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从送子鲤鱼到天庭仙官 > 第四百八十八章 更坏的消息:敌人之外还有

从送子鲤鱼到天庭仙官 第四百八十八章 更坏的消息:敌人之外还有

簡繁轉換
作者:锦绣灰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0-27 04:22:49 来源:源1

“呼啦。”

黑潮如海啸般涌起,在浪尖上,一个细长的影子缓缓抬起头。

幽陵君的那只无瞳巨眼,凝望着高处。

高处并没有天空,而是一团阴影,浓重到化不开的阴影。

游鸣知道,这团阴影,...

夜色如墨,沉得仿佛永远不会褪去。游鸣的魂魄散入山川之间,却并未真正消逝。他的意识悬浮在镇山之巅,俯瞰着这片他曾用性命守护的土地。风从四面八方涌来,带着草木清香、溪水低语、还有人间炊烟的气息。他听见孩童在村口背诵《净心诀》的稚嫩声音,看见樵夫肩挑柴火走过古道,僧侣在破庙前焚香祈福??一切如常,却又不同了。

因为这世间,终于安静了下来。

幽陵君被镇压于深渊碑底,七位英灵之愿化作永恒封印,缠绕其核心的黑链每时每刻都在吟唱着“心狱归处”的真言。那不是诅咒,而是审判,是千万冤魂共同织就的天理之网。它不再挣扎,也不再嘶吼,只是沉默地沉沦,在无尽光阴中偿还它所吞噬的一切执念与悲苦。

而游鸣,已不再是凡人。

他的形体虽散,神识却与整座镇山融为一体。山脉是他呼吸的节奏,湖泊是他跳动的心脉,林木是他伸展的经络。每当晨雾升起,山腰间便有金光若隐若现,那是无形之鱼游弋于地脉之中,巡守四方结界;每当雷雨降临,山顶古松便会轻轻摇曳,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为迷途旅人拨开云障。

可就在这安宁之下,一丝异样悄然浮现。

第三十七日,月蚀之夜。

碧水湖底忽然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像是一根蛛丝断裂的声音,微不可察,却让整个镇山的灵气为之一滞。紧接着,那块无字碑上竟浮现出一道极淡的裂痕,如同泪痕划过石面。与此同时,远在西南绝域的古庙遗址中,苏挽晴残留的一缕残念突然震动,化作血泪滴落尘土。

游鸣察觉到了。

他没有惊慌,也没有愤怒,只是缓缓睁开虚空中那双不属于肉身的眼睛。他知道,幽陵君并未彻底死去??它本就是由无数执念聚合而成的存在,哪怕被封印万年,只要人间尚存不公、怨恨、遗忘与背叛,它终将寻到缝隙重生。

“你还在。”他在心底低语。

回应他的,是一阵冰冷的笑声,自深渊最深处缓缓升起:

>“你以为……七愿就能断绝我的根源?可笑。他们的冤屈之所以能成为力量,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从未改变。今日你立碑铭名,明日便有人因言获罪;今日你昭雪忠良,明日便有将士死于谗言。只要人心尚有黑暗,我便不死。”

游鸣默然。

他知道,对方说得没错。

正义或许可以一时彰显,但遗忘总是来得更快。十年之后,谁还记得苏挽晴?百年之后,还有几人知晓毕昭的名字?那些曾为之动容的故事,终将被时间磨成传说,再由传说变成无人问津的碑文。

这才是真正的“心狱”。

不是地狱,而是人心深处对公正的绝望。

但他亦未退缩。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如风穿林,“只要世间仍有冤屈,你就不会真正消亡。可正因如此,我才必须留下。”

话音落下,整座镇山骤然亮起万道金纹,如同血脉复苏。那些散布各处的英灵遗物??苏挽晴的断剑、陈十三的号角、柳青禾的药囊、沈舟的船旗、白筝的残琴、周砚的血书、以及李昭将军的战甲碎片??纷纷腾空而起,环绕镇山飞旋一周后,尽数沉入湖心深渊,嵌入巨碑四周,形成新的阵眼。

七件遗物,七种执念,七段未竟之愿。

它们不再试图消灭幽陵君,而是与其共存??以铭记对抗遗忘,以光明照见黑暗,以不灭的守望压制那永难根除的恶源。

从此以后,镇山不再仅仅是一座仙门圣地,而成了某种象征:一个活着的记忆容器,一处承载苍生悲愿的精神图腾。

而在人间,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三年后,东海渔村出现一位神秘老翁,每日黄昏坐于礁石之上,手持一尾金色鲤鱼骨笛,吹奏一支无人听懂的曲调。据说凡听过此曲者,梦中必见青山流水,亲人含笑相迎,醒来后心中郁结尽消。有人称他为“送子公”,说他是天上派来引渡亡魂的使者;也有人说,他其实是镇山失传已久的护法灵官,专为超度含冤而死者而来。

五年后,北境边关突降大雪,一支巡逻小队被困暴风之中。正当众人绝望之际,忽见远处雪原上浮现一行脚印,深而不没,蜿蜒如龙,一路引领他们走出死地。带队校尉事后回忆:“那脚印……像是赤足所留,可每一步落下,都有金光一闪,似有人背着什么重物前行。”

十年后,朝廷修订史典,原本早已湮灭的“南疆女将案”被人重新提起。一名年轻御史冒死上书,呈交一份据说是从古庙废墟中发现的兵符与战报,详述当年魔潮来袭时苏挽晴率军死守三月、粮尽援绝仍不退半步的壮烈事迹。皇帝震怒,追封其为“忠烈昭义夫人”,并在长安立祠祭祀。当夜,京城暴雨倾盆,祠堂屋檐下却站着一名披甲女子虚影,久久不散,直至第一缕阳光照在新刻的牌位上。

又十二年,镇山脚下建起一座学堂,专收贫寒子弟。教书先生是个盲眼老人,但从不许人怜悯他。他常说:“我看不见,但我知道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条鱼,只要用心喂养,总有一天会跃出浊浪。”学生们不知他来历,只知他授课时常哼一首小调:

>“送君千里终须别,

>化作青山不说谢……”

直到某个月圆之夜,一名顽童偷偷跟踪他至湖边,只见老人脱鞋走入浅水,身影渐渐透明,最终化作一道金光没入湖心。次日清晨,湖畔多了一尊石像??面容模糊,唯有一尾鲤鱼盘绕肩头,栩栩如生。

岁月流转,世事更迭。

曾经参与过那场生死之战的人们一个个离去。镇山王寿元耗尽,坐化前将掌门之位传予一位资质平平却心性纯良的弟子,并留下一句话:“真正的强者,不在灵力高低,而在能否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哭声。”

毕泽的哥哥毕昭之名,如今已被刻入千家万户的族谱之中,许多家族甚至奉其为先祖英灵,每逢清明必焚香祭拜。而那位曾误报军情致陈十三被斩的将领后代,主动前往北境戍边三十年,临终前写下遗书:“吾祖铸错,吾以一生赎之。”

最令人称奇的是,每逢灾厄将至??无论是瘟疫蔓延、洪水肆虐,还是战乱初起??总会有渔歌自各地湖泊河流传来,歌词不尽相同,却皆含一句:

>“若问此生长恨事,一念不忘是归家。”

人们开始相信,世上真有一位无形之神,在默默守护着所有漂泊的灵魂。

而这一切,游鸣都看在眼里。

他无法言语,也不能现身,但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化身为山,并非牺牲,而是一种更深的参与。他不再是那个奔跑在风雪中的少年,而是成了大地的一部分,成了黎明前最温柔的那一缕光,成了母亲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摇篮曲,成了老兵抚摸旧刀时眼角闪过的泪花。

一日,一名少女独自来到无字碑前。

她穿着粗布衣裳,背篓里装着草药,眉宇间透着倔强与疲惫。她在碑前跪下,低声说道:“我叫柳芷,是柳青禾的第七代孙女。祖上传下一句话:‘若有朝一日能行医济世,莫忘回报苍生。’我这些年走遍山村,治过天花,救过难产,可总觉得还不够……好像还缺了点什么。”

她抬起头,望着天空,喃喃道:“奶奶,我该怎么办?”

风起了。

一片落叶打着旋儿落在她掌心,叶脉清晰,竟隐隐勾勒出一条鲤鱼的形状。随即,一股暖流自心头泛起,她仿佛听见有人在耳边轻语:

>“继续走下去。只要你记得为什么出发,路就不会断。”

她猛地抬头,眼中泪光闪动:“您……是游鸣前辈吗?”

无人回答。

但她笑了,郑重叩首三下,起身离去。

那一刻,镇山深处,游鸣的意识轻轻颤了一下。

就像当初他第一次听见将军英魂低语时那样。

原来,真正的永生,不是长存于世,而是活在别人的记忆与行动之中。

百年过去。

镇山依旧巍峨,碑林愈加繁盛。新一代弟子已不知前代恩怨,但他们从小就被教导:修行不止炼气,更要修心;最强的法术不在符?,而在不忘本。

某年春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邪祟侵袭南方城镇,百姓噩梦连连,孩童夜啼不止。查证之下,竟是某位枉死官员的怨念聚合成妖,欲报复朝廷。新任镇山长老亲自带队前往,临行前特地绕道碧水湖,在无字碑前焚香祷告。

当晚,他梦见一位白衣青年站在湖心,背影清瘦,手中托着一枚发光的鱼形玉佩。

>“以愿制怨,非以力压之。问他想要什么,帮他完成,比镇压更有意义。”

青年说完,转身欲走。

长老急忙追问:“敢问高贤名讳?”

青年回眸一笑,唇未启,声却入心:

>“我是送子鲤。”

梦醒时分,玉佩竟真的出现在枕边。

长老依言行事,查明那枉死官员生前最大心愿竟是让女儿读完书院课程。于是镇山出资助其女入学,三年后该女生高中举人,返乡祭父。那一夜,全镇噩梦俱消,祠堂香火旺盛,而供桌上,多了一杯清酒和一朵野菊。

自此,“送子鲤”之名再度流传民间。

有人说它是仙官,有人说它是灵使,还有人说它是天地良心的化身。但在孩子们口中,它只是一个温柔的传说??每当有人迷失方向、伤心欲绝时,只要诚心呼唤,它就会出现,不一定救人脱离困境,但一定能让人想起最初的梦想。

千年之后。

镇山早已成为九州信仰中心之一,香火绵延不绝。那块无字碑前常年摆满鲜花与信笺,有人写悔恨,有人诉委屈,有人求指引,更多人只是静静坐着,仿佛在等待某个熟悉的身影归来。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杖而来,坐在碑旁,轻轻抚摸石面。

她是毕泽的侄孙女,毕家最后一脉。她低声说:“叔祖,我们家搬离镇山已有五代了,但我每年都要回来一趟。我想让你知道,咱们家再没人羡慕谁、嫉妒谁了。我们学会了记住别人的好,也愿意原谅自己的错。”

风吹过,碑面温润如初。

她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只小小的木雕鲤鱼,放在碑前:“这是我孙子做的,他说要送给‘最勇敢的神仙’。”

然后她起身,缓步离开。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湖面,波光粼粼中,似有一条金色的影子缓缓游过,悠然摆尾,向着远方天际而去。

而在那无人可见的虚空尽头,一道温和的声音轻轻响起:

>“下一个……是谁需要回家?”

山河静默,万物生长。

唯有那首渔歌,依旧在月夜里飘荡,穿越时空,抚慰着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送君千里终须别,

>化作青山不说谢。

>若问此生长恨事,

>一念不忘是归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