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我在印度当老爷 > 第362章 丹巴德

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362章 丹巴德

簡繁轉換
作者:炒腰果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16 02:50:41 来源:源1

第362章丹巴德

比哈尔邦比罗恩想像中的还穷,不仅仅是因为亚达夫的「狮子大开口」。

他还和萨蒂亚考察了这里的经济情况,真实数据让他们都有些吃惊。

印度已经开放六年多,比哈尔非但没有发展起来,经济还每况愈下。

他们是怎麽做到的?这是罗恩脑袋里的第一个想法。

前面说比哈尔邦没有任何工业,并不是夸张之词。

这个邦全靠农业在支持,90%的人口都住在农村,城市化率不到10%。

罗恩本来还想,如果煤炭实在谈不下来,就乾脆在首府巴特那也建一座发电厂,就像勒克瑙那样。

但现在再看看这个人口结构,他敢保证,最后发电厂保证会血本无归。

这点城市人口用的屁的电,建好了这些穷鬼也没钱交电费。

十有**都是偷电,把罗恩的发电厂偷到倒闭为止。

还好比哈尔根本不讲规矩,对个人丶对政府来说,都是如此。

亚达夫也非常「敞亮」,不用罗恩开口,就表示煤什麽的随便拉。

他们只看重短期利益,拉一次煤给一次钱,从何来不考虑长期收益和邦内发展。

他们竞选议员也不是为了让比哈尔变得更好,纯粹是出于捞钱的目的。

就这种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比哈尔能有发展才见鬼了。

瞧瞧邦政府档案上的:绝大多数比哈尔人都在享受田园牧歌式的悠闲生活。

呸!连饭都快吃不上了,你说是原始社会的生活倒还差不多。

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比哈尔家庭能享受用电的方便。

嗯,住在城里的人,也不是家家户户都用的上电。

三十个比哈尔人中只有一个能买得起自行车。

这玩意儿多少钱来着?罗恩记得,好像一千卢比左右吧。

近七千万人口的比哈尔人,只有300多万人掏得起一千卢比。

妈蛋,罗恩给北方邦农民开的最低薪资,都快有一千多卢比了。

如果把污秽之地的普通工人,大城市人眼里的乡下老鼠,放到比哈尔的话,那就是妥妥的中产阶级啊。

不,300万比7000万,这已经是最顶尖的一小撮富人!

罗恩只觉得荒唐,比哈尔这吊地方比北方邦还离谱。

比哈尔的人均寿命也是印度最低,与大多数人可以享受医疗丶教育以及用电的喀拉拉邦相比,比哈尔人平均少活15年。

也就是说比哈尔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这可是90年代中期,不是上个世纪。

他完全没法想像比哈尔人过得什麽样的生活,在很多地方,四五十岁的男子还处于壮年期。

不过想到前几天遇到的库尔马医生,他又释然了。

医疗委员会形同虚设,你指望比哈尔会有什麽医疗资源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混吃等死,生病不生病,以及生病后能否活下来,全看天意。

在比哈尔也没有多少就业机会,它的经济极其贫弱,尽管其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7%,但是营业税仅占全国营业税收入的0.7%。

只有不到五十分之一的人拥有电视机,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电视机长什麽样。

这彻底打消了罗恩在比哈尔拓宽苏尔电器销售渠道的念头,太穷了,没搞头。

甚至你白送给这些人电视机,他们也看不了,没电。

许多比哈尔人的娱乐生活全依赖亚达夫,他的公共演讲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们。

是的,每一次集会,都被比哈尔人当作娱乐活动。

他们没其他事可干,亚达夫能言善辩,演讲充满趣味,大家都把这当作笑话看。

翻完了这些档案,罗恩只能叹气。

都说北方邦是地上神国丶人杰地灵,但比哈尔更是重量级,这里的人仿佛不是生活在文明社会。

北方邦最多搞搞抽象,人却也活的像个人。

比哈尔呢?让你感到窒息,文明隔阂的窒息。

偏偏这里的人毫无所觉丶习以为常,因为他们没见过光,也无法想像大城市的生活该是什麽样的。

在巴特那又呆了两天,罗恩和萨蒂亚在亚达夫某个儿子的陪同下,又前往丹巴德。

说这里是工业之城,着实是夸张了。只不过因为几大工厂的存在,才看起来像那麽回事。

工厂之外依旧一片赤贫,沿途的土路上,随处可见北印度特色的茶铺。

里面的人形蜘蛛们蹲在地上,缓慢又麻木的擦拭着地板。他们只有三十几岁,但看起来却有五十多。

罗恩终于能理解比哈尔人的寿命为什麽那麽短了,他们都被榨乾了。血肉不剩,只有颤颤巍巍的骨架。

丹巴德城里倒是像那麽回事,有大楼丶有玻璃幕墙,还有街道。

只不过和印度大多数城市一样,这里也喧嚣吵闹丶污染严重丶拥挤不堪,缺乏真正的城市应该拥有的历史厚重感丶整齐规划丶高贵庄严。

半吊子的城市,住着半吊子的人。

这里的有钱人大多数是煤老板,他们喜欢把金子镶在嘴里。

每当大笑时,嘴里的金子就和外面的玻璃一样,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这些玻璃和金子都来自煤矿矿井。

亚达夫的儿子说,在城郊有一个大煤矿,是印度黑暗之地上最大的煤矿,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

是的,丹巴德也有一个别称,叫黑暗之地。

这里遍地是黑黢黢的煤田,你走在路上随脚踢两下,就会有一大块煤被撅出来。

煤矿在地下连绵约十六公里,有些地方还燃烧着地下火,将浓烟送到空中,其中一些地下火已经持续烧了一百多年了!

可以说丹巴德就是建立在煤矿之上的城市,这里的矿工是城市的主要职业者,剩下的大多数人都为他们服务。

城里没什麽好逛的,看起来就像东大十八线的县城。

因为煤炭粉尘随风飘散,城市的建筑都蒙了一层黑灰,看起来雾蒙蒙的,显得陈旧不堪。

天空和地面都是暗灰色的,空气刺鼻还带有几分类似战场硝烟般的窒息感,让人忍不住想打喷嚏。

不过罗恩依旧在这里待了两天,他在等人,等北方邦那里的探测团队过来。

虽然亚达夫的儿子信誓旦旦的保证,他手里掌握着所有煤田的数据,但罗恩信不过比哈尔人。

他们太狡诈了,尤其是拿自己的母亲起誓时,你要格外的小心。

丹巴德这里有一支贱民种姓,她们所从事的职业是鸡女。

没错,这个种姓从古印度流传下来的训诫,就是**女赎今世的罪。

她们满口谎言,你指望她们的儿子,拿母亲发誓能做得了数?

等专业团队到齐后,罗恩他们才开始向附近的煤田出发。

第一站就是贾里亚煤田,也就是亚达夫儿子口中,世界上最大的煤田。

这座煤田是英国人发现的,从19世纪末一直开采到现在。

目前已发现的占地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共有23座地下矿与9座露天矿,是印度最古老的煤矿,也是印度最高品位焦煤的产地,主要用来炼钢。

据说当初刚发现时,中心区域的巴赛克村地下突然冒出一股白色的刺鼻气体。

次日凌晨有村民发现白色气体越来越浓,紧接着越来越多的火苗从地下窜出地面。

两天后,村民们的房屋出现开裂并逐步坍塌,巴赛克村就这麽成为贾里亚第一个「被诅咒」的村子。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火苗顺着风势蔓延到17平方公里面积,超过10万人被迫迁离。

当时的卫生专家李普德说:煤田火灾污染了数百平方公里土地的空气和水源,如果在这里生活1年,预期寿命就会减少10年。

离英国人撤退不到一年,刚刚组建起来的丹巴德市政府迫不及待宣布「冒烟的土地交给政府治理」。并于70年代圈出一块「危险区」,要求村民全部撤离。

表面看起来要花大力气治理火灾,实则是无偿取得村民手中的土地,而所谓的「冒烟土地」与「危险区」,其实是焦煤矿的中心区,开采至今都未曾公开储量。

看看如今数百平方公里的大媒田就知道了,储量太大了,大到印度政府不敢公布具体的数据,生怕引来外人的觊觎。

毫无疑问,这种大煤田只能交给官方开采。

印度煤炭公司为什麽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廉价煤?贾里亚煤田居功至伟。

不过如塔塔这种企业,也能拿到贾里亚煤田某些矿井的开采权。

罗恩的苏尔矿业暂时还没资格,所以只能打打周边的主意。

这种大煤田附近,还有无数的伴生煤田,只不过规模都没有贾里亚煤田那麽夸张。

根据亚达夫儿子的说法,丹巴德境内共有112座合法煤矿,年产煤量两千多万吨。

另有1000多座非法煤矿,年产量大约在一千五百万吨左右。

可以说丹巴德100多万人口,都靠这些煤矿过活,它是此地的经济命脉。

当初那些失去土地的丹巴德村民也就此沦为廉价煤工,他们明知这份工作会有生命危险,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工作。

罗恩他们参观完官方煤田,开始朝西北方向进发。

那里是私矿最密集的西北区,目视不过5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300多个煤矿。

其中绝大部分都位于地下,因为地表上的煤早就被采的差不多了。

不过亚达夫到底是首席部长,手里还掌握着一些优质资源。

看在罗恩是「傻大户」的份上,他准备亮点好东西给他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