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六百零二章 发动机?这就是空天母舰啊!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六百零二章 发动机?这就是空天母舰啊!

簡繁轉換
作者:不吃小南瓜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25 23:09: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朱启强的想法引起了会议室内的热议。

所有人脑子里都不由得出现了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一艘充满科技感的圆形飞碟悬浮在空中,骤然间,飞碟的下方打出一道正对地面的光芒。

有个人从远处走了过来,他很自然的走进了光芒中。

下一刻,仿佛是地心引力再不起作用,他的双脚离开了地面儿,身体慢慢的向上飞了起来,然后消失在了飞碟的底部。

飞碟关闭了底部的通道,光芒也消失在了地面。

‘嗖’一声,飞走了。

这个画面,想象一下都充满了科幻感。

很多人兴奋讨论的同时,也都看向了王浩,“王院士,这个技术也太先进了!”

“真是太高端了,我都没有想到引力场技术还能这样用,估计王院士最开始就想到了。”

“那是当然。”

何毅用力点头说道,“这個技术,是我和王院士是一起研究出来的。说实话,我都没听王院士是说过要这么应用……”

“王院士肯定早就想到了,只不过没说而已。可能他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一种应用而已。”

“我们觉得惊奇的事情,在王院士眼里……普普通通!”

其他人跟着用力点头,他们很认可何毅的说法。

王浩则听的有点尴尬,他赶紧轻咳一声,马上道,“是这样的。虽然我有这个想法,但舱体内设计的直梯、吊梯还是需要的。”

“我们只是刚刚拥有了技术,技术还远称不上有多成熟。”

“现在我们可以去发散想象技术应用,但实际应用上来说,技术越复杂就越容易出问题。”

这是实话。

技术越复杂就越容易出现问题。

他们要给光压发动机增加的新科技,目的要么是增加性能,要么是保证安全,利用高端科技去寻求便捷、寻求酷炫的效果,现阶段还是太奢侈了。m

几种要应用的高科技技术都是如此,包括一阶雷达、引力场、激光武器,等等。

等大家都平静下来以后,何毅继续介绍起了引力场技术情况,最后王浩说明了几种高端科技的应用相关的工作。

“工作分为三部分。”

“第一就是要了解新的技术,并根据光压发动机的情况,进行技术应用的设计以及制造。”

“第二就是测试。”

“包括一阶雷达、激光武器,也包括引力场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后者,需要非常精细的测试。”

“最后,联系电子系统,把几种技术整合到电子系统的控制体系中。”

“何毅院士、沈会明教授和唐洪超教授,直接负责设备、技术的测试、设计以及制造相关工作,设计组以及其他部分要全权配合。”

“我们争取能在半年内完成所有工作,并进行正式的太空测试。”

王浩并没有对于太空测试过多的强调。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太空测试很不一般,并不只是让光压发动机飞行超过百公里就可以了。

从定义上来说,距离地面百公里以外都是太空。

实际上,两百公里以下都不算是真正的太空,高压发动机进行的太空测试,很可能要让发动机飞行到几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的太空。

那样的测试才会有意义。

王浩把太空测试的时间设定在了半年以后,时间相对还是比较紧张的,主要就是引力场技术并不成熟,需要很多时间进行技术改进和测试。

一阶雷达和激光武器相对倒是容易的多。

会议结束以后,很多人想到几种高端科技,不由的感慨万分,“光压发动机运用高端科技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仔细想了一下,等到了太空测试的时候,已经不能称之为发动机了,完全就是空天母舰。”

“网上媒体说的也是有道理的,现在就已经不能称之为发动机了。”

“能源自足、一阶雷达、完善的应急、防护体系,还带有主动进攻的激光武器,再加上舱体内模拟地面环境的引力场……”

“感觉已经是完善的空天母舰,差的就只是挂上几台小型飞船……”

“话说回来,航天局的反重力飞碟研发的怎么样了?”

这句话问出来,让航天局的研究员们有些扎心,他们来到光压发动机组工作以后,也知道航天局那边的消息。

航天局开启反重力飞碟很长时间了。

到现在,也只制造了一个空壳,外面一大堆的设备还在进行测试,等完成了测试才能正式开始安装工作。

然后,还要进行不确定时间的测试工作。

“有很大可能,反重力飞碟比光压发动机的进度还慢,光压发动机进行太空测试,反重力飞碟大概率也只刚进行升空测试……”

“唉~~”

航天局的研究员们不由得叹起气来。

好消息是他们已经离开了航天局,是在光压发动机组进行工作,反重力飞碟的研发就和他们无关了。

其中有些人不由得想着,“是不是也应该和其他人一样脱离原有的机构,加入航天飞船公司?”

“否则,未来可能还要回去……”

“参与过光压发动机的快速研发制造,再回去慢吞吞的研究普通技术,很没意思啊!”

……

在会议确定了工作方向以后,相关的工作进展速度飞快。

首先是一阶雷达设备。

一阶雷达是几种新技术中最容易的,因为设备是从国家雷达中心订购的,性能已经相对很完善了,只需要安装在光压发动机上,再和电子系统进行对接就可以了。

激光武器,相对复杂一些。

大批量激光武器的制造是需要时间的,而在确定制造方案之前,还需要进行设计改动和测试。

激光武器的测试工作是直接在光压发动机上进行的,也就是把测试的激光武器安装在发动机的凹面反射镜上,开启制造内部热源以后就可以进行测试。

光压发动机还是在地面上,就不可能制造太高强度的光能,所以测试强度还是比较低的,甚至赶不上湮灭粒子实验基地的强度。

在进行了初步的测试以后,凹面反射镜安装了十台激光武器,并让光压发动机正式启动飞行,进行了一次高空上的激光武器测试。

这次测试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也确定了激光武器的制造方案,就朝着合作工厂进行了订购。

相比一阶雷达、激光武器来说,引力场技术相关工作是最复杂,只是测试就需要单独制造一台大型机械。

这台大型的机械是一个类似电梯的结构,电梯结构中间悬吊的是一个长方形的舱室,舱室的上下安装的引力场设备,接通了电源以后,舱室就可以进行上下的加速,看起来就像是高功率的跳楼机一样。

在不断的加速、减速,甚至失重等环境下,就可以对于引力场的参数进行调整,来保证舱室内部不会受到环境干扰,保持稳定的引力强度。

下一步就是把调控好的引力场设备安装到环绕凹面反射镜的舱体中。

‘高功率的跳楼机’性能并不好,根本无法模拟光压发动机的高加速、转弯飞行、快速斜侧下落等复杂环境。

研究组需要通过光压发动机的飞行,来获得一系列的参数并对引力场设备运行进行调节。

这个过程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中途高压发动机起降了五次,才完成了内部引力场设备的基本调节。

最后就是引力护盾的测试。

这个工作就更加复杂了,引力护盾已经不需要地面常规测试,直接进行的就是地面实战测试。

首先是在一个地点朝着高空制造了固定方向引力场区域,随后发射不携带弹头的空壳导弹,对边侧区域进行打击。

所使用的导弹技术还是很精准的,误差范围在一米以内,进行打击以后就发现,导弹到高空六十公里,也就是引力场区域以后,轨迹出现了巨大的偏差,甚至导致路线修正系统失效,后续无法再锁定目标位置。

类似的实验进行了三次。

最后一次甚至使用了安装反拦截变轨喷射器的导弹,依旧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导弹轨迹到指定区域立刻出现巨大偏差,甚至导致安装反拦截变轨系统,无法再让导弹重新对准目标。

负责导弹发射工作的是来自研究二院的火箭专家曾荃教授。

测试结束后,曾荃就忍不住对王浩笑道,“王院士,这次您亲手设计的反拦截变轨喷射器算是遇到对手了。”

“到了高空六十公里范围,导弹在三秒内方向大幅度变化,变轨喷射器持续运作,最终落点也和目标位置相差了三公里以上。”

王浩笑着点点头,随后疑惑问道,“反拦截变轨喷射器……我设计的?”

“对啊?”

曾荃惊讶的问道,“您不记得了?”

王浩用力拍了拍脑门,无奈道,“研究的东西太多了,都差点儿忘了,好像是有过,我还去过那个研究所……是第几院的研究所?”

“……”

曾荃不想说话了。

最近几年时间里,他们一个组二十多个人,一直围绕着导弹反拦截电轨喷射技术工作。

结果王浩这个设计人,根本对技术不在意,甚至差点忘记了自己研究过的技术……

气不气人?

人和人差距怎么能这么大呢?

曾荃忽然觉得和王浩站在一起都感觉很羞愧。

引力护盾的地面实战测试也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有了地面实战测试的数据以后,光压发动机组确定了引力护盾技术的数据,也确定了设备的制造方案,随后就准备引力护盾技术的高空测试。

这次的高空测试很不一般。

在召开会议讨论以后,他们决定让光压发动机升到八十公里的高空。

这个高度还是相对安全的,肯定不会碰到大范围的卫星碎片,发动机已经安装了一阶雷达,也安装了超过二十台激光武器,安全性相对也是有保障的。

在发动机上升的过程中,引力护盾会持续朝着推进方向开启,也就是朝着正上方开启。

这也是测试的一个环节。

现在他们所使用的引力护盾设备,制造的引力场区域并不大,单台设备开启最高功率,也只能覆盖4公里半径的半圆区域。

4公里半径听起来是很高,但引力场中心稳定区域距离发动机超过70公里,想要把发动机用引力护盾圆球式的包裹起来,需要的设备超过100台以上。

这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光压发动机的电力功率是有限的。

按照设计组的计算,发动机最高只能支持六台引力护盾设备同时开启,否则就会影响到内部正常运行,像是舱体内部的引力场设备,正常运转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最终研究敲定,只安装六台引力护盾设备。

同时,引力护盾也不会长期开启,只会在飞行的过程中,朝着飞行方向的正前方开启一台。

即便引力护盾无法把飞船完全包裹,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有了一阶雷达,就可以提前检测到风险,即便是碰到陨石群或卫星碎片,也可以朝着来袭方向进行释放。

发动机朝着飞行的正前方开启一台引力护盾设备,可以做到最大可能的规避风险。

未来的空天母舰也是一样的。

空天母舰高速飞行的时候,可以朝着前方和边侧开启三台设备,就可以最大可能的规避风险,因为最大的风险就来自飞行方向。

当在太空中高速飞行的状态时,空天母舰两侧的危险性是很小的,陨石很难从空天母舰的两侧袭来。

后方就更不用说了,正后方的危险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开启引力护盾设备护住正前方,只要不一头扎进陨石地带,基本上是没有风险的。

研究小组认为,太阳系内只要不进入小行星带,都是能够保证安全的。

至于太阳系外,想探索就需要制造更大型的空天母舰,到时候,或许可以称之为宇宙飞船。

宇宙飞船会制造的非常庞大,电力系统也会增加很多倍,就能支持一整套引力护盾设备长期运行。

那样就能够保证安全了。

很快。

引力护盾设备安装在了光压发动机上,光压发动机也准备进行四个月内的第六次高空飞行测试。

同时,也吸引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