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280章 一个人的奇迹

科技入侵现代 第280章 一个人的奇迹

簡繁轉換
作者:鸦的碎碎念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16 02:50:44 来源:源1

第280章一个人的奇迹

b站的登月纪录片已经上线,6块钱四个小时,在大年三十的那天上线的,购买人数已经超过五千万了,这已经快和b站日活人数持平了。

根据b站2021年财报显示,他们的月均用户是2.72亿。

这一波直接给b站赚麻了,付费率接近20%,要知道五千万的付费只是春节假期期间,后续还会不断上涨。

可以说,b站只花了12亿,就让五千万个用户完成了从用户到付费的转化,在移动网际网路如此成熟的2021年,这笔生意绝对大赚特赚。

央视也就直接把b站的纪录片片段拿来用,至于b站,压根反抗不了央视。

「刚才您收看的片段是纪录片《复刻阿波罗》第一集《一个人的奇迹》中的片段,而片段里的那个年轻人现在就坐在我的面前,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林燃教授,也祝贺他成功完成了登月。」

小撒鼓掌非常卖力,连带着演播厅台下的观众们同样卖力。

能来现场看林燃采访,那都得是燕京本地好的部委丶企事业单位才能分到票。

像边缘事业单位,只能从朋友丶亲戚丶同学那听到还有这玩意。

甚至分到票的机构,想从工会手里拿到票,那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就是登月第一人的号召力。

「大家好,我是林燃。」

小撒笑道:「上次来我感觉我还能勉为其难的提一下保送燕大,现在我感觉再提保送燕大有点自取其辱了。

毕竟我都一把年纪了还要靠燕大往我脸上贴金,林教授已经是交大以你为荣。

网上都调侃说,因为你的存在,连带着帮交大直接原地飞升,坐稳了Top3的位置。

好吧,top2还是比top3稍微领先那麽一点点。」

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老梗上。

林燃点了点头:「不重要,只要我还在交大,交大早晚能成为top1。」

小撒赶紧说:「那时候我也已经退休了,我不用再在央视的演播厅里面对林教授了,我到时候让我儿子去上申海交大。」

这让台下观众笑成一片。

小撒接着把话题拉回采访本身:「林教授,刚才那个片段是什麽时候的事?」

林燃不假思索道:「前年9月,那时候我才回国。」

小撒接着问道:「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您就已经提出了要登月的口号?」

林燃点头:「是的,那时候我们的员工就很清楚,我们的目标是月球。」

小撒问:「我们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阿波罗科技只有一百号员工。」

林燃纠正道:「准确来说是108位员工,其中有交大来的实习生52名,年纪在80岁以上的雇员27位,也就是说真正的有经验的员工只有29名,这其中还包括了我自己。」

林燃对数字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小撒咽了咽口水:「所以说,您在视频中讲话时候,提到的以一敌百,包括了实习生和NASA雇员?

当时您说了要在21年年底完成登月吗?」

林燃回答道:「是的,我的意思就是我们这108个人,大家一起能够爆发出和60年代NASA上万名员工同样的战斗力。

没有,我只说了我们的目标是复刻阿波罗登月,具体时间进度只有少数核心员工知道。

毕竟这个放在那个情景下,有点过于惊世骇俗了,我怕把人都给吓跑。」

小撒感慨道:「是啊,哪怕现在林教授已经成功完成登月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这段旅程,依然会觉得不可思议。

所以当时是什麽给您带来了信心,让您觉得,我一定能做到?

我们作为外人,哪怕时至今日,让我再回到2020年,我也很难相信您真的能在2021年年底完成登月。」

林燃想了想说道:「我认为这得益于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丶我对整个阿波罗登月工程的掌握和华国优秀的工程师群体。

这三者共同造就了这一场奇迹。

所以其实我在看到b站纪录片叫一个人的奇迹,我觉得有点太过了。

只有我一个人,是肯定无法完成这样的伟业的。」

小撒纠正道:「教授,只有第一集叫这个,一共8集纪录片我都看完了,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毕竟在第一集那个时间节点,叫一个人的奇迹,是因为只有您一个人相信,一定能够完成阿波罗登月。」

b站的纪录片分了8集,一集30分钟。

小撒接着问道:「我相信这是我,也是绝大部分人都很好奇的问题,那就是整个阿波罗科技最开始的资金是不是来着巴兹·奥尔德林,如果是,您又是怎麽说服他的?」

因为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的一番话,导致他在华国有着非常正面的形象。

毕竟在华国人看来,这番话等于是让自己在阿美利肯政治死亡了,属于是舍生取义的行为。

在华国的价值观里,舍生取义的行为,评价权重非常高。

加上即便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量,跨世纪登月的奥尔德林,也依然有着足够高的评价。

二者结合之下,奥尔德林在华国绝对的正面人物。

「这是因为我们对去月球这件事都有着同样的执念。

巴兹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再去一次月球,正好我也想去上面看看,我们属于是一拍即合。

我就只是写了一封信给他,然后巴兹就买了来华国的机票,还把他的老夥计们给带上了。

包括资金,他把全部身家,一共大概三千万美元,把他在阿美利肯的别墅丶住宅丶股票什麽的都全部变卖给我当启动资金。

所以我很感谢他,当然我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三千万美元买一张来回月球的往返机票,不算贵啦。」

台下观众包括小撒,一直就是张着嘴巴的表情,从一封信就搞定开始,大家的嘴巴就没合起来过。

这也行?

「这也行?就一封信?」小撒没忍住。

林燃想了想:「还有一通电话,没了。」

「卧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拉投资有这麽容易。

毕竟奥尔德林把全部身家都给你了,这真的属于是高上流水遇知音,锺子期和伯牙相遇,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大家就能达成共识。

不过想想也确实,小说需要逻辑,现实从来都不需要逻辑。

林教授和奥尔德林博士拥有共同对登月的热爱和执着,所以二人才会一拍即合,达成合作,也共同为世界创造了一次新的奇迹。」小撒总结道。

林燃说:「其实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只是说或早或晚的区别而已。

我找巴兹只是想着我们能够很快就确定下来,要登月这件事。

找其他投资方,我得解释为什麽不做可回收火箭,为什麽要登月,以及登月后关于把月球打造成前哨基地,要投入多少。

不说后者,别人理解不了你的意图,说了后者,改造月球需要的巨额花费很容易吓走投资方。

所以我当时单纯觉得找巴兹最省事,事后发展和我预计的一样,找巴兹就只花了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然后在搞定巴兹之后,申海地方国资又给我提供了一笔同等金额的投资,从b站和腾讯拉来了赞助,基本上登月需要的花费就差不多了。

从我的角度,我觉得非常顺利,就像是庖丁解牛,看上去很复杂,但我按照我对牛的理解,解下来很轻松。

可能外界会觉得哇,这麽大的工程,一年多时间就搞定了,自己作为登月工程的总牵头人,同时还是太空人,要接受大量训练登上月球,肯定特别辛苦特别累。

其实我没有,我觉得很顺利,没有多少疲惫感,反而会很兴奋,想要做到更多。」

林燃微笑着,在座观众从中读出了幸福的意味。

小撒问道:「所以您在登月完成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麽?」

林燃笑道:「我们内部命名为『燃烧一号改』的可回收火箭试发射吧。

这应该也是华国第一枚中型可回收火箭。

其实我是工作狂,不知道人生从什麽时候开始,就一路狂奔,没有停息,也不想停息下来。」

林燃很清楚是从什麽时候,从2019年的12月31日,那是命运大拐弯的时候,自己的人生,整个世界都因此而改变。

「好像成功人士,越成功越喜欢工作,喜欢自己的事业。」小撒说。

林燃:「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麽样,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够算得上成功,但至少我很热爱我所做的事业。」

小撒感慨道:「所以教授才能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取得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无论是在数学领域还是在航天领域,都让旁人难望其项背。

每次采访教授我都压力很大,对方的层次比我高太多,我生怕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又吐槽,说和教授站在一起,我像是小学生。

所以教授,在这次登月过程中,您最难忘的是什麽时候?」

林燃不假思索道:「当我踩在月球土地上的时候,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这绝对是我前所未有的体验。

包括因为登月本身也是机缘巧合,所以内心很感慨。

当年我在选阿波罗登月作为本科毕业课题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同时还带了其他四个学生,他给我们五个开会的时候还调侃说,说不定你们里面有人就能参与到登月工程中去,成为登月工程的主力军。

后来我在学校也碰到过他,他怎麽也想不到,我不仅是登月工程的主力军,我还一手主导了民营机构登月,甚至还亲自踏上了月球的土地。

就付出不懈努力后,踏上了另一个星球,这和名声丶荣誉丶地位都无关,月球一直挂在地球的天空中,我去了,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

就像马诺里回答为什麽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同样的,为什麽要登月,因为月球就在那里。」

林燃脸上写满了感慨。

在座观众们也能感受到林燃话语中所饱含的情绪,大家都自发鼓起掌来。

其实本来是有为什麽会成为太空人,以及围绕太空人的一些话题展开。

但介于林燃之前说的话有点犯忌讳,所以这部分直接全盘删掉了。

小撒接着问道:「教授,在这次成功登月之后,我相信我们常态化往返月球和地球应该不是问题。

12亿rmb去一次月球,包括后续还能把这个成本给进一步压低,我相信去月球本身不成问题的话,那把月球打造成前哨站,也就是说像您在采访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月球上建电磁发射塔丶建光伏发电站丶月球基地等,您觉得这些实现要多久,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这能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麽好处?」

林燃说:「这个话题太大了。

从技术的角度我们需要克服月球的温差,需要让月球上发射的太空飞行器能够承受高加速度和热负荷。

最⊥新⊥小⊥说⊥在⊥⊥⊥首⊥发!

部署月球发射塔,现有技术下,我们可能需要一个高达1600米左右的发射塔,然后运到月球上的重量超过了400吨。

400吨才能建一个发射塔,这个成本有点太高了。

而这麽大的发射塔,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组装?我们能不能同时把这麽多人送上月球?他们在月球上的生存要如何保证?

这些都是问题。

包括能源供应和储能模块,对月球尘埃的适应等等,有无数的问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的克服。

这是比登月工程复杂一万倍的大型工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能有阿波罗登月作为参照物,而在月球上建发射塔,没有人能够给我们启示,我们需要一个一个的坑自己去踩。

我把它统称为月球改造工程,这一工程本身,难度也要比阿波罗登月高太多太多。

然后实现的话,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很难有明确的结束节点。

它会一直推进,我预计五到十年能够建好第一个月球发射塔,然后后续会不断建设丶优化。

这就像是建城市,它不是说建好了就结束了,而是一直动态进行的。

至于对普通人的好处,当然有。

撒老师,你知道吗?其实历史上阿美利肯民众并不支持NASA的阿波罗计划,他们觉得在登月这件事上浪费太多钱了。

就算真的能上月球,又和我们有什麽关系?

我们在乎的是医疗丶教育丶住房等等各项福利。

甚至哪怕在那个年代的华盛顿地区,这是整个阿美利肯平均学历最高的地方,关于政府斥巨资登月的民调支持率也没有超过反对率。」

林燃娓娓道来:「然后NASA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在民间做宣传,在学校开航天讲座,建博物馆,把NASA商标开放,所有企业只要申请就能用等等。」

在60时空,这些活动都要经过林燃的审批,经费才会拨下去。

他说起来很有感触。

「而大量航天发展的衍生应用在大众群体里普及开来。

像卫星技术深刻影响了现在的天气预报丶导航和通信技术,GPS和北斗卫星在现代社会更是不可或缺。

现在大家平时经常睡的记忆海绵,也是NASA的Ames研究中心开发的,用于改善太空舱的缓冲和安全性,增强太空人在发射和着陆时的保护。

例子有很多,包括我们如果真的能建成月球发射塔的话,那麽光是这套热管理系统,给国内新能源车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车无论温度过高还是温度过低,续航都会打折的问题。

你看,光是这套技术,对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都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这只是技术的影响,除了技术外,我们会带动就业,带动一整个产业的发展,最少能直接丶间接提供数十万个还算不错的岗位。

它绝不是和普通人无关,恰恰相反,如果商业航天有所发展,和我们每个人都会息息相关。」

林燃的央视采访播出后,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我就说秦始皇打钱的骗局有人信,一封信就能拉来三千万,难怪那麽多印度佬的电话专门往阿美利肯打,阿美利肯果然人傻钱多速来。」

「燃神不仅仅是学神,这妥妥魅魔体质,太能忽悠了。」

「本来就是,据说大学时候燃神垄断了整个申海交大的留学谘询生意,甚至把旁边做这一行的新东方都赶跑了。」

林燃做留学谘询这件事,因为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很多交大学生都发贴证明了有这件事,然后网友就把它和那几年新东方交大校区关闭联系在一起,说是林燃把新东方给乾的没生意。

实际上是,新东方搬家而已,压根就和林燃无关。

这也属于是林燃崛起后的交大传说了,林燃把新东方赶跑。

「要是我们老板有这拉投资能力,我们也不至于天天上班提心吊胆的了。」

大家讨论的焦点不是林燃关于航天意义的阐述,而是关于怎麽样一封信一个电话就拉来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

这三千万甚至还是奥尔德林倾家荡产的全部身家。

时间进入到2月中旬之后,华国航天的火箭测试中心,阿波罗科技要进行首次燃烧一号改的静态点火测试。

目的是验证发动机性能丶结构完整性和新增可回收系统的功能。

在测试中心的控制室里,灯光明亮,屏幕上显示实时数据流。

林燃坐在最前方:「各组报告状态。」

推进组:「发动机系统正常。」

燃料组:「加油完成,燃料舱100%满。」

结构组:「着陆腿和格栅鳍已准备好部署测试。」

林燃吩咐道:「好,我们进行静态点火测试。

这是我们第一次测试可回收系统,一切都要万无一失。」

播报员:「T减10,9,8」

在T零时,7台YF-102发动机点火,火焰喷射,震耳欲聋。

林燃紧盯屏幕:「发动机压力正常,推力水平在预期范围内。」

警报声突然响起。

技术员紧张道:「教授,4号发动机有波动。」

林燃皱眉,保持冷静:「密切监控。如果超出限值,我们可能需要中止。」

波动稳定。

技术员松了口气:「恢复正常。」

林燃:「继续,启动着陆腿部署序列。」

屏幕显示着陆腿缓缓伸出并锁定。

林燃:「着陆腿部署成功。现在测试格栅鳍。」

格栅鳍调整角度,模拟下降控制。

林燃:「格栅鳍响应良好,结束测试,关闭发动机。」

发动机关闭,会议室响起掌声。

林燃:「干得好,这次静态点火测试很成功,现在分析数据,确保没有意外。」

整个点火测试过程,测试参数7台YF-102发动机全功率点火,持续130秒,验证推力稳定性和着陆腿/格栅鳍部署。

数据收集包括了发动机压力丶温度丶振动数据,着陆腿锁定力以及格栅鳍响应时间。

格栅鳍是一种特殊的空气动力学控制器件,用于在火箭返回大气层时提供方向控制和稳定性,最早出现在苏俄50年代研发的弹道飞弹上,后来被SpaceX用于可回收火箭。

它们在高速降落过程中帮助火箭调整轨迹和姿态,确保精确着陆。

格栅鳍由一系列交叉的网格状结构组成,当空气流经这些网格时,会产生侧向力,帮助火箭调整方向。

格栅鳍在超音速和亚音速阶段特别有效。

在火箭倒飞降落时,也就是以发动机朝上的姿态时,格栅鳍可以像小翅膀一样工作,提供稳定性和控制力。

格栅鳍在折迭状态时减少空气阻力,适合发射阶段,展开后则提供精确的轨迹调整。

同时与传统的平面鳍相比,格栅鳍更轻便且更耐热,适合高速返回的环境。

(格栅鳍特写)

包括华国企业星际荣耀2019年研发的双曲线1-号火箭,第一级也包括了四个格栅鳍。

着陆腿主要就是支持火箭在着陆的时候保持一个姿态稳定。

整个团队显得波澜不惊,放在其他团队,要是静态点火测试成功,肯定得互相拥抱一下。

阿波罗科技的团队成员们鼓掌都只是礼貌性鼓掌。

这就是登月给整个团队带来的自信。

数据收集完毕后,在着手准备燃烧一号改正式发射测试的林燃,怎麽也想不到这款火箭,不需要多久,就能在东欧的绞肉场中发挥巨大作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