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253章 顶级外援

科技入侵现代 第253章 顶级外援

簡繁轉換
作者:鸦的碎碎念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16 02:50:44 来源:源1

“泻药,有很多回答,大家都讲了很多。

有从专业角度、商业角度,各种回答都有。

大家都说这件事很难,提到了阿波罗科技肯定有新的模拟方法,燃神作为数论领域大师级人物,在数值计算领域肯定也有自己一套东西。

毕竟他在成为数论大师之前是做GraphAI的。

正是有一套独到的数值计算方法,才能不需要现实的大量验证,直接一次发射成功。

其他回答里也有把其他民营企业做的火箭和燃烧一号做对比,二者大小非常明显。

但他们得做两年多,燃烧一号只需要半年。

用的都是成熟的发动机,燃烧一号不仅运载当量大,还采用的是多发动机并联这种比较先进的技术类型。

作为航天领域的老兵,在航天领域已经混迹了十余年,我想从专业角度讲讲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提燃烧一号就不得不和长征二号F对比。

长征二号F火箭也是近地轨道8.8吨的运载量,和燃烧一号的8吨差不多。

用的发动机型号是YF-100,燃烧一号用的是YF-102,但本质上差不多。

长征二号F从1992年年底立项,98年被运到酒泉,没错,也是在酒泉,和地面设备、发射场进行联调,99年一次性发射成功。

但前提是它在地面进行了充分测试,足够多的测试。

而燃烧一号显然没有,因为时间不够,就半年时间,你想测试风洞是要排队的,民营企业想去风洞排队起码半年起。

要知道燃烧一号足足有7台发动机在一级并联,比起猎鹰九号的第一级也就少了一台而已。

整个设计是非常复杂,从专业角度来看,但凡同一级的发动机并联超过4台技术难度就呈几何状上升了。

当同一级并联超过4台发动机时,确保所有发动机同时点火并保持一致的推力输出成为首要挑战。

发动机的点火延迟或推力输出不一致可能导致火箭偏离预定轨迹,引发灾难性后果。

毛子的N1火箭采用30台NK-15发动机并联,但由于无法进行静态点火测试,发动机同步问题导致多次发射失败。

具体而言,点火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每个发动机的火花塞、阀门和燃料喷射系统。

超过4台发动机后,系统复杂性指数级增长,控制系统需实时监测每个发动机的状态,并通过推力矢量控制动态调整。

SpaceX的Falcon9采用9台Merlin发动机,通过故障容错设计确保即使一台发动机失效,剩余发动机也能通过延长燃烧时间补偿推力损失。

但这种设计需要高度复杂的飞行计算机和软件,增加开发难度。

更加糟糕的在于多台发动机并联运行时,每个发动机都会产生振动,这些振动可能在特定频率下形成共振,威胁火箭结构完整性。研究表明,振动频率的叠加效应在4台以上时显著增强,可能导致结构疲劳或破坏。

集群火箭发动机在启动时会出现动态相互作用,但凡是异步启动就很可能导致严重的非线性瞬态和推力失衡。

具体可以去看《Dynamicinteractionbetweenclusteredliquidpropellantrocketenginesundertheirasynchronousstart-ups》莫斯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然YF-102推力不如猎鹰九号的梅林发动机在这种时候就有好处了,好处在于共振问题在高推力下表现明显,这需要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和阻尼系统缓解。

SpaceX在猎鹰九号上采用了先进的隔振技术和材料,以减少振动对箭体的影响。

随着发动机数量增加,振动模式的复杂性呈指数增长,设计和测试成本随之上升。

而燃烧一号的发动机数量比猎鹰九号少一个,YF-102的推力也要小一些,难度会小很多。

多台发动机并联时,火箭底部会面临更严重的热环境,需加强热保护系统。

集群发动机的排气羽流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基部区域的热负荷显著增加,像N1火箭的30台发动机在启动时产生的热量导致基部结构过热,增加了失败风险。

此外,更多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要求更强的结构设计。

总之同一级发动机并联超过4台,技术难度呈几何状上升,主要源于同步控制、振动共振、复杂管道系统、控制系统复杂性、热管理和测试验证的指数级增加。

尽管多引擎设计提供冗余和故障容错能力,但管理这些挑战需要高度的工程创新和资源投入。

过去我们一直说华国没有自己的SpaceX,而现在燃神带领的阿波罗航天造出了燃烧一号,这让我看到了华国能出现对标SpaceX的希望。”

“泻药,非常牛逼,根据我听到的小道消息,国内但凡是投资了民营航天机构的投资机构这几天都在加班,慌成一片。

因为阿波罗科技搞定了多发动机并联中型火箭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半年搞定燃烧一号,半年完成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成功入轨,首先不谈现在大家猜测的到底有没有的新型模拟方法。

我估计有,有是重大威胁,别人靠数值模拟就能做到你现实地面点火测试的效果,那成本能节约多少?

开发效率能提升多少?

可复用性有多高?

光是想想就足以让那些投资了民营航天机构的投资人心在颤抖,因为别人用IBM计算机,你拿算盘和纸笔,这效率差的太大,几乎就是打不赢的一场仗。

除非阿波罗科技不打算做可回收火箭。

但可能吗?人家都提了,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考虑到要造可回收火箭,所以才不要助推器。

另外,就算没有这样的方法,就算是运气好。

那半年运气好,能完成设计和生产,也充分证明了燃神带领下的阿波罗科技,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之强悍。

是其他民营航天机构所没有办法媲美的。

现在据我所知,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挖人,毕竟阿波罗科技应该没有签很多的竞业协议。

初创团队没钱去签竞业协议,能挖就挖,只要锄头挥得勤,就没有挖不动的墙角。

另外投资机构们,就我了解到的情况,要么要求撤资,不玩了走人。

毕竟你想战胜阿波罗科技,难度有点高。

要么就要签对赌,对赌要求是你得在阿波罗科技之前搞定可回收火箭,如果不行,那公司得连本带利地回收投资人手里的股份。

所以现在这些创始人都面临两难局面,无论投资人选择A还是B对他们来说都是晴天霹雳。

前者是立马死,后者是晚死。

然后挖人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毕竟在对方士气正盛的时候去挖人,哪有那么容易。

就像你想去挖长征火箭的核心研发团队,人家有编制干的又是核心业务,哪有那么好挖。

总之古话说叫一鲸落而万物生,现在国内民营航天领域的局面是一鲸起而万物死。”

现实中吵的沸沸扬扬,互联网上讨论的愈发热烈。

申海教育口开例行的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负责主持。

林中清那叫一个得意洋洋,这段时间,感觉底气都更足了一些。

开会间隙,坐在林中清边上复旦的校长金利低声道:

“老林,申海高校一家亲。”

“不是,申海高校一家亲?我怎么没听说过啊?”林中清听到之后内心警铃大作。“我们不是围绕谁才是申海Top1,华国Top3争的不可开交吗?”

金利接着说道:“国内民营航天公司都集中在燕京,申海这边之前压根就没有。

我们航天专业或者对航天领域感兴趣的理工科同学,想实习还要跑到燕京或者长安,其实很不方便。”

最近阿波罗科技在火箭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是好事啊!对申海高校致力于在航天领域有所发展的同学们来说都是好事啊!”

林中清知道他想说什么了,他不完全顺着对方的话说:“是好事,不过不在申海,在昆山呢。”

金利摆了摆手:“诶,昆山也是申海!”

林中清很难想象,复旦的校长能说出昆山是申海这种话来。

“也是,有地铁直达,确实能算是大申海范围内。”林中清说。

“所以这种机会是不是应该也给其他高校的学生分一点啊?”金利图穷匕见。

林中清点头道:“当然,我们正在和申海第二工业大学谈,他们很多学生愿意进车间当工人。

我们很缺车间的工人,如果复旦的同学们愿意我们也很欢迎!”

金利无语了,我要把复旦的学生送到你们那去当工人,复旦的学生估计能在社交媒体上喊金利滚蛋。

这跟浙大因为校长从东北来的,而在互联网上开麦是一个道理。

申海第二工业什么档次,我们复旦什么档次,能一样吗?

“老林,是这样的,我认为呢,我们的学生还是要比二工的学生们优秀那么一些。

倒不是说去车间当工人不好,而是说呢,去做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更能发挥我们学生的价值。

我们同为申海高校,就应该互帮互助啊!”

金利说完林中清还没开口,一旁同济的校长陈杰幽幽道:“我们呢?

我们也要一些实习岗位。”

金利说:“看,同济的学生们就很适合去车间,他们连打灰这种工作都能干得很好,他们进车间也肯定比二工的学生干得更好!

我们的学生还是更适合做一些难度更高的工作。”

陈杰瞥了金利一眼不想接茬。

至于在他们对话中食物链最底层的申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校长为什么不反驳。

因为他坐在后面呢,压根听不到交大、复旦、同济这申海top3的对话。

“我考虑考虑。”林中清说:“毕竟阿波罗科技又不是我们申海的校企。

我得和林教授商量商量。

我必须考虑到学校和公司的实际情况。

目前公司目前还在发展阶段,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确保本校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数量。

如果开放给其他学校,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学生的机会。

像车间工人这种数量无限,想来就有,来最少三个月起步。

这个如果你们愿意,我现在就能答应下来。”

他压根就不想答应,打算采用拖字决。

只是没想到陈杰来了一句:“同济干了!”

金利傻眼了:“不是,老陈,这你们都干啊?

我看抖音上没说错啊!”

陈杰知道金利的潜台词是什么,也知道抖音是什么,对方微信上转发给他,一个调侃同济学生的短视频,说同济土木立校,天生牛马。

“我们同济愿意。”他再次强调。

毕竟在他看来,去车间当工人,那也是履历,不体面归不体面,土木去中建不更不体面么?

去车间一线谁说就一定不好了?

有比没有好。

林中清看了他一眼,点头道:“老陈,好,没问题。”

金利连忙问道:“那我们呢?”

林中清坚持道:“我回去商量一下。”

也就是现在,等到半年载人航天和太空对接都实现了。

复旦的学生再想来车间当工人,都已经没有名额了。

压根不需要实习生了。

这都无法妨碍林燃继续在推进工作。

发射个燃烧一号,这才哪到哪。

才刚开始呢。

“诶,教授来了,请坐请坐。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申海科投投资了阿波罗科技之后,宋南平就从申海科投投资部部长调入到阿波罗科技来担任CEO了,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林燃则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

林燃很欣赏对方,因为对方做事很有规矩,把企业管理的井井有条。

整个架构、人员、财务在宋南平手上很有秩序。

这对一个蜂群结构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必要。

林燃觉得自己是蜂王,而宋南平就是让蜂群保持秩序的蜂巢,风格和他在NASA时候的助理休·德莱登很像。

“老宋,什么好消息?”林燃说。

“华国航天那边给回复了,F-1和J-1他们愿意立项。”宋南平说道。

林燃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好消息,既然这样,那后续我就很少时间在申海,这两款发动机的制造我必须现场盯着。

老宋,申海这边就需要你多费心了。”

发动机是重中之重。

尤其复刻土星五号,尽管是复刻,土星五号只有5台F-1并联。

但这毕竟是土星五,单个发动机的海平面推力就有足足150万磅力,约合680.39吨。

这是什么概念。

五台并联,一台要是没搞好,五台发动机的火力不平衡太容易出问题了。

而且华国复刻,从技术上也有很多技术关键点需要林燃亲自在现场盯着。

这是他们事先就说好了的,宋南平点了点头:“林总,我会帮你管好这边的。”

林燃说:“包括一些进度方面的把控,线上会议。

现在公司账面上有钱了,该从外包转正式员工就转,这些钱就不用省。

对于一些实习表现好的同学,可以提前预定下来。

从长期来看,我们起码要发展成一家拥有数万人的企业,现在就要筛选出好苗子。

另外你知道我的要求。”

宋南平说:“当然知道,执行力是第一位。”

蜂群就是这样。

林燃说:“那我就放心了。”

宋南平接着说:“林总,最后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有人要见您。

您最好提前准备一下,我们五点钟出发,您需要陪他吃个晚饭。

五点会有车准时在楼下来接您。”

宋南平没问你去不去,语气很客气,但内容却全是不能拒绝。

林燃大概猜到了是谁。

在申海地界。

这么说,华盛顿的权力是来自位置,你不在那个位置了,你就得去企业捞钱了,这也是所谓政商旋转门。

但燕京不是。

燕京的权力是来自人。

只要人在,哪怕人没有任何位置,他的权力也是有位置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好,我知道了。”林燃点了点头。

宋南平接着说道:“林总,如果您这次面试表现得好,后续我们能少很多麻烦。”

林燃咧嘴笑了笑:“我知道了,是不是有人提出要让我们上交我们的仿真模拟方法?”

宋南平欲言又止。

林燃挥了挥手,“好,知道了,你去忙吧。”

林燃是老申海。

不是老申海人,但大学四年在这念的,申海很多地方他都去过。

大名鼎鼎的衡山宾馆他自然知道,边上就是衡山公园,复旦的枫林校区离这就一条街的距离。

申海最好的华山,华东和中山医院都很近。

但他此前从来不知道,这地方居然还有一个院子,从外表看上去是衡山宾馆的一部分,但却有独立出入口。

有种闹中取静的感觉。

“林教授,果然年轻有为,我听说过你,你们这次火箭发射成功我全程看了直播,半年就搞定了多发动机并联,非常的Amazing!

我很高兴,想当面听听你的故事。”

对方声音很小,但林燃依然能听出对方的激动。

“从技术角度出发并不难,七台发动机而已。

阿美莉卡的星舰都要33台梅林发动机并联,我们这才哪到哪。”

林燃很淡定,压根就不激动。

毕竟60年代,谁没见过。

现在见到名人,也无非内心有种啊,原来是他的感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毕竟多发动机并联的共振一直都是很大的问题。

当年他们给我汇报的时候,说V1导弹采用衰减的方式进行减震,为了减轻重量发展出了主动减震技术。

主动减震就是在连接火箭发动机的连杆上,安装一个双向作用的短距活塞。通过旋转阀门,控制液压交替作用在活塞两端,液压的大小通过调压机构控制,产生的作用力和发动机振动的频率相同,相位相反,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说我们的导弹也要研发类似的技术。”

对方的精神很好,尤其在谈到技术细节的时候,对于很多年前听过的报告都信手拈来。

林燃点头道:“您说的没错。

当多台火箭发动机并联的时候,如果旁边的发动机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同,这个减震系统就成了旁边这台发动机的振动来源。

为了减小影响发动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老美当年的土星五号火箭为了让发动机的间距更大,采用了发动机外移设计。

N1火箭第一级也是采用了上小下大的设计,保证内圈发动机和外圈发动机足够的距离,不过相邻的发动机距离仍然很近。

不过我们暂时还不涉及到要用主动减震来规避共振。

结构设计在当前阶段足够了。”

对方兴致勃勃的和他讨论了很久的技术问题。

然后问道:“林教授,你们今年真的能完成登月吗?

这是我一个老人家最关心的事情。”

林燃点了点头:“我觉得我们可以。

今年7月我们会完成第一次载人航天,8月完成第一次的空中握手。

9月把探测器送上太空,预计在12月登月。”

林燃指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说道。

最后他说:

“具体可不可以,它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但我有十足的把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