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我在印度当老爷 > 第408章 办法

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408章 办法

簡繁轉換
作者:炒腰果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8-05 15:13:01 来源:源1

第408章办法

德瓦拉姆把村民都集中到山脚下的某处空地上,穆纳就站在几棵参差不齐丶扭曲多节的棕榈树前演讲,草坪上坐着几百个妇女和男人。

他不像一个公众演讲者那样讲话松散,而是重点集中突出,和听众很亲近。

穆纳告诉村民种子公司很快就会开起来,它会解决农民的种子和肥料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能提供贷款。

这样的承诺自然引来一片欢呼,他还是个部长,说话总不能骗人吧。

即使被骗村民们也无所谓,这还是卡齐村那麽多年第一次有这样的大人物造访,权当看热闹了。

穆纳不以为意,他能理解农民们的想法,每当大选时,政客总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承诺。

选举前个个都说自己来自农村,选举后转头就回了城里,再也没来过乡下。

穆纳知道想要让他们敞开心扉,还得花点时间。他不急,因为进步党很快就会着手解决这里的两大难题。

当种子和肥料就位后,农民们自然会信任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其实很朴素。

穆纳和德瓦拉姆还去了村民们耕作的田里,他们沿着狭窄的方形田埂行走,还要随时避开农民们在劳作中留下的粪便。

他们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弯腰站在一棵低矮的棕榈树干下,摇晃着一个瓦罐。他在取棕榈汁,不是为了卖,而是带回家自己喝。

穆纳凑近看了看,那液体有股刺鼻味,颜色发灰,而瓦罐上还爬满了蚂蚁。

他继续向前走,经过一处洼地,里面长满了杂草。那是一个水池,但10年前就乾涸了。

大部分农民都是用柴油水泵抽水,然而水泵价格不菲,一台要大约5万卢比,这还不算安装费用。

农民请的小安装公司每挖下一英尺收费150卢比,而要想抽到地下水,起码得挖250英尺。

但就是这样也不一定能找到水,所以通常还得在不同地方钻好几个孔,每钻一个孔都要花好多钱,这就使得农民们更加负债累累。

这一片地区距离恒河很远,引来的老旧灌溉渠,早不知道在中途被堵了多少截。

乾旱少雨的季节,只有南边的拉姆根加河流勉强能提供少量的水源。但受市场影响,农民已经从过去种植小米转向种棉花丶玉米和大豆,但这三种作物是非常需要水的。

政府承诺要在一千万亩耕地上修建灌溉渠,然而时隔四年年,一位当地的专家却告诉穆纳说,尽管六千万卢比已经付给了承包商,却还没见着一米的灌溉渠。

穆纳毫不奇怪,如果不是他盯着,当初东部的那些灌溉渠说不定也是一样的结局。

附近的农民对水的急迫需求使他们不顾一切地挖井找水,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全国性趋势。

穆纳曾经看过国外的报导,一篇文章指出20年间,印度的水井数目已从200万激增到了2300万。

而挖得过深,出来的就是咸水了,这样就会造成砷污染,在农业发达的孟加拉邦和旁遮普邦都已出现这种现象。

「随着水源的枯竭,水井被废弃,农民们开始自相残杀和自杀。」德瓦拉姆叹气。

「附近还有哪里能调来水源?」穆纳问。

「山里的那片湖,不过那水不能用,你也看到了,它会毒死所有的庄稼。」

穆纳有些语塞,身为工业部长,他不能勒令那些制药厂停工。

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工人的问题又会出现。

而且谁会为了毫不起眼的农民,去干涉工厂的生产呢。

「印度报纸上充斥着因贫穷丶负债和乾旱而绝望自杀的农民的消息。」德瓦拉姆说。

最近印度规划委员会在一次对北方邦的考察中发现,那里的灌溉渠滞流不通,蓄水灌溉又大为减少。

因此灌溉水井的数目正呈指数增长,尤其是在中泱腹地,水源枯竭直接导致了农民自杀。

对德瓦拉姆来说,这些全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前一年里他身边已有三名农民因为还不起几十万卢比的债务而自杀。

这些债大多是挖井找水时欠下的,唯有水能让他们继续农业生产。

就连德瓦拉姆自己的生活也相当不稳定,他每天早上四点钟开始劳作,先喂两头水牛,六点就和妻子去地里干活,自带简单的午餐,有米饭丶蔬菜丶木豆等。

他们九点时休息一阵,下午两点吃中饭,傍晚六点收工回家。

他的妻子回家做饭,他则在小茶馆里和其他村民闲聊到八点。

年景好的时候,德瓦拉姆一年能收入2万~3万卢比,但这种收入无法保证,他也完全有可能欠人这麽多钱。

就算他赚到钱,也必须考虑到一大家人,量入为出。他有双亲丶妻子和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年龄在5到15岁。

好在他还是农业工会的负责人,偶尔会组织村民制作手工菸卷补贴家用。

德瓦拉姆凭藉自己声望在附近几十个村子都有人脉,他甚至打算卖掉家里的土地,去附近城里搞成衣加工。

他打算租一块地方,买几台缝纫机,然后做些廉价的衬衫卖到市场。

只不过他妻子不同意,她说服德瓦拉姆去研究选举,然后在大选时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该地区的选举人。

事情很巧,他在去年的那场示威游行中遇到了罗恩,接着又迎来了穆纳。

德瓦拉姆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于是带着穆纳忙前奔后,把他介绍给附近村子的村民。

很自然的德瓦拉姆接受了穆纳的邀请,加入进步党。

从今以后他就是赫尔多伊地区的进步党代表,全权负责党派在这里的发展工作。

作为党魁穆纳还去附近其他村里走访,了解当地村民的各种生活状况。

有的村民居住在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小楼里,院子里还堆着许多木头,这是从森林里拾来烧火用的。

从外表看这个条件相当不错了,德瓦拉姆却说那村民一家刚搬进去不久。

这座房子是三十年前建的,它的主人曾经在村里医生家里做过二十年的劳力,用攒下的钱盖了这座房子。

而事实上为了还债,那人都没怎麽在这里住过,而是一直在海湾地区工作赚钱。

德瓦拉姆也曾去过杜拜,就像数百万计的南亚移民所从事的工作一样。

村里人去那边找这样的工作,需要付给中间人5万卢比的佣金,然后十来个村民一起离开了赫尔多伊,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

他们先坐火车到孟买,然后滞留了一周,等着文件准备好。

这一周里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因为没多少钱,还得还中间人的一大笔债。

他们很想去看看曾多次在电影里看到的城市,但最终还是克制住了这种冲动。

就要船前往杜拜的那天晚上,他们被送到了一个领班模样的人手下。

到了杜拜之后,他们在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作,一天工作九个小时,一周六天,只有周五有休息时间。

他们住劳工帐篷,说那是「双层哈提亚」,也就是双层床。

劳工们会尽量避免进城,只要在这里工作两年,便能赚回了还债的钱,还另外攒下了5万卢比。

很多人用这些钱建了房屋,还给自己的田地装上了机井。

村子里已经断电了,因此为了避暑,他们坐在德瓦拉姆的房子外面。

他们谈话期间邻居们一直在旁边听着,其中有一个长着一张苦瓜脸的戴眼镜的矮个子男人。

德瓦拉姆对波斯湾国家的事情轻描淡写,这时身边那个人却开口说:「他并没有告诉你那里究竟有多糟糕。」

说着这句话的时候,他目光犀利。

「没必要讲那麽细。」德瓦拉姆笑着摇头。

那个男人名叫贾纳丹,是村子里的鞋匠,他凑近穆纳说他曾在杜拜和沙特工作过多年。

「那里太可怕了。」他说,「阿拉伯人恨我们。我们得付给掮客好多钱,得做好多苦活儿,可到头来却什麽也拿不到。」

然而就算这样,他们还是别无选择。他在去年又把儿子送到了杜拜当电工,为此付了中间人8万卢比。

这些钱是他借来的,仅一年时间,连本带利就变成了10万卢比。

「感觉就像在与一个比你跑得快的时钟赛跑。」他说完又坐了回去,转头看向无尽的原野。

穆纳问他在村里当鞋匠能不能赚到钱。

他看了看德瓦拉姆,笑着说:「村民们从来没有钱做新鞋子,大家都是光着脚。我妻子每月卷菸赚500卢比,我们一家就指着这个过活了。」

身为工业部长,穆纳知道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农民转向工厂。

在印度靠种地是没有出路的,勉强只能算是活着。

工业化是最终答案,但要做到这一点是何其的艰难。

别说北方邦,就是改善卡齐村地区的农民生活,穆纳都觉得压力山大。

他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帮当地农民解决种子和肥料问题,仅此而已。

或许只有苏尔先生,才有那种伟力去改变一切。

穆纳暗暗在心里考量,该怎样去和苏尔先生汇报这件事。

在北方邦的部下积极拓展党派版图时,罗恩也没闲着,他在新德里也捣鼓起来自己的生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