还是太少太少,现在的影响主要是辐射问题,很多实验就会有安全风险,但是研究必须要一步步推进。

另一方面。

F射线实验组也稳定了新设备,他们还试着做了扇形F射线释放,只可惜实验还是失败了。

王浩认为释放扇形F射线,就必须要对内部螺旋磁场进行重新论证,也就是制造出新设备,同时还要增强内置核反应堆的能量的强度。

材料检测上倒是收获丰厚。

高强度的F射线,制造出了好几种升阶元素,已经确定的除了硅元素以外,还有汞、钨、铜和氢。

硅和铜的发现都是重量级的。

磁化硅材料内的一阶硅含量非常高,直接应用就是帮助航天局制造全新的太阳能电池板。

一阶铜的发现也很重要。

一阶铜的活跃性更强,电阻比银还要低很多,几乎接近了‘零电阻’,甚至被认为可以顶替超导材料。

只可惜,磁化铜材料内的一阶铜含量很低。

另外,F射线制造磁化材料,也根本无法做到量产,每一次制造的一阶铜,都要用‘毫克’做单位。

所以升阶材料想要大量研发、大量应用,还是必须要依靠直流湮灭力场技术,才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制造。

在制造升阶材料方面,F射线终究只能归在‘实验室手段’。

……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

科技部门再次组织了核聚变论证项目会议。

这次的项目论证会议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好多深入参与论证项目的学者都认为,核聚变项目即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事实情况也是如此。

项目论证会议才刚开始就很不一般,科技部门主导的会议却来了几个顶尖的决策人。

会议也紧跟国内外科研焦点,有一半都是升阶材料技术展示。

王浩在会议上进行了发言,他说起了致密材料技术的突破,还简单介绍了核聚变容器相关的技术。

虽然只是简单的介绍,但内层反重力场、外层强湮灭力场薄层,再加上高端的材料技术以及磁场论证,让会场所有学者都听的津津有味。

他们都感觉见识了新的科技,也对于核聚变项目更有信心。

项目论证会议并没有确定什么,但会议结束以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议,也包括个方向的技术会议,多数学者都要参加至少两个会议。

王浩以及同行的汤建军、王烨等人,则是连续参加了多个会议,其中还包括高层决策人的会议。

之后,项目确定进入下一阶段--设计。

一个超级大工程的项目,总计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论证,第二个阶段是设计。

最后,才是制造。

前面两个阶段牵扯到了大量的实验,真正进入到制造也就是立项了,还需要多久时间就不确定了。

比如,曼哈顿计划。

从论证到设计经过了几年时间,之后才正式确立了曼哈顿计划,花费几年时间制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确定项目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也就牵扯到了实验分配、研发分配以及拟定推进计划,当然也少不了人员安排。

王浩被任命为核聚变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

汤建军、王烨以及核物理研究所的周东伟,被认命为副总设计师,下面还有十几个院士以及大量的机构参与配合。

王浩担任了项目的总设计师,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带领团队完成核聚变装置的总体设计。

当设计牵扯到某种技术的时候,就需要其他的科学家、机构辅助做研究。

核聚变工程项目是非常庞大的,项目正式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也是备受关注,很多学者都在讨论装置设计的时间问题。

这个问题很直接。

比如,高端战斗机的设计,跨度往往是几年时间。

核聚变装置比高端战斗机复杂无数倍,参与的人员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具体的装置设计需要多久?

“正常来说,这种研究最少要五年以上。”

“王浩院士肯定和其他人不同,估计三、四年就够了?其中牵扯的技术太多了,要考虑的东西也太多了。”

“这么复杂的研究,也就是王院士才可以了。”

“三、四年啊?到时候,设计完成就到了制造阶段,完成这个项目,最低也要十年以上吧?”

“阿三国制造个航母都二十多年,咱们的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十年?”

“我觉得二十年能完成,就很了不起了。”

“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