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108章 林燃的第四次礼物(求月票!)

科技入侵现代 第108章 林燃的第四次礼物(求月票!)

簡繁轉換
作者:鸦的碎碎念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4-10 12:04:3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08章林燃的第四次礼物(求月票!)

华国代表一直回到日内瓦洲际酒店后,都没有把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看。

毕竟华国此时在日内瓦也没有具体的办事处,而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所谓中立第三方瑞士给安排的酒店。

回到酒店之后,华国代表只是把手伸进口袋里摩挲,试图通过触觉来判断这玩意是什麽。

粗糙的触觉,加上卡片大小的东西,华国代表一下就知道不是纸,对方给他的不是纸一样大小的东西。

一直到晚上入睡前,华国代表刻意将中山装搭在被子上,装作一副很冷的样子,另外将窗帘遮的严严实实,一丝光都透不进来。

等到关灯后,才把口袋里林燃给他的东西和手电筒一起拿到被子里,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看着这充满科幻感的人造物。

虽然他不知道这玩意是什麽,但从布线丶精密感丶高度集成化上,华国代表敢肯定这玩意绝非小可。

印刷电路板的概念在1936年就有了,后续在44年开始,阿美莉卡和英格兰开始将电路板用于制造炸药引线。

包括华国从苏俄引进的电视机技术,就要用到以电子真空管为元器件的电路板,那时候因为材料颜色,PCB板大部分为绿色或者棕色。

苏俄援助的燕京牡丹江电视机厂在58年建成投产,在同年3月生产出华国第一台黑白电视。

华国代表在58年的时候对电子工业发展进行过讨论,提到过电视机生产的重要性。

他从树莓派的外表上猜也能猜个大概。

(左边的棕色板是1963年ICL/FerrantiAtlas1机器的一部分,右边较小的蓝色板是60年代末Univac1108计算机算术逻辑单元的一部分)

林燃给华国提供的树莓派,对当下的华国来说有点超出时代了,但绝对在理解范围内。

华国代表猜到这玩意是什麽之后,装作无事发生一样,第二天把这件中山装摺的好好的装进行李箱,在其上下都放上毛衣,避免其损坏。

他知道林燃给他乃至他背后华国的,肯定是一份大礼。

他缺乏打开这份大礼的办法,但华国的科研人员们有。

香江英资和华人船商围绕香江海运的明争暗斗,都被张科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包括香江其他人的观察丶香江船运现代化改造后的成果,综合在一起作为报告飞进了燕京。

这些内容和林燃写的海权时代报告一结合,充分证明了林燃提供的内容的含金量。

第一次是蒙特卡洛模拟,和一系列的飞弹制导算法。

第二次是海权报告。

第三次是通过科罗廖夫间接传递过来的最优控制理论算法。

而这次,是科技造物,尽管华国代表不知道这科技造物具体是什麽东西,但无论是给的方式丶给的对象还是这玩意本身,他都有预感,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小儿持金过闹市,现在的华国在阿美莉卡和苏俄面前就是小儿。

因此华国代表前所未有的小心。

如果不是因为谈判还在继续,他甚至都想直接回燕京了。

谈判进入到第二天开始后,整个气氛急转直下。

如果说热线是大家的共识,那麽柏林就是双方谈判最大分歧所在。

谈判开始前的8月13日,苏俄在柏林建立了柏林围墙。

二战后,德意志被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四个国家进行管理,阿美莉卡丶苏俄丶英格兰和法兰西。

没错,尽管法兰西投降最早,被德意志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但就这也是法兰西管德意志,而不是德意志管法兰西。

有大哥的好处就在于此,自己不能打没事,大哥打下来的地盘也有你的一份。

柏林作为首都也被分为四区,但位于苏俄控制的东德境内。

东西德分别成立后,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第一次柏林危机,苏俄封锁西柏林,美国通过柏林空运打破封锁。

第二次柏林危机,尼基塔提出「柏林最后通牒」,要求西方撤出西柏林,未果。

而这次是第三次柏林危机。

甘乃迪的上台,让尼基塔试图通过柏林问题来测试甘乃迪的决心。

大致可以理解为柏林分裂成东柏林和西柏林,同时柏林周围全是东德,只有西柏林一小块飞地属于西德。

从1950年代末开始,因为经济落后,导致大量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跑到西德。

光是1953年至1961年,就有260万人跑到西德意志去。

这足足占了东德人口的15%,对东德经济是严重打击,其他方面更是严重打击。

正因如此,尼基塔希望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西柏林归东德所有。

但显然前两次都失败了,于是东德造了柏林围墙来阻止东德民众跑到西柏林区。

「我们需要强调柏林位于东德境内,西方盟国在西柏林的存在是非法的,你们必须撤出西柏林,我们允许西柏林的存在,但它必须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由东德控制通往西柏林的通道。」米高扬说。

「按照战后波茨坦会议的结果,我们在西柏林的驻军和通行权是合法的。

盟国在西柏林的驻军权丶自由通往西柏林的权利丶西柏林居民的自由是波茨坦会议赋予盟国的合法权益。

我们决不允许苏俄单方面改变现有的和平局势,撕毁已签署的国际公约。

如果苏俄执意这样做,你们将迎来战争。」林登·詹森的强硬程度丝毫不亚于米高扬。

毕竟阿美莉卡视西柏林为自由世界的象徵,撤出将意味着让步,损害盟军团结和阿美莉卡全球信誉。

这可比热线要严重得多。

热线最多被阿美莉卡内部少数民众诟病。

要是退出西柏林,那将导致的是整个自由世界的不信任。

「苏俄不能将瓦尔特·乌布里希的拙劣表现,当成改变现状的契机,掩盖东德失败的现状。」林登·詹森接着说道。

整个谈判异常火爆,双方态度都非常强硬。

每天就是互相放狠话。

你们是废物,所以东德民众才跑到西柏林。

西柏林是飞地,我们想干嘛干嘛,你管得着吗?

大家吵来吵去无非就是吵这些内容。

另外还掺杂着华国代表,时不时呼吁冷静的声音。

林燃有点麻,感觉在这里就是浪费时间。

把东西交出去的喜悦退去,他怕整个会要是开过年了怎麽办。

每天离开万国宫在门口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得说:

「我们有不错的进展。」

「我们和苏俄谈的很好。」

「大家有很多共识。」

实际上在柏林危机上,大家压根就没共识。

不过每天面对珍妮崇拜拉丝的眼神,对林燃来说也有助于缓解在烟雾缭绕会议室里和一帮中老年男性呆着所带来的紧张感。

整个谈判一直持续了足足两周,才勉强达成了一个等于没有的协议。

为什麽说之所以没有,因为现状压根没有改变。

苏俄不会拆墙,盟军也不会离开西柏林。

「好了,就这样。」林登·詹森将协议折成纸飞机飞给坐在会议桌另外那头的米高扬。

为了这一幕,他在房间里演练就不说,甚至还专门在晚上的时候跑到万国宫找个会议室,确保自己飞纸飞机能够准确飞到对面去。

虽说林登·詹森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强硬,但他还是不想让飞机飞到地上。

展示强硬和羞辱是两码事。

飞到地上,让米高扬去捡,这未免有点太羞辱人了。

不仅米高扬,其他毛子也一样,脸色马上就变了。

几乎就要开始站起来国骂了。

米高扬没有拿起正好飞到他面前的纸飞机,而是挥了挥手,示意手下们冷静:

「詹森,我知道你打的什麽主意,我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科罗廖夫先生希望和伦道夫单独找间会议室聊一会。

他们聊完,我们协议就能立刻签,不然尼基塔的最后通牒依然奏效,外界也会知道这是阿美莉卡羞辱我们而掀起的战争!」米高扬说。

林登·詹森脸色马上变了,要是外界知道,那这确实反应了他的强硬,但也导致事情没办成。

他想要的效果是既反应了他的强硬,又把事情给办成了。

属于是两头都要。

现在米高扬颇有将军的意味在。

米高扬接着说:「科罗廖夫先生很欣赏林教授在数学上的造诣,希望能够和他畅谈数学真理。」

林登·詹森知道对方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先是询问林燃的意见:「伦道夫,你意下如何?」

林燃说:「副总统先生,为了世界和平,我愿意和科罗廖夫见一面,我知道什麽能说,什麽不能说。」

林登·詹森点了点头:「好。」

一直到万国宫的二楼偏厅见到科罗廖夫,林燃才知道科罗廖夫也来了。

科罗廖夫亲自起身为他拉开座椅:「伦道夫,好久不见。」

然后接着说道:「外面有苏俄卫兵守着,我们可以好好聊聊。」

林燃可不敢和他聊太多,毕竟这里是对方的地盘,林燃只是点头。

科罗廖夫知道林燃的顾忌,指了指黑板:「我回去好好思考了,可回收火箭确实是能实现的。

将非凸问题转化成凸问题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但是你讲的内容里有太多东西有点过于超前了。

我回去之后好好和列夫·庞特里亚金丶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丶米哈伊尔·拉夫连季耶夫等数学家好好讨论了你的方法。

好吧,你应该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不过他们都是我们一流的数学家,也许比不上你,但已经是我们最好的那批数学家了。」

这些名字里,林燃还真听过前两个,列夫·庞特里亚金是最优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甚至他写的论文里核心思想就是基于列夫·庞特里亚金的PMP理论。

第二个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研究领域遍布概率论丶动力系统和微分方程。

「我们讨论了一下,你的理论是建立在凸优化框架下,大家目前的研究还集中在变分法或者直接数值方法上,你跟我讲的内点法和锥规划,能不能再仔细介绍一下。」

里面很多点,尽管靠苏俄的数学大师们一点一点能够磨出来,但科罗廖夫觉得与其等他们磨出来,不如直接借着这个机会来请教林燃。

毕竟可回收火箭关系到的节约成本对财大气粗的阿美莉卡来说不那麽重要,对毛子那可有着重大意义。

「另外你提到正则系统的概念,通过哈密顿函数的分析和几何洞察,证明最优解出现在控制集的边界,这种分析依赖于伴随变量的非奇异性假设和控制集的几何性质,但这个概念是否缺乏了一些必要条件?」

林燃内心思忖,苏俄的大师不愧是大师,一下就能找出他内容中的缺失部分出来。

「包括你提到松弛后的凸问题可以通过二次锥规划高效求解,SOCP是一种特殊的凸优化形式固然没错,但只有单纯形法,用来针对一般的非线性问题,针对凸锥又要如何设计算法呢?」

科罗廖夫的问题一大堆。

这是时代差导致的。

总结就是,这篇来自2013年的论文,放在1961年还是有点太超前了。

林燃没有说话,而是站在科罗廖夫提前给他准备好的黑板面前,一个问题问完,就在上面直接演算。

林燃写完,看了眼科罗廖夫,科罗廖夫点头,示意他可以继续。

这场回答和提问,足足持续了两个小时之久,科罗廖夫提问,林燃用黑板给他解答。

最后结束的时候,林燃才说了走进这会议室的第一句话,「这位同志记忆力这麽好的吗?」

林燃知道不是科罗廖夫记,因为科罗廖夫脑门汗都没冒,这次的信息密度可是上次的好几倍,还没有讲解。

只有在房间阴影处有个人站在那,拿着个笔记本,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麽。

科罗廖夫点头,这时候那名男子才起身和林燃握手,「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刚才科罗廖夫先生有提到我,林教授,希望您能有机会来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讲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