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启人生 > 0070【走亲串门】

重启人生 0070【走亲串门】

簡繁轉換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3 12:22: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陈贵良家所在的聚落叫蛮子沱,位于本村的三个行政小组之间。

地形闭塞狭窄,拢共只有七户人家。

就这七户人,还是兄弟分家发展出来的,隶属于三个不同的村小组。

附近墓葬倒是挺多。

尤其是被俗称为“蛮子洞”的古代少民墓葬。

也有一些汉家墓葬,但多数已被盗掘。

陈贵良读小学的时候,还钻进一个被盗的古墓,取走骷髅人头拿去学校,把许多学生吓得哇哇大哭。然后被老师严厉斥责,狠狠打了二十下手心。

他把骷髅头扔掉时,揪下一颗牙齿留做纪念,被父母发现又是一顿毒打。

由此可知,陈大侠从小就混不吝,那神经病性格似乎是天生的。

在过年期间,陈贵良除了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便是窝在家里写游戏策划案。

时不时有小学同学来串门。

因为陈贵良读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学校里的孩子王。

立威之战,便是那次带着骷髅头到学校,谁敢不服就用死人脑袋呼过去!

“哥,快走了。”

“来了,来了。”

大年初六,相约去奶奶的娘家拜年,包括二叔、姑姑一家也要去。

由于奶奶晕车,大家只能步行,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

那是挨着区城的一个村子,相对偏远农村还算富裕。

“祖祖,姨公,姨婆,表叔……”

“快来给先人烧钱纸吃饭!”

奶奶的母亲,这里习惯叫祖祖。

祖祖今年八十多岁,地主小姐出身,幼时还裹了小脚。

她嫁的自然也是地主儿子,不过丈夫的路子比较野,抗战期间川盐紧俏,竟然拉了一帮人贩私盐。

只能说,特别有钱。

冯玉祥来龙都号召抗日献金,祖祖家里捐了几百大洋不说,她自己还捐了一个金戒指、一对金手镯。

后来解放时,又给人民政府捐了二百大洋。

并没有遭到什么劫难,家里的土地也不多,土改时还留下一部分。

但现洋却有不少,直至80年代,祖祖都还藏着一百多块银元,但在90年代初被小偷光顾了。只剩四个女儿手里各藏着几块银元用来“取风”。

相比起来,爷爷那一边,才是真正的大地主。

不过运气挺好,爷爷的父母皆抽大烟,把家产全都给祸祸完了,划成分时直接被定性为贫农……

爷爷虽然没读过书,但他的几个哥哥姐姐,全都受过良好教育,建国后在城里当老师和工人。

由于继子的身份,父亲基本不去爷爷的城里亲戚家走动。

“良良,听说你拿了一等奖,清华北大抢着要啊?”三姨公问道。

三姨公是冯涛他爹,村里的头面人物。

懂一些算命和中医的皮毛知识,毛笔字也写得很好,邻里纠纷总是让他去调解。

陈贵良回答:“清华北大还没确切消息,不过复旦、北师大确实打算录我。”

三姨公说:“复旦就不错嘛,毕业了分配在大城市。”

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包分配年代,转而又夸赞陈兴华和姚兰:“你们两个教育得很好,儿子有大出息。”

陈兴华和姚兰只是笑,三姨公说话的时候,其他人必须乖乖听着。

奶奶没有兄弟,但有三个妹妹。

二姨公和四姨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三姨公又对其他小孩子说:“你们几个,要好生的向哥哥学习。陈贵荣,还在读书的,除了你哥哥,就你的年龄最大。你成绩搞得咋样?”

堂弟陈贵荣埋头吃饭:“还行。”

“还行就是还不行。不努力读书,就只能回农村修地球!”三姨公数落道。

陈贵荣听得头皮发麻,他从小就怵这位姨公。

“聂伟,你呢?”三姨公又问二姨公的孙子。

一个一个挨着问,孩子们全都不敢说话。

三姨公又继续夸陈贵良,让陈兴华、姚兰两口子感觉脸上有光。此时此刻,这几年的艰辛全都不算什么。

冯涛朝着陈贵良挤眉弄眼。

吃过午饭,三姨公把陈贵良叫去卧室(兼书房),热情说道:“快过来,我给你写了一副字。”

陈贵良接过来一看,内容写得很老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至于书法,肯定比陈贵良的烂字更好。

三姨公又拉着陈贵良吹牛逼,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再考教陈贵良的紫微斗数??这玩意儿,也是他传授的,陈贵良初中时囫囵学过。

除了唬人,屁用没有。

好吧,其实也有一点用,让陈贵良学会了推算天干地支。

新概念作文大赛时,给诗写序文不就用到了?

冯涛却是从来不学,并认为自己老爸是个神棍。如果真那么厉害,怎么没有村民找他看风水、算八字?找他看病的也没有,村民生病了宁愿找赤脚医生。

陈贵良找机会屎遁。

他跟三姨公没有共同话题,他还记得高一的时候,跟三姨公争论国际问题,一老一少差点当场吵起来。

这是一位老年键政家,兼四里八村的和事佬。但主业是农民,也得下地干活。

院坝里,祖祖、奶奶、姨婆、母亲、姑姑、表姨、婶婶们正在聊天,男人们则摆开桌子打麻将去了。

陈贵良过去陪她们闲聊。

主要是陪着祖祖。

所有亲戚长辈里面,祖祖是对他最好的,也是对他父亲最好的。父亲小时候在家挨了打,就徒步走几个小时,跑到祖祖这里来诉苦舔伤。

祖祖活不了几年了,90岁寿终正寝,在农村属于喜丧。

“良良,你要是去读复旦,以后就成魔都人了。”一个表姨开玩笑说。

表婶林春红道:“你们还不晓得,良良跟陶老板做游戏,两个月赚了十多万!”

“真的啊?”

长辈们顿时惊叹,又是一阵夸奖。

这边的亲戚比较和谐,也没人找陈贵良借钱。

其实,爷爷那边的亲戚也很和谐,只不过把陈贵良父子当成外人区别对待。他们自己内部,一直都是互相帮忙,安排进国企的晚辈就有好几个。

祖祖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看着众多晚辈热热闹闹讲话,她张嘴露出光溜溜的牙床一直笑。

“砰!”

一个混蛋小子,突然扔来鞭炮,把长辈们吓了一跳。

那是四姨公的孙子,很快就被抓来一顿毒打。

包括陈贵荣在内,其他孩子哈哈大笑,这事儿就是他们怂恿的!

……

转眼就到正月十五,马上要开学了。

期间有一些曾经的债主上门,大部分是为了跟陈兴华修复关系,也有极个别的跑来讨要利息??陈贵良说过会给利息。

“爸,妈,你们就别再去打工了。”陈贵良说。

姚兰笑道:“不去了,就在老家种地。”

她知道儿子手里有钱,已经不愁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陈兴华看着破旧的房屋,“还是要再去干几年,总不能用你的钱修房子。”

他是有自尊心的,打工那么多年,儿子帮忙把债还清,还要让儿子出钱建房。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在?

陈贵良明白父亲的心思:“要不这样,你们留在家里,租一间大队厂房养兔子。规模不用搞太大,我投资一两万块,就算折本也无所谓。如果赚到钱了,再用那些钱去盖新房。”

龙都市这边,家家户户都会养兔子。外出打工流行之后,搞家庭养殖的才变少了。

而且不愁销量,这里全民吃兔,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走出去!

至于村里的厂房,那属于所有村民心中的痛。

80年代乡村企业遍地开花,一个来自胡建省的老板,说动了公社的某位干部。那干部带着胡建老板回村,风风火火的集资开玻璃厂。

好多村民都被忽悠了,甚至跑去贷款投资。

然后,胡建老板卷钱跑了。只留下几间空荡荡的厂房,以及一堆血本无归的村民,还有些村民背负着几百上千元的贷款。

那位公社干部,气得上吊自杀!

陈兴华看向老婆。

姚兰实在不想再出去打工,她说道:“试试看嘛。别的我不会,养兔子还是很拿手的,从小就割草养兔子。先是给生产队养,后来又自己养,比养猪容易得多。”

陈贵良说:“规模养殖还是不一样的,爸要先去别的养兔场考察。第一年别养太多,两三百只就行,积累了经验再扩大生产。”

陈兴华抽着烟思考良久。

他的自尊心极强,而且想干一番事业,否则就不会90年代中期跟人合伙转包小工程。

如果凡事都靠儿子,陈兴华心里不得劲。

但想想跟着自己辛苦多年的老婆,又想想一直在家操持的老母亲,陈兴华只能答应下来:“那就养兔子!”

正月十六,陈贵良辞别父母和奶奶,再次坐着破烂大巴返回学校。

《西华都市报》那边,记者陈锋的稿子也即将刊登。

??

(有幸与耳根、老鬼一起被捆绑造谣,说明老王还是小有成就的。窃喜。但我们这里没有订婚的习俗,我也没见过谁订婚,所以就别再造谣说我订婚被绿了。)

(这章属于过渡章节,介绍一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把古墓里的骷髅头带去学校,是老王小学三年级干过的事儿。当时特别喜欢钻各种墓穴,妄图发现一两本武功秘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