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154章 福兮祸兮(6k)

科技入侵现代 第154章 福兮祸兮(6k)

簡繁轉換
作者:鸦的碎碎念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4-25 00:36:3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54章福兮祸兮(6k)

收到信的不止束星北。

「启铿,华所长给你的信,来,麻烦签收一下。」

陆启铿艰难起身,从送信同志的手上接过信件。

尽管此时华罗庚丶苏步青陆续调离了数学所,数学所的所长是吴文俊,但这里的工作人员们仍称华罗庚为华所长。

「启铿亲启

华国即将举办招生考试,招收顶级理工科人才从事最前沿科学研究,建议可以认真考虑备考。

敬礼。

华罗庚

五月十七日」

陆启铿双腿残疾,从小被父母送给别人当养子,但颇具天赋,自学成才。

其从小就没上过学,凭藉借书自学顺利考入高中,后续考入中山大学。

1950年的时候,华罗庚从阿美莉卡返回华国,途中在香江中转,曾在羊城作短暂停留,其间被盛邀到中山大学作学术演讲,而陆启铿参加这次学术讲座后给华罗庚写信,后成为其在华国的第一个学生。

之所以华罗庚会想起陆启铿,既是因为对方天赋异禀,尤其擅长自学。

这种擅长,不仅仅是自学高中内容,这对天才来说不算什麽,还包括了自学量子力学。

59年的时候学生们问陆启铿,多复变是怎麽产生的,有什麽应用。

因为他教多复变函数。

陆启铿回答不上来有什麽实际应用,这导致学生们觉得这不是真正的理论丶科学的理论,因为真正的理论是从实际中来的,可以反过来指导实际。学生们说他这是伪科学。

这让陆启铿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回到数学所,他听到张宗燧说,多复变函数正在应用于量子场论色散关系的证明。

这让陆启铿大喜过望,自己的理论有了应用的场景,但他压根不懂量子场论是什麽。

于是陆启铿向戴元本求助,请他帮忙,为他们这些搞多复变函数的同志讲量子场论的基本知识。

凭藉着从戴元本这学来的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结合自己的自学,陆启铿在70年代完成了论文《规范场与主纤维丛上的联络》,率先明确给出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点量子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大佬往往就是这麽朴实无华。

陆启铿看到华罗庚的来信后,陷入了沉思。显然陈省身的学生吴文俊在成为数学所的所长之后,他们这些华罗庚的学生普遍日子都不好过。

这种压力是无形的。

而华罗庚的来信给了他一个全新的选择。

很快全国的报纸上都刊登了华国科学院通过考试联合招生的消息,任何年龄在30岁以下的民众都能参加考试,择优录取。

此时还有高考,和高考比起来,这则通知里的择优录取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伯驹,你准备一下,去参加这个考试。」姜立夫走到儿子边上说道。

此时回羊城过暑假的姜伯驹愕然道:「为什麽?」

他二十岁就从燕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了,并且留校任教了。

姜伯驹在燕京大学从事尼尔森数的相关研究,作为研究员,他完全不能理解父亲的话。

「没有为什麽,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姜立夫生硬道。

姜伯驹大声道:「这才不是什麽机会呢。

全国还能有比燕京大学更好的地方吗?」

姜立夫说:「我最开始在南开任教,后来去了西南联大,然后又到金陵担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所长,现在又回到羊城。

没有什麽事务是一成不变的。

你想一直呆在燕京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可和做学问比起来,华国科学院的联合培养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

姜立夫经历的太多了,虽然没人和他写信,也没人告诉他华国科学院的联合培养到底是什麽。

但他光是从择优录取四个字就能读出不一样的信息。

他从这则公告里读出来的是三个字:避风港。

正是因为这样的判断,所以他才会希望自己的长子去参加这次的联合考试。

至于对方能不能考上,这点他从未担心过。

能20岁从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接受了自己的教育和培养,考不过才是怪事。

「你在燕京,应该知道数学所的所长换了一茬又一茬吧。

从华罗庚到苏步青再到现在的吴文俊。」姜立夫说道。

姜伯驹想了想:「好像还真是。」

姜立夫问:「你就不好奇他们去了哪里吗?」

姜伯驹摇头:「是诶,之前华所长还时不时来燕大搞学术交流,包括燕大数学系毕业,他也会来见一些学生。

我好像已经很久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了。

我上次去了趟数学所,不仅华所长不见了,还有一些我之前认识的研究员也不见了。」

他这才察觉到不对劲,惊出一身冷汗。

姜立夫接着问:「你没问他们去哪了吗?」

姜伯驹说:「问了,但是他们也不知道。」

姜立夫问:「那数学研究所还有什麽异常的地方?」

姜伯驹思索片刻后说道:「他们那现在最热闹的地方是计算中心。

说是算遍天下无敌手。

我去的时候那里排了很长的队。

我听那的工作人员说,每天都这样,很多人来排队希望计算中心帮他们把他们要算的东西给算出来,想插队的有,来拿结果的也有。」

在羊城信息传递的就是要更慢。

像这些消息,如果不是姜伯驹告诉他,姜立夫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计算中心这玩意。

这更让他感受到了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计算中心?」

「没错,就是帮忙解方程的地方,据说算的又快又好,精度比他们自己算要高得多。

不知道他们是怎麽做到的。

听他们猜测是用到了从苏俄那边进口来的最先进的计算机。」姜伯驹解释道。

姜立夫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接着说:「华罗庚和苏步青尚且无法确保自己一直在华国科学院工作,你凭什麽觉得你一直能呆在燕京大学?

当自己能够主动选择的时候,自己主动选择要比等被动安排更好。

你可以好好想想,周围围绕着数学家发生了这麽多变化。

与其等待着变化降临在你头上,不如自己去把握能够寻找的机会。」

姜立夫苦口婆心。

姜伯驹听完陷入沉思,因为还真是这个道理没错。

事物变化才是常态。

考试分两场,由华国科学院统一出试卷,初试由各个省的省会城市举办。

报名后到所在省的省会参加考试。

这个就是纯自费。

自己得出来回路费。

最后还有一轮终试需要去燕京。

这一轮就包来回路费了,给你寄的信除了终试的准考证外还包括了一张火车票。

只是去程。

因为你要是考上了,后续的人生全部由国家给你承包了。

考试内容很难,明显难于高考。

姜伯驹走出考场的时候,看见很多穿着朴素的年轻人都已经眼含泪水了。

站在他的角度,这些复杂微积分要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完成计算,计算量都称得上庞大。

一些设计巧妙的试题,对于他这样听过很多次华罗庚讲课的人来说,能明显感受到来自华罗庚教授的风格。

不仅仅是华罗庚,对方是做数论的,还有苏步青的风格。

总之从这份试题,他就能嗅到不简单的味道。

「爹,你说的没错,估计考试过了就能见到华罗庚和苏步青了。

里面的数列题,条件特别复杂,很难找到规律,我最后解出来之后,这就是华罗庚所长在一次讲座上讲过的习题的变种。

另外还有一道微分几何题,要求证明一个我从没想过的结论,步骤多得让人头晕。

我记得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这个结论,不过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引理,结果这次让我们证明这个引理。」

姜立夫听完后:「虽然我和华罗庚有嫌隙,但毫无疑问他是数学大师,苏步青也是。

你能跟着他们学习,我相信要比你在燕大更有前景。

另外数学研究所肯定能接触到比在燕大更多的西方学术期刊。」

说完后,姜立夫脸上浮现出神秘的笑容:「说起这个,给你一个好东西,算是提前祝贺你考试通过的礼物。」

姜立夫的话让姜伯驹一下好奇心上来:「什麽?熊猫牌收音机?你买到了?

我在燕京都没抢到。」

姜立夫摇头:「不是,是《数学新展望》的创刊号,还有林燃教授的亲笔签名。」

这对姜伯驹来说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惊喜。

作为当下华人数学界大师级人物,数学界最耀眼的明星,林燃无疑是无数华国数学家心目中的偶像。

其中自然也包括姜伯驹。

姜伯驹听说后整个人就差跳起来了,雀跃表情溢于言表:「爹,快给我看看!」

从姜立夫手中接过杂志,翻开扉页,姜伯驹就看到了一段话:

「给伯驹:

祝你为数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数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伦道夫·林」

是用英文签的,因此留的名字也是林燃的英文名。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To签了。

姜伯驹摩挲了一下,然后翻了下内容,确实是创刊号,因为里面就是林燃关于费马猜想的证明,他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也看到过这本期刊。

「爹,你从哪弄来的?还是专门签给我的!」姜伯驹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

不过他也没怀疑过是假货。

因为压根就没必要。

姜立夫解释道:「去年陈省身在纽约数学圣诞晚会上从林燃那要来的,然后寄了足足半年才寄到我手里来。

他说这是特意帮你要的礼物,祝你大学毕业。」

圣诞晚会上,林燃和陈省身聊的不多,但对于陈省身的请求林燃欣然同意,毕竟在他印象里,姜伯驹是华国数学领域的院士。

而陈省身也通过这样的请求确认了,林燃对他确实没意见。

对方单纯只是太忙,所以没空和他详聊。

毕竟同时要做数学研究,又要掌管NASA这样的庞然大物,还要抽空出来做一些人工智慧的工作,光是想想,陈省身都觉得这个工作量有多庞大。

姜伯驹说:「多谢爹,我肯定好好准备考试,不辜负你的期待。」

姜伯驹通过初试肯定没问题。

带着父亲给他的林燃亲笔签名的《数学新进展》回到燕京。

很多时候就是这麽巧合,也就被带走了,不然要是还留在姜立夫家,指不定后续会有什麽麻烦。

毕竟林燃说的好听是华人数学大师,说的不好听,那可是盘踞在人类道德地板砖白宫的高官,为虎作伥的邪恶科学家。

不过事情的发展和姜伯驹以为的不一样,通过层层考试,最后选拔上的只有30个人。

总分200分,他们里面最高分是120分,最低分只有40分。

40分就能通过考核。

足以见得这个考试有多变态。

这个考试在八十年代又被重启了。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变成了有点少年班性质的考试,针对华国15岁以下的学生,考试内容同样只有物理和数学,考试通过后在华国科学院接受从本硕博培养。

博士毕业后,会由51区来进行一个双向选择,如果不去51区,则会有别的出路。

这个考试也被誉为华国录取率最低的考试。

1963年9月,攀枝花的群山深处,基地周围是连绵的山峦,空气中弥漫着树木的清香,偶尔夹杂着远处机械运转的低鸣。

这里的一切都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外界无人知晓它的存在。

来到这里,束星北的第一反应就是神秘。

不愧是要让他假死脱身的地方,能帮他解决他原本身份一切后顾之忧的地方。

光是从这里平地起一个如此大的基地,就已经不是易事。

而在这里出现的华国科学家们,几乎各个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

有过海外留学经历回国的,大家都相互熟悉。

他曾经在英格兰留学,和同样在英格兰留学归来的黄昆丶谢希德就认识。

而钱院长和华罗庚更是经常上新闻的知名人物。

种种现象都表明这里的了不起。

不过他没有立刻开始接触树莓派,也没有安排他从事雷达相关研究工作,而是给他的任务是熟悉《MIT辐射实验室系列》这套书之外,就是教书,教一批即将到51区的新人。

教室位于基地边缘区域,是一间简朴却实用的小房间,墙壁刷着白色石灰,屋内摆放着几排木质课桌,黑板占据了一整面墙,头顶的萤光灯发出稳定的光芒。

束星北头发花白,身形挺拔,目光柔和,中间藏着多少年的沧桑和故事。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师木天狼,接下来的培养会由我给你们进行。

能够来到这里,可见大家都是天才,我见过的天才有很多,教过的天才也有很多。

我可以很直白的告诉你们,同样是天才,天才也有天才中的天才和天才中的蠢材。

所以大家也不要自视甚高,觉得自己能通过层层选拔来到这样有多了不起。

等你们证明自己是天才中的天才了,再产生这样的骄傲情绪也不迟。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应该也来不及骄傲。

现实会给你们更沉重的一击。

因为那时候你们就要正式进入工作,要用你们的所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现实中的困难远比考试要困难得多,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会告诉你们骄傲是最没有用的情绪。」

也就是国内看不到阿美莉卡报纸。

不然束星北肯定还得引用林燃的事迹来佐证一下,「能像林燃那样骂所有NASA工程师都是垃圾,对方还没有任何办法反驳,那你想怎麽骄傲就怎麽骄傲。」

从来攀枝花开始,陆启铿和姜伯驹两人就处于一个我是谁,我在哪的状态。

对于他们来说,这里过于偏僻了,也过于特别了一点。

桌上摆着的印有《信号处理原理》字样的教材,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不是说接受联合培养吗?我们是数学家,怎麽接受通信工程方向的培养了。

唯一好点的是,基地里华罗庚和苏步青都在,这让他们内心有点安慰。

消失的数学家们确实都出现在了51区。

不过他们都神情疲惫,步履匆匆,一副看上去就忙的爆炸的样子。

结合华国科学院才搞的计算中心,他们以为华罗庚和苏步青负责的是计算中心的工作。

数学家变计算器了,这工作量大完全能理解。

「好了,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

每天白天是自学,晚上是提问加讨论,各位的问题可以畅所欲言,我知道的我来解答,我不知道的,基地里有无数专家可以为你们解答。

我们全靠自学,每个月进行一轮考试。」

两周一卷内容,也就是说学完这些内容大致需要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束星北同样要重新学这套华国版《MIT辐射实验室系列》。

只是他有基础在,进度比学生们要快的多。

一个月后的51区联合培养教室。

一般晚上的讨论环节,都由束星北先发起,他翻开书页,清了清嗓子,问道:「波导在微波传输中的作用是什麽?谁能回答?」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陆启铿率先举手,语气自信:「波导能引导电磁波,减少高频传输中的能量损失,比传统导线更高效。」

束星北微微点头,面无表情地说:「说得对,但不够全面。有没有人想要补充一下。」

姜伯驹推了推眼镜,略显紧张地回答:「波导通过金属结构约束电磁波,支持特定模式的传播。这对雷达系统至关重要,因为它确保了信号的精确性。」

束星北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背后的数学原理。」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公式。

学生们立刻低头记录了起来。

51区是一个很乏味的地方,除了学习也没别的事可干。

能来这的,在理科都有着天赋,有天赋进入状态就更快,加上束星北的引导,整个培养班的氛围很好。

随着课程深入,教室内的气氛愈发紧张而热烈。束星北讲解时,眼神不时扫过每一位学生,像是在评估他们的理解力。

一位学生插话提问:「老师,如果波导的尺寸改变,会不会影响模式的稳定性?」

束星北停下笔,目光锁定他,沉声道:「好问题。尺寸变化会直接影响截止频率,你回去推导一下公式,明天给我答案。」

台下一片寂静,没有人觉得这是坏事。

这可和后世的大学教室不一样。

姜伯驹则更沉默,他的眉头紧锁,手中的笔一刻不停,似乎在与复杂的概念较劲。

束星北注意到他的专注,走过去问:「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吗?」

姜伯驹抬头:「我在想边界条件的解法,是不是可以用分离变量法?」

束星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柔和下来:「我觉得你的思路是对的,你可以试试看。」

讨论声谈不上热烈,但每一位回答的同学都言之有物。

难得的休息日,毕德显来束星北宿舍找他闲聊:

「天狼,感觉如何?」

束星北苦笑道:「除了这个名字有点不适应之外,其他都适应的很快。

你们编的这套书了不起啊,我还是第一次见这麽完整的应用物理教材。

比我当年在英格兰接触到的教材要优秀得多。

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虽说难度大了点,但学生们可以咬咬牙克服嘛。」

束星北之前在浙大教书,现在教的更是优中选优的学生,下意识觉得这套书只是小难。

「我提议过,不过上面的意思是还不急。」毕德显说,「我看你很适应教学生的日子。」

「当然,这些可都是一等一的好苗子。

我要是不好好教,我对不起国家!」束星北笑道,来了这之后,他感觉整个人都重新精神抖擞了起来。

尽管身体没有年轻,但心态年轻了不少。

「天狼,你可别忘了,教书这工作你早晚得交出去。

我这边可是缺人的很。

你需要尽快进入到雷达研发工作中来。」毕德显提醒道。

「那是自然,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