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年代:从人力车夫开始 > 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华银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年代:从人力车夫开始 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华银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簡繁轉換
作者:奋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7 23:29:2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金铨皱眉,“何必多事?开股东会议表决就通过了。”

“噢!话是如此说,我看不惯他在小辈面前作福作威样子!”靳云鹏摇头。

说完,他转头朝冯保亮道:“立即打电话给张君勉,让他参加股东会议。”

冯保亮急忙点头,“明白!”

一转身,冯保亮急匆匆离开了会议室。

等冯保亮离开之后,金铨和靳云鹏听了吴鼎昌,张嘉?两人详细汇报。

听完之后,金铨与靳云鹏商议一番,两人带领大家去大华银行开会。

再次来到大华银行,一行人入了二楼。

冯保亮急匆匆赶了过来,说张君勉因为公事,无法参加眼下的股东会议,张君勉建议,股东会议晚上等他过来再开。

这让金铨和靳云鹏两人有些不乐了,不过,张君勉是总统府的秘书长,人家可不会听他们两人的。

金铨,靳云鹏两人一合计,会议就此作罢。

会议就在晚上八点时候。

定下时间以后,金铨和靳云鹏又参观了大华纱厂,目睹了人山人海工人,两人议论着坐车回去了。

送走金首相和靳参谋长一行人之后,冯保亮一身轻松。

他邀请吴鼎昌,张嘉?两人一起去小酌。

眼下,中通纱厂竣工,两人彻底闲了下来。

小道消息传来,吴鼎昌要离开中行。

这消息让冯保亮很纳闷,他想知道吴鼎昌的心里打算。

在隔壁办公房摆了一桌酒菜,三人入座,吃酒起来。

“吴兄,我听闻你要离任?这消息是真的吗?”冯保亮放下酒杯,正色询问。

吴鼎昌听了,含笑放下筷子来,笑道:“怎么?你听谁说的?”

冯保亮一笑,朝吴鼎昌身边的张嘉?努了努嘴。

张嘉顿时干笑起来,“冯兄弟,你这是出卖我了!”

冯保亮含笑摆手,“张兄,谈不上,谈不上。我当着吴兄的面说,光明磊落,岂能言称出卖你?”

张嘉?听了苦笑摇头,连连摆手,“你总是有歪理的!我不与你辩论。”

“这就对了嘛!”冯保亮一笑,去看吴鼎昌,等待吴鼎昌的回答。

吴鼎昌踌躇一番,最后点了点头,“不错,确实有这回事情。眼下,自从王克敏接了财政总长之后,他暗示我调离中行,去盐业银行出任总经理。我呢......也正要打算离开中行,去盐业银行也不错。”

年后,曹汝霖兼任的财政总长有了人选,王克敏被内阁推选为财政总长。

王克敏这人更亲日,1903年,他被清政府派到日本,担任驻日使馆参赞。驻日期间,王克敏充当了清政府控制留日学生代理人的角色。

冯保亮皱眉,“什么意思嘛?这难道是卸磨杀驴?吴兄与我们一手建起中通纱厂,这………………

“冯兄弟!慎言!慎言!”吴鼎昌急忙打断冯保亮,笑着道:“上面让我出任中通纱厂总经理,我婉拒了!我自认一生所学在金融业,对于实业还是没有底气的。恰好,盐业银行张镇芳老先生要告老还乡,上面让我接替他的位

子。盐业银行是眼下全国最大的银行,我想,一定能发挥我的专长。”

冯保亮皱眉,“不行!等晚上股东会议,我朝金首相他们问问,这什么意思?太让下面人寒心了。”

吴鼎昌听了,急忙摆手,严肃道:“保亮兄弟,你千万不要这样做!你的心意我心领了,我确实更喜欢去盐业银行。你不知道,眼下这京钞是个大问题,需要一名强力的,各方都能接受的中行总经理改变眼下状态。我自认不

是这种人。”

“噢?”冯保亮狐疑,看向旁边的张嘉?。

张嘉?含笑点头,“眼下,金融界对京钞非常抵制,尤其是京师总商会会长安先生,他召开了几次会议,让京师商界抵制京钞。这股风气在银行业也蔓延起来了,王总长说了,中行,交行全力要整顿京钞问题。这事情有些麻

烦呢!吴先生更希望京钞能够流通,改变金融业风险,可是......眼下局面与他理念向左,他不愿意掺和其中了。”

冯保亮点头,“从长远看来,还是推广纸币最为方便。”

吴鼎昌立即接过话茬,连连点头不已,“不错!遥观西洋各国,都是用纸币,不是贵金属。而我们抱着银元,这对我们极为不利的。其中的风险,太可怕了。无奈的是,南北无法统一,各省私造钱币,对国家金融业危害极深

啊!”

说完,吴鼎昌手中的酒一饮而尽,他面色有一丝忧国忧民之态。

冯保亮拿起酒壶给对方满上,劝慰起来。

到了晚上,八点钟时候。

大华银行全体股东会议在二楼会议室召开了。

张君勉来得很早,他傍晚就过来,在大华纱厂餐厅与冯保亮吃了晚饭。

时间到了,这金首相,靳云鹏两人仍然没有出席,两家派了四小姐金道之和靳大公子两人代表出席。

当然了,四小姐金道之是大华银行股东,谈不上代表。

朱启铃亲自过来了,与他一起来的是朱三小姐。

吴家,仍然是吴大公子。

靳家是靳内阁。

张君勉见金铨,靳云鹏又失约了,他非常不满,朝朱启铃抱怨道:“瞧,又不来了?我看他们对银行不上心,背地里又埋汰我揽权。”

朱启铃急忙拱手陪笑,“张兄,言重了,他们身居要职,确实分身乏术。”

张君勉摆手,“你可别替他们说话了!对了,是中通纱厂贷款事项吗?我建议,大华银行直接入股,怎么样?”

说完,张君勉看向众人,重点落在了四小姐金道之身上,毕竟,中通纱厂,金家的股份最多,其次是朱家。

四小姐金道之皱眉,缓缓摇头,“张先生,我可不敢做这样的决定。”

张君勉一笑,看向朱启铃。

朱启铃皱眉,“这不行!张兄,中通纱厂,大华银行,我都有股份,大家也都有股份,这样做......有些坏了规矩了。”

张君勉点头,“也对!不过,我和冯兄弟没有,所以,在商言商,我建议大华银行贷款中通纱厂,定然要按照市场规矩。正如朱刚才说的那样,坏了规矩。”

朱启铃听了,干笑起来了。

他听出来,这是张君勉含蓄敲打众人呢!

眼下,大华银行已经把各家的本金都退回了。

以后,银行的分红就是纯利润。

张君勉作为六分之一股权,他自然有权利要求银行不能低息贷款给中通纱厂。

毕竟,这样做让大华银行获利不多,岂不是让他白白损失钱财吗?

朱启铃想了想,笑着点头,“张兄说得对,我与金首相,靳参谋长商量过了。”

顿了顿,朱启铃看着张君勉,“按照月息六厘如何?”

张君勉含笑点头,“六厘也算可以,贷多少?”

“八十万大洋!”朱启铃道。

张君勉皱眉,“机器要用八十万?”

朱启铃苦笑,“除了机器,难道原料不买吗?”

张君勉皱眉,有些无语瞅着朱启铃,“呵呵!你们连本钱都不想掏了,真小气呐!”

朱启铃顿时尴尬起来,他连连摆手,“不,不,张兄误会了!收购原料时候,我们还是要准备多一些呢!”

张君勉摆手,他也懒得过问中通纱厂事情,直接道:“月息六厘,贷几个月?”

“就三个月吧!”朱启铃道。

张君勉含笑点头,“我没问题,不过,中通纱厂三个月之内必须还清,否则,每天滞纳金为月息三倍。如何?”

朱启铃一笑,“没问题!”

张君勉点头,“那就举手表决吧!”

大家毫无意外都举手赞同,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正事处理完之后,大家听取了冯保亮对大华银行这一个月经营的汇报。

今天,仅仅大华纱厂员工们存款,就达到了十五万大洋之巨。

未来,存款利息支出越来越大,银行迫切需要投资项目盈利。

为此,冯保亮提议与西屋公司合作,在石景山办炼钢厂。

或者在东郊办发电厂。

他已经与西屋公司的波特做了沟通,对方愿意合作,不过,提前是要入股。

冯保亮详细介绍了西屋公司的要求。

为此,他特意把在大华纱厂盘账的波特和花旗银行总经理贝诺德两人请来,让两人做了发言。

这个月,大华银行已经实现了盈利,十万大洋之余。

这机器贷款已经结清,给各方股东都分红了。

西屋公司,一万大洋。

苗瀚东,叶春墀各五千大洋,两人合计一万大洋。

四小姐金道之两万大洋,不过,她预先支取二十万大洋,没有分红。

剩余八万大洋归冯保亮个人。

这是好的开始,冯保亮相信,用不了多久,这巨额投资会收回来的。

张君勉,朱启铃等人听了波特,贝诺德两人的条件,都沉思下来。

波特直言说了公司要求,贝诺德承诺花旗银行愿意合作投资。

张君勉与朱启铃对视一眼,两人对波特和贝诺德表示欢迎合作,至于投资详细情况,慢慢谈。

张君勉在意的是炼钢厂技术和投资规模,听要投资五百万大洋之巨,他有些紧张和不安了。

当年的汉阳铁厂,初始投资500万两白银,眼下约700万银元,这后期技术改造就追加投资约200万银元。

汉阳铁厂进口设备,炼钢高炉,单套约80万-120万银元,这是德国克虏伯或美国设备,含运费。

汉阳铁厂焦炭,铁矿石采购,年需30万-50万银元。

汉阳铁厂厂区建设,含铁路线,约50万-80万银元。

汉阳铁厂聘请外国工程师若干,一人年薪1万-2万银元/人。

汉阳铁厂工人薪资,普通工人月薪8-15银元,技术工20-30银元,年人力成本约10万-20万银元。

与纱厂比较,当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初始投资50万两白银,后期追加一百五十万大洋。

这炼钢厂比纱厂投资要贵了几倍呢。

好在,眼下需要进购的机器便宜了许多。

听西屋公司炼钢高炉报价是五十万大洋一套设备,许诺技术扶持,这可是个好消息。

张君勉和朱启铃私语几句,便起身送波特和贝诺德两人。

波特,贝诺德两人对视一眼,只好起身告辞返回大华纱厂继续盘账去了。

等人走了之后,大家返回会议室坐下,议论起来了。

正在这时候,外面有人通报,叶先生叶恭绰来了。

冯保亮急忙起身跑到外面迎接,张君勉等人来到门口,等待叶先生叶恭绰过来。

很快,一众人把叶恭请入会议室。

张君勉亲自拉着叶恭绰,在中间椅子坐了下来。

“玉甫,你来得正好,刚才,西屋公司提了条件。”张君勉含笑说了刚才事情,末了,张君勉望着叶恭绰,“玉甫兄,你说说想法?这花旗银行要参股,而且,投资数额巨大,我有些担心呢!”

叶恭听了,微微点头,他转头看向众人,“诸位,神州陆沉,列强环同。

一直以来,吾不得不以匹夫之责,倡兴炼钢之业。

诸位皆知,甲午一役,北洋水师炮弹掺沙,辛亥以降,各省铁路多仰洋轨。

钢者,国之筋骨也!筋骨不立,谈何?谈何自强?

无钢则无防,无防则无国。

去岁西洋欧战,英法诸邦日耗钢以万吨计。

我中华兵工厂所用枪管钢,船用装甲钢,九成购自日本八幡制铁所。

彼国商人坐地起价,一吨钢竟索百金!

更有甚者,战时封锁海运,我江南造船所竟因缺钢停工三月。

诸公试想??若外寇扣我海关,断我钢源,百万新军岂不沦为持木棍之卒?

昔张文襄公(张之洞)创汉阳铁厂,虽糜费甚巨,终使国产钢轨铺就卢汉铁路。

今汉厂凋敝,钢产不及战前三成。

无钢则无业,无业则民乱。

津浦路上,每见苦力以血肉之躯搬运洋钢,日得铜元三十枚。

沪上工厂,机器皆标“克虏伯”“伯利恒”字样。

我四万万人竟成列强原料之奴、废铁之丐!

吾整顿京奉铁路,亲历因钢轨断裂致车人亡之惨剧。

若得国产精钢,何至于此?

更可育工匠万人,采矿者得食,冶炼者得薪,技工子弟可入学堂习机械之理??此非以一人之业养万家之生平?

无钢则无魂,无魂则种衰。

诸位莫忘,欧人谓我“东亚病夫”,非讥体魄,实嘲精神!

张季直先生以纱厂兴南通,荣宗敬以面粉振无锡,皆证华人非不能事机器,兴实业。

今设炼钢厂,非独造钢,实铸民魂!

诸位,高炉烈火,当照见吾辈自立之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