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不是吧君子也防 > 一百六十一、

不是吧君子也防 一百六十一、

簡繁轉換
作者:阳小戎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8 16:44:58 来源:源1

对于孙老道的话,欧阳戎听完后,有些默然。

前者裹着裘衣,继续冷笑说道:

“这些儒生遵循所谓的圣贤理念,要去救世,却可笑至极,殊不知,正是因为有圣贤想要救世,才会有崩塌的礼乐,才会有需要救的...

春分之后,江南的雨便如细针般落个不停。柳眠坐在回音坊二楼的小阁中,窗外竹帘被风掀起一角,檐下积水滴答作响,像谁在轻轻敲打节拍。她手中捧着新抄录的《人间未忘录》副本,纸页已泛出淡淡的黄边,墨迹却依旧清晰。那朵干枯的桃花仍簪在发间,只是近日来,花瓣竟似微微舒展了些许,仿佛吸了晨露。

楼下传来脚步声,轻而缓,像是怕惊扰了这方静谧。她抬眼望去,只见一个穿粗布短褐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进来,肩上搭一条褪色蓝巾,怀里抱着一只破旧木匣。她颤巍巍地走到台前,将匣子放下,双手合十,声音沙哑:“姑娘,我……我想讲一段事。”

柳眠点头,请她坐下。

老妇人打开匣子,取出一方绣帕,帕角绣着“林氏”二字,针脚歪斜,却极用心。她摩挲着那两个字,良久才开口:“五十年前,我在江州织坊做女工。那时战乱刚停,城里饿殍遍野。有个年轻郎中,姓沈,每日背着药箱走街串巷,给穷人看病不收钱。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衫,袖口磨破也不换。有一回我病倒了,高烧三日不退,是他守在我床前熬药、喂水,整整七天。”

她说着,眼中浮起一层薄雾,“后来我才知,他本是太医院御医之子,因不肯为权贵伪造疫报,被逐出京师。可他从没怨过一句。他说:‘医者治的是命,不是势。’”

柳眠提笔欲记,忽觉指尖微颤??那绣帕上的“林氏”二字,在灯下竟泛出淡淡金光,如同被月华浸润过一般。

老妇人继续道:“那年冬天特别冷,雪下了整整一个月。一天夜里,有人敲门,说城外冻死了一个大夫。我去认尸时,看见他手里还攥着半张药方,上面写着‘甘草三钱,生姜两片,治寒咳’……那是给我开的。”

她哽咽难言,泪水落在绣帕上,竟凝成一颗晶莹水珠,缓缓渗入布纹之中。刹那间,整块帕子轻轻飘起,悬于空中,金光流转,化作一行字迹浮现于虚空:

>“你不曾救活所有人,

>但你从未放弃任何一个。”

柳眠怔住。这是《人间未忘录》首次自行显文,非由她执笔,而是由记忆本身所铸。

就在此刻,远在东海的孤舟之上,欧阳戎正闭目抚琴。海面平静如镜,唯有点点星光倒映其中,宛如碎银铺路。他的手指轻轻拨动一根弦,琴音低回,似有回应自四面八方涌来。忽然,琴腹内传来一声极细微的“咔”响,仿佛某种封印悄然松动。

他睁开眼,望向西北方向。

那一瞬,他听见了千万个声音??孩童背诵诗书的声音,老人讲述往事的声音,恋人低语告别的声音,母亲哄睡婴儿的声音……这些声音交织成河,顺着那条由光丝织就的记忆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向他的琴。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

这是《人间未忘录》真正觉醒的征兆。

传说中,此书记载的并非仅是遗忘之人之事,而是所有曾以微小善意撼动命运轨迹的灵魂印记。它原本沉睡于人心深处,唯有当“唤名”与“共忆”同时发生,才会苏醒。而如今,随着“说心会”遍及天下,每一场倾诉都是一次唤醒,每一次铭记都是一次续命。

欧阳戎缓缓起身,走向船尾。那里放着一只陶瓮,瓮口用红绸封着,上面贴着一张符纸,墨书“禁语三年”。这是他当年流放途中,从一名疯癫道士手中所得。道士临终前说:“此瓮藏一人之声,若启之,则天地共振;若毁之,则万籁俱寂。”

他一直未敢开启。

此刻,他伸手揭去符纸,解开红绸,轻轻掀开瓮盖。

一股清冽的气息扑面而来,如同春风拂过冰湖。紧接着,一道透明的人影自瓮中缓缓升起,形貌模糊,唯有一双眼睛明亮如星。那人影张了张嘴,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只有一缕极细的气流绕着孤舟盘旋一周,最终融入琴身。

欧阳戎跪坐下来,双手抱琴,低声呢喃:“阿音……是你吗?”

那名字一出口,整片海域骤然震动。海水翻腾,却不生波浪,反而在表面浮现出无数细密的文字,如篆如隶,似曾相识却又无法辨读。那些字随水流移动,渐渐汇聚成一句完整的话:

>“你说过,琴声比言语更真。

>所以我把声音还给你,换你替我说完剩下的故事。”

欧阳戎浑身剧震,眼角滑下一滴泪。

原来,这瓮中所囚,并非什么秘术灵魄,而是他失声十年期间,所有想说却不能说的话??思念、悔恨、祈愿、叮咛,尽数凝结为“声魂”,被那位无名道士以奇法封存。而今一旦释放,便成了最纯粹的记忆共鸣。

他不再犹豫,将琴横置膝上,深吸一口气,弹起了《归灯》的最后一章。

这一曲,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演奏。音符不再是孤独的叹息,而是层层叠叠的对话??有他在钦天监推演星轨时的心跳,有荒庙拾谱时的颤抖,有旅途中听闻百姓哭诉时的悲悯,更有那个雪夜小女孩在他琴角刻下名字时的温暖。

琴声传至江州,回音坊内的灯笼再次齐亮,光芒交织成网,将老妇人的绣帕托起,送入《人间未忘录》书页之间。柳眠眼见那帕子化为一页新篇,静静躺在目录末尾,标题只有三个字:

>**《沈郎中》**

与此同时,北方雪谷中的梅花树集体摇曳,花瓣纷飞如雨。那棵曾因风中旋律而提前绽放的梅树,此刻根部泥土裂开,钻出一枚玉簪,通体洁白,簪头雕着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女孩拾起玉簪,忽然想起梦中常出现的那个背影??青衫磊落,步履坚定,手中提着一只药箱。

她喃喃道:“是你吗?你也是……走路很慢的人吗?”

而在南方村落,那位念完家书的老太太突然感到一阵暖意袭来。她低头看去,原先化作金光消散的信纸竟重新凝聚于掌心,只是内容变了:

>“娘,灯很亮。

>我看见你煮饭时哼的小调了。

>那时候你说,只要锅里还有米,家里就不会黑。”

老太太放声大哭,又转而大笑,颤巍巍地点燃灶火,开始淘米做饭。炊烟升起那一刻,全村人家的烟囱竟一同冒出了青烟,袅袅升空,汇成一片云霞,映得整个山谷如黄昏初临。

西北边城的戍卒们也在同一时间听见了异响。不是号角,也不是敌袭警讯,而是一种久违的童谣,由远及近,仿佛从记忆深处传来。老兵们面面相觑,忽然齐声唱起: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人高楼饮美酒,

>几人流落在街头……”

歌声落下,城墙上的砖石竟逐一泛出微光,每一块都浮现出一个名字??有的是阵亡将士,有的是失踪商旅,还有的是从未留下记载的无名守卒。这些名字连成一片,宛如星辰排列,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守望图”。

就在这万象更新之际,昆仑墟圣坛之上,守坛弟子猛然抬头,只见九重天上风云变幻,原本静止不动的十二颗命星突然开始旋转,围绕着第十三颗新生星辰缓缓公转,形成一幅前所未有的星图。碑文再度更新:

>**命非注定,运由心生。

>星移斗转,皆因人间有情。

>自今日起,天机闭,人道兴。**

消息传开,举国震惊。

曾经掌控天下命格测算的钦天监宣布解散,原址改建为“述忆学堂”,专授记忆传承之术。昔日靠批命敛财的术士纷纷改行,或成为说心会上的倾听者,或投身民间故事采集。甚至连皇宫内院也开始流行一种新风尚??宫女太监们私下交换彼此的童年物件,只为听对方讲一段“没人记得的事”。

唯有一个人始终未曾现身。

皇帝多次派人寻访孤舟踪迹,皆无果。有人说曾在渤海湾见过一艘发光的小船,船上无人,唯有琴声悠悠;也有人说,在漓江雾中瞧见一位灰袍人沿岸行走,步伐缓慢,却一步跨过十里山川。

柳眠知道,他还在路上。

她每日清晨都会来到江州码头,望着茫茫江水,等待那一叶孤舟逆流而上。有时她会带上新写的故事,轻轻放入水中漂流的竹篮里,任其随波而去。她说:“他若看见,自然会懂。”

直到某年冬至前夕,海上突现异象。

一轮满月高悬,海面却不见倒影,反而浮现出万千灯火,排列成一座虚幻城池的模样。城中有街巷、有坊市、有茶楼酒肆,甚至能听见叫卖声与笑语。渔民惊骇退避,唯有柳眠独自驾舟驶入光城中心。

在那里,她看到了那把琴。

它静静地漂浮在水面,琴身上缠绕着藤蔓般的光丝,琴弦微微震颤,仿佛刚刚结束一曲。她伸手取琴,指尖触到一处刻痕??仍是“欧阳戎”三字,但旁边多了一行小字:

>“若你读至此处,

>请替我走完最后一段路。

>琴交你手,灯归人间。”

柳眠抱琴而立,泪如雨下。

翌日清晨,江州百姓发现回音坊门前多了一座石碑,碑上无名,只刻着一行字:

>“此处不说英雄,只留凡人足迹。”

而从那天起,《人间未忘录》的讲述者变成了她。

每月十五,她端坐台前,不再只是记录,而是引导更多人说出埋藏心底的话语。有人讲述了战争中丢失的妹妹,有人回忆起幼时邻居偷偷塞给自己的一块糖,还有人坦白了自己曾因懦弱而未能说出口的爱意……

每一个故事落下,坊中灯笼便亮一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几乎夜夜有光。

又逢春分,皇帝再次亲赴北境祭奠。这一次,他带来了三千六百盏宫制灯笼,亲自挂在雪谷每一棵树上。当他走到主碑前,却发现碑后多了一行新刻的小字:

>“我不是君子,也不求防。

>我只是不想让任何人,白白活过一生。”

他久久伫立,终轻声道:“朕明白了。真正的治世,不在律法森严,而在人心不冷。”

多年以后,当柳眠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妪,她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听见了那艘孤舟的最后琴声。

琴音很轻,像是告别,又像是叮嘱。

她走出屋外,仰望星空,只见第十三颗星辰缓缓黯淡,最终化作一颗流星,坠入东海深处。与此同时,全世界所有正在讲述故事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忽然停顿了一瞬??仿佛某个长久陪伴的灵魂,终于安心离去。

但她知道,他并未真正消失。

因为第二天清晨,孩子们在沙滩上发现了许多奇异贝壳,每个贝壳内壁都刻着一句话:

>“记得吗?”

>“你还好吗?”

>“别忘了吃饭。”

>“我一直在听。”

人们把这些贝壳带回村庄,供奉在家中最温暖的位置。每当夜深人静,若有心倾听,便能从中听到极轻的琴声,温柔如初。

这个世界依旧有遗忘,依旧有离别,依旧有人在黑暗中挣扎。

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讲述,愿意伸手点亮一盏灯,愿意记住一个普通的名字??

那么,那个走路很慢的叔叔,就永远走在我们中间。

就像风穿过树林,看不见,却始终存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