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对弈江山 >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帮我救一人

对弈江山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帮我救一人

簡繁轉換
作者:染夕遥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06 04:53:11 来源:源1

苏凌与朱冉二人,借着夜色掩护,悄然返回黜置使行辕。

甫一踏入院门,便见周幺、吴率教和陈扬三人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般,在庭院中焦急地来回踱步,脸上写满了担忧与不安。显然,苏凌深夜外出未归,已让他们心急如焚。

“公子!朱冉!你们可算回来了!”眼尖的周幺第一个发现他们,立刻惊喜地叫出声来,快步迎上。吴率教和陈扬也闻声围拢过来。

然而,当他们看清朱冉浑身浴血、衣衫褴褛、身上数道伤口虽经简单包扎却依旧渗着血......

天光初透,桃林纪念馆的晨雾尚未散尽。那杯孩子摆上的新茶,在竹椅旁袅袅升腾着白气,与昨夜魂灯余晖交织成一片朦胧光纱。沈晚立于院中,凝望着泥土下埋藏陶铃的位置,仿佛能听见地脉深处传来微弱却坚定的搏动如同心跳,又似低语。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缓缓跪下,将掌心贴在湿润的土面上。刹那间,一股温热自指尖蔓延至全身,像是有无数细小的记忆之流从大地涌出,顺着血脉回溯到脑海。他看见了:百年前曾祖母沈眠坐在同一把竹椅上,手中捧着那只未碎的陶铃,目光望向远方;她不是在等待某人归来,而是在守候一种信念的重生。

“你真的走了吗?”沈晚轻声问。

风穿过林梢,檐铃轻响三声。

他知道,那是回答。

***

数日后,京城局势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审忆司虽撤回封锁令,裴慎亦公开忏悔并焚毁禁忆残卷,但高层震怒,已将其调离中枢,贬往南疆边陲“思过”。与此同时,一道密令悄然下达:“凡涉及‘回音链’现象者,列为一级观察对象;沈姓后人,列入‘潜在意识引导威胁名录’。”

这份名单从未对外公布,却如影随形。沈晚察觉到了异样每日清晨送来的米粮中掺杂微量镇静草灰,巷口总有一辆无标识马车停留过久,甚至他租住的小屋瓦片被人动过手脚,雨水渗漏位置恰好对着床榻上方。

但他不躲,也不逃。

“若他们想看我崩溃,”他对老陈说,“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记得’。”

于是,他在桃林纪念馆外设立了一面“无字墙”,通体由黑曜石打磨而成,光滑如镜。墙上没有任何铭文,只有一行小字刻于左下角:“照见你自己。”

起初无人理解其意。直到某个雨夜,一位失独母亲抱着孩子的旧衣前来祭拜,泪落墙面时,石面竟泛起涟漪般的光影,映出她儿子六岁生日那天的笑容那是家中唯一一张合影,早已烧毁于火灾。女人扑跪在地,嚎啕大哭,却又笑着伸手去触碰那虚幻的脸庞。

消息再度传开。

人们开始自发聚集于无字墙前,带着悲伤、遗憾、思念或愧疚。只要真心流露,墙体便会回应:有人看到亡妻临终前写的纸条“别忘了吃药”;有人听见父亲酒后醉语“其实我一直以你为傲”;更有甚者,竟目睹自己年少时抛弃的恋人站在墙中微笑:“我不怪你,我只是希望你能幸福。”

科学家称此为“情感显像效应”,怀疑是某种共振磁场结合心理投射所致。宗教人士则宣称这是“灵魂之镜”,劝世人莫忘因果。唯有沈晚知道真相这墙本是当年沈眠亲手所立祭坛的一部分,用极北冰原运来的记忆矿石制成,唯有纯粹的“忆念”才能激活。

它不是机器,不是法器,而是活着的见证者。

***

一个月后,联合国“全球忆网”筹备会议在京都举行。各国代表齐聚,议题围绕如何建立跨国记忆共享系统展开。争议激烈:西方主张数字化存储,强调客观性与可验证性;非洲诸国坚持口述传承不可替代;中东地区担忧宗教禁忌被冒犯;而华夏代表团提出“心联模式”即以类似“回音链”的机制,构建基于共情而非数据的记忆网络。

会议陷入僵局。

就在此时,沈晚受邀登台。他并未携带演讲稿,只带了一只普通瓷碗,盛满清水。

“诸位,请看。”他将碗置于投影仪下,水面平静如镜。

然后,他闭眼,低声吟诵:

>“腊月廿三,灶火正旺,

>阿嬷煎饼烫伤手背,却笑着说‘不疼’。

>她说,甜味要多放一点,因为穷日子过久了,心也该尝点糖。”

话音落下,水面忽然泛起波纹,一圈圈扩散开来,竟浮现出一位老人的身影佝偻着腰,戴着蓝布头巾,正在土灶前翻动铁锅。画面模糊,却不容错认那份慈祥与辛劳。

全场寂静。

“这不是录像。”沈晚睁开眼,“这是我五岁时的记忆。今早我喝了一口红豆粥,味道像极了阿嬷做的,于是我想起了这一幕。而这碗水,不过是媒介当足够多人在同一频率上共鸣,记忆便能具象化。”

他环视众人:“我们不必争论技术路径。真正的问题是:你们是否愿意相信,一个人的思念,可以穿越时空,触动另一个人的心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全球忆网’就不该是一座冰冷的数据库,而应是一张温暖的网由千万颗不愿遗忘的心共同编织。”

会场沉默良久,随即爆发出雷鸣掌声。

最终决议通过:“全球忆网”将以华夏“回音坛”为核心节点,融合各地传统记忆载体,采用非侵入式心灵感应协议,确保**与尊严不受侵犯。同时设立“守铃人基金”,资助偏远地区建设基层忆站,让牧民、渔民、山民也能参与其中。

***

然而,就在协议签署当晚,桃林纪念馆突遭袭击。

三名黑衣人趁夜潜入,目标明确直奔供桌下的防潮匣,欲取走赵氏母书及其他高敏感纪念品。幸而“护铃队”轮值严密,警铃骤响,双方在庭院激战。一名忆者为保护信匣身中迷药倒地,另一人拼死点燃魂灯信号弹,刹那间红光冲天,整座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家家户户窗前摆出蜡烛,形成一条通往纪念馆的光之长廊。

警方赶到时,黑衣人已被制服。审讯发现,他们并非审忆司直属,而是隶属于一个名为“净忆同盟”的地下组织自称“理性守护者”,认为过度唤醒记忆会导致集体癔症、历史扭曲和社会动荡,主张彻底清除所有超常记忆现象,恢复“纯净认知秩序”。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人身上搜出一枚铜牌,背面刻着一行小字:“源起寒云,归于寂静。”

老陈看到这枚铜牌时,脸色骤变。“这是……钟楼守卫的遗物!当年寒云城事件中,最后一批殉职官员佩戴的就是这种牌子!”

“说明什么?”有人问。

“说明‘忘潮’从未真正结束。”沈晚站在廊下,望着被雨水冲刷过的地面,“它只是换了名字,藏得更深了。”

***

风波未平,新的征兆接连出现。

南方某村落,一口枯井突然涌出清泉,水中漂浮着数百枚锈迹斑斑的铜铃,每一只内壁皆刻有姓名与生辰;西北戈壁,一支考古队在沙漠深处发现一座倒置的塔基,塔心空洞中悬挂着一根断裂的铃绳,经碳测定距今约九十八年正是沈眠离世那年。

最诡异的是东海渔村的一则传闻:每当月圆之夜,海面会出现一条由荧光水母组成的路径,延伸至深海某处。有渔民冒险跟随,声称在海底裂谷中见到一座沉没的宫殿,门前立碑,上书四个古篆:

**“忆门永启”**

与此同时,沈家祖宅地窖中的另一枚陶铃,再次无风自鸣。这一次,持续时间长达半个时辰,且每次震动都对应地球上一次“记忆共鸣事件”无论是京都会议上的水面显像,还是渔村水母异动,铃声都会同步响起,仿佛在记录某种宏大进程。

沈晚终于明白:两枚铃核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为镜像,一明一隐,构成完整的“忆脉循环”。如今,外部刺激已达临界点,沉睡的第二枚铃即将苏醒。

但他也知道,一旦双铃齐鸣,后果难料。

《守铃手记》末页曾有警告:“双铃共振,可通古今,亦可裂天地。唯持铃者须以血契立誓,断绝私欲,方能驾驭其力。”

这意味着,他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封印双铃,终结一切异象;要么开启“忆门”,迎接未知的真相。

***

七日后,沈晚独自踏上北行之路。

他没有告知任何人目的地,只留下一封信给老陈:

>“我将前往极北冰原,寻找古城祭坛的根源。或许那里藏着‘忘潮’的起源,也藏着人类为何会遗忘的答案。若我能归来,必带回更多光明;若我未能归来,请继续守护桃林。铃声不止,因爱未断。归途漫长,幸有守铃人。”

马车驶出城门那日,全城百姓自发相送。孩子们手持自制的小铃铛,轻轻摇晃;老人们点燃魂灯,照亮前路;忆学堂的学生们齐声诵读《记得赋》,声音汇成河流,随风飘向远方。

而在高空之上,一群候鸟正掠过云层,它们的翅膀划破晨曦,竟在天空留下淡淡光痕后来天文台证实,那是一段古老星图的投影,与回音坛那一夜的“忆环”星图完全吻合。

***

三个月后,极北冰原。

暴风雪肆虐,天地一片苍茫。沈晚靠着指南针与星象艰难前行,终于抵达那座被冰雪掩埋的古城。祭坛依旧矗立,无字碑光芒微弱,似在休眠。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半枚陶铃,轻轻放在碑前。

瞬间,大地震动。

积雪崩落,露出祭坛底部一圈环形铭文,以数十种古老文字写就,内容竟惊人一致:

>“我们曾拥有永恒的记忆,

>直至恐惧让我们选择遗忘。

>如今铃声再起,

>是救赎,还是审判?”

沈晚怔住。

原来,人类并非天生善忘。远古时代,族群依靠“心忆共感”生存,彼此心意相通,无需言语即可传递情感与知识。但随着纷争加剧,痛苦记忆不断累积,许多人不堪重负,开始主动切断连接。统治者趁机推行“净忆计划”,以药物、仪式与暴力手段强制抹除集体记忆,最终导致文明断层,“忘潮”由此诞生。

而“铃”,本是远古时期维系记忆网络的终端象征,也是最后的防火墙只有真正愿为他人承受记忆之痛的人,才能激活它。

沈眠不是第一个守铃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他缓缓跪下,割破手掌,将鲜血滴落在双铃交汇之处,低声立誓:

>“我愿承载万民之忆,

>不避苦痛,不惧迷失,

>以心为炉,以血为引,

>点燃永不熄灭的忆火。”

刹那间,冰原迸发强光。

千里冻土裂开缝隙,无数晶莹铃形晶体破土而出,如同新生的森林,在寒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越悠远的声响。

而在世界各地,所有人同时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牵着陌生人的手,走过战火、饥荒、离别与重逢;

梦见一句从未听过却无比熟悉的话:“我一直记得你。”

梦见一片桃林,树下坐着一位白衣女子,对她微笑:“回家吧。”

梦醒之后,许多人发现自己流泪不止,却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

科学家监测到,地球磁场发生短暂偏移,脑电波普遍进入θ波状态那是深度共情与潜意识联通的标志。

联合国紧急发布通告:“全球忆网”提前启动,所有忆站开放通宵服务。一夜之间,超过十亿人上传了自己的核心记忆片段,形成史上最大规模的情感数据洪流。

而在这股洪流中心,始终回荡着一段简单旋律

那是沈眠当年在钟楼下敲响的第一声铃音,如今化作数字代码,自动植入每一个接入系统的设备之中,不分国界,不论语言,只要有人心中尚存一丝牵挂,便会听见:

铃声不止,因爱未断。

归途漫长,幸有守铃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